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所谓教师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不绝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了原有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学习的主体,这样的课堂并非要摒弃教师的指导,相反更应该发挥好教师的“导”的作用,为学生的“学”服务。不同的老师,导的风格方式不一样。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适时巧妙地选择多样化的引导方式,一定会让学生学“活”,让课堂变“活”。
一、导开场,激发学习的情趣
开课时教师的引导就是“开场白”,它是一堂课的“凤头”。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场锣鼓,未开场先叫座,会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课堂教学很快进入佳境,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夜的工作》中的周恩来总理离学生很远,我用故事导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感人的故事不仅让学生很快就了解总理的品质而且从心底产生敬佩之情,还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了解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用音乐歌曲导入,能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歌曲的过程中进入或体会到所描绘的境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播放哀乐,通过低沉哀伤的曲调,把学生带进肃穆悲痛的情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很快与作者产生共鸣。
不同的课文题目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有时用美丽的图片;有时用有趣的对话;有时用引人入胜的谜语、成语、故事;有时用激情感人的音乐;有时用发人深省的悬念。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教师适时恰到好处地运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导白处,垫起思维的跨越
导白处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补白,即对空白处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解释和说明,使教学内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时的补白,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天天”简洁概括,可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王老师抓住此“白处”,这样悉心引导品读。
师:有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什么?
生1:鸟儿和树是好朋友。
生2:鸟儿和树的感情很好。
师:能把“很好”换个词吗?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怎么样?
生: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很深厚。(板书:深厚)
师: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段文字。(生齐读故事开头)
王老师抓住空白处精心巧妙地引导,仿佛为学生搭起一架无形的梯子,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品味出鸟儿和树之间深厚的感情。
其实,许多课文都有“白处”,一个“白处”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如果补白得当,不仅能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看课文,还能用心读出课文的深意,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导难处,解开学习的困惑
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无法继续推进时,就要求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于永正老师在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小圆晕”的:
师:小圆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生:就是小圆圈,燕子点水时形成的一圈圈波浪。
师:为什么作者不说是小圆圈而说是小圆晕呢?晕是什么意思?(部分学生查字典)
师:大家都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就查字典。
生:晕是指月光或日光透过云层折射出的七彩圈。
师:你们见过日晕或月晕吗?那七彩的光晕可真美。在作者眼里,燕子点水漾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在作者笔下,不但燕子美,就连小圆晕也是美的。咱们读一读,再来领略一下这种美。
学生常常觉得理解词语意思单调乏味,可于老师的巧妙引导不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学到识字解词的好方法,轻松愉快地解决学习困惑,而且让文字活起来,变得有形有色有情,整个课堂生机盎然。
四、导错处,修正学生的偏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思维水平有限、生活阅历缺少等,出错在所难免。每当此时,教师既不该严厉批评又不该放任不管,学生最需要的是教师从侧面进行巧妙的引导。
一位教师执教《威尼斯的小艇》,在学生交流小艇的外形特点时这样引导:
生:威尼斯的小艇像新月。
师:你知道什么是新月吗?
生:新的月亮,刚发现的月亮。
师:好像有那么点道理。昨晚的月亮又大又圆,那是新月吗?
生(齐):不是。
师:那是满月。昨天是农历的几月几日啊?
生:好像是5月16吧。
师:对,农历月中的月亮叫满月,月初时的叫新月。
在老师的旁敲侧击下,学生通过自身修正,终于得出正确的结论。可见,在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改正错误时,教师顺势而导,旁敲侧击显得尤为重要。
五、导结束,促进情感的升华
如特级教师王松舟在教学《小珊迪》结尾时这样安排:“假如你就是文中那个买火柴的我,你亲身经历了这个过程,亲眼目睹了小珊迪的神情和面容,目睹了小珊迪的悲惨遭遇,目睹了小珊迪至死都不忘那四个便士,致死不忘他的弟弟小利比的感人情景,你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請把它写下来。”正当学生被小珊迪的精神深深打动时,此时的练笔给了学习将感悟凝结下来的时机,学生将小珊迪零散的、模糊的认识集中起来,提炼出来,形成文字,形成思想中的一个稳固的人物印痕。这个印痕远胜于各种说教,润物细无声。
又如学习了《卡罗拉》后,孩子们被文中老师、同学、家长对卡罗拉真诚感人的关爱所深深感动,在《爱的奉献》的音乐声中,我深情地说道:“其实,爱,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行动,一句安慰的话,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抚慰的小动作都会让人倍感温暖,给别人无限的力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样的社会难道不是歌曲中所唱的关于爱的理想境界吗?让我们把爱的豪情大声唱出来吧。”此时,学生心中一定奔腾着爱的激流,他们对爱的理解在升华。
好的结语不仅能给人启发,催人思考,犹如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而且能拓宽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教师教的本质在于导,引导是一种启迪,一种激励,一种教育艺术。教师既要引导方法和思维,还要引导价值和做人,即“导趣、导疑、导思、导创”。教师巧妙地导,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徜徉在快乐的学习生活中,乐不思蜀,课堂也会因此而变得生机勃勃,激情盎然。
一、导开场,激发学习的情趣
开课时教师的引导就是“开场白”,它是一堂课的“凤头”。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场锣鼓,未开场先叫座,会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课堂教学很快进入佳境,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夜的工作》中的周恩来总理离学生很远,我用故事导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感人的故事不仅让学生很快就了解总理的品质而且从心底产生敬佩之情,还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了解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用音乐歌曲导入,能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歌曲的过程中进入或体会到所描绘的境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播放哀乐,通过低沉哀伤的曲调,把学生带进肃穆悲痛的情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很快与作者产生共鸣。
不同的课文题目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有时用美丽的图片;有时用有趣的对话;有时用引人入胜的谜语、成语、故事;有时用激情感人的音乐;有时用发人深省的悬念。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教师适时恰到好处地运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导白处,垫起思维的跨越
导白处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补白,即对空白处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解释和说明,使教学内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时的补白,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天天”简洁概括,可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王老师抓住此“白处”,这样悉心引导品读。
师:有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什么?
