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语文创新教育是语文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语文教育要致力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者就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创建开放性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质疑求异,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拓宽语文学习领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以及该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创新教育的前提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认识语文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语文素质基础。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那么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那么谈何创新?相反,如果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处于想求明白和想学习的那种跃跃欲试的状态,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二、创新教育的环节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教”为导,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教师的重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首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生自学的能力”。指导学生准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优秀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对创新教育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选择这类教学方法,最初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观点,提出难解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人物的崇高品德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陶冶学生情操,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老师应把时间、空间还给每个学生,尽量多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同表现机会,让所有学生都积极活动起来,充分开发潜能,进而创新。
三、创设新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点。
传统教育夸大的是教师的教,教师指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学生的思维被束缚,为教师的看法所控制,为了简单地学习而学,疏忽了人生的价值。新课改倡导探究教学,倡导创新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养成善于考虑、发问、质疑的好习惯。在新课改下,通过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已成为教育的主流。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自觉地、积极地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积极地转换角色,保留学生自身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品格,以宽容、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把教师摆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
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创新,使问题的答案不拘泥于某一定性论断,积极探索多元答案、思绪,拓展思想空间。在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务必树立与时代步伐相融的新教育思想,与人的发展相协调的教育看法,不能局限于教材知识的教学,而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自主工作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尝试、摸索,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四、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勇于质疑,善于求异。
学生能疑问,说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当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的活动。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每每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勇于独树一帜、敢于超越常规、敢于联想猜测、敢言他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可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拘束在一个窄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摸索求异,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广泛想象,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此外,要帮助学生概括、总结,继而挖掘新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
五、教师要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不断创新教育理念。
教师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如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基本理论,著作、阅读等专业理论。这些不但可以为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還可以为我们拓展“全新的视野”。前苏联知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程度的高低直接有关。
教师应当不断寻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展开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有创新型教师。为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教育的质量观和教育观;要有创新认识和创新精神;要有适合于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要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提高创新教育质量;要有合理可行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用现代前沿学科的知识和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创新信念。其次,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崇高的思想品德、俭朴的生活作风,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德才兼备的品学兼优人才。教师应当勇于突破常规的教学形式,标新立异。
为营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主体认识”,摒弃“师道尊严”的优越感,摒弃那种以救世主的姿势高高在上、将学生看做是知识容器的做法,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尊重、喜爱学生,学生才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回报,才会更深地热爱教师,敢于和善于在教师面前发表看法,在学习上表现出更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六、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强化学生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的需求,是课堂教学必要的补充。近几年,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语文教学活动,如征文、读书活动、讲演、诗歌朗诵、辩论、学术报告等。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实践操作的能力。另外,富有创新认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才能,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育中要积极摸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使语文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加大改进教学实质的测验分值,以此引导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鼓励创新发明。教师在讲评功课或试卷时,在归纳活动或劳动时,对有创新的学生提出表彰,使创新认识和创新精神构成班风乃至校风,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翔平著.学校心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8.
[2]穆岚等.中小学教师论.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5.
[3]马振海主编.素质教育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4.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以及该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创新教育的前提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认识语文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语文素质基础。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那么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那么谈何创新?相反,如果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处于想求明白和想学习的那种跃跃欲试的状态,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二、创新教育的环节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教”为导,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教师的重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首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生自学的能力”。指导学生准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优秀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对创新教育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选择这类教学方法,最初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观点,提出难解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人物的崇高品德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陶冶学生情操,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老师应把时间、空间还给每个学生,尽量多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同表现机会,让所有学生都积极活动起来,充分开发潜能,进而创新。
三、创设新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点。
传统教育夸大的是教师的教,教师指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学生的思维被束缚,为教师的看法所控制,为了简单地学习而学,疏忽了人生的价值。新课改倡导探究教学,倡导创新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养成善于考虑、发问、质疑的好习惯。在新课改下,通过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已成为教育的主流。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自觉地、积极地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积极地转换角色,保留学生自身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品格,以宽容、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把教师摆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
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创新,使问题的答案不拘泥于某一定性论断,积极探索多元答案、思绪,拓展思想空间。在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务必树立与时代步伐相融的新教育思想,与人的发展相协调的教育看法,不能局限于教材知识的教学,而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自主工作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尝试、摸索,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四、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勇于质疑,善于求异。
学生能疑问,说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当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的活动。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每每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勇于独树一帜、敢于超越常规、敢于联想猜测、敢言他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可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拘束在一个窄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摸索求异,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广泛想象,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此外,要帮助学生概括、总结,继而挖掘新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
五、教师要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不断创新教育理念。
教师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如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基本理论,著作、阅读等专业理论。这些不但可以为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還可以为我们拓展“全新的视野”。前苏联知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程度的高低直接有关。
教师应当不断寻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展开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有创新型教师。为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教育的质量观和教育观;要有创新认识和创新精神;要有适合于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要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提高创新教育质量;要有合理可行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用现代前沿学科的知识和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创新信念。其次,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崇高的思想品德、俭朴的生活作风,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德才兼备的品学兼优人才。教师应当勇于突破常规的教学形式,标新立异。
为营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主体认识”,摒弃“师道尊严”的优越感,摒弃那种以救世主的姿势高高在上、将学生看做是知识容器的做法,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尊重、喜爱学生,学生才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回报,才会更深地热爱教师,敢于和善于在教师面前发表看法,在学习上表现出更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六、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强化学生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的需求,是课堂教学必要的补充。近几年,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语文教学活动,如征文、读书活动、讲演、诗歌朗诵、辩论、学术报告等。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实践操作的能力。另外,富有创新认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才能,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育中要积极摸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使语文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加大改进教学实质的测验分值,以此引导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鼓励创新发明。教师在讲评功课或试卷时,在归纳活动或劳动时,对有创新的学生提出表彰,使创新认识和创新精神构成班风乃至校风,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翔平著.学校心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8.
[2]穆岚等.中小学教师论.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5.
[3]马振海主编.素质教育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