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交一言重 相期十七载

来源 :国际人才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八届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69名美方专家会同200余名中方专家,分成先进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和环境保护4个专题组,在现场诊断、专题研讨的基础上,系统提交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相关建议86份,为我国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借鉴。
  
  4月11日至18日,由国家外国专家局、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和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在华举行。69名美方专家会同200余名中方专家,分成先进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和环境保护4个专题组,在现场诊断、专题研讨的基础上,系统提交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相关建议86份,为我国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借鉴。闭幕式上,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亲切会见了参会代表。他充分肯定本届研讨会取得的丰硕成果,并由衷希望“中美双方不断丰富合作内涵,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为中美经济技术和人才智力合作做出更大贡献。”
  
  考察,风尘仆仆
  
  本届研讨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美专家分组奔赴河北、辽宁、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围绕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对河北钢铁、北方重工、阿里巴巴、泰州中国医药城等具有代表性的40多家企业进行现场诊断和专题研讨。会前一年,双方从我国产业发展和企业急需中遴选研讨题目和与会专家,因为有备而来,所以在与各企业交流时,往往能够—语中的。
  中美专家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而他们也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先进制造组专家在辽宁抚顺考察之初,参加了市政府举办的欢迎会。当抚顺市副市长杨学海在致辞中谈到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时,专家当场便予以支招。这样,不断有问题提出,又不断有专家站出来解答,原定半小时的欢迎会开成一个多小时的研讨会,而不得不压缩了午餐时间。这样的情形,在其他各组也屡见不鲜。气氛之热烈,交流之恳切,令人感动。这些交流,不只是技术上的,也有管理上的,还有分析方法、逻辑思维上的话题,从不同层面共同探讨工程技术的本质。通过交流,企业了解了世界先进技术的走向以及如何接轨。美方筹委会主任许国光举例说:“国内对信息服务的巨大价值认识不足,经常与信息技术混淆,而其除了资讯、数据的传递以外,最主要的是利用这些信息来生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由此,企业能够正确定位目前的技术层次和明晰未来走向。同时,美方专家也看到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机遇和势头,达成了许多重要合作意向。
  现代工程技术问题十分复杂,虽然资讯普及、交流便捷,但要针对问题深入研究,仍须面对面的沟通。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的特色之一,就是集聚一大批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用几天的时间,朝夕相处,互相碰撞,深人问题的核心,提出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深入、密集研讨所形成的建议,客观上具有针对性、全面性和建设性。
  
