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创新出无数的新做法,呈现出无数的新局面。繁难偏旧的教材已被新的活泼而又思辨的教材所取代;倾听、灌输、背诵为主的传统学习方式已被“主动、探究、合作”所替代;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师生成为学习中的伙伴和朋友……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正日益凸现出“三化”:人性化、生活化、活动化。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这就是生活与学习的交融,这就是在快乐中求知。
关健词:历史课堂教学;人性化;生活化;活动化
在实施新课改中,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凸现“三化”:人性化、生活化、活动化。“三化”的历史课堂,体现了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可较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项互通,有助于打造充满欢声笑语又富有学习实效的历史课堂。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人性化
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认为:教育的是人,而不是分数。教育要为了人的健康发展、长远发展,而不是仅仅取得分数。所以,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本,必然要求课堂教学人性化。
笔者听过一位张老师在初中二年级下的一堂名为《朋友遍天下》的历史学科区级示范课。在整堂课中,张老师并没有刻意地去强调教材理论知识的严谨性和系统性,而是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在教学中寓理于具体事例之中,寓情于可亲可近的活动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所进行的评述、讲解都是在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之后进行的,少了一板一眼的说教,多了入情入理的引导。
该老师教学中的人性化还体现在,尊重了学生因为生活经历、感悟程度、兴趣爱好、思想水平不同造成的学习差异、思维差异,对于自己所提出的同一个问题而学生却给出的不同回答,都予以了一定程度上的肯定,并不强求答案的单一和统一,这种做法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上的自信心。她向学生传递出这样一个可贵的理念:你不必成为全班最好的,但你完全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笔者认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人性化,还体现在:教师注重课堂语言的艺术,尤其是要斟酌好批評语的用词。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们在教学中日渐注重自己的遣词用句,从其课堂用语中便可见一斑。比如,许多老师都会在课堂上自然地对学生说“请坐”、“谢谢”; 向学生提问时说“有请XX同学来给大家说说她的看法好吗?”、表达自己观点时说“老师我自己对这个问题是这么看的……”;即使学生答不上问题时,老师也以鼓励为主,“没关系”、“慢慢来”、“加油,会有进步的”……,这些热情洋溢的言语营造出了一种平等交流、共同探讨的学习氛围。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游离于课堂学习活动之外时,向学生提出善意的提醒甚至批评,这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批评时,老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注意批评的艺术,选择好批评时的用词,尽量要批评得婉转,不要一语将学生否定完全,尤其是要尽量克制住自己平时对学生本人的喜好偏爱,批评切不可让学生产生“这个老师看来是不喜欢我”的错觉感,因为一旦让学生产生这样的感受,必然对学生学习该科的热情造成沉重的打击。
当然,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恰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教师还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摸索、探究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可能有些老师常常会用“谁来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这种问法来提问,笔者个人认为这种问法不太妥当,不如问“谁愿意把你的思维成果和我们一起分享?”。因为前一种问法牢牢定位于“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被教育者”,教师的形象被人为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缺乏教师融入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感;而后一种问法向学生传递的则是: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战壕的战友”,我们要一起努力融合成一个整体。无疑,后者更为人性化。
二、凸现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如果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那么,这样的教育迟早会涸泽而渔、丧失吸引力和生命力。
仍以前面提到的张老师的《朋友遍天下》一课为例,教师在该堂课中,牢牢把握住了“新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这一新特点、新变化。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取的都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各种熟悉的情景、事例、问题、冲突,设置令人深思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辨别、选择,把中国外交的宗旨“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流”寓于形式多样的现实生活场景中。
比如,在讲解“我国与美国、日本实现关系正常化”这一问题时,教师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演的小品。结果,各组学生设计出的小品表演场景有:乒乓球外交、尼克松总统和周恩来总理握手、毛泽东主席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等。不难看出,这些场景都是学生在汲取自己日常现实生活中的外交片段。围绕以上场景展开课堂表演也好,进行话题讨论也好,学生都会因为有切身体会从而感到真的有话可说,也迫切地产生了有话要说想阐述看法的学习需求,触发了求知求真的源动力。结果,在这堂课上学生把“我国与美国、日本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和作用分析得非常透彻。
三、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化
陶行知先生倡导: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杜威也非常赞同“从做中学”。
活动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尤其要发挥好合作式学习的优势,构建学生间的学习互动。
在课堂上,最起码有三个方面的互动:一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二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三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前两者比较受重视,而第三种互动在过去的课堂上比较少,现在就重视得多了。比如,笔者曾听过一堂英语课,课堂上教师教授“我所擅长的……”这样一个句型,教师就让全班同学推荐本班各学科的佼佼者,由其介绍“我所擅长的学科,有如下学习经验”。这既让学生学习、运用了新句型;又让学生们相互之间交流了学习方法,这种学生相互间的交流、互助,非常有利于学生共同进步。
在上面提到的《朋友遍天下》一课中,张老师也设计了相当多的教学活动,比如让学生代表扮演参加亚非万隆会议的外国首脑、表演小品、在学习小组中讨论后形成书面的“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等等,这些活动都是简单易行没有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可以从以上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活动中领悟到对人对事的若干道理,从个别中得出一般,并从体验中深化情感,陶冶情操,把我国外交政策中的“发展变化”与“坚持不变”的外交原则理解得更深刻。
