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教会孩子做人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jian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品德与生活课程最主要的改变是提出了“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理念。这一理念告诉我们: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与生活是活动型综合课程,提倡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关注儿童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要重视生活本身的教育价值。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师,我们应当架起课堂通向学生生活的桥梁,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培养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在教学中,我们要突破教材的禁锢,充分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开展主题活动,在课堂中创设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境;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指导他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留下实践作业,鼓励孩子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同促进孩子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养成。由此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充分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教科书是教学的材料,对教师教学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但教科书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相比之下,生活则丰富得多。因此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手中的课本,既要利用好课本,又要敢于跳出课本。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和开发生活中潜在的课程资源,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增补。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大自然,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家长资源,社区资源以及学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等。生活中并不缺少资源,缺少的是发现资源的眼睛。因此,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开发与利用资源的意识。
  比如上“我们的校园”一课时,我让孩子们通过参观校园,了解自己学校的情况、熟悉身处其中的校园环境来学习。对于刚入学的孩子们来说,如果只是端坐在教室里,对着课本听老师照本宣科和纯言语的介绍,是不能够真正了解学校,更无法燃起对学校的热爱之情的。如果让孩子们在参观校园中学习,效果则会大不相同。孩子们一边参观,我一边作着介绍。当说到墙上挂的书画作品是哥哥姐姐创作的时,孩子们的脸上不由地显现出敬佩的神情;当看到升旗台上少先队员们在升降旗时,孩子们的眼里又不由自主地流露出羡慕的眼神……再回到课堂后,孩子争先恐后地说着对学校的印象……再比如上“走进大自然”这一单元时,我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寻找春天。总之,只要有需要,生活中一个人、一则故事,甚至是一草一木都可以为教师所用,为教学服务。教师要善于就地取材,让课程资源更加丰富。
  二、在课堂中创设模拟生活情境
  现代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根据教材,创设情境”,即在课堂中创设模拟一个合适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表演、对话、游戏等形式,达到学习的目的。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动脑,还要动耳、动嘴、动手,即用自己的身体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去领悟。情境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最能够综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小学生的社会经历少,生活经验不足,要把所学到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是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在课堂上创设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境,把品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的生活中取材,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设计一系列孩子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
  如在教学“我会好好吃”一课时,在学习了什么是“好好地吃”之后,我让孩子们分组进行模拟“食堂里打饭吃饭”的活动。让一个学生扮演食堂的服务员,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菜单并说明如何体现搭配均衡;另一学生扮演吃饭的人。两人共同展示如何文明地打饭、文明地吃饭。在小组模拟的基础上还进行全班展示,最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指导孩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还应服务于生活。在原始社会,教育便是由成年人在生产劳动中向年轻一代传授生产和生活经验。因此,可以说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为生活服务的。作为与生活非常贴近的一门学科,品德与社会课程自然更应该教会孩子们如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应对生活的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的就是老师的职责有三:传授道理、教授知识和解答疑惑。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善于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解答他们的疑惑。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和教师及书本所讲内容相矛盾的现象,产生些许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学生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价值。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疑惑,便是我们教师应做的事。
  比如,我的班上不少孩子认识到自己长大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能够自己做,可是家长们“爱子心切”不让做。于是,有的孩子这样想:既然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这种观念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孩子们极易养成依赖、懒散等诸多不良习惯。这时,我就引导大家动脑筋想办法,共同讨论怎样争取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事情的机会。有的学生说:“我跟他们讲道理吧。”有的说:“他们怕我哭,我就哭给他们看。”还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作为教师,在听取孩子们意见的同时,也要参与讨论。有了老师的建议,学生得到的不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更多的是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四、鼓励孩子到现实生活中实践
  品德与生活课程特别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对于这门课程来说,知识学习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只是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的中间过程。具有自觉意识的道德行为的养成反过来又能促进孩子们对道德的理解,提升他们的道德情感。因此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头脑中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做到知行合一。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引导孩子们在实际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参加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实际锻炼,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反复训练,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例如在上了“我会自己整理”一课后,我给学生们留下实践作业,要求他们课后尝试自己整理一些东西,下次上课时进行分享交流。品德与生活课就是要让孩子们不仅“知”,而且“会”,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认识,养成自觉践行道德行为的好习惯。
  五、做好家长工作促进家校合作
  “听听激动,做做不动”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低效的原因。“做”即意味着要在真实的生活中去体验、去实践。孩子们离开学校后,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可以说家庭是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最有利的环境,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定离不开家长们的配合。
  作为教师,首先应与家长保持联系,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双方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其次,小学生年纪尚小,意志力不够强,老师布置的实践作业常常不能自觉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将教学内容告知家长,请家长们共同帮助孩子们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特别是一些需要持之以恒的行为习惯,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如此方能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贯穿于孩子们的整个生活中,做到课虽结束,兴趣尚存。如在上完“孝亲敬长”一课后,我将事先设计好的“课外延伸表”发给家长,请家长在这方面给予孩子指导与监督,然后把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反馈到学校。我再根据反馈的情况表扬做得好的学生,鼓励做得还不够好的学生。由于家校要求一致,教育效果自然很好。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只有家校合作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参加实践活动,更好地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道德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
  “品德与生活”是活动型综合课程,教师不仅要立足于课本、立足于课堂,还要放宽视野,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各种资源;要拓展思维,从生活中寻找灵感,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做到热爱生活,学会做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李凌)
  
其他文献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自主性和权利主张、自我价值实现已成为公民普遍的价值追求。这一方面表明了中国社会的真正进步,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人类文明的普世性价值与中国文化的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反语运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散文中一道独特的艺术景观.本文拟结合教材内容对柳宗元的这类散文进行艺术探索,同时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社会原因进行
讨论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中的几条数据项,提出了有关建议。 Discusses several data items in the “China Academic Journal (CD) version of th
随机抽查108家医学期刊注释编排格式,从内容到编排格式存在较大差异,建议进一步完善注释编排格式的规范化标准,实现注释的合理编排。 Randomly selected 108 medical journa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务更是责无旁贷,它的作用也许会更重大、更深刻.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
母亲,教师,似无关联。若为师者爱生如子,师者即母亲,师爱即母爱。  因承担责任而成长,最具说服力者,非母爱莫属。
日前,我去某地参加一个规模较大的“生态教育”经验交流会,在该地某所学校观摩了“生态课堂”教学后,我想在校园里随便看看,一边走一边心里思索着课堂上的某些事情。在经过一组正在做游戏的学生旁边时,几位同学突然停下来立正着向我问好:“领导好!”第一位同学说;“欢迎领导到我们学校指导工作!”第二位同学说;“领导您辛苦了!”第三位同学紧接着说。我猝不及防,赶紧回了声“同学们好”就匆匆离开了。没走几步,又遇到了
摘要:本文分析了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知识缺口”问题,提出将知识管理引入电子政务建设中,以整合政府信息/知识资源,促进知识的循环和创新,提升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电子政务;知识缺口;知识管理    “知识缺口”是知识管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主体间的知识在转化过程中,因为没有达到有效的传递和吸收,而不能对知识进行充分共享和有效利用,最终在知识的流动过程中产生知识的“断流”和“偏失”现象。最早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已成为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党的十七大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出了部署。建设民生档案,服务人民群众
语文课堂一直是语文老师忧虑的话题,上课提不起兴趣,讲的内容索然无味,成为名副其实的边缘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百家讲坛的资料,借鉴其中的一些手法,能够创设具体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