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共产党宣言》研究述评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aix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今年是马克思诞辰190周年暨《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160周年过去了,历史上的一些思想体系早已烟消云散,而马克思主义仍然活跃在当代世界,特别是在当代中国,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重温《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伟大著作,对指导我们今天的思想和行动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而,本文试图对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共产党宣言》的研究概况作一简要述评。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公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是一部魅力永恒的经典名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奠基之作。《宣言》公开发表是时,就用六种文字印刷排版,至今已用200多种文字印刷发行,成为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最具国际性的著作。在此情况下,当代国内外对《宣言》的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
  
  一、《宣言》发表的伟大意义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宣言》发表的伟大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国内许多学者认为,《宣言》的发表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宣言》用新世界观深刻地分析了历史和现实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等显著特点。《宣言》的问世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①高放等学者认为《宣言》的发表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与工人运动这两大运动的合流,社会主义运动因为以工人运动为依托而找到了自己的载体,而工人运动也因为有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而找到了自己的灵魂。②陈国新等学者认为《宣言》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阐明了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和逻辑起点。③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哲学系主任F.L.本德认为:“《宣言》和马克思以前的那些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著作不一样,也许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这本小册子根据对政治、经济、历史和哲学的研究,真正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崛起和注定要衰落的巨大历史意义……《宣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隐含着无产阶级为拯救人类而斗争这一象征性的意义,所以它直到今天仍有感召力。”④俄国学者A.Э.施捷克利认为,将近150年以来,《宣言》一直是一部头等重要的战斗文献。对《宣言》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实现革命斗争的实际目标,而且有助于解决深化和丰富整个社会科学的任务。他认为《宣言》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这部著作以及《反杜林论》中的有关章节是撰写有关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史的不可或缺的材料。⑤
  总之,《宣言》发表所带来的伟大历史意义是无庸置疑的。正如列宁所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⑥
  
  二、《宣言》产生的历史条件
  
  《共产党宣言》作为第一部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科学著作,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它在1848年问世,不是偶然的。恩格斯在1885年计划出版《宣言》法文版时曾指出:“我认为,不指出《宣言》是怎样产生的,那无论用什么语言来出版都绝对不行。”⑦恩格斯的话道出了说明《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的必要性。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宣言》诞生的历史必然性的研究状况如下:
  许多学者认为都认为《宣言》是大工业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发表是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需要,是马克思恩格斯为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在总结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写作和发表了《宣言》这一划时代的著作,从而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⑧陈国新在其相关著作中也明确指出:“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昂首阔步登上了历史政治舞台。但是,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又都表明了,无产阶级要达到争取解放的目的,必须有革命的科学的理论指导。由此,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已经成为时代提出的迫切要求。”⑨
  高放等学者认为《宣言》的诞生是马克思恩格斯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持续不断的斗争结果,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的产物。⑩马克思恩格斯在完成世界观的转变之后,一方面需要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想,完善自己的理论,清算形形色色的反动的、保守的或空想的社会思潮;另一方面让更多的人接受自己的理论,直至这一理论成为工人运动的理论武器。恩格斯在谈到19世纪30年代以来的德国社会主义时曾经写到:“起初它有两个独立的派别。一方面是纯粹工人运动,即法国工人共产主义的支流;这个运动产生了作为它的发展阶段之一的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其次是由于黑格尔哲学的解体而产生的理论运动;在这一派中马克思的名字从一开始就占有统治地位。1848年1月出现的‘共产主义宣言’标志着两个派别的融合,这个融合就是在革命熔炉中完成和巩固起来的。”11这里所说的“融合”,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宣言》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第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公开发表的纲领,正是这个结合过程的产物。
  国外有的学者认为《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革命理论活动的结晶。例如,德国学者蕾·默克认为,早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站到了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从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活动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总结并发展自己的理论,完整地、系统地表述自己的新世界观,而《宣言》则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12
  