生1:鸟儿和树是好朋友。
生2:鸟儿和树的感情很好。
师:能把“很好”换个词吗?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怎么样?
生: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很深厚。(板书:深厚)
师: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段文字。(生齐读故事开头)
王老师抓住空白处精心巧妙地引导,仿佛为学生搭起一架无形的梯子,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品味出鸟儿和树之间深厚的感情。
其实,许多课文都有“白处”,一个“白处”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如果补白得当,不仅能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看课文,还能用心读出课文的深意,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导难处,解开学习的困惑
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无法继续推进时,就要求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于永正老师在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小圆晕”的:
师:小圆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生:就是小圆圈,燕子点水时形成的一圈圈波浪。
师:为什么作者不说是小圆圈而说是小圆晕呢?晕是什么意思?(部分学生查字典)
师:大家都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就查字典。
生:晕是指月光或日光透过云层折射出的七彩圈。
师:你们见过日晕或月晕吗?那七彩的光晕可真美。在作者眼里,燕子点水漾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在作者笔下,不但燕子美,就连小圆晕也是美的。咱们读一读,再来领略一下这种美。
学生常常觉得理解词语意思单调乏味,可于老师的巧妙引导不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学到识字解词的好方法,轻松愉快地解决学习困惑,而且让文字活起来,变得有形有色有情,整个课堂生机盎然。
四、导错处,修正学生的偏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思维水平有限、生活阅历缺少等,出错在所难免。每当此时,教师既不该严厉批评又不该放任不管,学生最需要的是教师从侧面进行巧妙的引导。
一位教师执教《威尼斯的小艇》,在学生交流小艇的外形特点时这样引导:
生:威尼斯的小艇像新月。
师:你知道什么是新月吗?
生:新的月亮,刚发现的月亮。
师:好像有那么点道理。昨晚的月亮又大又圆,那是新月吗?
生(齐):不是。
师:那是满月。昨天是农历的几月几日啊?
生:好像是5月16吧。
师:对,农历月中的月亮叫满月,月初时的叫新月。
在老师的旁敲侧击下,学生通过自身修正,终于得出正确的结论。可见,在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改正错误时,教师顺势而导,旁敲侧击显得尤为重要。
五、导结束,促进情感的升华
如特级教师王松舟在教学《小珊迪》结尾时这样安排:“假如你就是文中那个买火柴的我,你亲身经历了这个过程,亲眼目睹了小珊迪的神情和面容,目睹了小珊迪的悲惨遭遇,目睹了小珊迪至死都不忘那四个便士,致死不忘他的弟弟小利比的感人情景,你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請把它写下来。”正当学生被小珊迪的精神深深打动时,此时的练笔给了学习将感悟凝结下来的时机,学生将小珊迪零散的、模糊的认识集中起来,提炼出来,形成文字,形成思想中的一个稳固的人物印痕。这个印痕远胜于各种说教,润物细无声。
又如学习了《卡罗拉》后,孩子们被文中老师、同学、家长对卡罗拉真诚感人的关爱所深深感动,在《爱的奉献》的音乐声中,我深情地说道:“其实,爱,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行动,一句安慰的话,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抚慰的小动作都会让人倍感温暖,给别人无限的力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样的社会难道不是歌曲中所唱的关于爱的理想境界吗?让我们把爱的豪情大声唱出来吧。”此时,学生心中一定奔腾着爱的激流,他们对爱的理解在升华。
好的结语不仅能给人启发,催人思考,犹如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而且能拓宽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教师教的本质在于导,引导是一种启迪,一种激励,一种教育艺术。教师既要引导方法和思维,还要引导价值和做人,即“导趣、导疑、导思、导创”。教师巧妙地导,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徜徉在快乐的学习生活中,乐不思蜀,课堂也会因此而变得生机勃勃,激情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