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树!种树!再种树!在路边、沟边、渠边都种满树,让家家户户绿树成荫、花香果美,把家乡打扮得“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让地表不再祼露,子孙后代再不受那风沙苦。这是44岁的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高庙乡协调办主任张建修最大的人生理想,也是他眼中最幸福的事。
3年前,他带领各村富余劳动力成立了专业种树队,3年后,村里的路旁、沟边,密密地种满了115万棵美丽的水杉、垂柳、冬青、广玉兰和笔直挺拔的速生杨。未来两三年,他说还想再种树百万棵,把树种到村里,种到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
从小爱种树痴迷到如今
张建修从小就没来由地喜欢树,喜欢绿。“记得我七八岁那年,放寒假时,我到王连庄村外婆家玩。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到村外河边玩,突然看到岸上有几棵小树苗,顿时心里痒痒的。我薅起三四棵小树苗就往外婆家跑。我找来铁锹刨坑种树,累得气喘吁吁,心里却美得不得了。我舅现在总是说,当年我种的桐树早就绿树成荫了,枣树年年挂果,一家人吃不完,还分给左邻右舍。”
绿树情结始终萦绕着他。后来,张建修在自家小院种上了香樟、广玉兰。“我家院子里种了几十棵树呢,春天来时,花也开了,树也绿了,真的像小公园一样美!”
也许正是由于从小萌发的“绿意”,让张建修快乐地走上了种树护树的康庄大道。“3年前,高庙乡的公路建设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村村通’四通八达。我看着路修好了,路边却是光秃秃的,就产生了强烈的种树造绿的冲动。我的想法得到了高庙乡、宛城区各级领导及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于是,115万棵生机盎然的绿树,从此在高庙乡这片热土上“安家落户”。
成立种树队路旁种满树
“一个人再爱种树,他的精力和能力也是有限的。”张建修想到了成立专业种树队,“我们乡加上东湾移民新村,一共有24个行政村,村村都有富余劳动力。2009年1月,我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专业种树队。农忙时他们照样干农活,农闲时来种树,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钱。那年恰遇金融危机,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返乡了,我就把他们吸引到种树队来。”
其实早在张建修之前,村里年年都种树,可是“以前年年种树不见树”,高庙乡党政办主任周同德说:“以前村民不会种树,造成了年年种、年年死、年年种树不见树的局面。专业种树队成立后,树木成活率在95%以上。”
张建修接着说:“种树并不难,关键得用心。要种好树,首先要选准适宜的树苗,然后根系要大,挖坑要深,水要一次性浇足。”张建修说,树种上后,要加强后期管理,旱时要补浇,“连浇两年,这树就成活了”。
据了解,原来林木成活率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毁林现象严重。2008年起,国家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植幼树一开始就明确权属和责任,大大提高了村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我们种的树,种在谁的地头上,就算谁的。”张建修说:“以前村民怕树长大了影响种庄稼,总是薅。我种树因地制宜,庄稼地边、电线下面,多种景观树、观赏树。这样村民不仅不抵触,还主动浇水护树。”
爱种树,会种树,又上上下下广泛形成了造林护林的良好氛围。所以,在“树迷”张建修的手下,一排排小树苗茁壮成长。
家家都有树人人爱种树
短短3年时间,张建修们就把115万棵树苗种满了高庙、瓦店、黄台岗、茶庵等乡镇,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道路两旁和沟渠四周。说起3年来的经历,以及专业种树队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张建修感慨万千:“3年前我动员村民们种树,不少人反对,说‘你也别种了,种了也活不成’,还有人说‘种树是瞎费工夫白花钱’,我苦口婆心地劝,最后好不容易有20个人加入。”
“后来,种树队慢慢发展到30个人、40个人,现在已经有150个人了。”周同德说,“现在是不种无主树,不造无主林。树随地走,谁种谁有,村民尝到了甜头。而且种树队70%是妇女,她们不出家门就能挣钱,还能兼顾家庭和孩子。”
“要是还有人要加入,我还要。”张建修说,“下一步,我要把树种到村里去。我的最大理想是,通过我的带动,让人人都爱树,都护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上树。”
采访中,张建修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路的地方就种树,种树就要都种活”。他说:“我的愿望是,两三年内,再种100万棵树。按照市领导的要求,力争把高庙打造成中心城区的一道绿色屏障,把南阳建成生态大市!”
