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一个标语大国。
有位外国记者,曾对着天安门城楼两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标语感叹道:“这两条标语,已经成为中国和中国首都的象征,这是个十分注重标语的国家。”
异彩纷呈的标语
走在中国的土地上,正应了一句广告词:标语与你同在。放眼望去:楼墙屋面上刷的是标语,桥梁立交上横的是标语,烟囱塔台上垂的是标语,农田路房插的是标语,车辆船舶上贴的是标语……它们不仅见证记录时代,还以特有的方式融入我们的生活。
这些标语有的摘自语录。从建国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标语主要出自毛主席的著作和讲话:“人民公社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等。至80年代以后,则主要以小平同志的讲话居多。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等。
有的标语是随政治活动和一个时期中心工作的变化而循环出现。其中以会议类的标语最为明显,如“热烈庆祝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热烈庆祝市人代会召开”等等。再如季节性的标语,春节是“移风易俗,过一个文明节俭的春节”;3月是“男女平等,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等等。往往见标语而知季节更迭、节日来临或工作部署,有“读标语而知天下”的效果。
有的标语在生活中起到警戒的作用。其中,以监督管理部门的标语为多。如公安交警部门的“抢银行当场击毙”;计划生育部门的“该流不流,扒房牵牛”;林业部门的“乱砍滥伐,牢底坐穿”;城管部门的“严禁向窗外泼污水、丢垃圾”。
有的标语与其说是标语,更不如说是广告,或者兼而有之。如“聚钱存农行,办事心不慌”等。在农村,与这类标语“共享”一墙的多是各类商品广告,如“我乡芝麻大糕连续5年获得县优”“高沟酒,实在是高”……这些标语广告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市场经济的活跃。
有的标语带有强烈的政治和政策色彩,常常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府的政策法规演变为简洁的口号,起到鼓舞人心,明确导向的作用。如“想小康干小康,大步流星奔小康”“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等。近年来,随着国家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农村法制宣传的标语日见增多。如“认真贯彻《森林法》”“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条例》”等,几乎每新出台一个法规,墙上就会新添一条标语。
还有的标语有诠释的作用。如“各级财政部门是农业税的征收机关”“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母乳是婴儿必须和理想的食品”等。
谩骂的标语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暴力性标语。如北京郊区的“此地严禁倒垃圾,否则全家死光光”,深圳的“抓住飞车党剁手砍脚”,江西的“放火烧山,断子绝孙”,云南的“一人超生,全村结扎”等。
标语: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尽管我们是个标语大国,可在新旧版《辞海》中竟然找不到“标语”一词的定义。只有《现代汉语词典》对此作了诠释,即:“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而把标语等同于口号,似乎并不全面。从内涵看,标语和广告倒像是“近亲”,故套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广告”的注释,暂且作为“标语”的定义。
标语,即“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在于宣传政策、影响舆论、推进事业,博得政治支持或引起公众关注,以达到其希望的反应。”
这样的注解似乎更符合中国标语的“前世今生”。事实上,长期以来,中国标语已被赋予了民间媒介的职能,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助延伸手段而存在,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纵观中国标语,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
鲜明的时代性。标语是时代的忠实记录,什么样的时代必然产生什么样的标语,反映时代的“喜怒哀乐”。当五星红旗从天安门广场升起,处处是“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喜庆标语;当“大跃进”等“三面红旗”插遍全国,处处是“赶英超美,二十年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狂热和唯心主义色彩的标语;当“文革”风暴席卷而来,“兴无灭资,反修防修”等铺天盖地的标语也构成了“文革”狂曲的一个乐章;当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后,“实现四化,振兴中华”“改革开放,强国富民”等标语,则代表了人民的心声……标语同时代息息相连,堪称时代这本大书的“目录索引”。
