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观察力已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一般能根据认识的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并能保持较长时间。他们的思维活动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有具体形象思维的成分,也有抽象逻辑思维的成分,但抽象逻辑思维开始逐渐占有相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已经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抽象概念,能较好地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恰当的判断,并作出必要的说明和论证。他们的推理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已能根据几个前提推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他们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逐渐加深,不仅能从原因推出结果,也能从结果找到原因,并且还能从许多原因中分出主要的、次要的原因。到了高中学段,学生的思维已开始具有辩证逻辑思维的特点,他们能够从一般的原理、原则出发,运用理论分析和综合事实材料,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高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独立性,尤其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他们喜欢探讨问题发生的原因,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这些心理发展的特点表明,他们已具备了初步的自学能力,这就为我们采取以自学为主实施教学的可行性奠定了基石。
中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也有了显著发展。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不满足于老师简单的说教和书本现成的结论,喜欢追根问底。高中学段的学生逻辑思维的批判性进一步发展,他们对书本上的一些现成的结论,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别人的见解和意见,有一定的分析、批判能力,喜欢开展不同意见的争论,与别人讨论问题时,希望对方拿出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他们对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也常常经过反复思考去寻找比较充分的理由或论据,这一切又为我们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心理学的研究同时还表明:中学生的思维批判性、独立性有了较大发展,但还不成熟,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与成人相比,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有一定差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指导。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和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不同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学生本人没有学的愿望,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学生的“学”这一内在根据而不起作用。因此,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学、讨论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辅以教师的指导。当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确立的时候,当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充分发挥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動性和创造性就会被完全的激发和释放出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对知识掌握内化的过程,即对知识整合与建构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课堂,为学生的个性化的建构学习创造了条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构建,在学生自学文本的基础上,师生、生生共同讨论生成。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的存在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为了落实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要实现的“三个转变”,即学生学习态度要由“供应式”向“超市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学生要从那些学习材料中学习,学习什么,要自己有主意、自己作主,这一转变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习惯;教师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教师在课堂上要“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不能唱独角戏,要由“讲”到“动”,将课堂塑造成“快乐享受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要打造“艺术课堂”,让学生“享受快乐”;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课堂学习要由知识培养能力,由知识生发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就是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现代教学模式。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给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思路、途径、措施、与旧知识的联系、模拟示范等),是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指导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表现。教学水平低的教师往往在这一阶段一带而过,或虽指示了方法,但不对路子,针对性不强,或只提出问题而不指示方法。因为水平低的教师不知道怎样指示方法。
给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缺少它就会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至少有三大困难:教师不进行宏观(面向全班学生)的指示方法,就会增加不少学生在个体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影响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没有指示方法或指示方法没有针对性,会使不少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不同程度的困难,这部分学生就会产生需要教师指导的欲望和行为,这样就分散了教师指导的时间和精力,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充分指导;中等程度的学生和后进生的学习效率上不去,势必增加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分类指导的时间,最终将导致原定的教学任务不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后果。
中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也有了显著发展。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不满足于老师简单的说教和书本现成的结论,喜欢追根问底。高中学段的学生逻辑思维的批判性进一步发展,他们对书本上的一些现成的结论,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别人的见解和意见,有一定的分析、批判能力,喜欢开展不同意见的争论,与别人讨论问题时,希望对方拿出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他们对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也常常经过反复思考去寻找比较充分的理由或论据,这一切又为我们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心理学的研究同时还表明:中学生的思维批判性、独立性有了较大发展,但还不成熟,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与成人相比,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有一定差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指导。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和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不同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学生本人没有学的愿望,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学生的“学”这一内在根据而不起作用。因此,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学、讨论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辅以教师的指导。当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确立的时候,当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充分发挥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動性和创造性就会被完全的激发和释放出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对知识掌握内化的过程,即对知识整合与建构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课堂,为学生的个性化的建构学习创造了条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构建,在学生自学文本的基础上,师生、生生共同讨论生成。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的存在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为了落实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要实现的“三个转变”,即学生学习态度要由“供应式”向“超市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学生要从那些学习材料中学习,学习什么,要自己有主意、自己作主,这一转变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习惯;教师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教师在课堂上要“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不能唱独角戏,要由“讲”到“动”,将课堂塑造成“快乐享受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要打造“艺术课堂”,让学生“享受快乐”;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课堂学习要由知识培养能力,由知识生发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就是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现代教学模式。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给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思路、途径、措施、与旧知识的联系、模拟示范等),是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指导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表现。教学水平低的教师往往在这一阶段一带而过,或虽指示了方法,但不对路子,针对性不强,或只提出问题而不指示方法。因为水平低的教师不知道怎样指示方法。
给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缺少它就会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至少有三大困难:教师不进行宏观(面向全班学生)的指示方法,就会增加不少学生在个体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影响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没有指示方法或指示方法没有针对性,会使不少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不同程度的困难,这部分学生就会产生需要教师指导的欲望和行为,这样就分散了教师指导的时间和精力,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充分指导;中等程度的学生和后进生的学习效率上不去,势必增加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分类指导的时间,最终将导致原定的教学任务不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