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尝试探究性学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认为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扮演指导者的角色积极发挥探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探究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全新的语文学习视角和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亲身实践、参与创造。F老师通过《壶口瀑布》一课的探究性教学的思考,教学实践的探索,真正尝试如何把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创造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在新课程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中,希望这样的案例能带给我们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课改;探究性学习;读写结合;《壶口瀑布》
目前,我们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是从二十世纪初杜威推行的以“儿童为中心”的“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及六七十年代结构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和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推行的“发展性教学”借鉴而来的。这样看来,探究性学习理论的探讨本来就缺乏理论的本土化和学科化,这种学习方式一旦移植到语文教学领域,必然会出现种种“水土不服”的现象。如果要引导一线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广泛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最重要的应该是要提炼出本土化的探究性学习理论,形成语文学科的教学操作基本模式,使一线语文教师不但具备科学化的探究性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有切实可行的探究性学习的操作方法可依。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性学习理念正在被广大教师理解和接受,并已经开始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是课改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对新课程理念能准确地把握和解读,而且要具备自觉地、熟练地、准确地将新理念熔铸到教学实践的能力。
F老师是一位新手教师,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不过两年时间,她所在的城市,新课改刚刚起步,一线教师在教改实验中可谓摸着石头过河。作为新进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她也在不断思考,怎样同语文组的老师们真正领悟新课改的理念,将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巧秒的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实效。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前备课的思考
按照课题研究计划,新学期开学后,F老师要承担一节探究性学习公开课,经过认真地思考和筛选,她最终选取了梁衡先生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作为探究性学习读写结合的新尝试。
她深刻的认识到,一直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固定模式下,我们的教学实际上还是没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她观察自己身边同事们的课堂教学,大多数情况还是属于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所看重的还是如何把知识与结论准确无误的给学生讲解清楚,学生只可以自主选择是否跟着老师的“节奏”,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教師单方面的主动,只有师的主导而没有生的主体,只有师的独白而无师生的对话。在这样一种教师代表权威的教学中,最大弊端就是老师和学生缺乏沟通,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被剥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压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扼杀。而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界开始普遍关注深度阅读教学,语文教育的本质在于精神建构。人不仅具有自然生命,更拥有精神生命,教育不仅是人类知识的传授,更是个人心灵的启迪。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体,把课堂当做是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的空间,把知识看做动态的师生共同构建的,生成的过程。
二、天光云影共徘徊: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探究前提:创设氛围,品读文字之美
在以读促写的过程中,F老师认为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在教读课堂中,“写”只是形式,而“阅读”才是实质。教师设计微写作的目的是通过写完成课文内容和主旨的初步感知。通过写,引领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通过写,从不同角度阅读鉴赏精彩的文字片段,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水平。
同学们便敞开心扉,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说读了课文以后,读出了作者对壶口瀑布的喜爱,两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雨季和枯水季;有的同学说读出了沉重;有的同学说读到的是惊险。有的同学说自己读出了伟大,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保卫了中华民族,激励着中华民族,也正象征着中华民族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一教学过程的情境创设,宽松、民主的对话氛围的营造,使课堂充盈着思与思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她感到由衷的欣慰。
(二)实现路径:师生互动,品味语言之美
良好的师生情感是一种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须以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为依托的。因此,学生的探究活动必须建立在教师的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没有民主、没有平等,就不会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要承认学生作为独立的“人”的价值,要彻底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使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有了这样的理念引领,F老师在之后的教学方式上做了调整:本来为了教学进度的需要,她完全可以在上节课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领学生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小说的主题,但,尊重学生,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当学生的思想正在熊熊燃烧时,教师不能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扑灭学生的思想火焰。让同学们紧扣文本,各抒己见,F老师不禁感慨:我们以往的阅读教学,学生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读出来的是老师分析过的话,记住的也是老师讲授的话,学生缺少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生在阅读中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阅读教学中,学生没有质疑,没有发现,缺乏主动探究思考。
(三)探究难点:升华阅读,品鉴意蕴之美
前两个环节的探究学习,让F老师感受到探究活动在学生身上激发出的学习热情,更让他看到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身上焕发出的巨大的学习潜质。探究学习,既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精神,又让学生在探究中享受到自我创造的成功感和愉悦感,激发起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究欲望。她想:要维持教学互动的良好氛围,保持学生积极学习的兴奋和热情,就要善于培植学生的兴奋点,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究。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就表现在如何合理而有效地点击到学生愿意兴奋、能够兴奋的关键点和关节点上,从而不断地推动学生智力和思维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四)探究归宿:提升能力,品悟创造之美