关健词:历史课堂教学;人性化;生活化;活动化
在实施新课改中,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凸现“三化”:人性化、生活化、活动化。“三化”的历史课堂,体现了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可较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项互通,有助于打造充满欢声笑语又富有学习实效的历史课堂。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人性化
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认为:教育的是人,而不是分数。教育要为了人的健康发展、长远发展,而不是仅仅取得分数。所以,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本,必然要求课堂教学人性化。
笔者听过一位张老师在初中二年级下的一堂名为《朋友遍天下》的历史学科区级示范课。在整堂课中,张老师并没有刻意地去强调教材理论知识的严谨性和系统性,而是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在教学中寓理于具体事例之中,寓情于可亲可近的活动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所进行的评述、讲解都是在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之后进行的,少了一板一眼的说教,多了入情入理的引导。
该老师教学中的人性化还体现在,尊重了学生因为生活经历、感悟程度、兴趣爱好、思想水平不同造成的学习差异、思维差异,对于自己所提出的同一个问题而学生却给出的不同回答,都予以了一定程度上的肯定,并不强求答案的单一和统一,这种做法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上的自信心。她向学生传递出这样一个可贵的理念:你不必成为全班最好的,但你完全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笔者认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人性化,还体现在:教师注重课堂语言的艺术,尤其是要斟酌好批評语的用词。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们在教学中日渐注重自己的遣词用句,从其课堂用语中便可见一斑。比如,许多老师都会在课堂上自然地对学生说“请坐”、“谢谢”; 向学生提问时说“有请XX同学来给大家说说她的看法好吗?”、表达自己观点时说“老师我自己对这个问题是这么看的……”;即使学生答不上问题时,老师也以鼓励为主,“没关系”、“慢慢来”、“加油,会有进步的”……,这些热情洋溢的言语营造出了一种平等交流、共同探讨的学习氛围。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游离于课堂学习活动之外时,向学生提出善意的提醒甚至批评,这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批评时,老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注意批评的艺术,选择好批评时的用词,尽量要批评得婉转,不要一语将学生否定完全,尤其是要尽量克制住自己平时对学生本人的喜好偏爱,批评切不可让学生产生“这个老师看来是不喜欢我”的错觉感,因为一旦让学生产生这样的感受,必然对学生学习该科的热情造成沉重的打击。
当然,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恰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教师还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摸索、探究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可能有些老师常常会用“谁来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这种问法来提问,笔者个人认为这种问法不太妥当,不如问“谁愿意把你的思维成果和我们一起分享?”。因为前一种问法牢牢定位于“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被教育者”,教师的形象被人为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缺乏教师融入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感;而后一种问法向学生传递的则是: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战壕的战友”,我们要一起努力融合成一个整体。无疑,后者更为人性化。
二、凸现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如果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那么,这样的教育迟早会涸泽而渔、丧失吸引力和生命力。
仍以前面提到的张老师的《朋友遍天下》一课为例,教师在该堂课中,牢牢把握住了“新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这一新特点、新变化。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取的都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各种熟悉的情景、事例、问题、冲突,设置令人深思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辨别、选择,把中国外交的宗旨“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流”寓于形式多样的现实生活场景中。
比如,在讲解“我国与美国、日本实现关系正常化”这一问题时,教师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演的小品。结果,各组学生设计出的小品表演场景有:乒乓球外交、尼克松总统和周恩来总理握手、毛泽东主席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等。不难看出,这些场景都是学生在汲取自己日常现实生活中的外交片段。围绕以上场景展开课堂表演也好,进行话题讨论也好,学生都会因为有切身体会从而感到真的有话可说,也迫切地产生了有话要说想阐述看法的学习需求,触发了求知求真的源动力。结果,在这堂课上学生把“我国与美国、日本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和作用分析得非常透彻。
三、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化
陶行知先生倡导: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杜威也非常赞同“从做中学”。
活动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尤其要发挥好合作式学习的优势,构建学生间的学习互动。
在课堂上,最起码有三个方面的互动:一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二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三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前两者比较受重视,而第三种互动在过去的课堂上比较少,现在就重视得多了。比如,笔者曾听过一堂英语课,课堂上教师教授“我所擅长的……”这样一个句型,教师就让全班同学推荐本班各学科的佼佼者,由其介绍“我所擅长的学科,有如下学习经验”。这既让学生学习、运用了新句型;又让学生们相互之间交流了学习方法,这种学生相互间的交流、互助,非常有利于学生共同进步。
在上面提到的《朋友遍天下》一课中,张老师也设计了相当多的教学活动,比如让学生代表扮演参加亚非万隆会议的外国首脑、表演小品、在学习小组中讨论后形成书面的“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等等,这些活动都是简单易行没有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可以从以上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活动中领悟到对人对事的若干道理,从个别中得出一般,并从体验中深化情感,陶冶情操,把我国外交政策中的“发展变化”与“坚持不变”的外交原则理解得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