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高考,江苏卷文学作品阅读选取的是现代作家凌淑华女士一篇描写儿童日常生活的小说《小哥儿俩》,其中第14题要求“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真题回放]14.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4分)
[相关原文]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那么,该如何解答呢?
首先要锁定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草、露珠儿、鸟语花香、阳光、白粉墙,作者很简洁地写出后院草葉带露、鸟语花香、光照西墙的风光,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感觉。其次,要分析这样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照应、铺垫、伏笔、引出下文等方面。再次,要理清景物描写的文字和上下文情节的关系。比如,草叶带露的文字。与上一节“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相呼应,突出了兄弟俩的早起;鸟语花香,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氛围,与兄弟俩情绪的改变有关系;光照西墙,交代了一个特定的位置,与猫窝有关系。概括地说,这样的景物描写为下文人物兴趣转移与情绪变化作了铺垫,也为下文发现小猫埋下了伏笔。这样分析之后,答案自然就出来了: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这道题从小说自然环境的角度命题,主要考查把握作品景物形象、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不只是这道阅读鉴赏题考到景物描写的作用,其实,自高考试题考查小说以来,景物描写的作用就备受命题者的青睐,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早就考到景物描写的作用,应引起广大考生高度重视。
高考命题对小说景物描写的考查,一般是就指定的景物描写分析其特点、鉴赏其技巧、概括其作用,这就是所说的“一景三考”,即一考特点,二考手法,三考作用。“三考”中分析景物特点、作用是考查重点,尤其是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是重中之重。
下面,结合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从景物描写的特点与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的手法三个方面来谈谈景物描写题的解答策略,为考生提供一些方法。
一、把握景物特色,概括景物特点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包括风景画、风俗画和风物画。
概括景物特点首先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其次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注意与“环境描写上的特点”区别开来,后者属环境描写的技巧范畴)
②小说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这一景物有何特点?请概括分析。
③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④本文开头(或结尾)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作答时,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可以用几个形容词(常见于自然环境特点,如“秀美怡人”“淡雅高贵”“灰暗低沉”等)或几个名词(常见于社会环境特点,如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等)概括环境的特点。
例1:(2010年江苏卷)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达特色。(5分)
[相关原文]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试题解析]题干明确表达了画线句子描写的对象与要点:写的是“峡谷的险峻气势”;接着需要分析如何写的,这就要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句式、景物的描写角度、作者情感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画线句比较明显的是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观察点在壁顶;“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俯望”等词句表明有“远近俯看”等不同方位视角,可以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又是内心感受。这样多角度描写的效果,让峡谷气势形象凸现眼前。
[参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例2:(2010年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相关原文]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
[试题解析]要概括景物特点,关键在于看描写什么景物对象或其哪一个侧面,其次看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特别注意动词和形容词,然后再归纳。文中画线句中,那山是春时的;那春阳是暖融融的;那枯草是冒出青青的芽子的;并且那芽子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张力的。这些景物共同的特征是有生机,有活力,生机盎然。
景物的作用主要考虑景物对情节的作用,对人物的心理作用,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对小说主题的作用等方面。文中景物对情节的作用是该景为下面罗永才心理变化提供动力,生机勃勃的景物唤醒了罗永才的生命意识,对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对人物的作用是一方面烘托了罗永才此时的颇不宁静的心理,另一方面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他有所启发,对罗永才后来的心理转化起关键作用。对主题方面的作用主要暗示了生命有厚味,生活有春意;人要达观地看待世事,要乐观地看待生活。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 [参考答案] (1)特点:采用白描(手法特点)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景物特点)的景象。(2)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了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二、抓住景物特征,指出描写手法
小说景物描写的常见手法主要有:
1.从描写手法角度看,主要有: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明暗对比,色彩搭配,渲染、衬托、烘托;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④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等等。
2.从写景角度看,主要有: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仰视、俯视、平视。
