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简要探讨了修持信德在职业教育的育人和技能训练中所起的作用,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传统文化;信
2019年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预示了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正当其时。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要使受教育者掌握职业所需的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如何更加高效地培养人才,其中既包括人才的技能,也包含人才的职业道德,是职业教育必须要回答且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基础的修信德的视角来简要探讨这一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育人之优势
首先简要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乃是道德根文化。“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道德根文化认为“道”是宇宙之本源,而“德”是畜养万物的一种高级能量。人为万物之灵,也是道生德养。育人归根结底是落实到人的道德品格、品质、品行(简称“三品”)上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育人之三品,因其系统完善性、层级次第性、严密周全性、理法完备性,具有其他教育无法匹敌的效果。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几句话就点明了育人的系统和层级。“天下之难做于易,天下之大做于细”、“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等等论述,点出了严密性和方法论。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诞生于古圣先贤探索宇宙自然奥秘时所证悟出的天人合一状态,具有高屋建瓴地哲学高度,能够指导人们循着正确路径做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走向光明的人生。
二、以信德为基育人之良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全面育人,是因为它落实到个人修身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口头上的说教。“修身”内涵极其丰富,因为传统文化中有“人身一宇宙”的说法,将人全息地对应于宇宙这个巨系统。如此庞大的系统,最基本的落脚点在于修信德。古体的“信”,左边是一个甲骨文的“人”,右边是含有双螺旋结构的玄文,如表1所示。“玄之有玄,众眇之门”。玄文象形表达是双螺旋,是当今人们已经熟知的一种事物的结构形态。例如生物细胞核内的DNA,就是双螺旋的结构。古人在天人合一的状态下观察到天地万物中普遍存在这种双螺旋的结构。而古体的“信”,表达的含义是人类要恪守这种无所不在的玄文,因为它象喻了畜养万物的母体——“德”。做人要“信”,就是要尊道贵德,敬天爱地,这是人类应当自然而然做到的,因为人离不开道德,也脱离不了天地。人的每一个细胞的深处,都镌刻着这种弥纶于天地自然的能量信息。
这似乎很抽象,但却是和我们的生存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信为做人后天之本,人们做到了信,才能走好人生之路,因此育人也要着重强调对信德的培养。古人总结出的以信为基的育人,要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即要对“身”、“口”、“意”进行正善的治理。
三、身口意正善治理与职业教育
前面已经简要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育人的作用。 “人无信,则不立”,因而修信对于做人是不可或缺的。这不仅对于职业教育,对于其他的教育来说都是需要根本遵循的,其中涉及的不仅仅是职业道德的问题,更严肃地来说是人能否生存的问题。当代社会中有很多失信的案例,足以说明修信对于人生存的重要性。
身口意在传统文化中对应于信德系统,为后天之本。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与训练人的身口意本质是类似的。技能的训练要能够达到熟练,熟能生巧,才能追求高超的技能、精湛的技艺。技能训练,显性的是对人的四肢的训练,也就是手腳的协调、配合;而隐性的则是对人意识的训练,要求人的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听从号令指挥,非常熟练、精准地操控手脚进行配合。高超的技能,就是体现在精、细的把握上,精益求精,细中再细,精准调控,细微把握,这必须要人的意识和肢体高度配合起来才能实现。通过系统、规范的训练,才能逐渐由粗到细。而对于“口”培养的方面,侧重于讲解、传授知识等,相对于“身”的训练来说是处于次要位置的。
肢体的配合在训练到一定程度后,就是对意识的训练。现代社会信息发达,学生们在来接受职业教育之前,多多少少会接触到社会上的种种信息。从传统文化来说,训练意识,首先要清理意识中不良的因子。不良因子如同混在泥土中的石头沙粒,是会影响整个泥土发挥应有作用的。放到生活中来说,不良的信息、不符合道德的信息,对于人的意识是有不良作用的,会影响人的意识的专注程度,会使人心散乱。
梁思成先生的学生、古建营造专家赵广智先生给学生制定的“校训”是:心静、慧聪、体勤、情深。赵广智招收的学徒们近20年没有看过电视,没有唱过卡拉OK,一直安安静静地呆在北京郊区跟着赵广智学古建筑营造工艺,磨去人的“贪性”。
这种与传统教育颇为相通的教育模式,其实是值得当代职业教育借鉴的。职业教育中的技能教育,实际上还是与育人密不可分。人的意识纯净专一,那么做事自然容易精神集中。再加上专门的技能训练使手脚能够相应地配合起来,就能高效地培育出技能型人才。但现代社会信息如此发达,又如何能够使学生耐得住学习训练的寂寞,而不过多被物欲横流的外界所惑所扰呢?这是需要整个社会系统治理的问题,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概莫能外。答案很可能还是会回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来,因为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共同承载,是人们心灵的归宿。而其中最基础的工程,就是修信,使人们重新建立对道德的信仰。
结语
本文初步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身口意正善治为要素的信德的修持,对于职业教育中育人及技能训练的启迪和借鉴意义。相信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起,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职业教育体系,也能够在将来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熊春锦. 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2]熊春锦. 东方治理学.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关键词:职业教育;传统文化;信
