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山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长天共碧水,金秋月明西。
谁念冢宰地,殷殷怀王公。
金秋时节,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行政学院、故宫博物院、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西大学、湖北省荆州市、河南兰考县等二十多位专家学者,走进了阳城县润城镇这座历史文化名镇,近距离感受沁河流域古堡民居的恢弘大气;感受保护序列完整的元、明、清、民国不同时期的精美建筑和厚重文化;深度考察曾走出过元代军事家郑鼎父子,清代著名的汉学家、数学家张敦仁等等名人辈出的王国光故里——润城。专家学者们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历史的担当和人文情怀,深入研究探讨、挖掘整理,重新认识和定位王国光,这位对中国近代史产生过深远而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500多年前从沁河岸边走出去的治世能臣王国光,和滋养了他的家乡润城上庄,再度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焦点。
王国光,字汝观,号疏庵,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人,明嘉靖甲辰科进士。先后任吴江、仪封两县知县,官至正一品光禄大夫,曾任吏、户、刑两京四部尚书,是明朝杰出的改革家、政治家。因官居吏部尚书,故有“天官”之称。他从政40余年,先后辅佐世宗、穆宗、神宗三代,是明朝“万历中兴”的肱股之臣,是“第一明相张居正”推行改革的中坚力量。
在吴江任知县期间,王国光减免了漕运消耗5万石,改变当时严重的赋役不均,减轻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赋税;他从自身做起,除掉一切不必要的开支,严禁请客送礼;他的严于律己和率先垂范,使吴江官场清廉,作风严谨,不久便呈现出物阜民丰的祥和局面。
调任仪封知县期间,王国光更是体察民间疾苦。他不畏权势,秉公执法,为当地百姓追回了被王府长期霸占的120多頃民田。仪封县百姓自发在县城西给他树碑建祠,将《王侯生祠碑记》供奉生祠内。王国光在此地仅任职一年,就以“循良第一”被朝廷调任入京。
升任顺天府尹的王国光,没有屈服于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名绅侠劣间盘根错节的人情网,面对京城百姓苦不堪言的沉重负担,他裁减了不合理的征税一万两千多两。同时,他肃风正纪,使鸣冤叫屈、诉讼公庭的案件大为减少,京城社会得以安定。
在王国光身上,我们可以感知到儒家浓厚的“君子慎独”的思想。他慎独修身的故事,在上庄村广为流传。据说,他在家处理公务时,使用朝廷供应的蜡烛照明,自己夜深潜读时,换上自家的蜡烛。家人很费解:“夜静更深,用谁家的蜡烛照明,没人看见,没人知道,何必如此麻烦呢?”王国光说:“我的所作所为,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应当对自己有所要求,无愧己心。”王国光归隐后的居所,正堂上高悬着明神宗亲书,赐予王国光的“正己率属”的匾额。这不仅是对他为官清廉、政绩不凡的嘉奖,更是对他修身律己、注重品行的肯定。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对明朝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任职户部尚书期间进行的一系列革新举措。
王国光出任户部尚书后,立即对全国粮食进行了宏观控制,针对户部簿籍手续复杂,费用庞大,他以改革家的魄力,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机构的裁撤合并,提高了工作效率;他雷厉风行改革十三司,极大地杜绝了贪腐;面对边关军饷收支无账可查的状况,他令各职能部门自核自查,制订长远计划上报批复调拨,彻底扭转了户部十三司管理钱粮各行其是的混乱局面;王国光实行的“归并责成法”,打破地缘关系,减少了浪费。这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后来形成定制,得到朝廷嘉许。
他在任期间,万历国库太仓粟可支用10年,国库钱财多达400余万两。
润城上庄“天官王府”的司农第,建造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是王国光任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时的住所。触摸着高大门庭上精致木雕和碑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厦门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国明史学会会长陈支平感慨地说:“在明朝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王国光无疑是一位很有分量的历史人物,他对于阳城这片土地,不但是文化的标志,更是精神的标志。这次文化考察,我们明史学界把王国光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这对明史文化的研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当地全域旅游无疑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王国光是一位从基层做起的实干家。从嘉靖二十三年中进士开始入仕,经兵部到户部,从刑部到吏部,各个重要部门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回望历史,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知到王国光敏捷的经济智慧,大格局的家国情怀,以及他的赤胆忠心和雄才大略。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明史专家刘志琴教授说:“国家财政的管理能力,是经济强大、国力雄厚的重要基石。王国光可以称为近代史重要的经济学家。中国历史上四次变法三次失败,万历改革为什么能成功?王国光对国家财政细节的熟悉程度非常高,他用精确的数字来对话财政、管理团队;他的理财经验和为政方略,有力地推动了张居正的改革,使政治腐败、经济萧条的大明王朝起死回生。”