③写景顺序——分层写景(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高及低,由低及高;由内及外,由外及内等等)。
考生要善于辨别试题考查的是哪一类表现手法,注意分析其不同的特点与使用意图。
例1:(2015年安徽卷)画线②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相关原文]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了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试题解析]首先应认真审题,注意具体任务是“赏析画线的句子”,提示是从“比喻和对比手法”两个角度赏析。接着要认真阅读上下文。上文写到达子看到小格在地里干活,说要雇一辆小拖拉机,俩人一块儿耕地。第二天,小格来到自己的田里,看到了眼前的一幕。她知道这是达子花了一夜用小拖拉机耕的。分析这一句话,明确指代对象“这片土地”应指上文“自己的田”,根据下文“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看出,也包括“邻地”——达子的田。比喻句的本体是长着杂乱的草叶的田地“被耕过、耙过”,喻体是“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这个比喻的作用是说达子干活细致耐心。从对比的角度来看,田地的平整和达子头发的蓬乱形成对比,表现出达子专心劳作,没有停歇。这句话从侧面刻画出达子辛勤劳作了一个晚上的形象。最后组织答案,先分析手法,后分析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用“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来比喻耕过耙过的土地,写出土地前后变化之大,突出土地耕耙的细致与用心;把耕后平整的土地和达子蓬乱的头发进行对比,表明达子一夜未眠,写出达子的辛苦劳累,突出达子的淳朴、善良和小格的感动。
例2:(2009年安徽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4分)
[相关原文]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
[试题解析]此题属于鉴赏文学作品局部描写技法。解答此题,一方面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修辞手法对景物描写的作用,二者结合起来思考,才能得出全面、准确的答案。题目中明确要求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因此答题时首先要判断句子到底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似雪如银”是比喻,“挤满”“热闹”是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很明显。然后再分析运用修辞手法的好处,如“写了花开得很美很盛的情态”等。我们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美景到底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了。因为文章的主人公是董师傅,所以我们要找出描写他的语句加以分析,这样鉴赏才会全面。
[参考答案] (1)运用比喻描绘了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人”)描绘了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2)反映了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三、抓住景物特点,概括描写作用
解答这一类的题型,第一步先分析所考查的景物描写所描写的景物内容及其特点,第二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人物心情;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等;③暗示人物的心理或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出场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主题方面:①为主题的提示埋下伏笔;②丰富、深化主旨。
5.结构方面:①与标题照应;②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等。如果在开头,往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在中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气氛,衬托情感,表现心理;在结尾,升华主题,照应开头。
例1:(2013年山东卷)以下是小说《活着》的片段,请简要分析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相关原文]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既包含自然环境描写,也包含社会环境描写。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①“炊烟袅袅”,“霞光”由“四射”到“逐渐退去”,“田野宁静”等自然环境,及女人的吆喝声,男人扁担的吱呀声,共同融合成了老人乡间生活的环境,写出了乡间生活的特点(风貌);②这是“我”听了老人的故事后的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小说的结尾,其中蕴含着“我”对老人坚强活着的一些感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也使表达更为含蓄。结构上,结尾段“霞光”“逐渐退去”与开头“充满阳光的下午”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参考答案]结尾的环境描写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例2(2007年湖北卷)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4分)
[相关原文]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她隨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试题解析]第一段描写村西那条河的特点:流水清澈、河滩平阔、水浅、细沙耀眼等,第二段主要描写姑娘给“我”的印象,对姑娘的描写体现了“我”的喜悦之情,在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情节的发展自然让人期待。描写黄昏的美景目的在于营造一种宁静的气氛,表现场景的美丽,从而衬托出姑娘的美丽,对美好场景的描写目的是体现“我”的欢悦之情等。
[参考答案]①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②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③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我”和“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总之,高考试题对小说景物描写的考查,大致是“分析其特点、鉴赏其技巧、概括其作用”这三方面。考生在阅读、解答小说景物描写这种试题时,一定要注意审题,审题不准确则答题自然容易出现偏差,同时要注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物情感、性格、命运以及情节发展变化密切联系着的。
[真题回放]14.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4分)
[相关原文]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那么,该如何解答呢?
