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效策略招招妙
学生写,教师改。这是目前的普遍做法。通常是学生“奉命作文”,教师改得“满篇通红”,可学生除了瞥一眼等级,没几个会认真看教师的批语。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大家总说“代沟”,老师与小学生根本就是二代人、三代人,存在代沟实在是在所难免。坦率地说,学生的情感流露、思想表达似乎很难得到共鸣,绝大多数教师在意的是语言与技巧表达。作为同龄人,也许孩子更能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何不让他们互批呢?
当我把批改作文的权利彻底教给学生后,在班上实行“流水式互批”。有时在自己小组内交换,一号与四号互换,二号与三号互换;然后一号与三号换,二号与四号换。有时以小组为单位顺时针换、逆时针换、交叉换。批改时间统一,每本约为十分钟。这一举措赢得全班掌声、喊声、叫声,学生们迫不及待地翻开自己手中的作文本。这时,教师开始作批改指导。默读第一遍,修改订正错字、错句、错标点,错别字要在原文处打上记号,在“批语”处写上正确的字。有些学生错字挑不出来,怎么办?“流水式互批”帮上忙。甲批出六个错字,乙找出来八个,那这两个字甲得订正十遍。这就使粗心的学生不敢马虎了。如果这两个字甲确实不会写,那正好写十遍加强记忆。病句要在下面画横线,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同时注意卷面是否整洁。第二遍研读,看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看中心是否鲜明不蔓不枝;看句子的表达,生动、优美的句子用“~~~”线标出。最后作总评,写出自己想对作者说话的,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以备互相学习。
作文互批之后,启动作文评改的第二程序:互评。先“咬字嚼句”,请学生汇报一些错字、错句 以及修正后的答案。这一环节往往会有善意的笑声,学生也往往会面红耳赤。第二环节“病文修改”,学生就所提供的病文进行修改,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全班进行讨论,如有不同意见则指出。也有对病文束手无策的,知道有问题,但又指不出要害,可全班同学齐帮忙。这一环节最热烈。经常弄得像辩论会,两派观点在激烈中交锋。第三环节“佳句、美段欣赏”。请学生欣赏作文中的一些优美的句子和精彩的片段,能点评的点评,不能点评的,同学、教师一块来,大张旗鼓地表扬学生。第四环节“佳作亮相”。请同学推荐优秀的作文,由作者本人朗读,要求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听者听后击掌叫好。第五环节“榜上有‘星’”。凡是有好词、佳句、美段、佳作的,都可以加“星”,只是颗数不一样,依次加一颗、二颗、三颗、四颗。
二、爱不释手连连赞
修改作文不是习作的终结,而是提高和升华。一个学生问:“老师,你猜我最爱上什么课?”“那还用猜?不是体育,就是信息!”“都不对,我最爱上作文批改这节课!”“为什么?”“我特别爱看别人的作文,也特别愿意给别人挑毛病。”学生在互批的过程中,用探索的眼光发现自己及同学的闪光点和有待改进的地方,给对方出谋划策,品头论足 ,互相鼓励,互相纠错。从学生的评语中也可以“管中窥豹”:“我真羡慕你有一个好妈妈!”“别泄气,坚持下去就会成功!”“打篮球我比你厉害,明天我教你!”“你的作文写得真好,我真佩服你!”“你能教我写作文吗?”“我对你崇拜得五体投地!”当本子发还学生们手中,他们的迫切的样子真让人欣喜。不同的点评,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语气,能不吸引人吗?
三、作文能力节节高
一个学期下来,每个人都有机会批改不同的同学作文,既有新鲜感,又有兴趣。同时容易学到别人的长处,对别人的缺点短处,引以为戒。学生的思想也多了一个互相交流、开放的机会。在批改中潜移默化地发现、学习,这种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经过长期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的基本要领,而且对这些要领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能够指导别人应该怎么写,不应该怎么写,自然就增强了作文能力。不仅如此,作为评价者,学生的阅读兴趣上来了,在阅读大量同龄人的作文过程中,还提高了品析评论作文的能力、审美能力、阅读能力、自我纠错能力。
四、双效率提高多多“放”
“一听改作文就头疼”,这也是纠缠教师的头号“疑难杂症”。用了“流水式习作批改”后,终于找到了“灵丹妙药”。 高效策略后的习作流程为:提出习作要求(教师)、指导(教师)、习作(学生)、互改(学生)、互评(学生)、修改(学生)、批阅(教师)。从现在的流程可以看出,学生是习作的主角,互评互改是重头戏。作文批改的效率与效果大大提高了。有了互批互改,教师的二次批改变得简单多了,基本问题学生都点出来了,教师只需要在重点部分稍加点拨。以前一节课只能改十本,现在能改上二十几本,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研究新教法、新策略,从而提高教书育人的效率。更让人欣慰的是,习作批改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单是欣赏几十个学生那个性十足的评语,就是一种愉悦的享受。有如此多的益处,教师何不多多放手,让学生受益。◆(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学生写,教师改。这是目前的普遍做法。通常是学生“奉命作文”,教师改得“满篇通红”,可学生除了瞥一眼等级,没几个会认真看教师的批语。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大家总说“代沟”,老师与小学生根本就是二代人、三代人,存在代沟实在是在所难免。坦率地说,学生的情感流露、思想表达似乎很难得到共鸣,绝大多数教师在意的是语言与技巧表达。作为同龄人,也许孩子更能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何不让他们互批呢?
