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师范大学女子文化学院教授,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民俗学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上海戏曲学会副会长。业余写作散文随笔,共发表逾百万字,在国内外多次获奖。
古代文艺描写妓女的篇章,并不少见。但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十分独特。作者是将她作才女加烈女的典型来塑造的。她的美貌,她的乐歌之才,她的政治嗅觉政治见识,她顽强不屈的反抗斗争精神,孔尚任都极为欣赏、极高评价。李香君在中国文艺女性形象长廊里是“这一个”:男人的镜子。男人在她面前能一一照出自己的短处,自己的丑陋。
初亮相时的香君还是个怯生生的小女子。她在生客面前不敢太亮出嗓子,细声细气地唱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正是她花样年华的写真。复社名士侯方域急于见到李香君,情急处取扇坠抛上楼去。一会儿,楼上掷下白汗巾包着的樱桃来,是香君首肯的表示。侯李由此相识。两人一见钟情,定于三月十五日成亲。
香君长得娇小玲珑,是一个袖珍式的美人,雅号“香扇坠儿”。虽在新婚燕尔,却没被幸福冲昏头脑,觉得自己的这场婚结得有点蹊跷,便对介绍人杨龙友发问。果然,嫁妆都是魏党成员阮大铖出资相助的。新郎官侯方域一听,竟说:好好好,我会为“阮公”在“吾党”那里说情的。香君不干了:“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不就是几件衣服几件首饰么?“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拔簪脱衣介]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
她怒了。她是一个新嫁娘,她却怒了。她怒向心爱的人儿,责备他不该“徇私废公”,她毅然决然表示:“阮家之物,香君不用。” 出污泥而不染,萃天地之正气,在政治是非面前敢于发此堂堂大言。
新郎官在这面“镜子”中,照出了自己的“不如”:“平康巷,他能将名节讲;偏是咱学校朝堂,混贤奸不问青黄。”他将自己的新娘称作“畏友”。
李香君在“却奁”中所表现的刚烈性格,惟有《红楼梦》中的晴雯堪与之媲美。但晴雯无论是撕扇还是抗拒操检,都还是私人性的,表现自我或是保护自我,而香君,却全然出于公心。女儿家一般部“好货”,尤其爱好美服亮饰。香君自然也不例外。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她视这些珠翠裙钗如粪土。她是个美人,美人加上美装饰,姜上加美,所以在她穿上嫁衣时,十分美貌增添二分,杨龙友说“香君上头之后,更觉艳丽了”。但“却奁”之后,在侯方域眼里,则是“十分美貌,又添十分”。这增加的十分,增加的一半,正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心灵美。好在侯方域还算谦逊,知错就改,态度十分诚恳。
这是香君的第一次真正亮相。一经亮相,便如此光彩,如此浓烈。
从来的女性反抗都产生在压迫形成之后,惟有香君,早在“受宠”之时,早在压迫及于她头上之前,已经开始反抗了。香君的政治觉悟着实令人感佩。
政治斗争转激烈,侯方域出走。香君自方域走后,守志不渝,足不出媚香楼。这一日是端阳节。还是那个杨龙友,曾经做媒撮合侯李二人的杨龙友,动员了一批人,又来给香君做媒,这一回,是要介绍香君给新任漕抚田仰做小妾。
香君一人“舌战群媒”。剧中,她不唱,她只说白,“唱”来“白”挡,“水”来“土”掩。诸媒人七嘴八舌的,又是威胁又是利诱。可是香君软硬不吃。后来,田府的人甚至动手来抢人,香君持扇前后乱打,一柄诗扇,倒像一把防身的利剑。人们再强行抱她,她竟倒地撞头,把花容碰了个稀烂,血喷满地,连那把诗扇上都溅上了血。桃花扇上的桃花,就是沾着她的鲜血画就的。
香君为了爱,为了做人的尊严,甚至连性命都不顾。如果说“却奁”看到的是“富贵不能淫”,那么这里看到的就是“威武不能屈”。她守的,不仅仅是作为侯方域女人的“节”,更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写的人的“节”。
最终,她还要守作为中国人的民族气节!