首先要锁定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草、露珠儿、鸟语花香、阳光、白粉墙,作者很简洁地写出后院草葉带露、鸟语花香、光照西墙的风光,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感觉。其次,要分析这样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照应、铺垫、伏笔、引出下文等方面。再次,要理清景物描写的文字和上下文情节的关系。比如,草叶带露的文字。与上一节“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相呼应,突出了兄弟俩的早起;鸟语花香,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氛围,与兄弟俩情绪的改变有关系;光照西墙,交代了一个特定的位置,与猫窝有关系。概括地说,这样的景物描写为下文人物兴趣转移与情绪变化作了铺垫,也为下文发现小猫埋下了伏笔。这样分析之后,答案自然就出来了: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这道题从小说自然环境的角度命题,主要考查把握作品景物形象、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不只是这道阅读鉴赏题考到景物描写的作用,其实,自高考试题考查小说以来,景物描写的作用就备受命题者的青睐,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早就考到景物描写的作用,应引起广大考生高度重视。
高考命题对小说景物描写的考查,一般是就指定的景物描写分析其特点、鉴赏其技巧、概括其作用,这就是所说的“一景三考”,即一考特点,二考手法,三考作用。“三考”中分析景物特点、作用是考查重点,尤其是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是重中之重。
下面,结合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从景物描写的特点与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的手法三个方面来谈谈景物描写题的解答策略,为考生提供一些方法。
一、把握景物特色,概括景物特点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包括风景画、风俗画和风物画。
概括景物特点首先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其次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注意与“环境描写上的特点”区别开来,后者属环境描写的技巧范畴)
②小说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这一景物有何特点?请概括分析。
③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④本文开头(或结尾)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作答时,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可以用几个形容词(常见于自然环境特点,如“秀美怡人”“淡雅高贵”“灰暗低沉”等)或几个名词(常见于社会环境特点,如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等)概括环境的特点。
例1:(2010年江苏卷)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达特色。(5分)
[相关原文]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试题解析]题干明确表达了画线句子描写的对象与要点:写的是“峡谷的险峻气势”;接着需要分析如何写的,这就要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句式、景物的描写角度、作者情感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画线句比较明显的是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观察点在壁顶;“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俯望”等词句表明有“远近俯看”等不同方位视角,可以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又是内心感受。这样多角度描写的效果,让峡谷气势形象凸现眼前。
[参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例2:(2010年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相关原文]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
[试题解析]要概括景物特点,关键在于看描写什么景物对象或其哪一个侧面,其次看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特别注意动词和形容词,然后再归纳。文中画线句中,那山是春时的;那春阳是暖融融的;那枯草是冒出青青的芽子的;并且那芽子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张力的。这些景物共同的特征是有生机,有活力,生机盎然。
景物的作用主要考虑景物对情节的作用,对人物的心理作用,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对小说主题的作用等方面。文中景物对情节的作用是该景为下面罗永才心理变化提供动力,生机勃勃的景物唤醒了罗永才的生命意识,对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对人物的作用是一方面烘托了罗永才此时的颇不宁静的心理,另一方面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他有所启发,对罗永才后来的心理转化起关键作用。对主题方面的作用主要暗示了生命有厚味,生活有春意;人要达观地看待世事,要乐观地看待生活。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 [参考答案] (1)特点:采用白描(手法特点)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景物特点)的景象。(2)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了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二、抓住景物特征,指出描写手法
小说景物描写的常见手法主要有:
1.从描写手法角度看,主要有: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明暗对比,色彩搭配,渲染、衬托、烘托;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④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等等。
2.从写景角度看,主要有: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仰视、俯视、平视。
③写景顺序——分层写景(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高及低,由低及高;由内及外,由外及内等等)。
