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讲述祖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生物科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而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再次强调,必须制定各学科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分解贯彻到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由此可见,结合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生物教师必须承担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之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必须带着爱国主义的情感,投入到备课与教学的全过程中。
1 通过古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与西方文化对比,使学生了解中华、爱我中华
生物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而且更易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古代西方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而我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光辉灿烂,源远流长。例如学习血液循环知识时向学生介绍,意大利人哈维在中世纪提出了血液循环学说,在医学、生物学方面为破除中世纪迷信、解放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恩格斯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这是西方医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但是,中国医学中的经络学说也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它同样是现代医学的基础。由于经络既不是血管,又非神经,只是运行全身气血、协调全身生理机能的多功能线,以致西方300年来兴起的“现代医学”,至今仍然对经络学说知之甚少,而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世界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就对此作了详尽阐述。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同样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这样的对比,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而然地培植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生物学领域中有些学说似乎是西方人的独家创建,其实细加考究,同样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例如讲授进化理论时向学生介绍,科学进化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的博物学家达尔文,而达尔文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却鲜为人知。达尔文曾说过,他的“人工选择”思想是从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中得到启迪的结果。我国学者一致认为这部书是《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我国北魏贾思勰于公元533年~544年写成的世界上保存下来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巨著,此书中记载了有关遗传、变异等问题,还介绍了人工选择、人工杂交和定向培育等育种原理,这比达尔文要早1000多年。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会感到我们的祖先同样了不起,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利用我国生物学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讲“杂交育种”内容时,给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利用杂交育种最早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骡子(马和驴杂交得到骡子)。如在讲“探索生物的奥秘”内容时,介绍明代杰出医学家李时珍,经过二十七年的艰苦劳动于1590年著成世界著名的医书《本草纲目》,它不仅记载药物1892种,而且还根据植物的形态和用途,把植物分为草、木、谷、果、菜五部分。因此,此书也成为人为地进行植物分类的最早专著,比瑞典的林奈的分类专著早160多年。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光有爱国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抒发爱国之情及实现报国之志的保证,即建国之才。它不是光有自豪感就能做到的,必须自觉地刻苦地学习,才能把心中的理想变为现实。
2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乐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电教媒体,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电教媒体比传统的生物教学媒体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高效率、高质量、可控性及能扩大感官能力等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要用生物学方面许多客观事实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运用电教媒体能很直观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讲述“生物圈”这部分时,就通过播放录像来展示我国丰富多彩的野生动植物,包括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再通过画面的解说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有关法律和自然保护区类型。这样一来,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学生能很直观地感受到祖国丰富的动植物类型,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现代教学论认为“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体,启迪智慧的钥匙,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受到感染,增长知识。授课的过程,是师生情感、思想、观点交流的过程。教师以崇高的爱国主义热情,鲜明正确的是非观点,满腔热情地用情感去感染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双向交流,达到国情教育的目的,完成铸人灵魂的任务。
3 利用我国生物资源受破坏现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联系家乡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家乡是伟大祖国的缩影。热爱家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着特殊意义。正如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为此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联系家乡实际,开展社会调查。应该通过社会调查使学生认识到水乡固然富饶优美,海滨海产似乎更加引人,然而,偏僻的山区却遍地都是生物宝藏,拥有丰富和珍稀的生物资源……每个地区都有它不足的一面,也都有它优越的一面,只有人人动手改造家乡,才能最终改变祖国的面貌。在“环境保护”这一节中,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扩展,如:我国人均占有耕地1.29亩,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且每年平均还要减少350万亩;人均占有水资源总量2500多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矿产资源方面,我国虽为世界第三大矿产资源国,但人均占有量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在讲“生态系统”时,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遵循生态系统的自身规律,否则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如:我国第三次森林资源普查结果表明,由于毁林造地、乱砍滥伐等,全国被侵占的林地面积达2亿7千万亩,使我国森林资源和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急剧下降,围湖造田又使湖泊的蓄洪能力降低,结果大量泥沙被冲进河流,造成河床增高,蓄水能力减少。正是诸上原因才引发了1998年长江、嫩江大面积洪水泛滥,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财产和生命损失。
“师者,人之楷模”。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美的化身和可资效法的榜样。生活中无数事例说明,教师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进取心、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坚定信念,能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爱党爱国的神圣烙印。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每一位生物教师发挥“关心祖国,热爱事业”的表率导向作用。有位女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教学中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灵活应用各种教法,将所学知识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学生在浓烈的兴趣中接受知识,使生物学成为学生最喜爱的学科之一。这位教师还特别关心那些在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坚持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同他们在一起交流思想,克服他们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并适时补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欢乐。教师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在学生的心灵中深深地留下了印记,增加了为报效祖国而学好生物学的信心和兴趣。中学生物学教材已经为教师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准备了条件。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发掘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要紧紧抓住备课这个环节、课堂教学这个中心,广泛、深入、持久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了解我们党和人民的光辉业绩和优良传统,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弘扬献身精神,坚定报国志向,激励奋发图强的鸿鹄大志,满怀信心地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洪流;另一方面亦不能喧宾夺主,忽视了教学的基本任务而单纯地进行爱国主义说教。