  三、对《宣言》的思想内容的研究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恩格斯在1883年为《共产党宣言》德文版所写的序言中阐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1888年他又在《宣言》英文版序言中对这一阐述做了补充。他在后一篇序言中写道,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就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13
  国内许多学者认为《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十个方面:“第一,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第二,社会变迁理论;第三,关于阶级斗争理论;第四,关于社会结构理论;第五,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的理论;第六,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第七,国家问题理论;第八,民族问题理论;第九,关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思想;第十,关于阶级解放、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14高放等人在其所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四版)一书中,对此也持十分相近的观点。同时,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宣言》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列举了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
  张旭从所有制的视角对《宣言》的思想内容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并结合马克思对所有制问题的整个研究,说明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是要建立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15王英伟从价值观的角度出发,认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以为人类提供安身立命为己任,从人类生存的状况出发,以人类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为切入点,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人的联合体问题,这些论述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基本的价值理念。”16郭杰中从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宣言》不仅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共产党人的性质和任务,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必然灭亡的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17刘天娥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宣言》进行了解读,认为马克思在《宣言》中论述了一系列重大教育问题,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教育观,《宣言》开始了无产阶级独立形成和发展本阶级自己的教育理论于实践活动的新阶段。18朱西周从民族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宣言》阐述了民族与阶级、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关系;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的观点。从而表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初步确立,为马克思民族理论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马天俊从修辞学的角度对《宣言》的文本进行了解读,从而论证其倚重并重塑社会感性修辞学理路。文章认为斗争者、斗争的原由、方式、手段、目的、过程、形态、结局等环节,构成了《宣言》修辞学的脉络。同时文章明确指出《宣言》的大多数陈述都以上述的名词和动词及其变化形式构成,这样的陈述自然具有火药味,这样构成的生活景观自然使人愤慨、使人亢奋。20从全球化的角度对《宣言》进行解读也是一个重要视角,大多数学者认为:虽然马克思生活的年代还没有遇到向今天这样的全球化问题,也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但他却是从全球化的视角阐发了“世界史”的重要思想,并在《宣言》中得到充分发挥。21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关于《宣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之一,并以石仲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些国外学者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角度出发去研究《宣言》的思想内容,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例如俄国学者И.М.伊瓦什凯维奇指出,《共产党宣言》对社会思想发展和社会生活进程的巨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宣言》的锋芒所向,直指人类的主要社会灾祸之一——人剥削人的现象。22美国学者本德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总是注意区别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并且本德明确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无产阶级革命的观念表明,革命并不是自动发生的。物质生产力方面的变化,创造了可能进行革命的条件;但是它们并不是自动地创造一次成功的革命。23
  
  四、对《宣言》时代性的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为《宣言》1872年德文版写的序言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而“这些原理的应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4目前,许多国内外学者认为,在《宣言》发表160年后的今天,这仍然是我们学习《宣言》、学习马克思主义应该坚持的态度和立场。
  赵曜认为:“160年以前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仍具有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宣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25郭廷建则把《宣言》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点,认为《宣言》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正确的,至今对社会主义事业仍具有指导意义。26陈明凡认为构成《宣言》核心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石。27董清民则紧紧围绕《宣言》中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相关论述,指出《宣言》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论述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指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前提条件、政治保障和根本保证。28另外,向德中则从国际战略的角度论述了《宣言》的时代观,认为《宣言》在从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际扩展两个方向上阐述资产阶级时代的同时,揭示了资产阶级时代国际战略的内生动力和外部诱因,并且认为资产阶级时代国际战略的内生动力,是《宣言》的国际战略思想的历史和逻辑起点。29
  国外大多数学者认为,《宣言》并没有过时,它的基本思想无疑是正确的,它仍适用于当今的资本主义。例如,德国学者海·格姆科夫认为:假如将《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状况所作的分析与今天的资本主义现实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宣言》具有持久的现实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他们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30这一点对于存在着隐性大规模失业和可怕的“新的贫困”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无疑是仍然适用的。资本主义的现实表明:虽然资本主义在其表现形式上有所变化,但实质上并未改变。生产资料依旧是私有制,尽管它是以多国康采恩的匿名形式出现。31
  英国学者戴维·哈维从地理学的角度解读《宣言》,他从我们的时代立场出发,对《宣言》地理学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批判性的考查。文章认为:《宣言》低估了资本分裂、分离和分化方面的力量,低估了资本吸收、转化甚至恶化古老的文化差异方面的力量,低估了资本在地缘政治发面的动员力量,同样低估了通过地域组织动员劳动的力量,这是及其危险的。32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就《宣言》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地位和时代特征进行了评价。他首先研究了《宣言》对经济社会的三个贡献,其次对《宣言》经济学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和肯定,最后是文章的结论:马克思在撰写《宣言》时,其经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已经完全形成了,尽管当时他还不是一位经济学家。33
  