  建议,言辞殷殷
  
  研讨会的第二阶段,是在现场诊断、专题研讨的基础上齐聚北京集中研讨,并参加大会举办的“质量管理论坛”和“绿色经济论坛”。为了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美方专家对建议书的内容字斟句酌,力求完美。86条建议,包括了宏观产业发展走向的预测评估和具体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无不凝聚着专家们的热忱和心血。
  在先进制造领域,美方专家组组长魏斌认为,产能提高很快,规模迅速扩大,但是大而不强、速赢和可持续发展平衡不够。“因为订单较多,近利思想比较普遍,企业跟我们谈得最多的是如何快速做大、怎么提高排名,没有更多顾及长远规划,特别是研发提升和品牌构建的意识比较薄弱。”为此,魏斌建议,政府应在政策导向,比如业绩考核、税收优惠、研究基金发放等方面,鼓励企业完善内部研发机制,侧重多代多级的长远研发。另外,中国的大学资源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很多企业不知道,他的隔壁也许就有一个大学可以很好地帮助他。
  针对企业面临的技术瓶颈,美方专家也提出了若干建议。比如五轴机床问题,专家指出,机床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象征,其核心是数控系统。高端数控设备属于战略物资,飞机、军舰、航母的制造离不了,政府应在财政补贴、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大力倾斜。又如并联机构问题,美方专家介绍,国外对并联机构的研发已经降温,由并联、串联同时组成的混联式数控机床,克服了传统机床串联机构的缺陷,可实现多坐标联动数控加工、装配和测量多种功能,更能满足复杂特种零件的加工要求。这种混合型模式不但具备并联机床的优点,而且在使用上更具实用价值,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大飞机项目上将有特种应用。
  生物医药组,是第八届中工会新增的一个组别。国家外专局考虑到,生物医药不仅关系国民的健康福祉,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的体现。美方专家组组长陈正焕直言不讳,“新药研发投入比较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很少,化学药和生物技术药以仿制为主,单元技术与国际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中药制剂工艺水平质量标准及研究基础均比较薄弱。在创新人才方面,创新药物高层次研发人才短缺,特别缺少掌握前沿进展和关键技术、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领军人才。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园区重叠多、药企数量多,但规模小,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均处世界第二阵营前列。”
  专家组成员还认为,国内优秀中药企业均面临国际化问题,特别是进入美国市场问题。根据美国FDA相关规定,中药仍按食品或健康食品销售,不能标称“药物”,不准注明或暗示可治疗或预防某种疾病。如果想在美国推出新药,规定必须提交成分检测报告,而中药效力往往是若干成分的综合,难以简单分离和说明。美方专家特别提到,近年国内在中药现代化的问题上存在误区,认为中药要国际化,就要先现代化,就要弄清中药的有效成分,按照西药思维搞植物提取。’这种思路,背离中药理论体系。中药现代化,应该是将当代最新的科技、方法、设备融入中药的研究、生产、应用,用GAP、GMP、GSP等国际标准来规范中药的生产和使用的各个环节,而非将中药西化为“西药”。关于如何提高中药的国际认同问题,美方专家建议国内中药界与美国知名研究机构合作,共同研究中药的药理、药效,联合发表研究成果,逐步渗透西方民众。此外,还应将中药的国际市场定位在综合护理、慢性病和疑难杂症上,要少而精,重点推出比如风湿、肾虚等比较优势的品种,而不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等化学药效已经不错的治疗药物。
  在信息技术方面,美方专家认为,我国无论是产业政策的制定,还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定位,都在“走自主创新还是外包之路”上左右摇摆。综合考虑在 全球软件产业价值链中尚处中下游位置的国情,专家组组长沈雁冰和李杰指出,摆正“两个市场”在发展战略中的位置极为关键。“对内以应用带发展,对外积极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用国内促进国际、以国际辐射国内。”具体而言,在政府、产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方面通过国内市场的实践积累技术和人才,在深谙客户需求并与之密切联系的基础上培育、占领广阔的国内市场,并以此作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出口的跳板。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力密集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出口,即离岸软件外包,成功打人欧美主流市场,并以此积累更为丰富的技术经验和人才资源。总之,对自主创新和服务外包的关系,不能对立,应该动态来看。
  环境保护组的专家,来自美、德、法等6个国家和地区,围绕烧结机烟气脱硫和焦化废水处理与再利用进行了集中研讨。他们提出了5种半干法、1种湿法的烧结烟气脱硫工艺,建议临近海边的企业选择湿法脱硫,内陆地区选择半干法脱硫。对于脱硫副产物的处理,专家组组长林榕山建议,“可与喷煤混合后一起喷入高炉,此举既经济又避免二次污染。”同时介绍了西欧采用的半干法烟气脱硫,可有效脱硫、除尘及去除二恶英、重金属,该工艺适合含硫量在1500mg/m3以下,可为国内有关企业参考。关于焦化废水处理与回收利用问题,美方专家肯定了以唐钢为代表的河北钢铁集团处理技术已经达到国际标准。同时,中美专家共同希望,随着节能减排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双方需要建立长效交流机制,进一步深化和密切合作。
  
