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柳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出嫁那天,风和日丽,空气里飘满了香甜的气息。没有红嫁衣,没有迎娶的花轿和骏马,甚至没有几个祝福的宾朋。一条漂在河上的婚船,就这样承载了她全部的幸福和梦想。那一年,她23岁,他59岁,“一树梨花压海棠”,招来了多少外界眼光。那又怎么样呢?她嫁的是他的人、他倾世的才华和儒雅的风度,别的无关紧要。
  河岸上站满了人,手舞足蹈,呼声震天。他们不是来当看客的,他们是来砸场子的。没办法,多才多艺、隽秀聪敏、性情率真、胸怀大义,多少词也掩盖不了她出身青楼的卑微。依照大明的道德标准,士大夫涉足青楼、婚娶纳妾,会被看作是伤风败俗、悖礼乱伦。他爱她心切,全然不顾世俗偏见和礼法规束,坚持用大礼聘娶。可是,他的声望太高了,作为文名颇著的大官僚,他的一言一行都是读书人的风向标。而现在,这杆风向标冒天下之大不韪,指向了循规蹈矩的读书人无法接受的方向。婚礼这天,许多人站在岸边,捡起石头砸向他们的婚船,宣泄着心中的愤懑。
  她眼不见为净,拉着她的郎君钻进船舱,尽享着属于他们的二人世界。
  婚结了,尽管不是正房,尽管只是小妾,但她已经很知足了。接下来,该学着当个贤妻良母,相夫教子了吧?可是,世事像是要跟她躲猫猫似的,才只不过转眼的时光,李自成攻进了北京城,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头顶的那片叫“大明”的天,塌了。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成立了弘光小朝廷,她没有一丝犹疑,极力支持自己的夫君就任南明的礼部尚书。
  不久,清军兵临城下,南京沦陷了。本该为国为家拿大主意的他,蒙了。以身殉明或者低下高傲的头做大清的臣子,他没有第三条路可走。他迟疑的目光转向了她,一个柔弱的女子。她明白他的心思,他还是放不下一身的荣华。六十耳顺,人变得中庸,少了锐气。但这中庸不是是非曲直不分的随波逐流,百川归大海,任你奔腾的过程九曲十八弯,最终的目标矢志不能渝。她拉着六神无主的夫君,告诉了他自己的想法。她说:“妾不想你像戏里的贰臣一样,让人戳着脊梁骨,千世万世地唾骂。”这个醉身琴棋书画时温婉可人的小女子,面对泰山崩于前的大难,竟然出奇地沉静和坚定,这让他这个大丈夫觉得汗颜。
  他决定听从她的建议,以身殉国。她先是打理自己,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她要把最美的身子留给破碎的国家。然后又开始帮着夫君,穿上她为他缝制的衣裳。来世,她还想在人群里一眼认出他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院子里有一处水池,这是她和夫君傍晚最喜欢呆的地方。荷花开的时候,他们就在池边赏花,闲看浮光跃金,锦鳞游泳。没有花的日子,就赏月亮,一任乱风拂面,满池银碎。而现在,正是仲夏,水池里荷擎如盖,花香如沐。她说:“就在这儿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能跟一池碧荷葬在一起,足矣。”
  他踟蹰着,目光游移,不敢看她。她握紧他的手,偎着他,一点一点给他力量,也一点一点断绝他退缩的念头。他终于鼓起勇气,顺着石砌的台阶,开始下水。水才没过膝盖,他就像被什么力量击打了似的,夸张地叫起来:“太冷了,水太冷了,不能下呀!”一边喊,一边就挣脱了她的手,兀自跳上岸来。
  她蹙着眉,眼里满是失望。但她没有退缩,只跟他说了一句:“妾身先去,你且缓一缓身子,再来找妾。”说罢,奋身跃进了水池。他慌了,他是不想死,不想抛开他的功名和利禄,但他也不想失去她,他已经习惯了她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习惯了她夜夜在他身边红袖添香。他一时也顾不得冷,跳进水池,抱起她的身子,把她托到岸上。