当我把批改作文的权利彻底教给学生后,在班上实行“流水式互批”。有时在自己小组内交换,一号与四号互换,二号与三号互换;然后一号与三号换,二号与四号换。有时以小组为单位顺时针换、逆时针换、交叉换。批改时间统一,每本约为十分钟。这一举措赢得全班掌声、喊声、叫声,学生们迫不及待地翻开自己手中的作文本。这时,教师开始作批改指导。默读第一遍,修改订正错字、错句、错标点,错别字要在原文处打上记号,在“批语”处写上正确的字。有些学生错字挑不出来,怎么办?“流水式互批”帮上忙。甲批出六个错字,乙找出来八个,那这两个字甲得订正十遍。这就使粗心的学生不敢马虎了。如果这两个字甲确实不会写,那正好写十遍加强记忆。病句要在下面画横线,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同时注意卷面是否整洁。第二遍研读,看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看中心是否鲜明不蔓不枝;看句子的表达,生动、优美的句子用“~~~”线标出。最后作总评,写出自己想对作者说话的,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以备互相学习。
作文互批之后,启动作文评改的第二程序:互评。先“咬字嚼句”,请学生汇报一些错字、错句 以及修正后的答案。这一环节往往会有善意的笑声,学生也往往会面红耳赤。第二环节“病文修改”,学生就所提供的病文进行修改,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全班进行讨论,如有不同意见则指出。也有对病文束手无策的,知道有问题,但又指不出要害,可全班同学齐帮忙。这一环节最热烈。经常弄得像辩论会,两派观点在激烈中交锋。第三环节“佳句、美段欣赏”。请学生欣赏作文中的一些优美的句子和精彩的片段,能点评的点评,不能点评的,同学、教师一块来,大张旗鼓地表扬学生。第四环节“佳作亮相”。请同学推荐优秀的作文,由作者本人朗读,要求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听者听后击掌叫好。第五环节“榜上有‘星’”。凡是有好词、佳句、美段、佳作的,都可以加“星”,只是颗数不一样,依次加一颗、二颗、三颗、四颗。
二、爱不释手连连赞
修改作文不是习作的终结,而是提高和升华。一个学生问:“老师,你猜我最爱上什么课?”“那还用猜?不是体育,就是信息!”“都不对,我最爱上作文批改这节课!”“为什么?”“我特别爱看别人的作文,也特别愿意给别人挑毛病。”学生在互批的过程中,用探索的眼光发现自己及同学的闪光点和有待改进的地方,给对方出谋划策,品头论足 ,互相鼓励,互相纠错。从学生的评语中也可以“管中窥豹”:“我真羡慕你有一个好妈妈!”“别泄气,坚持下去就会成功!”“打篮球我比你厉害,明天我教你!”“你的作文写得真好,我真佩服你!”“你能教我写作文吗?”“我对你崇拜得五体投地!”当本子发还学生们手中,他们的迫切的样子真让人欣喜。不同的点评,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语气,能不吸引人吗?
三、作文能力节节高
一个学期下来,每个人都有机会批改不同的同学作文,既有新鲜感,又有兴趣。同时容易学到别人的长处,对别人的缺点短处,引以为戒。学生的思想也多了一个互相交流、开放的机会。在批改中潜移默化地发现、学习,这种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经过长期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的基本要领,而且对这些要领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能够指导别人应该怎么写,不应该怎么写,自然就增强了作文能力。不仅如此,作为评价者,学生的阅读兴趣上来了,在阅读大量同龄人的作文过程中,还提高了品析评论作文的能力、审美能力、阅读能力、自我纠错能力。
四、双效率提高多多“放”
“一听改作文就头疼”,这也是纠缠教师的头号“疑难杂症”。用了“流水式习作批改”后,终于找到了“灵丹妙药”。 高效策略后的习作流程为:提出习作要求(教师)、指导(教师)、习作(学生)、互改(学生)、互评(学生)、修改(学生)、批阅(教师)。从现在的流程可以看出,学生是习作的主角,互评互改是重头戏。作文批改的效率与效果大大提高了。有了互批互改,教师的二次批改变得简单多了,基本问题学生都点出来了,教师只需要在重点部分稍加点拨。以前一节课只能改十本,现在能改上二十几本,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研究新教法、新策略,从而提高教书育人的效率。更让人欣慰的是,习作批改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单是欣赏几十个学生那个性十足的评语,就是一种愉悦的享受。有如此多的益处,教师何不多多放手,让学生受益。◆(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