考生要善于辨别试题考查的是哪一类表现手法,注意分析其不同的特点与使用意图。
例1:(2015年安徽卷)画线②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相关原文]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了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试题解析]首先应认真审题,注意具体任务是“赏析画线的句子”,提示是从“比喻和对比手法”两个角度赏析。接着要认真阅读上下文。上文写到达子看到小格在地里干活,说要雇一辆小拖拉机,俩人一块儿耕地。第二天,小格来到自己的田里,看到了眼前的一幕。她知道这是达子花了一夜用小拖拉机耕的。分析这一句话,明确指代对象“这片土地”应指上文“自己的田”,根据下文“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看出,也包括“邻地”——达子的田。比喻句的本体是长着杂乱的草叶的田地“被耕过、耙过”,喻体是“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这个比喻的作用是说达子干活细致耐心。从对比的角度来看,田地的平整和达子头发的蓬乱形成对比,表现出达子专心劳作,没有停歇。这句话从侧面刻画出达子辛勤劳作了一个晚上的形象。最后组织答案,先分析手法,后分析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用“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来比喻耕过耙过的土地,写出土地前后变化之大,突出土地耕耙的细致与用心;把耕后平整的土地和达子蓬乱的头发进行对比,表明达子一夜未眠,写出达子的辛苦劳累,突出达子的淳朴、善良和小格的感动。
例2:(2009年安徽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4分)
[相关原文]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
[试题解析]此题属于鉴赏文学作品局部描写技法。解答此题,一方面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修辞手法对景物描写的作用,二者结合起来思考,才能得出全面、准确的答案。题目中明确要求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因此答题时首先要判断句子到底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似雪如银”是比喻,“挤满”“热闹”是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很明显。然后再分析运用修辞手法的好处,如“写了花开得很美很盛的情态”等。我们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美景到底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了。因为文章的主人公是董师傅,所以我们要找出描写他的语句加以分析,这样鉴赏才会全面。
[参考答案] (1)运用比喻描绘了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人”)描绘了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2)反映了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三、抓住景物特点,概括描写作用
解答这一类的题型,第一步先分析所考查的景物描写所描写的景物内容及其特点,第二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人物心情;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等;③暗示人物的心理或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出场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主题方面:①为主题的提示埋下伏笔;②丰富、深化主旨。
5.结构方面:①与标题照应;②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等。如果在开头,往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在中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气氛,衬托情感,表现心理;在结尾,升华主题,照应开头。
例1:(2013年山东卷)以下是小说《活着》的片段,请简要分析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相关原文]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既包含自然环境描写,也包含社会环境描写。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①“炊烟袅袅”,“霞光”由“四射”到“逐渐退去”,“田野宁静”等自然环境,及女人的吆喝声,男人扁担的吱呀声,共同融合成了老人乡间生活的环境,写出了乡间生活的特点(风貌);②这是“我”听了老人的故事后的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小说的结尾,其中蕴含着“我”对老人坚强活着的一些感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也使表达更为含蓄。结构上,结尾段“霞光”“逐渐退去”与开头“充满阳光的下午”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参考答案]结尾的环境描写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例2(2007年湖北卷)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4分)
[相关原文]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她隨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试题解析]第一段描写村西那条河的特点:流水清澈、河滩平阔、水浅、细沙耀眼等,第二段主要描写姑娘给“我”的印象,对姑娘的描写体现了“我”的喜悦之情,在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情节的发展自然让人期待。描写黄昏的美景目的在于营造一种宁静的气氛,表现场景的美丽,从而衬托出姑娘的美丽,对美好场景的描写目的是体现“我”的欢悦之情等。
[参考答案]①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②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③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我”和“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总之,高考试题对小说景物描写的考查,大致是“分析其特点、鉴赏其技巧、概括其作用”这三方面。考生在阅读、解答小说景物描写这种试题时,一定要注意审题,审题不准确则答题自然容易出现偏差,同时要注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物情感、性格、命运以及情节发展变化密切联系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