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误区一:骨关节炎需要使用抗生素
47岁的商店营业员刘阿姨因为膝关节疼痛来医院看病,听医生说自己得的是骨关节炎,她赶紧问医生,要用抗生素吗?能不能挂些盐水呀?她认为,既然是关节发生了炎症,当然要用消炎药——抗生素,如此骨关节炎才会好得更快。
专家解析:现在很多老百姓一听到“炎症”“发炎”等字眼,想当然地就跟细菌感染联系在一起。其实,医学里所说的炎症包括感染所造成的炎症和无菌性炎症两种。感染性关节炎除了关节疼痛、肿胀之外,往往合并有全身发热、关节周围发红、发热等症状,血常规等血液指标也会有所变化。而大部分中老年人的关节炎属于退变性或称为老年性骨关节炎,只需要服用消炎镇痛药和一些营养软骨药就能缓解症状,盲目使用抗生素不但没有效果,长期用药还会引起细菌耐药、真菌感染等。
误区二:“软化骨刺”药物可以软化骨刺
在骨科门诊,每天都会碰到要求开“软化骨刺”药物的病人。他们往往一听到自己长了骨刺就很紧张,一些病人甚至千方百计寻求“软化骨刺”的药物,可服用一段时间后,却发现骨刺并没有消失。
专家解析:骨刺是在关节软骨破坏区周围出现的骨质增生,是已经形成的正常骨质。因此,依靠所谓的“软化骨刺”药物是不能消除的,也不应该被消除。试想,如果骨头可能通过药物软化消除,那么,这种药物就可以对人的正常骨头软化,这将带来多么严重的不良反应。事实上,市场上各种号称能“软化骨刺”的药物,基本没有哪一个能够达到“软化骨刺”的效果。
那么,应该怎样处理骨刺呢?一般地说,不影响关节活动的骨刺不需要处理。但是,少数骨质增生严重、有游离体影响到关节活动的病人,可以进行关节镜下清理术,症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明显狭窄,且采用减肥、避免剧烈运动等措施无效时,则需要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误区三:软骨保护药用不用都行
老刘到门诊看骨关节炎, 医生给他开了软骨保护药,建议他服用6周。老刘一听,连连摇头,觉得这药怎么需要服用那么长时间。老李和老刘病情一样,服用一星期软骨保护药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老李便要求医生换其他起效快的药。
专家解析:骨关节炎是关节软骨蛋白多糖生物合成异常而呈现退行性变的结果。软骨保护药属于治本药物,可以改善骨的形态,恢复关节的正常生化环境,使已被破坏受损的关节软骨得以修复。遗憾的是,众多患者没有认识到这类药物的治本作用,认为可用可不用,致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我们建议:骨关节炎患者应该早点开始并规范服用软骨保护药。现在临床使用最广的软骨保护药是氨基葡萄糖类。该类药可以改善关节活动,缓解疼痛,且副作用小,可以长期服用,一般情况下,连续服用4~6周为一个疗程,一年两个疗程左右。
误区四:非处方解热镇痛药没有不良反应
伍太太因长期膝关节疼痛难忍,来医院做膝关节置换术。术前检查发现她血色素只有4克,严重贫血,不得不暂停手术,马上转到内科病房治疗。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后发现,伍太太因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 已造成慢性胃出血。
专家解析:目前,市场上的许多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都是非处方药。这类药应用广泛,又很容易在药店购买到,因此,一些慢性病患者很容易多用、滥用。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统计,使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达3个月或以上者,上消化道溃疡、出血及穿孔发生率为1%~2%;如达一年,发生率则为2%~5%。因此,可能有肾、肝及心功能损害的老年患者和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应小心使用非处方解热镇痛药。同时,在使用非处方解热镇痛药时需要注意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停药并征询医生意见。若无效,最好去有经验的医生处就诊,请医生确定治疗方案。
误区五:镇痛药服用越多效果越好
以前,老杨出现关节痛时,吃一片镇痛药,很快好转。可现在吃一片下去,几个小时以后就不行了。因此,他只好不停地吃。医生一看,他服用的镇痛药每天只需服用1~2次,但他每天服用了4次,是正常用量的2倍多。
专家解析:药物在体内都有一定的半衰期,这与药物作用的时间有关系,所以有的药一天要吃3次,有的药只吃1次就行。镇痛药到达体内后,其镇痛效果并非与用量成正比,当达到一定剂量水平时,增加用药剂量并不增强镇痛效果,反而会因为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视力障碍等,因此,当一种镇痛药效果不佳时,不要盲目多次服用,而应征询医生意见,换药或者适当合用其他药物。