  追忆,光彩熠熠
  
  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从1993年开始举办,历经17年、办了8届。美方主办单位——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在北美地区历史悠久、影响巨大,各有专业分会和数千会员。以往台湾赴美学者比重较大,近年来自大陆的学者日益增多。这些专家跨领域、跨学科,年富力强,且有民族情结,语言沟通顺畅。上世纪60年代起,学会定期在台组织研讨,曾对台湾经济转型产生重要作用。90年代初,国家外专局以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的名义与之合作。
  作为中美智力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17年来,中工会坚持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瞻领域,紧贴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长期、深入地开展战略性、实用性、综合性交流研讨,取得了“转炉溅渣补炉技术”、“降低汽油烯烃含量”、“家电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等一大批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影响的研讨成果。事实上,中工会的影响已远远超越工程技术本身的范畴。正是一批又一批致力于两国友好事业的历届与会人士的不懈努力,使得双方合作内涵不断丰富,相互依存不断加深,成为中美交往中富有成效和活力的积极因素。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鎔基、吴邦国、曾培炎、邹家华等先后出席往届研讨会,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扩大开放和引智工作的高度重视。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继续加强。为推动科学发展,我国作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部署,力争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深化国际人才智力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企业技术升级改造、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国家外国专家局表示,将与行业主管部门携手努力,推动智力资源同产业发展紧密相连,努力构建更加开放、更有活力和更富成效的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新格局。
  第八届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结束了,但国内外专家的交流却是长久的。正如美方筹委会主任许国光所言:“通过面对面的研讨,发现了问题,找到了行家,建立了联系。具体的落实工作,就从闭幕开始。”
其他文献
9月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0年“中国天山奖”颁奖典礼暨外国专家国庆招待会在乌鲁木齐隆重举行。颁奖典礼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田文主持,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闫勤宣读了《关于授予多米尼克·维通等六名外国专家2010年“中国天山奖”的决定》,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向获奖外国专家颁发了“中国天山奖”奖章、证书并致辞。艾尔肯·吐尼亚孜在致辞中向参
期刊
促进中西部及贫困地区与东部及沿海地区教育资源均衡,缩小中西部地区在教学条件、教育资源、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的巨大差距。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次选派英语教师出国培训的面试当中,一位来自新疆偏远地区中学的英语老师给当天在场的所有面试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英语发音并不标准,他的英语口语并不流利,但是他有着坚定的眼神,洋溢的热情和毅然决然的决心。当面试官问他你为什么要参加
期刊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实施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专家项目770余项,引进各类外国专家5500多人次;派出人员培训3400余人次;培育和建立国家级引智示范基地3个省级示范基地20个。    安徽是中国的科技重镇,引智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9月5日,记者一行来到这里,亲身感受了安徽浓郁的科技氛围和创新活力,并专访了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省外国专家局局长葛余清。  采访伊始,葛余清首先给记者列
期刊
“111计划”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配备一批国内优秀的科研骨干,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从世界排名100位的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1000余名
期刊
维尔纳·格里希,德国高级退休专家,1984年至1985年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位被聘担任厂长的外国人。2003年病故。    2010年4月17日,这是我父亲维尔纳·格里希先生的第七个忌辰。先父于1919年8月25日出生在巴登-符腾堡州的曼海姆市,主修完机械制造专业的大学课程后,他便投身东德机器和拖拉机厂(MTS)的建造之中,数十载的职业生涯由此展开序幕,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
期刊
为抓住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的历史机遇,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了“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又称“111计划”)。本刊就“111计划”实施情况采访了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专家司赵立宪司长。    记者:国家外国专家局与教育部联合实施的“111计划”是一项功在千秋的工程。请您介绍一下“111计划”的具体内容。  赵立宪:“111计划”是以建设学科创新引
期刊
3月27日,“商都友谊林”建设工程竣工典礼暨植树活动在郑州市黄河风景名胜区举行。“商都友谊林”建设始于2006年,占地5万平方米,是中外友好的象征,每年都有100多名外国专家参加“商都友谊林”植树活动。5年来,在国家和省外专局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经过郑州市有关部门和外国专家的共同努力,千余棵观赏价值高、绿化效果好的雪松、龙柏、银杏、桂花、红白玉兰等花木“落户”黄河南岸,一片荒凉的黄河滩地已变成郁郁
期刊
欧阳中石是享誉学术界和书法界的著名学者。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学术研究。主持和独立编写的著作几十种,可谓著述颇丰,桃李满天下。    “中国要强国必先要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国家;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没有先进的文化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3月14日,欧阳中石教授在他的书房,向我们谈到了他参加刚刚结束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有
期刊
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山东省共投入引智专项经费7000万元,引进外国专家8.2万人次,派员出国(境)培训1.1万人次,引进国外新技术870多项、新品种1260多个,解决技术和管理难题5200余项,建成国家级引智示范基地21家、省级引智基地106家,建设“千村引智示范项目”示范村113个。    《国际人才交流》:近年来,山东引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请您介绍一
期刊
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行,动很快,对中国至今还在提供灾害救助援助。    2010年1月21日,中日合作“地震心理援助人才培养项目”第二期骨干培训班在成都开班。来自四川、甘肃和陕西地震灾区的100名学员由教育领域、社会工作领域和医疗专业领域选出的优秀学员组成,是能够相对固定在灾区持续开展心理援助、或者受培训后能够在项目示范点开展心理援助的工作人员。这只是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