  五、结语
  
  尽管对《宣言》的研究目前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原因有三:一是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不够更新;二是角度不够多变,方法不够新颖;三是水平不够齐整,态度不够端正;如对《宣言》内容的解读上,往往也存在一些偏差。鉴于上述原因,今后对《宣言》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宣言》的研究过程应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过去由于受革命传统的影响,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所以,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从革命的角度去看待马克思主义,与革命有关的问题研究较多,对其他问题没有研究或研究较少。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现在应当更多地从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去看待马克思主义,更多地研究经典著作中的社会发展理论,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这样才能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理论研究才能指导实践。特别是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人们围绕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话题,对《宣言》的思想内容进行了深度挖掘,在思想上展开了大讨论,加深了对人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这对于弘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进一步开阔视野,扩展研究领域。鼓励研究者发扬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例如,高放先生认为,《宣言》中“消灭私有制”和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在中译文有待商榷。他认为“消灭私有制”应该译为“扬弃私有制”,因为“扬弃”一词含有扬其精华,弃其糟粕之意,的确比“消灭”更符合原意,也更符合私人资本运动和逐步被淘汰的进程和规律。同理,他还主张把“最彻底决裂”译为“最坚决破除”。34
  第三,进一步发掘和整理史料,注重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新认识和社会主义新认识的研究。一是应不断关注对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的研究;二是要注重对《宣言》七篇序言的深度解读,采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把握《宣言》的核心框架以及《宣言》同其他著作的关联性。另外,在目前的研究当中,对《宣言》的政治文明和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的深度和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四,在研究过程中应加强对基本观点的研究。过去一般以为教材上的基本观点才是基本观点,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基本观点”的范围也可以变化,凡是经典作家针对某些重要问题做出的重要论断,都应当看作基本观点;所以,对过去确定的基本观点要研究,对过去忽视的基本观点也要研究,对那些过去忽视的而今天对实践特别具有意义的基本观点更要深入研究,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全球化、社会协调发展。
  第五,在加强研究的同时,要主要将理论研究和宣传手段紧密结合起来,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例如,中央编译局于1998年首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电视艺术相结合,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创作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共产党宣言》,在社会和思想理论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密切注意和吸收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和发掘整理有关史料方面的新成果。例如,1998年5月13日~16日在巴黎召开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大会”和伦敦“2007年马克思主义节”,都为我们了解吸收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很好的窗口和平台。
  