王国光编纂的《万历会计录》,提倡以货币代实物,进行赋税改革,为明清两代田赋制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在中国赋役制度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张居正变法推行“一条鞭”法,革新赋税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万历中兴”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今天,我们对王国光这个历史人物进行细化、深化、拓展性研究,重新定位其历史价值,古为今用,对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改革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王国光既是留心国计、实干兴帮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又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珍重实践的历史保存者和记录者。
《司农奏草》和《司铨奏草》是他在明万历前十年,担任户吏两部尚书期间陈述政见、为国献计献策上疏的总汇,是研究明史,特别是研究张居正变法史的重要文献;王国光善诗工书,他的诗和字洒脱飘逸,都以一个“真”字示人。代表了他文学成就的《王疏庵率意稿》诗集,是其宦海沉浮、荣辱悲欢的印证;著名医学专著《针灸大全》之序言,也出自这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之手;阳城县西池别业的石碑制联“疏泉日永花初放,幽院人来鸟不惊”,至今仍令万千游人读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留存下来的9通碑文,两篇序文,和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是他给予这片土地最有温度的精神财富,是留给后世珍贵的文化遗产。矗立在董封上河修真古洞外的石刻诗碑《仙间》尤为著名: 仙居遥在云水间,一入青冥万壑低。
拨地石精盘虎豹,撑天华表挂虹霓。
横开锦翠光疑溜,乱踏浪玕步欲迷。
隐隐虫书环四壁,前程犹自显标题。
这首诗成为这座华北罕见古溶洞的最美留墨,令造访者赞叹不已!
纵观封建社会历史,改革家的命运大多波诡云谲,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张居正病逝后,封建社会末期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落下帷幕,历史的真相被割裂。王国光被落职,政治失势,一时誉满天下谤满天下。这位中国政坛近代史上的重量级人物,渐渐隐入历史深处。他的重要贡献和历史价值,被世人所忽略。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编纂的《万历会计录》,代表封建社会国家财政史上最全面、系统、权威的经济学专著,也被易名传世。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时间的长河总会洗涤那些被蒙上历史尘埃的光辉名字。
原阳城县志主编、地方志学者、《王国光评传》的作者刘伯伦先生说:“在阳城历史上,王国光是首次出现的一品文职高官,他开启了明末清初阳城文风和仕风鼎盛的先河。在阳城历史上真正称得上改革家、政治家,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非他莫属。”
王国光,中国近代史上为数不多的非凡的改革家、彻底的实干家,万历政坛和经济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国之栋梁,做了横贯千秋的大事,连通万里的壮举。他在有生之年,向世人阐明了自己生命的文化含义,将经天纬地的能臣成就,治国救民的雄才大略,温醇豪放的诗酒风骨,飞扬在故乡的山水间,凝炼于不朽的篇章里,盈缩在润城上庄古朴庄严的深宅大院!
上庄古街道热闹着盛世的民风民俗;上庄的古河道,依稀回响着商贾街市的繁华;幽深的小巷,古朴的石板路,锈迹斑驳的厚重门楣;汩汩奔涌的泉水,怡然自得的村民,如一幅幅缓缓舒展的画卷,穿越历史的沧桑和神秘,向世人讲述王国光恪守本职、秉公执正、细加询访的为官作风;慎独修身,勤政为民,不畏权势,无私清廉的天官形象;讲述他留给这片土地和人们闪光的兼济思想;和他那一篇篇真情实感、优美无饰的诗词;以及数不清的民间智慧传说,和载入史册的“万历中兴”治国能臣之伟绩。
环视全球,世界金融经济中心已转移至中国。一代天官、改革能臣王国光和他的治国理念和实践,即将褪去历史的尘埃走近我们。历史之光将照耀现实。
润城,这个沁河流域珍贵的古堡建筑群落,这个被诗书浸染的美丽小镇,穿越时空岁月,用文化战略的眼光触摸历史,以旅游为基础、文化为魂魄,站在悠然阳城的平台上眺望世界!
