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如何上出“语文味儿”

来源 :新世纪教育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应该彰显“语文味儿”。所谓“语文味儿”是指语文课的本色本味儿,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是贯彻“新课标”理念的集中体现。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就必须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做到读出浓浓的“语文味儿”,品出浓浓的“语文味儿”和上出浓浓的“语文味儿”。让“语文味儿”真正回归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本位,让学生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语文味儿; 内涵; 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教师的教法不断创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阅读课堂日益走向繁闹,各类“新”的教学名词纷至沓来,“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开始“乱花渐欲迷人眼”,但细加品味,缺乏“语文味儿”的毛病仍然暴露无遗。 其实,不管课堂怎么改革,“语文味儿”永远不能改,而且要越改越浓。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回归本色,充满着犹如扑面而来的春风般的“语文味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自由的精神空间,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
  1 “语文味儿”的内涵
  “语文味儿”2001年由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深圳教学研究员程少堂正式提出。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课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是贯彻“新课标”理念的集中体现。从外延说,“语文味儿”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是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语文味是什么?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味儿”应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精心默读、动情诵读的“读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點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真水无香,语文课只能以语文的方式来呈现,用语文的方法去学习,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语文味儿”才是纯正的。
  2 上出 “语文味儿”的方法
  2.1 读出浓浓“语文味儿”:琅琅书声应该是语文课上所特有的一道风景线。朗诵是一种语言艺术,是把诉诸视觉的无声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是把平面语言转化为立体语言的活动。朗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自审能力;朗诵还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巩固、系统化;有助于提高听、说、写及整个阅读能力;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有利于发展思维力,创造力。
  只有“熟读”才会“精思”。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直观表现莫过于一个人的语感如何,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那么,如何在读中体现浓浓的语文味呢?
  2.1.1 默读要静心:新课伊始,我们都会留一段时间让学生充分自读、默读。这段时间千万不能放任自流,务必让学生静下心来听清自读要求。然后开始静静地默读。此时,老师可以走下讲台,巡视学生的默读情况,掌握必要的信息,还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辅导。待学生自学完毕,就要让他们交流朗读,在初次朗读文本的过程中允许他们出现错误,但注意一定要由学生来改正错误,反复朗读进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1.2 导读需有方: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对于句子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要注意读出重音;描写欢快、紧急、战斗场面的句子,朗读时语速应适当快些;描写低沉、悲伤、舒缓等情感的句子,朗读时语速应慢一些。长句的停留或换气是朗读训练中的一个难点,训练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调整好自己的气息,做到语速平稳、换气自然,不把词语或词组拆开来读。此外还要加强对轻声、儿化、变调等语音技巧的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孔乙己》一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孔乙己两次买酒过程中两个动作的描写。第一次: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的“排”字,表现出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他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对短衣帮表现出若无其事来。第二次:孔乙己被打折了腿最后一次到酒店时,“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里“摸”字,写出钱少,形象反映出封建社会把一个下层知识分子迫害得穷途末路的悲惨景象,若用“排”就不当。只有如此比较,阅读才能体会到孔乙己性格特点和人生悲剧
  2.1.3 诵读要动情:在对课文产生了独特感受、体验、理解的基础上,还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首先,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恰当把握教材的情感,用丰富的语言,饱含的情感,创造一种与课文情调相一致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融于其间。其次通过刚才的一次又一次的口诵心维后,情感得到升华,产生一种朗读的激情与冲动,有一种不读不快的感觉。最后让学生大胆地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深情。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渔夫的故事》时,先对渔夫人物形象展开激烈的小组讨论:有的组的学生认为渔夫诚实善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有的组的学生认为渔夫机智勇敢,没有向魔鬼求饶;有一个组的学生却认为渔夫愚蠢,当魔鬼向所罗门求饶时,他却告诉魔鬼所罗门已经死了一千八百年了,致使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此言一出,迎得大部分学生的赞同。这是与教参完全不同的却是学生自己的独到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的给予赞赏。
  总之,“语文味”从读中来。有时如泉水叮咚,有时如鸟语婉转,有时高昂,有时激越,有时深沉,有时轻快……作品美的思想内容,美的艺术形式,通过适宜的强弱,和谐的节奏凸现出来,这里有“清风徐来”“和风细雨”;也有阳光灿烂,春暖花开;有活生生的人物;动人心弦的故事……这是一个美的世界,这是一个快乐的海洋.在这样美不胜收的氛围中,我们的学生能不被美的魅力所折服吗?能不追随美的足迹加入朗诵的行列、步入语言的殿堂吗?这样的课堂能不洋溢出浓浓的“语文味”吗?   2.2 品出浓浓“语文味儿”。高尔基曾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一个字:品——品词赏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堂中对于品词赏句应该“咬定青山不放松”。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品词赏句,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儿”呢?