3年前,他带领各村富余劳动力成立了专业种树队,3年后,村里的路旁、沟边,密密地种满了115万棵美丽的水杉、垂柳、冬青、广玉兰和笔直挺拔的速生杨。未来两三年,他说还想再种树百万棵,把树种到村里,种到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
从小爱种树痴迷到如今
张建修从小就没来由地喜欢树,喜欢绿。“记得我七八岁那年,放寒假时,我到王连庄村外婆家玩。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到村外河边玩,突然看到岸上有几棵小树苗,顿时心里痒痒的。我薅起三四棵小树苗就往外婆家跑。我找来铁锹刨坑种树,累得气喘吁吁,心里却美得不得了。我舅现在总是说,当年我种的桐树早就绿树成荫了,枣树年年挂果,一家人吃不完,还分给左邻右舍。”
绿树情结始终萦绕着他。后来,张建修在自家小院种上了香樟、广玉兰。“我家院子里种了几十棵树呢,春天来时,花也开了,树也绿了,真的像小公园一样美!”
也许正是由于从小萌发的“绿意”,让张建修快乐地走上了种树护树的康庄大道。“3年前,高庙乡的公路建设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村村通’四通八达。我看着路修好了,路边却是光秃秃的,就产生了强烈的种树造绿的冲动。我的想法得到了高庙乡、宛城区各级领导及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于是,115万棵生机盎然的绿树,从此在高庙乡这片热土上“安家落户”。
成立种树队路旁种满树
“一个人再爱种树,他的精力和能力也是有限的。”张建修想到了成立专业种树队,“我们乡加上东湾移民新村,一共有24个行政村,村村都有富余劳动力。2009年1月,我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专业种树队。农忙时他们照样干农活,农闲时来种树,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钱。那年恰遇金融危机,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返乡了,我就把他们吸引到种树队来。”
其实早在张建修之前,村里年年都种树,可是“以前年年种树不见树”,高庙乡党政办主任周同德说:“以前村民不会种树,造成了年年种、年年死、年年种树不见树的局面。专业种树队成立后,树木成活率在95%以上。”
张建修接着说:“种树并不难,关键得用心。要种好树,首先要选准适宜的树苗,然后根系要大,挖坑要深,水要一次性浇足。”张建修说,树种上后,要加强后期管理,旱时要补浇,“连浇两年,这树就成活了”。
据了解,原来林木成活率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毁林现象严重。2008年起,国家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植幼树一开始就明确权属和责任,大大提高了村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我们种的树,种在谁的地头上,就算谁的。”张建修说:“以前村民怕树长大了影响种庄稼,总是薅。我种树因地制宜,庄稼地边、电线下面,多种景观树、观赏树。这样村民不仅不抵触,还主动浇水护树。”
爱种树,会种树,又上上下下广泛形成了造林护林的良好氛围。所以,在“树迷”张建修的手下,一排排小树苗茁壮成长。
家家都有树人人爱种树
短短3年时间,张建修们就把115万棵树苗种满了高庙、瓦店、黄台岗、茶庵等乡镇,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道路两旁和沟渠四周。说起3年来的经历,以及专业种树队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张建修感慨万千:“3年前我动员村民们种树,不少人反对,说‘你也别种了,种了也活不成’,还有人说‘种树是瞎费工夫白花钱’,我苦口婆心地劝,最后好不容易有20个人加入。”
“后来,种树队慢慢发展到30个人、40个人,现在已经有150个人了。”周同德说,“现在是不种无主树,不造无主林。树随地走,谁种谁有,村民尝到了甜头。而且种树队70%是妇女,她们不出家门就能挣钱,还能兼顾家庭和孩子。”
“要是还有人要加入,我还要。”张建修说,“下一步,我要把树种到村里去。我的最大理想是,通过我的带动,让人人都爱树,都护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上树。”
采访中,张建修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路的地方就种树,种树就要都种活”。他说:“我的愿望是,两三年内,再种100万棵树。按照市领导的要求,力争把高庙打造成中心城区的一道绿色屏障,把南阳建成生态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