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en_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的选择:确定核心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3、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确定支撑核心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1、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知诗人,解诗题
  1、我們的祖国山河壮丽,在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庐山风光;2、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诗兴,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板书:题西林壁‘宋 苏轼);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4、师:大家对苏轼了解吗?哪位同学来说说。出示有关苏轼的资料,那你们能背出一两首苏轼写的诗吗?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完后可以读给同桌听;2、指名学生读,评价;3、师:同学们朗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通读古诗,仅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那如何理解诗意呢?
  课件出示:词语的注释。
  1、学生根据注释,再读诗文,理解诗意;2、小组讨论;3、交流对诗的理解情况。
  四、吟诵品诗,感悟哲理
  1、品读前两句。课件出示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1)从这两句诗看,作者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2)从正面和侧面看,作者分别看到了什么?(3)你觉得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吗?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岭和峰吗?(4)学生想象,此时我们就身在庐山之中,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会是什么样的呢?(5)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并交流。出示课件:庐山图片,学生欣赏;(6)此时庐山的景色美不美呀?让学生把这两句诗美美地读出来;(7)问: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景色一样吗?(8)学生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这两句诗。
  2、品读后两句。(1)这么美的庐山,诗人为什么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慨呢?让学生用诗中的句子回答;(2)先让学生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3)再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4)请学生说说从这两句诗中知道了什么?
  3、课件出示庐山的录象,让学生观察庐山的姿态。(1)你们都看到了怎样的庐山?(2)为什么你们看到的庐山各不一样呢? (3)你们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4、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告诉我们“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十四个字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5、引导学生明理: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事物应全面分析,不能片面理解。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6、揭示诗中蕴含的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最后两句也因此成为千古佳句,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读最后两句------生接读。
  7、课件出示资料:元丰七年四月,苏轼与友人同游庐山西林寺,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才写下《题西林壁》。苏轼一生仕途很不得意,被一贬再贬。这首诗就是他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所写。在他人生低谷的时候,游览庐山让他豁然开朗。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自己的感想。
  五、指导背诵古诗
  写庐山诗,大都从不同角度赞美庐山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得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这是作者的巧妙之处,是这句诗成为千古绝唱的妙招。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上课,我先出示庐山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再对苏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宋大苏轼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这样,学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诗人笔下的庐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由吟诵,走进文本
  教学中,我一般采用“读”、“诵”、“吟”的方法。在《题西林壁》的教学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诗,要求做到通顺、流利,能认真、正确地读下来。然后,在学生慢慢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吟诵诗歌,在反复地吟诵中走进文本。
  三、自主理解,体验情感
  学生熟读后,让学生先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具体的方法有三:1、借助注释2、查阅字典、词典3、联系整首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对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和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这样做是让学生真正地自己动脑,避免了老师泛泛地讲,学生晕晕地听,让学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础上,真正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首诗本来意思浅显易懂,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含义。因为我们的教室在三楼,课堂上我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整个学校,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是一楼的景色根本看不到,学生操场的景色也看不全等。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句诗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的道理。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吟诵古诗,此时学生吟起诗来有滋有味。
  教后点评: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教者先让学生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然后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再去欣赏庐山的山峰,站在诗人的角度,把自己当作诗人,走进庐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这样,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来感悟诗中所蕴含道理的就很容易。先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字面上的意思,让他们明白诗人会写下“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来是自己处在庐山的群山之中”。
其他文献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使学生主动深思理由,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去发现理由,分析理由,并且解决理由
期刊
【内容提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精髓,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从而为解决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思维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数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 渗透  一、渗透化归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化归”是指把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到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思想方法。这体现了研
期刊
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对联的基本常识,积累一些名联;2.初步学会如何对对联,以解决对联相关的常考题型;3.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综合语言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法指导:提炼关键信息,理解性记忆)  教学重点:对联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对联的创作  授课方法:课堂教学  教具仪器:多媒体教具、授课计划、教材、教案、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内容分析、授课提纲  一、什么事对联  对联
期刊
教学实效性是反映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我根据自己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发现的问题,针对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学习机会存在差异性,课堂教学密度小、质量低,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高的现状,提出了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主要体现在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传统教学形式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单一,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师生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过分
期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出自《庄子》的成语,积累重点文言实词,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3. 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体味《庄子》语言风格; 4.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熟悉课文,品赏人物;2.比较法 通过对庄子和惠子语言行动上的比较,通过两篇文章写法的比较,来
期刊
【内容摘要】数学知识抽象,小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知识表现的是“麻木不仁”。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目标。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每一节课都能刺激到学生的大脑,使之产生条件反射,从而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这样学生
期刊
活动目标:1.感知(大小不同的)蛋在水中能否浮起来与水中盐的多少有关;2.产生探索的兴趣,学会记录表格,感受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鸡蛋,鹌鹑蛋,一次性杯子,盐,水,勺子,记录表,ppt.  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设计意图  一、认识鹌鹑蛋  今天金老師带来了一个小客人,你们认识它吗?(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鹌鹑蛋,是鹌鹑鸟的蛋。)你看看鹌鹑蛋长什么样子呀?(圆形,个体很小,一般只有5g左
期刊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昌”“宴”“章”三个带有“日”这一部件的生字,并注意“日”在不同位置写法上的差异,感受汉字的形体美;3、感受少年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4、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使文章读起来富有变化,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找到文中体现少年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的句子;2、教学难点: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期刊
教材分析:《彩色的中国》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少年歌曲,歌曲为大调式,四三拍,两段体结构。它以少年打开地图册时所产生的联想为题材,抒发了孩子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A段有四个乐句组成,旋律中的休止符发挥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一二乐句采用舒朗的节奏,第三四乐句则采用紧凑的节奏。乐曲的第1、2小节的四分休止符都在第三拍上,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翻看地图册时的动态,歌词“轻轻打开”意味着爱地图册,透过爱地
期刊
学习目标:1.在对比原版与改写版基础上,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性、韵律感;2. 着重分析本诗的意象及象征意味;3. 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4. 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分析诗歌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对比朗读。追求与诗人的心灵对话;2、展开联想和想象,力求化虚为实,领略诗歌意境。  导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