王国光研究会的成立,必将为历史文化重鎮的腾飞插上翅膀;必将对当地的旅游、经济、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挖掘历史,珍重历史,还原历史,借鉴历史,正是我们对先贤和后人所要承担的重大责任。
长天共碧水,金秋月明西。
谁念冢宰地,殷殷怀王公。
金秋时节,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行政学院、故宫博物院、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西大学、湖北省荆州市、河南兰考县等二十多位专家学者,走进了阳城县润城镇这座历史文化名镇,近距离感受沁河流域古堡民居的恢弘大气;感受保护序列完整的元、明、清、民国不同时期的精美建筑和厚重文化;深度考察曾走出过元代军事家郑鼎父子,清代著名的汉学家、数学家张敦仁等等名人辈出的王国光故里——润城。专家学者们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历史的担当和人文情怀,深入研究探讨、挖掘整理,重新认识和定位王国光,这位对中国近代史产生过深远而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500多年前从沁河岸边走出去的治世能臣王国光,和滋养了他的家乡润城上庄,再度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焦点。
王国光,字汝观,号疏庵,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人,明嘉靖甲辰科进士。先后任吴江、仪封两县知县,官至正一品光禄大夫,曾任吏、户、刑两京四部尚书,是明朝杰出的改革家、政治家。因官居吏部尚书,故有“天官”之称。他从政40余年,先后辅佐世宗、穆宗、神宗三代,是明朝“万历中兴”的肱股之臣,是“第一明相张居正”推行改革的中坚力量。
在吴江任知县期间,王国光减免了漕运消耗5万石,改变当时严重的赋役不均,减轻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赋税;他从自身做起,除掉一切不必要的开支,严禁请客送礼;他的严于律己和率先垂范,使吴江官场清廉,作风严谨,不久便呈现出物阜民丰的祥和局面。
调任仪封知县期间,王国光更是体察民间疾苦。他不畏权势,秉公执法,为当地百姓追回了被王府长期霸占的120多頃民田。仪封县百姓自发在县城西给他树碑建祠,将《王侯生祠碑记》供奉生祠内。王国光在此地仅任职一年,就以“循良第一”被朝廷调任入京。
升任顺天府尹的王国光,没有屈服于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名绅侠劣间盘根错节的人情网,面对京城百姓苦不堪言的沉重负担,他裁减了不合理的征税一万两千多两。同时,他肃风正纪,使鸣冤叫屈、诉讼公庭的案件大为减少,京城社会得以安定。
在王国光身上,我们可以感知到儒家浓厚的“君子慎独”的思想。他慎独修身的故事,在上庄村广为流传。据说,他在家处理公务时,使用朝廷供应的蜡烛照明,自己夜深潜读时,换上自家的蜡烛。家人很费解:“夜静更深,用谁家的蜡烛照明,没人看见,没人知道,何必如此麻烦呢?”王国光说:“我的所作所为,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应当对自己有所要求,无愧己心。”王国光归隐后的居所,正堂上高悬着明神宗亲书,赐予王国光的“正己率属”的匾额。这不仅是对他为官清廉、政绩不凡的嘉奖,更是对他修身律己、注重品行的肯定。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对明朝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任职户部尚书期间进行的一系列革新举措。
王国光出任户部尚书后,立即对全国粮食进行了宏观控制,针对户部簿籍手续复杂,费用庞大,他以改革家的魄力,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机构的裁撤合并,提高了工作效率;他雷厉风行改革十三司,极大地杜绝了贪腐;面对边关军饷收支无账可查的状况,他令各职能部门自核自查,制订长远计划上报批复调拨,彻底扭转了户部十三司管理钱粮各行其是的混乱局面;王国光实行的“归并责成法”,打破地缘关系,减少了浪费。这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后来形成定制,得到朝廷嘉许。
他在任期间,万历国库太仓粟可支用10年,国库钱财多达400余万两。
润城上庄“天官王府”的司农第,建造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是王国光任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时的住所。触摸着高大门庭上精致木雕和碑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厦门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国明史学会会长陈支平感慨地说:“在明朝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王国光无疑是一位很有分量的历史人物,他对于阳城这片土地,不但是文化的标志,更是精神的标志。这次文化考察,我们明史学界把王国光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这对明史文化的研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当地全域旅游无疑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王国光是一位从基层做起的实干家。从嘉靖二十三年中进士开始入仕,经兵部到户部,从刑部到吏部,各个重要部门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回望历史,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知到王国光敏捷的经济智慧,大格局的家国情怀,以及他的赤胆忠心和雄才大略。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明史专家刘志琴教授说:“国家财政的管理能力,是经济强大、国力雄厚的重要基石。王国光可以称为近代史重要的经济学家。中国历史上四次变法三次失败,万历改革为什么能成功?王国光对国家财政细节的熟悉程度非常高,他用精确的数字来对话财政、管理团队;他的理财经验和为政方略,有力地推动了张居正的改革,使政治腐败、经济萧条的大明王朝起死回生。”