参考文献
[1] 《生物新课程标准》
[2]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3] 《普通生态学》(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尙玉昌编)
[4]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郑光美著)
1 通过古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与西方文化对比,使学生了解中华、爱我中华
生物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而且更易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古代西方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而我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光辉灿烂,源远流长。例如学习血液循环知识时向学生介绍,意大利人哈维在中世纪提出了血液循环学说,在医学、生物学方面为破除中世纪迷信、解放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恩格斯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这是西方医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但是,中国医学中的经络学说也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它同样是现代医学的基础。由于经络既不是血管,又非神经,只是运行全身气血、协调全身生理机能的多功能线,以致西方300年来兴起的“现代医学”,至今仍然对经络学说知之甚少,而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世界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就对此作了详尽阐述。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同样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这样的对比,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而然地培植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生物学领域中有些学说似乎是西方人的独家创建,其实细加考究,同样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例如讲授进化理论时向学生介绍,科学进化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的博物学家达尔文,而达尔文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却鲜为人知。达尔文曾说过,他的“人工选择”思想是从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中得到启迪的结果。我国学者一致认为这部书是《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我国北魏贾思勰于公元533年~544年写成的世界上保存下来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巨著,此书中记载了有关遗传、变异等问题,还介绍了人工选择、人工杂交和定向培育等育种原理,这比达尔文要早1000多年。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会感到我们的祖先同样了不起,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利用我国生物学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讲“杂交育种”内容时,给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利用杂交育种最早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骡子(马和驴杂交得到骡子)。如在讲“探索生物的奥秘”内容时,介绍明代杰出医学家李时珍,经过二十七年的艰苦劳动于1590年著成世界著名的医书《本草纲目》,它不仅记载药物1892种,而且还根据植物的形态和用途,把植物分为草、木、谷、果、菜五部分。因此,此书也成为人为地进行植物分类的最早专著,比瑞典的林奈的分类专著早160多年。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光有爱国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抒发爱国之情及实现报国之志的保证,即建国之才。它不是光有自豪感就能做到的,必须自觉地刻苦地学习,才能把心中的理想变为现实。
2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乐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电教媒体,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电教媒体比传统的生物教学媒体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高效率、高质量、可控性及能扩大感官能力等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要用生物学方面许多客观事实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运用电教媒体能很直观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讲述“生物圈”这部分时,就通过播放录像来展示我国丰富多彩的野生动植物,包括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再通过画面的解说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有关法律和自然保护区类型。这样一来,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学生能很直观地感受到祖国丰富的动植物类型,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现代教学论认为“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体,启迪智慧的钥匙,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受到感染,增长知识。授课的过程,是师生情感、思想、观点交流的过程。教师以崇高的爱国主义热情,鲜明正确的是非观点,满腔热情地用情感去感染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双向交流,达到国情教育的目的,完成铸人灵魂的任务。
3 利用我国生物资源受破坏现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联系家乡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家乡是伟大祖国的缩影。热爱家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着特殊意义。正如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为此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联系家乡实际,开展社会调查。应该通过社会调查使学生认识到水乡固然富饶优美,海滨海产似乎更加引人,然而,偏僻的山区却遍地都是生物宝藏,拥有丰富和珍稀的生物资源……每个地区都有它不足的一面,也都有它优越的一面,只有人人动手改造家乡,才能最终改变祖国的面貌。在“环境保护”这一节中,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扩展,如:我国人均占有耕地1.29亩,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且每年平均还要减少350万亩;人均占有水资源总量2500多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矿产资源方面,我国虽为世界第三大矿产资源国,但人均占有量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在讲“生态系统”时,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遵循生态系统的自身规律,否则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如:我国第三次森林资源普查结果表明,由于毁林造地、乱砍滥伐等,全国被侵占的林地面积达2亿7千万亩,使我国森林资源和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急剧下降,围湖造田又使湖泊的蓄洪能力降低,结果大量泥沙被冲进河流,造成河床增高,蓄水能力减少。正是诸上原因才引发了1998年长江、嫩江大面积洪水泛滥,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财产和生命损失。
“师者,人之楷模”。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美的化身和可资效法的榜样。生活中无数事例说明,教师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进取心、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坚定信念,能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爱党爱国的神圣烙印。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每一位生物教师发挥“关心祖国,热爱事业”的表率导向作用。有位女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教学中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灵活应用各种教法,将所学知识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学生在浓烈的兴趣中接受知识,使生物学成为学生最喜爱的学科之一。这位教师还特别关心那些在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坚持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同他们在一起交流思想,克服他们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并适时补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欢乐。教师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在学生的心灵中深深地留下了印记,增加了为报效祖国而学好生物学的信心和兴趣。中学生物学教材已经为教师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准备了条件。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发掘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要紧紧抓住备课这个环节、课堂教学这个中心,广泛、深入、持久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了解我们党和人民的光辉业绩和优良传统,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弘扬献身精神,坚定报国志向,激励奋发图强的鸿鹄大志,满怀信心地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洪流;另一方面亦不能喧宾夺主,忽视了教学的基本任务而单纯地进行爱国主义说教。
参考文献
[1] 《生物新课程标准》
[2]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3] 《普通生态学》(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尙玉昌编)
[4]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郑光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