误区六:多种镇痛药可以同时使用
近日,缠绕老朱多年的骨关节炎又犯了。不得已,他先后跑了好几家医院,每家医院的医生都开了许多药。为求关节炎尽快好转,老朱同时服用了不同医生开的药。遗憾的是,几天后,虽然他的关节炎有所好转,但胃却开始不舒服了。
专家解析:在现实生活中,为求疾病尽快好转,同时服用不同医生开的镇痛药的人不少。事实上,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不同医生开的镇痛药,有可能只是商品名不同,其中成分却完全相同。而且即使是成分不同的镇痛药,很多药的作用机制也是完全相同的,同时服用,就有药物过量的危险。很多非甾体类镇痛药之间还存在交叉过敏现象,长期大量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合用,可明显增加肝肾毒性,同时,还大大增加胃黏膜损伤的机会,可造成胃出血。另外,药物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化学反应,也有损健康。所以,同时服用多种镇痛药往往只能是1 1≤2的结果,而副作用则可能是1 1≥2。因此,大家要提高警惕,将镇痛药副作用降到最低。
误区七:中药治骨关节炎副作用小
老赵被诊断为老年性骨关节炎后,医生建议他服用消炎镇痛药和软骨营养药,听其他病人说,这两种药都是西药,副作用较大。于是,老赵干脆到药店购买了副作用小的中药服用,同时还买了许多促销人员推荐的各种膏药。
专家解析:中医学将外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畅,引起关节,肢体等处出现酸、痛、麻、重及屈伸不利等症状,名为痹证,就是西医学所称的关节炎。它包括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纤维组织炎及神经痛等,中医采用辨证施治,通过通经络,活血化瘀、止血养血等方法治疗,确实能起到缓解症状的效果。但是现代医学认为,骨性关节炎的病因远超出了痹证范围,而是多因素造成的软骨损伤。且中药成分复杂,极少数治疗风湿病的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中药长期服用还可能造成肝肾功能损伤。至于膏药,虽然很多病人贴后效果不错,但也有部分病人产生皮肤过敏,出现膏药周围皮肤皮疹、色素沉着甚至破渍。所以,中药也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忌盲目。
47岁的商店营业员刘阿姨因为膝关节疼痛来医院看病,听医生说自己得的是骨关节炎,她赶紧问医生,要用抗生素吗?能不能挂些盐水呀?她认为,既然是关节发生了炎症,当然要用消炎药——抗生素,如此骨关节炎才会好得更快。
专家解析:现在很多老百姓一听到“炎症”“发炎”等字眼,想当然地就跟细菌感染联系在一起。其实,医学里所说的炎症包括感染所造成的炎症和无菌性炎症两种。感染性关节炎除了关节疼痛、肿胀之外,往往合并有全身发热、关节周围发红、发热等症状,血常规等血液指标也会有所变化。而大部分中老年人的关节炎属于退变性或称为老年性骨关节炎,只需要服用消炎镇痛药和一些营养软骨药就能缓解症状,盲目使用抗生素不但没有效果,长期用药还会引起细菌耐药、真菌感染等。
误区二:“软化骨刺”药物可以软化骨刺
在骨科门诊,每天都会碰到要求开“软化骨刺”药物的病人。他们往往一听到自己长了骨刺就很紧张,一些病人甚至千方百计寻求“软化骨刺”的药物,可服用一段时间后,却发现骨刺并没有消失。
专家解析:骨刺是在关节软骨破坏区周围出现的骨质增生,是已经形成的正常骨质。因此,依靠所谓的“软化骨刺”药物是不能消除的,也不应该被消除。试想,如果骨头可能通过药物软化消除,那么,这种药物就可以对人的正常骨头软化,这将带来多么严重的不良反应。事实上,市场上各种号称能“软化骨刺”的药物,基本没有哪一个能够达到“软化骨刺”的效果。
那么,应该怎样处理骨刺呢?一般地说,不影响关节活动的骨刺不需要处理。但是,少数骨质增生严重、有游离体影响到关节活动的病人,可以进行关节镜下清理术,症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明显狭窄,且采用减肥、避免剧烈运动等措施无效时,则需要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误区三:软骨保护药用不用都行
老刘到门诊看骨关节炎, 医生给他开了软骨保护药,建议他服用6周。老刘一听,连连摇头,觉得这药怎么需要服用那么长时间。老李和老刘病情一样,服用一星期软骨保护药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老李便要求医生换其他起效快的药。
专家解析:骨关节炎是关节软骨蛋白多糖生物合成异常而呈现退行性变的结果。软骨保护药属于治本药物,可以改善骨的形态,恢复关节的正常生化环境,使已被破坏受损的关节软骨得以修复。遗憾的是,众多患者没有认识到这类药物的治本作用,认为可用可不用,致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我们建议:骨关节炎患者应该早点开始并规范服用软骨保护药。现在临床使用最广的软骨保护药是氨基葡萄糖类。该类药可以改善关节活动,缓解疼痛,且副作用小,可以长期服用,一般情况下,连续服用4~6周为一个疗程,一年两个疗程左右。
