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届中国民间国宝评审颁奖典礼”于6月20日在北京举行。春秋早期秦公壶、清沈铨《百鸟朝凤图》卷、清棋谱《渊深海阔》手稿、近现代岫岩玉龙床、当代大型檀香木雕《瑶池集庆》、清朱金木雕照壁从13329件藏品中脱颖而出,被授予首届“中国民间国宝”称号。至此,历时两年的民间国宝评选活动尘埃落定。然而,令专家和收藏界始料不及的是,民间国宝中竟没有瓷器和古钱币的身影,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国宝评选过程中瓷器与古钱币的报名数量分列前两位。
这个结果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两个民间收藏大项。瓷器与古钱币从报名初始的数以近万计,到评选结果揭晓时刻的销声匿迹,问题的症结究竟出在哪里?
透析此次评选过程,藏家们拿出的近万件瓷器,动辄标榜为宋代五大名窑、元代青花瓷,而经过专家仔细的鉴定研究之后,发现赝品占绝大多数。古钱币也没能逃脱这样的命运,这些从“战国到清代”的各类钱币在专家评委的法眼中原形毕露。
赝品盛行,造假成风已经成为收藏领域的重大问题,收藏界也开始重新审视民间收藏的持续升温。很多收藏者抱着“捡漏”的心理,幻想着一夜暴富;有的投入巨资搜罗“国宝”,在面对着林林总总的所谓国宝时,往往盲目多于冷静。当这些盲目的收藏者竞相买假的同时,也给造假带来了市场。瓷器和古钱币一直是收藏的热门,往往成为造假的多发区。多数藏家毕竟不是专家,在面对林林总总的藏品时,经常错将赝品当作珍品收藏。
另一方面,此次评选让专家和藏家也意识到品鉴队伍的混乱。很多藏品,如造假多发区的瓷器和古钱币,很多报名参赛物品甚至附有专家的鉴定证书,最终难逃多名评委的法眼,归于赝品的行列。
盛世收藏,更需要一个公平和诚信的环境,赝品盛行会严重影响藏家和爱好者的积极性,进而产生消极效应。专家和评委们认为,收藏市场秩序已经到了亟待整顿的地步,正确的收藏理念也急需正确引导。在《收藏界》杂志社主办的这次民间国宝评选中,暴露出部分问题的同时也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点。在国宝级文物脱颖而出的时刻,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民间收藏的重要性。以往,专家认为民间无国宝、无真品的观点,在六件毫无争议的国宝面前不攻自破。
《百鸟朝凤图》卷,由清代花鸟画巨匠沈铨创作,工笔重彩,长约7米,所画禽鸟约三百只,有凤凰、孔雀、鹰、仙鹤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所画树木花卉,有松柏、梧桐、杨柳、桂树、桃花等,并衬以四时山川景象。画卷题材新颖,视觉上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专家认为,沈铨的作品各大博物馆藏了不少,但这样精美、保存完好的长卷并不多见,尤其收藏在民间,更为难得。1975年藏家以人民币180元在琉璃厂北京市文物商店购得此画,当时的价格相当于10张齐白石的画作。现在有人出到2000万美金,藏家仍不肯出手。
晚清玉床,由同一块玉矿中碧绿色岫玉制成,共用玉料4吨多,长3.05米,宽1.65米,高2.80米。该玉床共计有20余件大件和数百件小块玉零件,如果是10名工人每天工作10小时来打磨、穿孔这些玉石,也需要3年才能完成。其造型为晚清家具小开门款式床,清宫金銮宝座的龙纹和花卉为饰;花板镂雕题材涵盖了龙凤呈祥、福寿双全等各式传统纹样;床前垂挂玉质宫灯,一对清宫玉香炉侧立两旁,雕工精透,美妙绝伦。专家认为,体量如此巨大、纹饰如此精美的玉器在中国玉器史上应占有一定地位,因此毫无争议地胜出。
秦公壶,由收藏家徐先生花重金从海外收购,最近回流祖国。该壶高42.3厘米,系春秋早期青铜盛酒礼器。该壶形体硕大,形制庄重,纹饰瑰丽,是难得一见的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珍品。方壶的口沿内壁上,铸有铭文两行六字:“秦公作,铸尊壶”。经专家认定,此壶乃秦国一代国君铸造的礼器,也是现知极少数由西周最高级别地方诸侯自作的青铜器。秦公壶的发现,对于研究秦早期历史、秦系文字的演变、秦国青铜风格的形成,均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
在此次民间国宝的评委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占六成以上,并聘请文怀沙、孙轶青、耿宝昌、杨伯达、罗哲文等文物大家担任顾问,在评选过程中确保了评选的公正性。“民间国宝”既是“国宝”,又具有源于民间、为民众所关注的特点。基于此,在注重文物价值、经济价值的同时,还应考虑符合中华民族传统欣赏习惯,为群众喜闻乐见等因素。评审委员会制定了民间国宝的评审标准,核心是宝物应达到《国家文物藏品定级标准》之“一级文物”的标准。此外宝物还应具有构思独特、工艺精美、内涵丰富、生动有趣、品相完好、传承有序等特点。专家评委们一致认为,这六件“民间国宝”相比馆藏的国宝级文物毫不逊色,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在首届民间国宝评选结果揭晓的时刻,我们为民间有国宝、有真品欢呼雀跃的同时,不能忽视在评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民间国宝的评选也是一个契机,它让人们开始关注民间收藏,关注国宝级文物。通过这次活动,收藏界达到了共识,无论是博物馆中的国宝还是民间的国宝,都需要全社会去关注,去保护,使宝有所藏,宝有所管。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指出,我国民间存在着大量未被发现的珍贵宝物,收集、展示这些民间国宝,宣传、挖掘其历史内涵、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们。更为重要的是,收藏领域赝品盛行、品鉴队伍混乱的问题又一次暴露于世人面前,人们开始意识到收藏市场秩序的整顿已经迫在眉睫。 (原载于2007年6月22日《北京日报》14版)
这个结果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两个民间收藏大项。瓷器与古钱币从报名初始的数以近万计,到评选结果揭晓时刻的销声匿迹,问题的症结究竟出在哪里?