强烈的政治性。在我们这个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国度里,标语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政治的烙印。曾几何时,标语与政治口号毫无二致,成为图解政治的符号。因而,对待标语的态度也就被视为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因标语悲喜沉浮的大有人在。报载,陕西一农民历时两月,在全村土墙上写满“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标语,共计2400多条,用去石灰200多公斤,右手因此被蚀烂,后被任命为县贫协副主席,村里人称他是“标语写出来的官”。
长久的激励性。说标语影响了中国的几代人,一点不为过。它是许多人的成长记忆和人生座右铭。像学校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天才=99%勤奋 1%灵感”;工厂里的“像雷锋那样学习、工作和战斗”“厂荣我荣,厂衰我衰”;农村的“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孝敬公婆,勤俭持家”;医院里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机关里的“五讲四美三热爱”“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等。这些经典标语中的核心价值,已经融入许多人的世界观,甚至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选择。
独特的艺术性。除了政治类标语,其他标语大都讲究遣词用句,以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建国初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形象地描绘出未来的美好生活。80年代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激发了很多人学习的热情。再如农村流行的“不怕你冒富,就怕你懒惰”“家有三间大瓦房,不如一个读书郎”等,都用通俗明了的语言宣扬了深刻的道理。近年来,宣传标语越发讲究艺术性。如宣传交通法规的“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宣传禁毒的“一次吸毒,终生戒毒”;宣传环保的“绕行三五步,留得芳香绿”;宣传计生的“地球妈妈太累了”等,越来越生动和富有人情味。
标语面临挑战
当前,无所不在的标语正面临着文明的挑战、文化的审视和时代的评判。部分学者和媒体开始从公权力侵犯私权的角度,对标语的社会价值进行反思和抨击,也得到部分民众的支持。据腾讯网的一项调查,81.1%的受访者认为,标语是“落后的社会符号”,有85.9%的受访者认为“有些标语看了不舒服。”那么,标语到底“冒犯”了谁?
国家计生部门率先自清标语的举动赢得了舆论的一致喝彩,被认为是“理念和时代的进步,核心是对私权的尊重和保护。”
计生部门承认,全国计生标语口号存在3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形式主义。一些地方只注重标语的数量和形式,忽略质量和内容,语境随意,文理不通,“土政策”泛滥,歧义百出,使群众对国家人口和计生政策法规产生误解,影响了政府形象。二是操作规程不规范,随意编写,自行张贴,无人管理。三是冷漠强硬。禁止性的多,倡导性的少;管理性的多,服务性的少;宣传义务的多,宣传权益的少;冷漠强硬的多,温馨可亲的少。非但起不到警示教育作用,而且容易造成群众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引发矛盾和纠纷。
计生委对问题计生标语的剖析可谓条条中的,入木三分。计生标语中存在的问题,岂不是所有标语存在的“通病”?《中国青年报》的相关调查显示,51.9%的人认为,除了计生委,还有更多部门的标语需要清理;72.3%的人认为,除了理清标语,还要清理政府部门对“公众”和“权力”的态度。说白了,就是不要把标语当成炫耀自我权力的手段,当成侵犯民意私权的“执政行为”。
其实,在此次计生部门清理标语之前,早在1997年,河北就在全省统一进行“清标”,共清除不良标语万余条。2004年,云南省又采取“清标”集中行动,1个月清除3万多条标语,其中一半被认定为“涉及强制性、威迫性和有违民本思想”。消除标语的“强制文化”的污染,也是对百姓权益的尊重。有学者对政府出手清理标语作出了高度评价,说“折射了执政能力的提高,结束了标语统引和管理社会的时代,体现了法制的进步”。
但也有人认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少不了健康向上的标语,标语的优势依然存在,标语的存在有其积极和合理的价值,不失是团结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悬挂在长城上的2008北京奥运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就能起到凝心聚力办奥运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标语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缺乏撼动人心、独具魅力的标语。一项调查也表明,有76.5%的受访者承认,见过“很有价值和很好玩的”标语,这些大多来自民间的标语“比官方的有趣得多”。
还有人认为,中国标语不是“禁与留”的问题,而是“软与硬”的问题,中国太缺少具有人文关怀的标语了。标语要想同时代合拍,为大众接受,必须注入文化含量,回归人本思想,实现“从政策文化一元化到政策文化和法治文化并重的转变”。
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国标语今后何处去?我们无力指点迷津。但有一点可以预言,中国的标语一时半会儿还不会从我们视线中消失,标语的数量将日益减少,感染力将日益增强。
终有一天,我们会像对待“历史遗产”那样,稀罕曾经让我们不胜其烦的标语。