2019年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预示了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正当其时。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要使受教育者掌握职业所需的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如何更加高效地培养人才,其中既包括人才的技能,也包含人才的职业道德,是职业教育必须要回答且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基础的修信德的视角来简要探讨这一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育人之优势
首先简要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乃是道德根文化。“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道德根文化认为“道”是宇宙之本源,而“德”是畜养万物的一种高级能量。人为万物之灵,也是道生德养。育人归根结底是落实到人的道德品格、品质、品行(简称“三品”)上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育人之三品,因其系统完善性、层级次第性、严密周全性、理法完备性,具有其他教育无法匹敌的效果。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几句话就点明了育人的系统和层级。“天下之难做于易,天下之大做于细”、“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等等论述,点出了严密性和方法论。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诞生于古圣先贤探索宇宙自然奥秘时所证悟出的天人合一状态,具有高屋建瓴地哲学高度,能够指导人们循着正确路径做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走向光明的人生。
二、以信德为基育人之良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全面育人,是因为它落实到个人修身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口头上的说教。“修身”内涵极其丰富,因为传统文化中有“人身一宇宙”的说法,将人全息地对应于宇宙这个巨系统。如此庞大的系统,最基本的落脚点在于修信德。古体的“信”,左边是一个甲骨文的“人”,右边是含有双螺旋结构的玄文,如表1所示。“玄之有玄,众眇之门”。玄文象形表达是双螺旋,是当今人们已经熟知的一种事物的结构形态。例如生物细胞核内的DNA,就是双螺旋的结构。古人在天人合一的状态下观察到天地万物中普遍存在这种双螺旋的结构。而古体的“信”,表达的含义是人类要恪守这种无所不在的玄文,因为它象喻了畜养万物的母体——“德”。做人要“信”,就是要尊道贵德,敬天爱地,这是人类应当自然而然做到的,因为人离不开道德,也脱离不了天地。人的每一个细胞的深处,都镌刻着这种弥纶于天地自然的能量信息。
这似乎很抽象,但却是和我们的生存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信为做人后天之本,人们做到了信,才能走好人生之路,因此育人也要着重强调对信德的培养。古人总结出的以信为基的育人,要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即要对“身”、“口”、“意”进行正善的治理。
三、身口意正善治理与职业教育
前面已经简要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育人的作用。 “人无信,则不立”,因而修信对于做人是不可或缺的。这不仅对于职业教育,对于其他的教育来说都是需要根本遵循的,其中涉及的不仅仅是职业道德的问题,更严肃地来说是人能否生存的问题。当代社会中有很多失信的案例,足以说明修信对于人生存的重要性。
身口意在传统文化中对应于信德系统,为后天之本。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与训练人的身口意本质是类似的。技能的训练要能够达到熟练,熟能生巧,才能追求高超的技能、精湛的技艺。技能训练,显性的是对人的四肢的训练,也就是手腳的协调、配合;而隐性的则是对人意识的训练,要求人的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听从号令指挥,非常熟练、精准地操控手脚进行配合。高超的技能,就是体现在精、细的把握上,精益求精,细中再细,精准调控,细微把握,这必须要人的意识和肢体高度配合起来才能实现。通过系统、规范的训练,才能逐渐由粗到细。而对于“口”培养的方面,侧重于讲解、传授知识等,相对于“身”的训练来说是处于次要位置的。
肢体的配合在训练到一定程度后,就是对意识的训练。现代社会信息发达,学生们在来接受职业教育之前,多多少少会接触到社会上的种种信息。从传统文化来说,训练意识,首先要清理意识中不良的因子。不良因子如同混在泥土中的石头沙粒,是会影响整个泥土发挥应有作用的。放到生活中来说,不良的信息、不符合道德的信息,对于人的意识是有不良作用的,会影响人的意识的专注程度,会使人心散乱。
梁思成先生的学生、古建营造专家赵广智先生给学生制定的“校训”是:心静、慧聪、体勤、情深。赵广智招收的学徒们近20年没有看过电视,没有唱过卡拉OK,一直安安静静地呆在北京郊区跟着赵广智学古建筑营造工艺,磨去人的“贪性”。
这种与传统教育颇为相通的教育模式,其实是值得当代职业教育借鉴的。职业教育中的技能教育,实际上还是与育人密不可分。人的意识纯净专一,那么做事自然容易精神集中。再加上专门的技能训练使手脚能够相应地配合起来,就能高效地培育出技能型人才。但现代社会信息如此发达,又如何能够使学生耐得住学习训练的寂寞,而不过多被物欲横流的外界所惑所扰呢?这是需要整个社会系统治理的问题,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概莫能外。答案很可能还是会回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来,因为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共同承载,是人们心灵的归宿。而其中最基础的工程,就是修信,使人们重新建立对道德的信仰。
结语
本文初步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身口意正善治为要素的信德的修持,对于职业教育中育人及技能训练的启迪和借鉴意义。相信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起,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职业教育体系,也能够在将来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熊春锦. 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2]熊春锦. 东方治理学.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