  注释:
  ①庄福龄:《马克思主义简明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54页。
  ②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71页。
  ③陈国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4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1997年第4期第16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1997年第1期第105页。
  ⑥《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中文第2版,第50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57页。
  ⑧闫月梅:《当代国外〈共产党宣言〉研究综述》,原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3期,第60页。
  ⑨陈国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47页。
  ⑩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68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8页。
  12闫月梅:《当代国外〈共产党宣言〉研究综述》,原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3期,第60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57页。
  14陈国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49~50页。
  15张旭:《〈共产党宣言〉中的所有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原载《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19页。
  16王英伟:《〈共产党宣言〉与对待价值困惑》,原载《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3期,第9页。
  17郭杰中:《〈共产党宣言〉的方法论启示和意义》,原载《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14页。
  18刘天娥:《试析〈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原载《理论观察》2007年第2期,第115~116页。
  19朱西周:《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原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第60页。
  20马天俊:《社会感性及其教化——兼论〈共产党宣言〉的修辞学》,原载《人文杂志》2006年第6期。
  21张立波:《世界史、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前景——"北京大学〈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纪要》,原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22闫月梅:《当代〈共产党宣言〉研究综述》,原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3期,第61页。
  23闫月梅:《当代〈共产党宣言〉研究综述》,原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3期,第62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48页。
  25赵曜:《〈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载《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第9页。
  26郭廷建:《〈共产党宣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点》,原载《理论界》,2008年第2期,第5页。
  27陈明凡:《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重读〈共产党宣言〉》,原载《探索》2007年第2期,第135页。
  28董清民:《〈共产党宣言〉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原载《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第27页。
  29向德中:《从国际战略角度看〈共产党宣言〉德时代观》,原载《长江论坛》,2006年第4期,第9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78~279页。
  31闫月梅:《当代〈共产党宣言〉研究综述》,原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3期,第63页。
  32[英]戴维·哈维:《马克思的空间转移理论-〈共产党宣言〉的地理学》,原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4期第28页。
  33[美].J·A·熊彼特:《〈共产党宣言〉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地位》,原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第3期。
  34高放:《〈共产党宣言〉对我国的深远影响极其核心思想辨析》,原载《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第24~25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3]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4]陈国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5]萧贵毓、张海燕:《社会主义思想史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2月版。
  [6]杜康传、李景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2版。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干部素质加快我军干部队伍素质建设,实现国防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军队干部的素质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前进道路上的新焦点、新课题。  笔者认为,军队青年干部的素质必须具有“复合型”特征,具备政治思想、哲学思维、道德品格、智能和技能、身体和心理等几种基本素质,这样才能担负起新时期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一、良好的政治和哲学素质是“复合型”特征的基本条件    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是军队青年干部
期刊
摘 要:本文根据军队院校饮食社会化保障实际情况,提出了改革的措施,为军队院校饮食社会化保障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军队院校;饮食社会化保障    军队院校在近几年的饮食保障半社会化、社会化的实践中遇到了一些问题,目前各院校后勤部门都在积极为饮食保障社会化的改革做努力,要把问题和困难想在前面,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一步一个脚印地把饮食保障社会化向前推进。解决官兵吃什么、怎么吃、吃得好是一个
期刊
摘 要:检测VB12发酵液中各部分的单位情况,发现菌体释放出的VB12其本身存在于水相中,与细胞色素并无结合;发酵单位的高低与色素的多少无关;并且上清液单位越高,说明菌体释放到发酵液中的VB12越多,菌体老化的也越严重,发酵越接近终点。  关键词:VB12;发酵液;预处理;滤泥;单位      VB12又称钴胺素,是对人和动物具有生物活性的类咕啉同功维生素的总称,主要品种有氰钴胺、羟钴胺、腺苷钴胺
期刊
摘 要: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被边缘化的现象进行辩证分析,找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的内外因。并对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一定的理论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边缘化;辨证分析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现状    2005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教授撰文指出:“一段
期刊
摘 要: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做好学生党建工作是党务工作者的重中之重。如何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从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增强学生党建工作的时代感,加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是我们党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学生党建;制度建设    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做好学生党建工作是党务工作者的重中之重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了任职干部学员的特点,并就搞好任职干部学员服从管理,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任职;教育;管理;方法    近年来,随着军队院校的不断发展,教学培训目标有了一些新变化,其中,任职教育相对于学历教育的比重有了明显增加。因此,如何从任职干部学员的特点出发,找准薄弱环节,不断提高任职干部学员管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
期刊
摘 要:研究生的培养既是一个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也是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标志。在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今天,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对国家、社会和学生应尽的责任。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得到迅速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一些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问题。例如:生源的质量、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责任心,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影响下,课堂教学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学习方式以单一接受知识为主,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内容的主动有效建构者,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一起成长的地方。因此,重新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评价    在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影响下,课堂教学
期刊
摘 要: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的培养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为此,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等措施,培养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使高校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同时又具备较高的艺术素质的未来基础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素质;高校学生;培养    
期刊
摘 要: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法律制度,其在解决劳动争议、平息劳动纠纷、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现行立法的规定仍存在不足,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有助于这一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构想;完善    一、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之立法现状    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在解决劳动争议、平息劳动纠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新近颁布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