王国光编纂的《万历会计录》,提倡以货币代实物,进行赋税改革,为明清两代田赋制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在中国赋役制度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张居正变法推行“一条鞭”法,革新赋税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万历中兴”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今天,我们对王国光这个历史人物进行细化、深化、拓展性研究,重新定位其历史价值,古为今用,对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改革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王国光既是留心国计、实干兴帮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又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珍重实践的历史保存者和记录者。
《司农奏草》和《司铨奏草》是他在明万历前十年,担任户吏两部尚书期间陈述政见、为国献计献策上疏的总汇,是研究明史,特别是研究张居正变法史的重要文献;王国光善诗工书,他的诗和字洒脱飘逸,都以一个“真”字示人。代表了他文学成就的《王疏庵率意稿》诗集,是其宦海沉浮、荣辱悲欢的印证;著名医学专著《针灸大全》之序言,也出自这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之手;阳城县西池别业的石碑制联“疏泉日永花初放,幽院人来鸟不惊”,至今仍令万千游人读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留存下来的9通碑文,两篇序文,和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是他给予这片土地最有温度的精神财富,是留给后世珍贵的文化遗产。矗立在董封上河修真古洞外的石刻诗碑《仙间》尤为著名: 仙居遥在云水间,一入青冥万壑低。
拨地石精盘虎豹,撑天华表挂虹霓。
横开锦翠光疑溜,乱踏浪玕步欲迷。
隐隐虫书环四壁,前程犹自显标题。
这首诗成为这座华北罕见古溶洞的最美留墨,令造访者赞叹不已!
纵观封建社会历史,改革家的命运大多波诡云谲,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张居正病逝后,封建社会末期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落下帷幕,历史的真相被割裂。王国光被落职,政治失势,一时誉满天下谤满天下。这位中国政坛近代史上的重量级人物,渐渐隐入历史深处。他的重要贡献和历史价值,被世人所忽略。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编纂的《万历会计录》,代表封建社会国家财政史上最全面、系统、权威的经济学专著,也被易名传世。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时间的长河总会洗涤那些被蒙上历史尘埃的光辉名字。
原阳城县志主编、地方志学者、《王国光评传》的作者刘伯伦先生说:“在阳城历史上,王国光是首次出现的一品文职高官,他开启了明末清初阳城文风和仕风鼎盛的先河。在阳城历史上真正称得上改革家、政治家,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非他莫属。”
王国光,中国近代史上为数不多的非凡的改革家、彻底的实干家,万历政坛和经济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国之栋梁,做了横贯千秋的大事,连通万里的壮举。他在有生之年,向世人阐明了自己生命的文化含义,将经天纬地的能臣成就,治国救民的雄才大略,温醇豪放的诗酒风骨,飞扬在故乡的山水间,凝炼于不朽的篇章里,盈缩在润城上庄古朴庄严的深宅大院!
上庄古街道热闹着盛世的民风民俗;上庄的古河道,依稀回响着商贾街市的繁华;幽深的小巷,古朴的石板路,锈迹斑驳的厚重门楣;汩汩奔涌的泉水,怡然自得的村民,如一幅幅缓缓舒展的画卷,穿越历史的沧桑和神秘,向世人讲述王国光恪守本职、秉公执正、细加询访的为官作风;慎独修身,勤政为民,不畏权势,无私清廉的天官形象;讲述他留给这片土地和人们闪光的兼济思想;和他那一篇篇真情实感、优美无饰的诗词;以及数不清的民间智慧传说,和载入史册的“万历中兴”治国能臣之伟绩。
环视全球,世界金融经济中心已转移至中国。一代天官、改革能臣王国光和他的治国理念和实践,即将褪去历史的尘埃走近我们。历史之光将照耀现实。
润城,这个沁河流域珍贵的古堡建筑群落,这个被诗书浸染的美丽小镇,穿越时空岁月,用文化战略的眼光触摸历史,以旅游为基础、文化为魂魄,站在悠然阳城的平台上眺望世界!
王国光研究会的成立,必将为历史文化重鎮的腾飞插上翅膀;必将对当地的旅游、经济、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挖掘历史,珍重历史,还原历史,借鉴历史,正是我们对先贤和后人所要承担的重大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