  2.2.1 联系上下文品词赏句。因为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等,事实上存在于语言文字前后左右之间的关系中。因此,联系上下文是品词赏句的一个好方法。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课《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他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天里频频点头。”这个比喻句巧妙地表达了金秋时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的特点。老师们可以围绕“五彩缤纷”一词,设置如下问题:
  (1)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在秋天的雨里你找到了哪些颜色?(黄黄的银杏叶,红红的枫叶,金黄的田野,橙红的果树,紫红、淡黄、雪白……的菊花仙子。)
  (2)菊花仙子还有哪些颜色呢?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
  (3)这么多艳丽丰富的色彩,就可以说“五彩缤纷”。从这个词你读懂了一个怎样的秋天?这样一唱三叹,一步一步地联系上下文品词赏句,秋天五彩缤纷的景象在学生头脑中形象鲜明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不再是浮华、浅薄的。语文课自然就有滋有味。
  2.2.2 在比较中品词赏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一评述道:“‘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而春意盎然,境界全出。”若换成“浓”字则恐怕境界顿失了。语文教材中的语言运用准确生动,可谓匠心独运,精妙无双,即使用意义相近的词句替换也难奏效。通过对语言的替换、比较,学生才感到语言的精妙,从而产生对语言的敏感,逐渐培养准确精妙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品味,那么,学生对于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思想内容的,就会缺乏比较具体的、全面的了解。
  《燕子》中有一句话:“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痕”字好在哪里,可先启发学生思考:描写电线一般用什么量词?(根)然后让学生比较:在这里用“根”好还是“痕”好呢?学生往往难以说出为什么来,这时教师再启发学生:平常我们在看一样东西时,近看时觉得怎样?(大)远看时又怎样?(小)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把电线在高处、远处等因素考虑进去了,再加上看老师这时打出的幻灯片,便很快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妙处:一个“痕”字于高、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描写出来,与后面描写“燕子”成了“音符”相映成趣,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
  2.2.3 在想象中品词赏句。孩子们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的“语文味儿”本身就有意象性强的特点:总会留下空间给人以想象。通过想象可以化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通过想象可以使深奥难懂的内容显得通俗易懂,令人回味无穷。
  再如:《孔子拜师》一文中,在读到“风尘仆仆”这个意味深刻的词语时,考虑到学生在前文已积累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词的形象,为了帮助学生再现孔子不辞艰辛的求学形象,我让学生联系前文,想象一下,孔子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走了几个月后到达洛阳时“风尘仆仆”的模样?
  生1:他的头发有些蓬乱,脸上布满了灰尘。
  生2:他的衣服被树枝划破了。
  生3:孔子的脸色比较憔悴,人显得有些消瘦。
  生4:他的衣服上、鞋子上沾满了泥巴。
  生5:孔子,看上去很疲倦。
  师:是呀,我们把旅途后十分勞累的样子叫作“风尘仆仆”。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再现了孔子风尘仆仆的样子,孔子不辞艰辛的求学形象,也深深刻在学生心上。“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单凭课本上提供的选文远远不够,课本是教学资源,课外的资料也是教学资源,在拓展中,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帮助学生品词赏句,给品词赏句更宽广的天空。
  2.3 写出浓浓“语文味儿”: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进行写的训练,是在积累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是在用语言赞美纯洁的心灵,赞美神奇的大自然,赞美金色的童年……这些像春雨一样无声无息地进入了学生的心田,轻轻震撼着他们目前尚所不知道的人生观、价值观。正所谓“润物细无声”。
  2.3.1 在模仿中写。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每篇文章其实都是写作的范文,作者的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的方法,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都是学生模仿和待以迁移的对象。
  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背影虽然催人泪下,令人难忘,但如果缺乏生活体验,学生是难以引起共鸣的。《背影》文后有意安排了一项练习,要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新的壮丽的背影”。
  我们在指导学生练习时,抓住了朱自清父亲的困境、老境、心境进行分析,要学生从家庭生活中寻找类似的动情点,仔细观察和描写。据此,学生模仿出了奶奶白发飘动的苍老背影,妈妈抽泣时的悲伤背影,父亲挑担时的摇晃背影等等。其中,有一名学生在窗外观察爸爸灯下伏案备课的背影后,感叹道:“这弯曲的背影不正是一座桥吗?一座让学生踏着走向未来的桥!”此语来自生活,发自肺腑又蕴含新意。这些都是以《背影》来引发联想,触动感情枢纽的。可见,模仿课文内容锻炼了学生的“发现美”的眼睛。
  2.3.2 在想象中写。文学有着间接性、概括性。有较多的地方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去填补它的空白处,丰富当时的情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那儿就是学生最好的练笔之处——在想象中写。   如《西门豹》第10-12自然段,写了西门豹用计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经过。其中惩治其他巫婆和官紳的场面在学生脑海里的形象是空白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写话训练的:
  (1)西门豹接着会怎样惩治其他巫婆和官绅?
  (2)那些巫婆和官绅会怎样磕头求饶?