误区四:非处方解热镇痛药没有不良反应
伍太太因长期膝关节疼痛难忍,来医院做膝关节置换术。术前检查发现她血色素只有4克,严重贫血,不得不暂停手术,马上转到内科病房治疗。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后发现,伍太太因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 已造成慢性胃出血。
专家解析:目前,市场上的许多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都是非处方药。这类药应用广泛,又很容易在药店购买到,因此,一些慢性病患者很容易多用、滥用。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统计,使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达3个月或以上者,上消化道溃疡、出血及穿孔发生率为1%~2%;如达一年,发生率则为2%~5%。因此,可能有肾、肝及心功能损害的老年患者和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应小心使用非处方解热镇痛药。同时,在使用非处方解热镇痛药时需要注意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停药并征询医生意见。若无效,最好去有经验的医生处就诊,请医生确定治疗方案。
误区五:镇痛药服用越多效果越好
以前,老杨出现关节痛时,吃一片镇痛药,很快好转。可现在吃一片下去,几个小时以后就不行了。因此,他只好不停地吃。医生一看,他服用的镇痛药每天只需服用1~2次,但他每天服用了4次,是正常用量的2倍多。
专家解析:药物在体内都有一定的半衰期,这与药物作用的时间有关系,所以有的药一天要吃3次,有的药只吃1次就行。镇痛药到达体内后,其镇痛效果并非与用量成正比,当达到一定剂量水平时,增加用药剂量并不增强镇痛效果,反而会因为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视力障碍等,因此,当一种镇痛药效果不佳时,不要盲目多次服用,而应征询医生意见,换药或者适当合用其他药物。
误区六:多种镇痛药可以同时使用
近日,缠绕老朱多年的骨关节炎又犯了。不得已,他先后跑了好几家医院,每家医院的医生都开了许多药。为求关节炎尽快好转,老朱同时服用了不同医生开的药。遗憾的是,几天后,虽然他的关节炎有所好转,但胃却开始不舒服了。
专家解析:在现实生活中,为求疾病尽快好转,同时服用不同医生开的镇痛药的人不少。事实上,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不同医生开的镇痛药,有可能只是商品名不同,其中成分却完全相同。而且即使是成分不同的镇痛药,很多药的作用机制也是完全相同的,同时服用,就有药物过量的危险。很多非甾体类镇痛药之间还存在交叉过敏现象,长期大量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合用,可明显增加肝肾毒性,同时,还大大增加胃黏膜损伤的机会,可造成胃出血。另外,药物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化学反应,也有损健康。所以,同时服用多种镇痛药往往只能是1 1≤2的结果,而副作用则可能是1 1≥2。因此,大家要提高警惕,将镇痛药副作用降到最低。
误区七:中药治骨关节炎副作用小
老赵被诊断为老年性骨关节炎后,医生建议他服用消炎镇痛药和软骨营养药,听其他病人说,这两种药都是西药,副作用较大。于是,老赵干脆到药店购买了副作用小的中药服用,同时还买了许多促销人员推荐的各种膏药。
专家解析:中医学将外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畅,引起关节,肢体等处出现酸、痛、麻、重及屈伸不利等症状,名为痹证,就是西医学所称的关节炎。它包括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纤维组织炎及神经痛等,中医采用辨证施治,通过通经络,活血化瘀、止血养血等方法治疗,确实能起到缓解症状的效果。但是现代医学认为,骨性关节炎的病因远超出了痹证范围,而是多因素造成的软骨损伤。且中药成分复杂,极少数治疗风湿病的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中药长期服用还可能造成肝肾功能损伤。至于膏药,虽然很多病人贴后效果不错,但也有部分病人产生皮肤过敏,出现膏药周围皮肤皮疹、色素沉着甚至破渍。所以,中药也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忌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