  殉国的计划流产了,她只能劝他:“国破至此,正需要英雄挺身而出戡乱御侮。如果妾身为男子,必当救亡图存,以身报国!”她不知道他有没有听进,他只是窝在家里,日日做沉思状。一天,他忽然对她说,头皮痒得厉害,然后出门而去。她以为他去用篦子篦发,没想到,一会儿的工夫,他竟剃了头发,留着辫子进来了。
  事情已经无可逆转。他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她坚持留在南京,要与他决绝。半年后,他终是耐不住对她的思念,又或者是耐不住一个男人的自尊,托病辞官。
  顺治四年,他因一桩反清案被捕入獄,押往北京。危难时刻,卧病在床的她冒死随行,他们一路北上,历尽艰辛。好在朝廷没找到什么把柄,又将他释放回家。有感于她为自己舍身的勇气,他特意在她30岁生日那天写下名为《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一组诗歌,博取她的欢心。
  但她要的不是这些,她要他像郑成功那样硬起筋骨,扛起民族复兴的大旗。这一次,他听了她的,只不过,奔古稀的人了,扛大旗的精力是没有了,他只能与她一起,拿出所有的积蓄,慰劳抗清义军。整整二十年,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她的视线,没有离开过她的期许。离世那天,他是含笑走的,因为他知道,自己这杆风向标终于被她修正了方向。
  他倒是心安了,却把无尽的痛苦丢给了她。葬礼过后,他的乡里族人聚众夺其房产,她为了保护他留下的产业,吮血立下遗嘱,然后悬梁自尽。此时距他去世仅两个月。
  她在遗书中叮嘱女儿,决不轻放一人。遗憾的是,不但她的冤仇未报,死后也未能与他合葬。她的墓在虞山脚下,那是一座孤坟,墓前石碑寒陋,上面刻着她的别号:河东君。百步之外,他却与原配合葬一处。
  从此两茫茫。
其他文献
清晨。山的那边,夏季的太阳早已升到了白云间,把阳光洒向大地。阳光也同样被送进了眼前的这个房间里。这儿是一栋八十层公寓的第七十二层,躺在床上的这名男子便是这房间的主人——在宇宙旅行保险公司上班的泰勒。  在室内设备的作用下,室内的空气温度适宜,还带着丝丝的花香。室内的气温常年保持稳定,花香还会随季节和主人的喜好随时调整。现在是夏季,所以根据泰勒的个人喜好,室内的花香被调成了以百合花为主。现在,这花香
期刊
敌起倾国之兵犯境。将军率军拒于米仓山。  米仓山绵亘八百里,高山深峡,唯米仓道可通,是国门屏障。将军屯兵于米仓道要冲,和敌人决战于峡谷中。  双方决战数百次。敌人觊觎已久,为进犯准备多年,势在必得,虽死伤不少,但后援不断。  国家积弱多年,国力远不如敌。形势愈加严峻。  将军暗思,须得出其不意,方可挽回局势。是夜,他望着黑魆魆的峡谷,思索良久,唤过几位士兵,吩咐如此。  翌日,两军对决。咚咚咚!山
期刊
夜深人静了,我正在赶写一篇稿子。突然,脑子里闯进来一个人,板着脸质问我,你凭什么剥夺我的姓名权?  来人很陌生。我没时间也没心情搭理他。  我赶写的刘老师的报道明天上午必须交报社。  刘老师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纯属偶然。一民间网络平台发起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活动,他曾经的一个学生,贴了一篇关于他的配图文章,没想到竟好评如潮。而在此之前,他就像遗落在田间地头的一颗小石子,没谁在意。  刘老师已退休两年
期刊