  (3)岸上看他惩治官绅和巫婆的老百姓会有什么神情、举动、议论?
  这一填补,使空白中隐含的东西具体化、深刻化,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领悟;通过填补,那个妙趣无穷的场面跃然纸上,让学生感受到西门豹用计惩治首恶分子确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学生的语言得以运用,情感得以表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语文味就是这么上出来的。
  2.3.3 在情感升华处写。一篇文章学到有味儿时,文之情上升为我之情时,自然会产生一种感觉——不写不快。这时就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好时机。在《她是我的朋友》一课课尾,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课文写到阮恒的话就戛然而止了,但我们的想象可以继续:阮恒的鲜血顺着输血管一滴一滴流入了小姑娘的身体,几个小时后,小姑娘苏醒了,得知她休克时这感人的一幕,她会说些什么呢?来,我们来想象一下。
  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练习说话。
  师:相信这份情谊她将会一生珍藏,阮恒将是她永远的朋友。课文学到这儿,相信大家对朋友这个词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究竟什么是朋友呢?大家一定有很多话想说,那就写下来吧。播放《朋友》这首歌,学生写话 。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多好啊!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你在困难的时候帮助你的人,雪中送炭见真情,助人为乐献爱心。让我们记住这种爱,在今后的人生中能播种这种爱,相信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也定能收获一份这样的爱!
  “语文味儿”的提倡,是针对语文教育的现状,呼唤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倘若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充满了“语文味儿”,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一定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他们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也一定会因此获得极大的提高。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儿”浓些,再浓些……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 韩向东.《破除功利思想,弘扬人文精神》《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5)
  [3] 吴义荣.《校本教研实用新典》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5
  [4] 连秀云.《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 莫雷.《教育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 徐家良.《小学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这是对人性化管理最精辟、最全面的诠释。人性化管理+制度化管理=优秀班集体。在这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也颇有同感。在具体的工作中我有三点体会:  1让学生参与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  每学期开学,我总是首先把学校工作计划先学透,领会其精神实质,然后根据本学期的重大节日和活动安排,并结合本班实际,理出班级工作
期刊
教学是一项既艰巨又复杂的工作,要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摆正教和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学应该是主体,教是为学而服务的。也就是说,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学的更有成效,方向正确,减少困难,保证质量。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下面根据教材的实际,大纲的要求及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及个人看法。  1教
期刊
【摘要】人性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渴求别人的欣赏。课堂上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送去表扬和激励的话,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探索,使学生沉浸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激励;表扬;提高;激发;调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高层次的需求是渴望别人欣赏。”课堂上,学生从教师情真意切的“表扬激励话
期刊
【摘要】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数学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和表达的工具,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和水平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方面,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三种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的重要性。  【关键词】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  1 问题的提出  我们的学生在做习题的时,碰到有些文字量比较大的题目,有时读完甚至不读就直接放弃。教师在教学时会开玩笑式的
期刊
【摘要】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主要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而且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得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他的田园诗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意境,开创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形成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陶渊明田园诗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自己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一
期刊
语言的作用是为了交际。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尤其是英语的启蒙教学。因此,英语课应该是技能课和实践课,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在头脑中形成用英语进行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的学习动机,才能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持久力,从而大大地促进学习。  1听是进行交际的前提要学会一种语言,第一步就是听  只有身临其境,置身于语言环境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在英语课堂上,教
期刊
最近,与教师的闲谈中常听到不少教师发出这样的慨叹:如今的独生子女真是越来越不好教了。他们说连激励手段也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要,对他们失去了效用。儿童心理学表明:激励手段是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有效举措。可教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呢?我想问题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师忽视了应用激励手段要注意的问题。  1激励要避免过量与单一  激励手段要多样化;同一种激励手段的应用不要过多,否则会给人“单一”和“过滥”的感觉,
期刊
【摘要】多少年来,服装缝制工艺课的教学难度是服装专业课教师都感到头痛的问题。其原因有:工艺课本身是技术传授性课程,基本上通过老师的操作演示来传授。一般的教学班有四、五十人左右,为让学生看清操作演示,老师在课堂上需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轮流进行操作示范演示,一次课下来,老师需将操作方法演示若干次。大部分的上课时间都用在了一遍遍的操作演示上了,大部分学生也在等待看示范上度过。老师辛苦,学生难等;有时演示内
期刊
【摘要】巧妙借用史料进行地理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爱国情感,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  【关键词】史料引用;激发兴趣;爱国教育;综合能力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宽广,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称它是一门“开放的复杂巨大系统”。多种科学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随着
期刊
教练员的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训练成效或比赛的胜负。因此,为了提高教练员的决策水平,必须注重对教练员决策能力的构成因素进行研究。  1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练员的知识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渊博的知识,是教练员决策活动的基石。教练员要顺利实施战略战术方案,就必须了解周围的特定环境,熟知天时、地利、人和等历史背景,弄清问题关键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教练员决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