在她这面“镜子”前,复社成员曾经照出不足,这回,官僚田仰和帮闲文人杨龙友照出的,是丑陋。
“骂宴”一出,她又“照”出南明最高统治者的祸国殃民:正月初七,马、阮、杨在赏心亭赏雪饮酒,唤香君充当“陪酒女郎”。香君一见这几个害人精,心里就盘算:“难得他们凑来一处,正好吐俺胸中之气”,“俺做个女祢衡,挝渔阳,声声骂”:
“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
李香君这一骂,使马、阮之流丑态毕现,狼狈不堪。她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忧虑的是国家的安危和前途,她公开表示站在东林、复社一边。她为了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和政治立场,已经付出过血的代价,这一回,她准备好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一骂,创造了一个中国第一。从来都是说“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可在孔尚任的笔下,李香君这位歌女,却是个时时处处以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旗帜鲜明的女子,简直堪称是一名“政治女性”了。
从此,著名的“男骂”是击鼓骂曹的祢衡,“女骂”就是李香君。
最后,李香君出家人了道,更让“两朝为官”的众男人们无地自容。
《桃花扇》里的李香君,是男人们的一面镜子。三百年后,中国戏曲舞台上这样的“镜子”多起来了,《海港》里的方海珍,《龙江颂》里的江水英,《杜鹃山》里的柯湘,都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李香君为她们开了先声。
古代文艺描写妓女的篇章,并不少见。但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十分独特。作者是将她作才女加烈女的典型来塑造的。她的美貌,她的乐歌之才,她的政治嗅觉政治见识,她顽强不屈的反抗斗争精神,孔尚任都极为欣赏、极高评价。李香君在中国文艺女性形象长廊里是“这一个”:男人的镜子。男人在她面前能一一照出自己的短处,自己的丑陋。
初亮相时的香君还是个怯生生的小女子。她在生客面前不敢太亮出嗓子,细声细气地唱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正是她花样年华的写真。复社名士侯方域急于见到李香君,情急处取扇坠抛上楼去。一会儿,楼上掷下白汗巾包着的樱桃来,是香君首肯的表示。侯李由此相识。两人一见钟情,定于三月十五日成亲。
香君长得娇小玲珑,是一个袖珍式的美人,雅号“香扇坠儿”。虽在新婚燕尔,却没被幸福冲昏头脑,觉得自己的这场婚结得有点蹊跷,便对介绍人杨龙友发问。果然,嫁妆都是魏党成员阮大铖出资相助的。新郎官侯方域一听,竟说:好好好,我会为“阮公”在“吾党”那里说情的。香君不干了:“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不就是几件衣服几件首饰么?“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拔簪脱衣介]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
她怒了。她是一个新嫁娘,她却怒了。她怒向心爱的人儿,责备他不该“徇私废公”,她毅然决然表示:“阮家之物,香君不用。” 出污泥而不染,萃天地之正气,在政治是非面前敢于发此堂堂大言。
新郎官在这面“镜子”中,照出了自己的“不如”:“平康巷,他能将名节讲;偏是咱学校朝堂,混贤奸不问青黄。”他将自己的新娘称作“畏友”。
李香君在“却奁”中所表现的刚烈性格,惟有《红楼梦》中的晴雯堪与之媲美。但晴雯无论是撕扇还是抗拒操检,都还是私人性的,表现自我或是保护自我,而香君,却全然出于公心。女儿家一般部“好货”,尤其爱好美服亮饰。香君自然也不例外。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她视这些珠翠裙钗如粪土。她是个美人,美人加上美装饰,姜上加美,所以在她穿上嫁衣时,十分美貌增添二分,杨龙友说“香君上头之后,更觉艳丽了”。但“却奁”之后,在侯方域眼里,则是“十分美貌,又添十分”。这增加的十分,增加的一半,正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心灵美。好在侯方域还算谦逊,知错就改,态度十分诚恳。
这是香君的第一次真正亮相。一经亮相,便如此光彩,如此浓烈。
从来的女性反抗都产生在压迫形成之后,惟有香君,早在“受宠”之时,早在压迫及于她头上之前,已经开始反抗了。香君的政治觉悟着实令人感佩。
政治斗争转激烈,侯方域出走。香君自方域走后,守志不渝,足不出媚香楼。这一日是端阳节。还是那个杨龙友,曾经做媒撮合侯李二人的杨龙友,动员了一批人,又来给香君做媒,这一回,是要介绍香君给新任漕抚田仰做小妾。
香君一人“舌战群媒”。剧中,她不唱,她只说白,“唱”来“白”挡,“水”来“土”掩。诸媒人七嘴八舌的,又是威胁又是利诱。可是香君软硬不吃。后来,田府的人甚至动手来抢人,香君持扇前后乱打,一柄诗扇,倒像一把防身的利剑。人们再强行抱她,她竟倒地撞头,把花容碰了个稀烂,血喷满地,连那把诗扇上都溅上了血。桃花扇上的桃花,就是沾着她的鲜血画就的。
香君为了爱,为了做人的尊严,甚至连性命都不顾。如果说“却奁”看到的是“富贵不能淫”,那么这里看到的就是“威武不能屈”。她守的,不仅仅是作为侯方域女人的“节”,更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写的人的“节”。
最终,她还要守作为中国人的民族气节!
在她这面“镜子”前,复社成员曾经照出不足,这回,官僚田仰和帮闲文人杨龙友照出的,是丑陋。
“骂宴”一出,她又“照”出南明最高统治者的祸国殃民:正月初七,马、阮、杨在赏心亭赏雪饮酒,唤香君充当“陪酒女郎”。香君一见这几个害人精,心里就盘算:“难得他们凑来一处,正好吐俺胸中之气”,“俺做个女祢衡,挝渔阳,声声骂”:
“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
李香君这一骂,使马、阮之流丑态毕现,狼狈不堪。她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忧虑的是国家的安危和前途,她公开表示站在东林、复社一边。她为了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和政治立场,已经付出过血的代价,这一回,她准备好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一骂,创造了一个中国第一。从来都是说“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可在孔尚任的笔下,李香君这位歌女,却是个时时处处以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旗帜鲜明的女子,简直堪称是一名“政治女性”了。
从此,著名的“男骂”是击鼓骂曹的祢衡,“女骂”就是李香君。
最后,李香君出家人了道,更让“两朝为官”的众男人们无地自容。
《桃花扇》里的李香君,是男人们的一面镜子。三百年后,中国戏曲舞台上这样的“镜子”多起来了,《海港》里的方海珍,《龙江颂》里的江水英,《杜鹃山》里的柯湘,都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李香君为她们开了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