有位外国记者,曾对着天安门城楼两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标语感叹道:“这两条标语,已经成为中国和中国首都的象征,这是个十分注重标语的国家。”
异彩纷呈的标语
走在中国的土地上,正应了一句广告词:标语与你同在。放眼望去:楼墙屋面上刷的是标语,桥梁立交上横的是标语,烟囱塔台上垂的是标语,农田路房插的是标语,车辆船舶上贴的是标语……它们不仅见证记录时代,还以特有的方式融入我们的生活。
这些标语有的摘自语录。从建国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标语主要出自毛主席的著作和讲话:“人民公社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等。至80年代以后,则主要以小平同志的讲话居多。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等。
有的标语是随政治活动和一个时期中心工作的变化而循环出现。其中以会议类的标语最为明显,如“热烈庆祝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热烈庆祝市人代会召开”等等。再如季节性的标语,春节是“移风易俗,过一个文明节俭的春节”;3月是“男女平等,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等等。往往见标语而知季节更迭、节日来临或工作部署,有“读标语而知天下”的效果。
有的标语在生活中起到警戒的作用。其中,以监督管理部门的标语为多。如公安交警部门的“抢银行当场击毙”;计划生育部门的“该流不流,扒房牵牛”;林业部门的“乱砍滥伐,牢底坐穿”;城管部门的“严禁向窗外泼污水、丢垃圾”。
有的标语与其说是标语,更不如说是广告,或者兼而有之。如“聚钱存农行,办事心不慌”等。在农村,与这类标语“共享”一墙的多是各类商品广告,如“我乡芝麻大糕连续5年获得县优”“高沟酒,实在是高”……这些标语广告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市场经济的活跃。
有的标语带有强烈的政治和政策色彩,常常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府的政策法规演变为简洁的口号,起到鼓舞人心,明确导向的作用。如“想小康干小康,大步流星奔小康”“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等。近年来,随着国家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农村法制宣传的标语日见增多。如“认真贯彻《森林法》”“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条例》”等,几乎每新出台一个法规,墙上就会新添一条标语。
还有的标语有诠释的作用。如“各级财政部门是农业税的征收机关”“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母乳是婴儿必须和理想的食品”等。
谩骂的标语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暴力性标语。如北京郊区的“此地严禁倒垃圾,否则全家死光光”,深圳的“抓住飞车党剁手砍脚”,江西的“放火烧山,断子绝孙”,云南的“一人超生,全村结扎”等。
标语: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尽管我们是个标语大国,可在新旧版《辞海》中竟然找不到“标语”一词的定义。只有《现代汉语词典》对此作了诠释,即:“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而把标语等同于口号,似乎并不全面。从内涵看,标语和广告倒像是“近亲”,故套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广告”的注释,暂且作为“标语”的定义。
标语,即“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在于宣传政策、影响舆论、推进事业,博得政治支持或引起公众关注,以达到其希望的反应。”
这样的注解似乎更符合中国标语的“前世今生”。事实上,长期以来,中国标语已被赋予了民间媒介的职能,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助延伸手段而存在,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纵观中国标语,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
鲜明的时代性。标语是时代的忠实记录,什么样的时代必然产生什么样的标语,反映时代的“喜怒哀乐”。当五星红旗从天安门广场升起,处处是“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喜庆标语;当“大跃进”等“三面红旗”插遍全国,处处是“赶英超美,二十年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狂热和唯心主义色彩的标语;当“文革”风暴席卷而来,“兴无灭资,反修防修”等铺天盖地的标语也构成了“文革”狂曲的一个乐章;当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后,“实现四化,振兴中华”“改革开放,强国富民”等标语,则代表了人民的心声……标语同时代息息相连,堪称时代这本大书的“目录索引”。
