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是每位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教师在这一节课中要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要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最大化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才是高效的。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如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进步,使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是所有数学教师面临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堂导入、课堂提问、数学活动三个环节谈谈个人对课堂有效性的认识。
一、初中数学课堂效率低下归因
1.课堂导入低效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乐于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激情。然而有些情境的创设未能突出学习主题,导致学生的思维过程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这样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因式分解》时,创设这样的情境:我爱爸爸,我爱妈妈,就是我爱爸爸和妈妈,然后引出ab+ac=a(b+c)。如果不是老师自己讲出教学内容,学生是很难联想到因式分解上去的。课堂上的情境创设是服务于教学的,而这种牵强附会的情境创设,其教学效率可想而知。
2.课堂提问无效化
教学中,教师由于没有精心设计问题,提问有很大的随意性,以致于提出的问题空泛、偏难,或所给时间不足,造成学生接受困难,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有位老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伊始便播放了一段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录像,然后提问:从刚才的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纷纷回答:我看到了姚明;我看到奥运会火炬……没完没了。老师只好继续引导:“姚明手中拿的是什么?”有学生立即回答:“国旗。”“国旗上面有什么呢?”“五角星!”学生齐答。听到这儿我才明白老师原来是要让学生能够从录像中找到“五角星”这个轴对称图形。用9分钟的时间才将探究的内容“唤出来”,实在没有必要,也没多少价值可言。
3.探究学习形式化
探究学习似乎成了课改后的代名词,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教师尽管重视并提供了探究学习的机会,但对探究学习缺乏指导、操之过急、时间不充裕、次数过多等诸多情况使探究学习浮光掠影,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起不到任何作用。如有位老师在教学《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时,“量一量两个三角形的边长,它们是否成比例?并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老师让学生去探究。于是,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可不到2分钟,老师马上让学生停下来,便用多媒体演示结果。这种“形式至上”的课堂演绎,使探究学习遗失了“价值引领”,造成徒有虚表的热闹,如“蜻蜓点水”——低效,甚至无效!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精心选择有效的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课堂情境导入过分注重体现新课程中的“数学生活化”理念,把一些原本很简单的数学问题,想方设法以生活化的情境导入,而忽视了数学学科自身发展的知识。虽有活泼的形式,却缺少数学本身的价值。数学中的情境导入设计,既要挖掘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又要注重数学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不能为生活化而生活化。
有效的课堂导入应是通过数学自身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发现数学的内在美、和谐美、揭示数学的内在规律,体现数学的价值。初中数学阶段需要学习很多数学基本知识与规律,因此,要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导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2.挖掘教材中的问题要素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问题设计得是否得当。设计问题首先要吃透教材,理清教材中的逻辑关系,有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地提出问题。
(1)针对性提问
问题必须围绕教学中的关键点来设计。一问重点,对重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要抓住重点的内容、词语来设问,使学生明确重点、理解重点、掌握重点,从而保持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学生进一步解答相关问题奠定基础。二问盲点,盲点即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在解决问题中又往往会影响人们正确思维的地方,教师应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盲点。三问模糊点,在数学教学中,常有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相混淆的知识,对学生的模糊认识必须予以澄清。如可设计对比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清是非,也可以设计归谬性的问题,让学生在不自觉地一步步陷入明显的谬误之后再帮助他们分析失误之处。对模糊点进行恰当的设问,往往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四问发散点,发散性设问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是指对同一问题,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数学知识的联系。
(2)层次性提问
围绕教学目的,对某个问题的解决设计一些“子问题”作铺垫来降低思维难度,这就是问题设计的层次性。问题设计有层次性,其基本要点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成一系列子问题,通过解决子问题逐步消除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终取得原问题的解决。
(3)趣味性提问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兴趣,因此如果教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所以,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为此,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因素。
3.精心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活动不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而应该是实现课程目标、落实课程内容的手段及方法。
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基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精心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縱观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提升有效性的空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使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得到最大的收获。
一、初中数学课堂效率低下归因
1.课堂导入低效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乐于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激情。然而有些情境的创设未能突出学习主题,导致学生的思维过程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这样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因式分解》时,创设这样的情境:我爱爸爸,我爱妈妈,就是我爱爸爸和妈妈,然后引出ab+ac=a(b+c)。如果不是老师自己讲出教学内容,学生是很难联想到因式分解上去的。课堂上的情境创设是服务于教学的,而这种牵强附会的情境创设,其教学效率可想而知。
2.课堂提问无效化
教学中,教师由于没有精心设计问题,提问有很大的随意性,以致于提出的问题空泛、偏难,或所给时间不足,造成学生接受困难,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有位老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伊始便播放了一段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录像,然后提问:从刚才的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纷纷回答:我看到了姚明;我看到奥运会火炬……没完没了。老师只好继续引导:“姚明手中拿的是什么?”有学生立即回答:“国旗。”“国旗上面有什么呢?”“五角星!”学生齐答。听到这儿我才明白老师原来是要让学生能够从录像中找到“五角星”这个轴对称图形。用9分钟的时间才将探究的内容“唤出来”,实在没有必要,也没多少价值可言。
3.探究学习形式化
探究学习似乎成了课改后的代名词,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教师尽管重视并提供了探究学习的机会,但对探究学习缺乏指导、操之过急、时间不充裕、次数过多等诸多情况使探究学习浮光掠影,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起不到任何作用。如有位老师在教学《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时,“量一量两个三角形的边长,它们是否成比例?并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老师让学生去探究。于是,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可不到2分钟,老师马上让学生停下来,便用多媒体演示结果。这种“形式至上”的课堂演绎,使探究学习遗失了“价值引领”,造成徒有虚表的热闹,如“蜻蜓点水”——低效,甚至无效!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精心选择有效的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课堂情境导入过分注重体现新课程中的“数学生活化”理念,把一些原本很简单的数学问题,想方设法以生活化的情境导入,而忽视了数学学科自身发展的知识。虽有活泼的形式,却缺少数学本身的价值。数学中的情境导入设计,既要挖掘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又要注重数学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不能为生活化而生活化。
有效的课堂导入应是通过数学自身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发现数学的内在美、和谐美、揭示数学的内在规律,体现数学的价值。初中数学阶段需要学习很多数学基本知识与规律,因此,要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导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2.挖掘教材中的问题要素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问题设计得是否得当。设计问题首先要吃透教材,理清教材中的逻辑关系,有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地提出问题。
(1)针对性提问
问题必须围绕教学中的关键点来设计。一问重点,对重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要抓住重点的内容、词语来设问,使学生明确重点、理解重点、掌握重点,从而保持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学生进一步解答相关问题奠定基础。二问盲点,盲点即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在解决问题中又往往会影响人们正确思维的地方,教师应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盲点。三问模糊点,在数学教学中,常有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相混淆的知识,对学生的模糊认识必须予以澄清。如可设计对比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清是非,也可以设计归谬性的问题,让学生在不自觉地一步步陷入明显的谬误之后再帮助他们分析失误之处。对模糊点进行恰当的设问,往往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四问发散点,发散性设问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是指对同一问题,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数学知识的联系。
(2)层次性提问
围绕教学目的,对某个问题的解决设计一些“子问题”作铺垫来降低思维难度,这就是问题设计的层次性。问题设计有层次性,其基本要点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成一系列子问题,通过解决子问题逐步消除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终取得原问题的解决。
(3)趣味性提问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兴趣,因此如果教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所以,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为此,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因素。
3.精心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活动不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而应该是实现课程目标、落实课程内容的手段及方法。
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基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精心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縱观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提升有效性的空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使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得到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