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它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古往今来,靠妙语连珠,下笔如神的才气,建功立业者不胜枚举。晏子使楚,靠雄辩使楚王自讨没趣,捍卫了国格 、 人格;触龙说赵太后,化干戈为玉帛;诸葛亮隆中对,使刘备茅塞顿开,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胸怀博大,志趣高远,知识渊博的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发表《沁园春·雪》,以惊天地,泣鬼神的磅礴,展示出伟大的胸襟和盖世才华,使世人看到了共产党人的风骨和中国共产党带来的光明希望。作为教师,若能精心锤炼教学用语,艺术地用语言弹奏出美妙动人的乐曲,就能在知音者——学生头脑中回响激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语言,不仅是教学信息的载体,也是传导感情的媒介。课堂用语是否简明、连贯、得体,是否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直接关系课堂效益。同样是3尺讲台,45分钟为什么教学效果迥然有异,有的妙趣横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却平板乏味,课堂沉闷窒息,学生昏昏欲睡?有时甚至一句讽刺挖苦讥笑谩骂的话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力,浇灭了求知的火焰,让学生走上辍学之路。这些与教师的语言修养不无关系。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住学生。”做教师的应用心品味,精心锤炼教学语言。
一、锤炼导入功——先声夺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要上好一堂课,导入这一教学环节至关重要。良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导课技巧很多:
悬念导入。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可以这样导入:“鲁提辖,膀大腰圆,满脸络腮胡子。因三拳打死镇关西,畏罪潜逃,被开封府赏钱一千贯通缉。但结果怎么样呢?”这时可能下面的学生就炸开了锅,纷纷为鲁达鸣不平,要为他辩护。在辩护过程中,教师就水到渠成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
歌曲导入法。如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们也可以放电影《水浒传》主题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梁山好汉中,最能与歌词相符的人物莫过于鲁提辖了,他三拳打死镇关西,彰显出英雄本色,我们便顺理成章进入课文。
故事导入法。如《谋攻》一文,可用《孙子练女兵》的故事引入课文: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军事家叫孙子,避乱来到吴国。吴王为了考验他的才能,派三千宫女叫她训练。孙子命吴王左右二妃为队长,击鼓号令,二妃不听。孙子命令按军法斩首。三千女兵无不惊恐,无不听从号令。经过训练,一可当十。孙子写 了 《孙子兵法》一书,《谋攻》就是其中的一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论述谋划进攻的。自然导入课文。
其他还有比较旧知导入法、图示导入法、提示异议导入法、情景导入法、欲扬先抑法等等。
教学时若能根据教材内容,按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以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的语言,以“说的比唱的好听”的功夫,先声夺人,定能激起学生“乐学”的强烈欲望。
二、锤炼范读功——潜移默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范读要字正腔圆,情真意切,平易流畅,真挚感人。要注意朗读速度与学生思维速度的同步,让学生在品味语言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和作品共鸣。要针对学生和教材的实际,灵活应用多种朗读技巧。当课文的基调清新爽朗时,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感染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怨悱恻时,要以浓郁、凄凉的心情去感染学生。注意音高得当,音强适中,精要的地方重复一下,使学生的语感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但是,我们必须切记,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一切艺术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三、锤炼讲解功——耳濡目染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师不要做说书先生。讲课文,课前空讲一通后,接着又句句讲,段段讲,越讲越起劲,学生越不动脑筋。自己不动脑筋,怎么会得益呢?所以要尽量少讲,学生领悟不到之处才给说一说。”讲课,话不在多,而在于精,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当学生打开知识的闸门展开思维的翅膀以后,总是善于从旁点拨、诱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的真谛。反之,如果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唯恐缺漏什么,不管学生懂与否,表面上讲得天花乱坠,津津有味,而台下的学生却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学生产生不了心“愤”口“悱”的激情,教师越俎代庖,这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恐怕遥不相及,哪里还谈得上落实“三维目标”。因此教师必须精心锤炼讲解功,做到引得巧、能出情;读得美、能动情;讲得甜,润心田。
四、锤炼小结功——启智拓思
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上好一堂课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课堂小结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是教师富有艺术性的,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它常用于课堂的结尾。完美的小结,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完美;可以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余音未了,余味无穷。好的课堂小结或者有不尽之意,曲终奏扬,推至高潮,戛然而止,有 “若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功效;或者提纲挈领,画龙点睛;或者设问激趣,造成悬念。总之,应起到启智、拓思的作用。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关系到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大问题,要想在课堂上出语不凡,妙语惊人,首要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全身心的热爱,对教材的潜心钻研。当专业精深,教材熟烂时,课堂语言定会像清澈的流水,纯美的甘泉,随时流进学生焦渴的心田,激活思维的浪花。