透析此次评选过程,藏家们拿出的近万件瓷器,动辄标榜为宋代五大名窑、元代青花瓷,而经过专家仔细的鉴定研究之后,发现赝品占绝大多数。古钱币也没能逃脱这样的命运,这些从“战国到清代”的各类钱币在专家评委的法眼中原形毕露。
赝品盛行,造假成风已经成为收藏领域的重大问题,收藏界也开始重新审视民间收藏的持续升温。很多收藏者抱着“捡漏”的心理,幻想着一夜暴富;有的投入巨资搜罗“国宝”,在面对着林林总总的所谓国宝时,往往盲目多于冷静。当这些盲目的收藏者竞相买假的同时,也给造假带来了市场。瓷器和古钱币一直是收藏的热门,往往成为造假的多发区。多数藏家毕竟不是专家,在面对林林总总的藏品时,经常错将赝品当作珍品收藏。
另一方面,此次评选让专家和藏家也意识到品鉴队伍的混乱。很多藏品,如造假多发区的瓷器和古钱币,很多报名参赛物品甚至附有专家的鉴定证书,最终难逃多名评委的法眼,归于赝品的行列。
盛世收藏,更需要一个公平和诚信的环境,赝品盛行会严重影响藏家和爱好者的积极性,进而产生消极效应。专家和评委们认为,收藏市场秩序已经到了亟待整顿的地步,正确的收藏理念也急需正确引导。在《收藏界》杂志社主办的这次民间国宝评选中,暴露出部分问题的同时也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点。在国宝级文物脱颖而出的时刻,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民间收藏的重要性。以往,专家认为民间无国宝、无真品的观点,在六件毫无争议的国宝面前不攻自破。
《百鸟朝凤图》卷,由清代花鸟画巨匠沈铨创作,工笔重彩,长约7米,所画禽鸟约三百只,有凤凰、孔雀、鹰、仙鹤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所画树木花卉,有松柏、梧桐、杨柳、桂树、桃花等,并衬以四时山川景象。画卷题材新颖,视觉上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专家认为,沈铨的作品各大博物馆藏了不少,但这样精美、保存完好的长卷并不多见,尤其收藏在民间,更为难得。1975年藏家以人民币180元在琉璃厂北京市文物商店购得此画,当时的价格相当于10张齐白石的画作。现在有人出到2000万美金,藏家仍不肯出手。
晚清玉床,由同一块玉矿中碧绿色岫玉制成,共用玉料4吨多,长3.05米,宽1.65米,高2.80米。该玉床共计有20余件大件和数百件小块玉零件,如果是10名工人每天工作10小时来打磨、穿孔这些玉石,也需要3年才能完成。其造型为晚清家具小开门款式床,清宫金銮宝座的龙纹和花卉为饰;花板镂雕题材涵盖了龙凤呈祥、福寿双全等各式传统纹样;床前垂挂玉质宫灯,一对清宫玉香炉侧立两旁,雕工精透,美妙绝伦。专家认为,体量如此巨大、纹饰如此精美的玉器在中国玉器史上应占有一定地位,因此毫无争议地胜出。
秦公壶,由收藏家徐先生花重金从海外收购,最近回流祖国。该壶高42.3厘米,系春秋早期青铜盛酒礼器。该壶形体硕大,形制庄重,纹饰瑰丽,是难得一见的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珍品。方壶的口沿内壁上,铸有铭文两行六字:“秦公作,铸尊壶”。经专家认定,此壶乃秦国一代国君铸造的礼器,也是现知极少数由西周最高级别地方诸侯自作的青铜器。秦公壶的发现,对于研究秦早期历史、秦系文字的演变、秦国青铜风格的形成,均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
在此次民间国宝的评委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占六成以上,并聘请文怀沙、孙轶青、耿宝昌、杨伯达、罗哲文等文物大家担任顾问,在评选过程中确保了评选的公正性。“民间国宝”既是“国宝”,又具有源于民间、为民众所关注的特点。基于此,在注重文物价值、经济价值的同时,还应考虑符合中华民族传统欣赏习惯,为群众喜闻乐见等因素。评审委员会制定了民间国宝的评审标准,核心是宝物应达到《国家文物藏品定级标准》之“一级文物”的标准。此外宝物还应具有构思独特、工艺精美、内涵丰富、生动有趣、品相完好、传承有序等特点。专家评委们一致认为,这六件“民间国宝”相比馆藏的国宝级文物毫不逊色,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在首届民间国宝评选结果揭晓的时刻,我们为民间有国宝、有真品欢呼雀跃的同时,不能忽视在评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民间国宝的评选也是一个契机,它让人们开始关注民间收藏,关注国宝级文物。通过这次活动,收藏界达到了共识,无论是博物馆中的国宝还是民间的国宝,都需要全社会去关注,去保护,使宝有所藏,宝有所管。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指出,我国民间存在着大量未被发现的珍贵宝物,收集、展示这些民间国宝,宣传、挖掘其历史内涵、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们。更为重要的是,收藏领域赝品盛行、品鉴队伍混乱的问题又一次暴露于世人面前,人们开始意识到收藏市场秩序的整顿已经迫在眉睫。 (原载于2007年6月22日《北京日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