强烈的政治性。在我们这个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国度里,标语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政治的烙印。曾几何时,标语与政治口号毫无二致,成为图解政治的符号。因而,对待标语的态度也就被视为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因标语悲喜沉浮的大有人在。报载,陕西一农民历时两月,在全村土墙上写满“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标语,共计2400多条,用去石灰200多公斤,右手因此被蚀烂,后被任命为县贫协副主席,村里人称他是“标语写出来的官”。
长久的激励性。说标语影响了中国的几代人,一点不为过。它是许多人的成长记忆和人生座右铭。像学校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天才=99%勤奋 1%灵感”;工厂里的“像雷锋那样学习、工作和战斗”“厂荣我荣,厂衰我衰”;农村的“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孝敬公婆,勤俭持家”;医院里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机关里的“五讲四美三热爱”“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等。这些经典标语中的核心价值,已经融入许多人的世界观,甚至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选择。
独特的艺术性。除了政治类标语,其他标语大都讲究遣词用句,以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建国初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形象地描绘出未来的美好生活。80年代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激发了很多人学习的热情。再如农村流行的“不怕你冒富,就怕你懒惰”“家有三间大瓦房,不如一个读书郎”等,都用通俗明了的语言宣扬了深刻的道理。近年来,宣传标语越发讲究艺术性。如宣传交通法规的“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宣传禁毒的“一次吸毒,终生戒毒”;宣传环保的“绕行三五步,留得芳香绿”;宣传计生的“地球妈妈太累了”等,越来越生动和富有人情味。
标语面临挑战
当前,无所不在的标语正面临着文明的挑战、文化的审视和时代的评判。部分学者和媒体开始从公权力侵犯私权的角度,对标语的社会价值进行反思和抨击,也得到部分民众的支持。据腾讯网的一项调查,81.1%的受访者认为,标语是“落后的社会符号”,有85.9%的受访者认为“有些标语看了不舒服。”那么,标语到底“冒犯”了谁?
国家计生部门率先自清标语的举动赢得了舆论的一致喝彩,被认为是“理念和时代的进步,核心是对私权的尊重和保护。”
计生部门承认,全国计生标语口号存在3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形式主义。一些地方只注重标语的数量和形式,忽略质量和内容,语境随意,文理不通,“土政策”泛滥,歧义百出,使群众对国家人口和计生政策法规产生误解,影响了政府形象。二是操作规程不规范,随意编写,自行张贴,无人管理。三是冷漠强硬。禁止性的多,倡导性的少;管理性的多,服务性的少;宣传义务的多,宣传权益的少;冷漠强硬的多,温馨可亲的少。非但起不到警示教育作用,而且容易造成群众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引发矛盾和纠纷。
计生委对问题计生标语的剖析可谓条条中的,入木三分。计生标语中存在的问题,岂不是所有标语存在的“通病”?《中国青年报》的相关调查显示,51.9%的人认为,除了计生委,还有更多部门的标语需要清理;72.3%的人认为,除了理清标语,还要清理政府部门对“公众”和“权力”的态度。说白了,就是不要把标语当成炫耀自我权力的手段,当成侵犯民意私权的“执政行为”。
其实,在此次计生部门清理标语之前,早在1997年,河北就在全省统一进行“清标”,共清除不良标语万余条。2004年,云南省又采取“清标”集中行动,1个月清除3万多条标语,其中一半被认定为“涉及强制性、威迫性和有违民本思想”。消除标语的“强制文化”的污染,也是对百姓权益的尊重。有学者对政府出手清理标语作出了高度评价,说“折射了执政能力的提高,结束了标语统引和管理社会的时代,体现了法制的进步”。
但也有人认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少不了健康向上的标语,标语的优势依然存在,标语的存在有其积极和合理的价值,不失是团结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悬挂在长城上的2008北京奥运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就能起到凝心聚力办奥运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标语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缺乏撼动人心、独具魅力的标语。一项调查也表明,有76.5%的受访者承认,见过“很有价值和很好玩的”标语,这些大多来自民间的标语“比官方的有趣得多”。
还有人认为,中国标语不是“禁与留”的问题,而是“软与硬”的问题,中国太缺少具有人文关怀的标语了。标语要想同时代合拍,为大众接受,必须注入文化含量,回归人本思想,实现“从政策文化一元化到政策文化和法治文化并重的转变”。
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国标语今后何处去?我们无力指点迷津。但有一点可以预言,中国的标语一时半会儿还不会从我们视线中消失,标语的数量将日益减少,感染力将日益增强。
终有一天,我们会像对待“历史遗产”那样,稀罕曾经让我们不胜其烦的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