(责编 覃亮生)
教学语言,不仅是教学信息的载体,也是传导感情的媒介。课堂用语是否简明、连贯、得体,是否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直接关系课堂效益。同样是3尺讲台,45分钟为什么教学效果迥然有异,有的妙趣横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却平板乏味,课堂沉闷窒息,学生昏昏欲睡?有时甚至一句讽刺挖苦讥笑谩骂的话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力,浇灭了求知的火焰,让学生走上辍学之路。这些与教师的语言修养不无关系。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住学生。”做教师的应用心品味,精心锤炼教学语言。
一、锤炼导入功——先声夺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要上好一堂课,导入这一教学环节至关重要。良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导课技巧很多:
悬念导入。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可以这样导入:“鲁提辖,膀大腰圆,满脸络腮胡子。因三拳打死镇关西,畏罪潜逃,被开封府赏钱一千贯通缉。但结果怎么样呢?”这时可能下面的学生就炸开了锅,纷纷为鲁达鸣不平,要为他辩护。在辩护过程中,教师就水到渠成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
歌曲导入法。如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们也可以放电影《水浒传》主题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梁山好汉中,最能与歌词相符的人物莫过于鲁提辖了,他三拳打死镇关西,彰显出英雄本色,我们便顺理成章进入课文。
故事导入法。如《谋攻》一文,可用《孙子练女兵》的故事引入课文: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军事家叫孙子,避乱来到吴国。吴王为了考验他的才能,派三千宫女叫她训练。孙子命吴王左右二妃为队长,击鼓号令,二妃不听。孙子命令按军法斩首。三千女兵无不惊恐,无不听从号令。经过训练,一可当十。孙子写 了 《孙子兵法》一书,《谋攻》就是其中的一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论述谋划进攻的。自然导入课文。
其他还有比较旧知导入法、图示导入法、提示异议导入法、情景导入法、欲扬先抑法等等。
教学时若能根据教材内容,按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以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的语言,以“说的比唱的好听”的功夫,先声夺人,定能激起学生“乐学”的强烈欲望。
二、锤炼范读功——潜移默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范读要字正腔圆,情真意切,平易流畅,真挚感人。要注意朗读速度与学生思维速度的同步,让学生在品味语言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和作品共鸣。要针对学生和教材的实际,灵活应用多种朗读技巧。当课文的基调清新爽朗时,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感染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怨悱恻时,要以浓郁、凄凉的心情去感染学生。注意音高得当,音强适中,精要的地方重复一下,使学生的语感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但是,我们必须切记,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一切艺术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三、锤炼讲解功——耳濡目染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师不要做说书先生。讲课文,课前空讲一通后,接着又句句讲,段段讲,越讲越起劲,学生越不动脑筋。自己不动脑筋,怎么会得益呢?所以要尽量少讲,学生领悟不到之处才给说一说。”讲课,话不在多,而在于精,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当学生打开知识的闸门展开思维的翅膀以后,总是善于从旁点拨、诱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的真谛。反之,如果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唯恐缺漏什么,不管学生懂与否,表面上讲得天花乱坠,津津有味,而台下的学生却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学生产生不了心“愤”口“悱”的激情,教师越俎代庖,这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恐怕遥不相及,哪里还谈得上落实“三维目标”。因此教师必须精心锤炼讲解功,做到引得巧、能出情;读得美、能动情;讲得甜,润心田。
四、锤炼小结功——启智拓思
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上好一堂课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课堂小结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是教师富有艺术性的,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它常用于课堂的结尾。完美的小结,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完美;可以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余音未了,余味无穷。好的课堂小结或者有不尽之意,曲终奏扬,推至高潮,戛然而止,有 “若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功效;或者提纲挈领,画龙点睛;或者设问激趣,造成悬念。总之,应起到启智、拓思的作用。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关系到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大问题,要想在课堂上出语不凡,妙语惊人,首要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全身心的热爱,对教材的潜心钻研。当专业精深,教材熟烂时,课堂语言定会像清澈的流水,纯美的甘泉,随时流进学生焦渴的心田,激活思维的浪花。
(责编 覃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