阅读教学要想取得成效,教师必须先明确所执教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壶口瀑布》是一篇游记散文,文章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文辞优美是游记散文的一大特点,作者梁衡又是锤炼语言的大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文字的涵泳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体会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山水,将意境美、哲理美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过:“中小学统编语文教材专治不读书的人。”意思是这套教材回归“读书为本”,重视拓展阅读面,学习不同类型的阅读方法。在F老师看来,除了举一反三式的扩大阅读量,还要学会依托教材进行举一反三式的随文习作。所以最后一步提升能力,离不开学生自身去感悟并创造,面对同样的景物,每个人产生的联想和想象都不一样。作者在描写河水时,大量使用拟人手法,借人写水,形象生动,这样既能展现水的形態,也能表现水的情态,还含蓄地体现了自己的心态,不仅写出眼中之景,更写出了心中之景,这样一来就把景物写活了。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课后教学的反思
毕竟是第一次教学改革的尝试,F老师还是想了解《壶口瀑布》一课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否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否乐于接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顺利达成。于是,她随机找了几个同学征求他们对《壶口瀑布》教学的意见。面对学生的评价,F老师倍感欣慰,她深深地认识到:新课程倡导师生双方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对对方的主观能动性给予激发、肯定与鼓励,从而推进教学和学习的不断深化。在教学互动中,知识的再现不再是文本内容的复制和诠释,而是师生双方互动的智慧结晶。在师生双方的互相激发、肯定和鼓励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探究学习中,教师的提问和引导,使学生积极思维、深化理解;学生的反问和质疑,也是对教师的促动和挑战,从而促使教师进一步钻研专业理论,探索教学规律,提升教学水平。探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要求我们不断引导和指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更期待着它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系统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受益终身的一种学习习惯,进而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
《壶口瀑布》的成功尝试,使F老师更坚定了课改的探索之路。她在教学反思里的论述,更让我们看到一位教师在教改实验中的成长。她写道:
中学语文新课程的改革,使得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关于教改实验,我有自己的几点体会,希望和同行们分享:
第一,要加强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强化和在实践中的落实。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改变,无不渗透着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如果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很难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就无从谈起。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
第二,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教学的组织上,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互动、生
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建立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
第三,要正确处理师生角色的关系。新课程为教师这一角色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契机与条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课程的研制开发者,语文教师应该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不能包办代替学生作为生命主的言语实践及其内心体验。
结语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的眼睛。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F老师通过《壶口瀑布》一课的教学设计的思考、教学实践的探索,真正尝试如何把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郑桂华.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语文[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富仁、郑国民.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4]闫苹.中学语文名篇的时代解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新课改;探究性学习;读写结合;《壶口瀑布》
目前,我们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是从二十世纪初杜威推行的以“儿童为中心”的“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及六七十年代结构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和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推行的“发展性教学”借鉴而来的。这样看来,探究性学习理论的探讨本来就缺乏理论的本土化和学科化,这种学习方式一旦移植到语文教学领域,必然会出现种种“水土不服”的现象。如果要引导一线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广泛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最重要的应该是要提炼出本土化的探究性学习理论,形成语文学科的教学操作基本模式,使一线语文教师不但具备科学化的探究性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有切实可行的探究性学习的操作方法可依。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性学习理念正在被广大教师理解和接受,并已经开始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是课改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对新课程理念能准确地把握和解读,而且要具备自觉地、熟练地、准确地将新理念熔铸到教学实践的能力。
F老师是一位新手教师,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不过两年时间,她所在的城市,新课改刚刚起步,一线教师在教改实验中可谓摸着石头过河。作为新进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她也在不断思考,怎样同语文组的老师们真正领悟新课改的理念,将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巧秒的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实效。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前备课的思考
按照课题研究计划,新学期开学后,F老师要承担一节探究性学习公开课,经过认真地思考和筛选,她最终选取了梁衡先生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作为探究性学习读写结合的新尝试。
她深刻的认识到,一直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固定模式下,我们的教学实际上还是没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她观察自己身边同事们的课堂教学,大多数情况还是属于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所看重的还是如何把知识与结论准确无误的给学生讲解清楚,学生只可以自主选择是否跟着老师的“节奏”,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教師单方面的主动,只有师的主导而没有生的主体,只有师的独白而无师生的对话。在这样一种教师代表权威的教学中,最大弊端就是老师和学生缺乏沟通,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被剥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压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扼杀。而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界开始普遍关注深度阅读教学,语文教育的本质在于精神建构。人不仅具有自然生命,更拥有精神生命,教育不仅是人类知识的传授,更是个人心灵的启迪。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体,把课堂当做是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的空间,把知识看做动态的师生共同构建的,生成的过程。
二、天光云影共徘徊: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探究前提:创设氛围,品读文字之美
