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虽有一定基础,但不知如何“退一当十”再减,如何解决“退一当十”的算理这一关键问题,就成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最佳的方法就是通过沟通学具操作、口算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将直观学具操作转化为头脑中抽象的操作,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算法,理解算理,让每一个学生亲身经历算法的思考过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关键词: 探究;退位减;借一当十;算理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24-0050-0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下数学第五单元第75页的内容《阅览室》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列竖式的规则“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并且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和计算能力。这些知识的掌握为本单元的教学打下了基础。但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并不完全相同,思考的角度也不相同,这就意味着面对相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学生就可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退位减法以及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两位数减整十数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有前面的知识基础,所以本节课设计了三个问题探究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前两个问题是探索算法,是教学重点;最后一个是应用,是在前两个问题基础上的抽象和提升。探究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借1当十”的算理。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4、培养学生多方面思考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体会减法的意义,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主题图,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摘苹果复习(课件出示)
15-7=67-7=38-5=45-30=13-6=
师:谁能说说13-6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可能回答:(1)13-3-3=7 (连减的方法) (2)10-7=3 3=3=6(破十法)
(3)因为6+7=13,所以13-6=7 (想加算减)
【設计意图】利用摘苹果的游戏复习有关20以内退位减法以及两位数不退位减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让学生口述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做好了铺垫。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导入:今天,爱学习的淘气和笑笑又到学校阅览室借书去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看看在他们在那里会遇到什么数学问题呢?
2.出示主题图。
(1)学生看图说说,从图上都知道了什么?
(2)根据图中的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有关减法的数学问题呢?
(3)课件出示3个数学问题:
A、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
B、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C、连环画还剩多少本?
师:这三个数学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像这种求还剩多少的数学问题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解决呀?(减法)
师:你会列算式吗?
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30-7= 25-8= 45-9=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再现学生在阅览室借书的情境入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地提出有关两位数减一位数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3、探讨算法。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
(1)让学生尝试列算式:30-7=□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3)动手操作,边操作边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4)指名学生汇报摆小棒减7的方法,教师课件演示计算过程,强调拆开1捆后拿走7根还剩3根,再和20根合在一起是23根。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用计数器怎样计算呢?
(5)指名一学生到讲台前操作演示,边演示边口述过程。教师强调:“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1颗珠子,个位就有了十颗珠子,这个过程在数学中叫做“借一当十”, 点一个点,打个小借条。”
课件演示计数器拨珠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
(6)指名学生说说口算方法,师板书。
(7)问:“除了口算,我们还可以怎样计算呢?”
学生独立在作业本上列竖式,师巡视指导。指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集体订正竖式写法和算法,引导学生口算述计算过程。
(8)师板书31-7=,学生列竖式计算,集体订正,强调借1当10后要加上个位数再减。
【设计意图】大胆放手,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探索,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自己拨弄计数器、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培养学生多样化计算的意识。这样做给每个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使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4、尝试学习。
(1)计算25-8=
师:可以怎么口算呢?学生回答师板演口算过程。
(1)10-8=2(2)20-8=12 (3)15-8=7
15+2=17 12+5=1710+7=17
(2)师:你会用竖式算一算吗?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口述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正迁移,在尊重学生多种口算方法的基础上独立进行竖式计算,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用语言表述算理,既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强化了学生思维活动。
教师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说一说“借1当十”相当于摆小棒的哪一步?相当于拨计数器的哪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借1当10”的理解。
5、学生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算法进行当堂练习。
连环画还剩多少本? □○□ = □(本)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借1当十”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形象支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借1当十”的算理,从而留下深刻印象,及时的当堂练习,便于发现学生问题,有针对性的辅导。
关键词: 探究;退位减;借一当十;算理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24-0050-0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下数学第五单元第75页的内容《阅览室》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列竖式的规则“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并且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和计算能力。这些知识的掌握为本单元的教学打下了基础。但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并不完全相同,思考的角度也不相同,这就意味着面对相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学生就可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退位减法以及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两位数减整十数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有前面的知识基础,所以本节课设计了三个问题探究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前两个问题是探索算法,是教学重点;最后一个是应用,是在前两个问题基础上的抽象和提升。探究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借1当十”的算理。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4、培养学生多方面思考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体会减法的意义,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主题图,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摘苹果复习(课件出示)
15-7=67-7=38-5=45-30=13-6=
师:谁能说说13-6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可能回答:(1)13-3-3=7 (连减的方法) (2)10-7=3 3=3=6(破十法)
(3)因为6+7=13,所以13-6=7 (想加算减)
【設计意图】利用摘苹果的游戏复习有关20以内退位减法以及两位数不退位减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让学生口述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做好了铺垫。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导入:今天,爱学习的淘气和笑笑又到学校阅览室借书去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看看在他们在那里会遇到什么数学问题呢?
2.出示主题图。
(1)学生看图说说,从图上都知道了什么?
(2)根据图中的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有关减法的数学问题呢?
(3)课件出示3个数学问题:
A、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
B、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C、连环画还剩多少本?
师:这三个数学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像这种求还剩多少的数学问题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解决呀?(减法)
师:你会列算式吗?
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30-7= 25-8= 45-9=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再现学生在阅览室借书的情境入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地提出有关两位数减一位数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3、探讨算法。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
(1)让学生尝试列算式:30-7=□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3)动手操作,边操作边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4)指名学生汇报摆小棒减7的方法,教师课件演示计算过程,强调拆开1捆后拿走7根还剩3根,再和20根合在一起是23根。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用计数器怎样计算呢?
(5)指名一学生到讲台前操作演示,边演示边口述过程。教师强调:“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1颗珠子,个位就有了十颗珠子,这个过程在数学中叫做“借一当十”, 点一个点,打个小借条。”
课件演示计数器拨珠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
(6)指名学生说说口算方法,师板书。
(7)问:“除了口算,我们还可以怎样计算呢?”
学生独立在作业本上列竖式,师巡视指导。指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集体订正竖式写法和算法,引导学生口算述计算过程。
(8)师板书31-7=,学生列竖式计算,集体订正,强调借1当10后要加上个位数再减。
【设计意图】大胆放手,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探索,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自己拨弄计数器、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培养学生多样化计算的意识。这样做给每个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使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4、尝试学习。
(1)计算25-8=
师:可以怎么口算呢?学生回答师板演口算过程。
(1)10-8=2(2)20-8=12 (3)15-8=7
15+2=17 12+5=1710+7=17
(2)师:你会用竖式算一算吗?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口述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正迁移,在尊重学生多种口算方法的基础上独立进行竖式计算,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用语言表述算理,既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强化了学生思维活动。
教师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说一说“借1当十”相当于摆小棒的哪一步?相当于拨计数器的哪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借1当10”的理解。
5、学生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算法进行当堂练习。
连环画还剩多少本? □○□ = □(本)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借1当十”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形象支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借1当十”的算理,从而留下深刻印象,及时的当堂练习,便于发现学生问题,有针对性的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