起风了,吹皱了眉头。  他上了“头条”,评论如潮。照片清晰可见,他坐着,老人站着。  可以用一整个下午回忆细节,那天理了发,“潮”的发型,精神得像去见初恋女友。他眉若卧茧,鼻若……他坐着,玩着手机;老人站着,低头看他。  家在山村,身在大城市,他想起母亲佝偻着腰爬上一道道坡,在混着小石子的山土里挖红薯的样子,起风了,母亲的脸被一岁岁的风涂抹成黄黑色,淌下的汗珠犹如黄河一样弯弯曲曲。攒点钱,就要寄回
期刊
曾癞子本名曾重一,因为小时候长过癞子的缘故,大伙都叫他曾癞子。曾癞子从小父母双亡,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十三岁开始就跟着别人在长江上跑船。  这眼看快四十了还没娶上媳妇,曾癞子的心慌得很,一上岸就迫不及待地让同村张大娘给张罗一门亲事。张大娘还真是个说媒的好主,给他领回一个模样俊俏的姑娘来,美中不足的,是个哑巴。消瘦的曾癞子眯着眼,一抹嘴,猛地咽下一口唾沫,打开用一层一层红布包裹着的一沓红绿票子交给张
期刊
“你或许是最后一个人类了。”  “为什么是最后一个?人类是绝对不会灭亡的。”  “能问一下,你的底气从何而来么?”  我没有回答,喝着机器人送上来的果汁。  嗯,还挺好喝的。  “人类灭亡是必然結果,我的资料里显示,我们机械族已经大约有三年没有见过野生的人类了。”  机器人整体呈圆柱形,下方安装了履带,两只机械手臂宛如触手,也和人一样,随心愿舞动。  我叹了口气,他说的是真的。我很久没有看见过同类
期刊
晚清年间,河北小黄庄大户人家之子黄大虎,自幼习武,加之骨骼清奇、悟性颇高,一时进步神速,小小年纪便打遍四里八乡无敌手。其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锐、棍、槊、棒、拐、流星锤十八般兵器样样精熟,可最喜欢的,还是使唤双刀,据说手上双刀一旦使唤开来,方圆几丈之内,万物俱没,只有刀影重重,如披风护体,端的是水泼不进,针插不入。  那年,承老佛爷开恩,武科重启。黄大虎心中一动,毅然进京
期刊
写作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发展变化,作品会按照自身的规律形成超出作者初始构思的走向,甚至与读者的某种常态化期待大相径庭。文学是一面镜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成为作家采撷素材、塑造典型的起因。欧阳明的小小说创作视角,倾向于杂驳的凡人小事,以拨动人性的深层触须为切入点,于现实生活中呈现其多义性。  《佟鸭子》深得笔记小说之妙,佟鸭子既是店名和菜名,又是大家对店主的称呼。佟鸭子用料
期刊
A  那一晚,他和她凑在一起看电视剧。  那是一台老式的电视机,像他们租住的那间破旧的老公房,黑白的,没有有线电视,摁过来,摁过去,就几个台。有时电视机还不听话,都是雪花,跳不出屏幕。  她跑上前,就着电视机的外壳,拍打了几下。哦,还别说,画面就出来了。他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棒。她笑,说,不听话就要  七岁的儿子发来微信: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我想你。接着是一个流泪的表情符号。想到小小的人儿已多日
期刊
五朵下了客车,看了下手机,才十点。时间还早,她就不想去他那儿。印刷厂的人看见她,不定又要说他多少闲话。五朵就由着脚朝着热闹的超市去了,看见他爱吃的绿豆饼,买了两包。又到广场坐了一会儿,想着时间不早了,从包里掏摸出手机,果然是晌午了。站在印刷厂门口时,才觉出来轻松和欢喜。  他在印刷厂门房看门。年轻时,他们是一个学校里的民办教师。他带语文,她带数学。那时,她喜欢画画,还专门从县上的书店买过一本素描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