在以读促写的过程中,F老师认为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在教读课堂中,“写”只是形式,而“阅读”才是实质。教师设计微写作的目的是通过写完成课文内容和主旨的初步感知。通过写,引领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通过写,从不同角度阅读鉴赏精彩的文字片段,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水平。
同学们便敞开心扉,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说读了课文以后,读出了作者对壶口瀑布的喜爱,两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雨季和枯水季;有的同学说读出了沉重;有的同学说读到的是惊险。有的同学说自己读出了伟大,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保卫了中华民族,激励着中华民族,也正象征着中华民族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一教学过程的情境创设,宽松、民主的对话氛围的营造,使课堂充盈着思与思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她感到由衷的欣慰。
(二)实现路径:师生互动,品味语言之美
良好的师生情感是一种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须以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为依托的。因此,学生的探究活动必须建立在教师的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没有民主、没有平等,就不会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要承认学生作为独立的“人”的价值,要彻底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使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有了这样的理念引领,F老师在之后的教学方式上做了调整:本来为了教学进度的需要,她完全可以在上节课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领学生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小说的主题,但,尊重学生,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当学生的思想正在熊熊燃烧时,教师不能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扑灭学生的思想火焰。让同学们紧扣文本,各抒己见,F老师不禁感慨:我们以往的阅读教学,学生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读出来的是老师分析过的话,记住的也是老师讲授的话,学生缺少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生在阅读中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阅读教学中,学生没有质疑,没有发现,缺乏主动探究思考。
(三)探究难点:升华阅读,品鉴意蕴之美
前两个环节的探究学习,让F老师感受到探究活动在学生身上激发出的学习热情,更让他看到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身上焕发出的巨大的学习潜质。探究学习,既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精神,又让学生在探究中享受到自我创造的成功感和愉悦感,激发起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究欲望。她想:要维持教学互动的良好氛围,保持学生积极学习的兴奋和热情,就要善于培植学生的兴奋点,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究。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就表现在如何合理而有效地点击到学生愿意兴奋、能够兴奋的关键点和关节点上,从而不断地推动学生智力和思维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四)探究归宿:提升能力,品悟创造之美
阅读教学要想取得成效,教师必须先明确所执教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壶口瀑布》是一篇游记散文,文章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文辞优美是游记散文的一大特点,作者梁衡又是锤炼语言的大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文字的涵泳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体会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山水,将意境美、哲理美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过:“中小学统编语文教材专治不读书的人。”意思是这套教材回归“读书为本”,重视拓展阅读面,学习不同类型的阅读方法。在F老师看来,除了举一反三式的扩大阅读量,还要学会依托教材进行举一反三式的随文习作。所以最后一步提升能力,离不开学生自身去感悟并创造,面对同样的景物,每个人产生的联想和想象都不一样。作者在描写河水时,大量使用拟人手法,借人写水,形象生动,这样既能展现水的形態,也能表现水的情态,还含蓄地体现了自己的心态,不仅写出眼中之景,更写出了心中之景,这样一来就把景物写活了。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课后教学的反思
毕竟是第一次教学改革的尝试,F老师还是想了解《壶口瀑布》一课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否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否乐于接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顺利达成。于是,她随机找了几个同学征求他们对《壶口瀑布》教学的意见。面对学生的评价,F老师倍感欣慰,她深深地认识到:新课程倡导师生双方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对对方的主观能动性给予激发、肯定与鼓励,从而推进教学和学习的不断深化。在教学互动中,知识的再现不再是文本内容的复制和诠释,而是师生双方互动的智慧结晶。在师生双方的互相激发、肯定和鼓励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探究学习中,教师的提问和引导,使学生积极思维、深化理解;学生的反问和质疑,也是对教师的促动和挑战,从而促使教师进一步钻研专业理论,探索教学规律,提升教学水平。探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要求我们不断引导和指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更期待着它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系统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受益终身的一种学习习惯,进而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
《壶口瀑布》的成功尝试,使F老师更坚定了课改的探索之路。她在教学反思里的论述,更让我们看到一位教师在教改实验中的成长。她写道:
中学语文新课程的改革,使得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关于教改实验,我有自己的几点体会,希望和同行们分享:
第一,要加强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强化和在实践中的落实。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改变,无不渗透着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如果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很难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就无从谈起。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
第二,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教学的组织上,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互动、生
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建立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
第三,要正确处理师生角色的关系。新课程为教师这一角色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契机与条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课程的研制开发者,语文教师应该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不能包办代替学生作为生命主的言语实践及其内心体验。
结语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的眼睛。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F老师通过《壶口瀑布》一课的教学设计的思考、教学实践的探索,真正尝试如何把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郑桂华.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语文[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富仁、郑国民.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4]闫苹.中学语文名篇的时代解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