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个夏季的午后,天阴沉沉的,好像有一场暴雨即将来临,教室里黑得都看不清黑板,这时,有孩子陆续开了灯,我抱着电子琴,夹着课本轻轻地走进了104班,准备上下午的第一节音乐课。
教室里早已躁动不安,有几个调皮的孩子已爬上了窗台往外观看,一部分学生看见我来了,都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说:“老师要下大雨了!”“老师,我好害怕!天像要塌了一样!”“老师,太黑了,会地震吗?”……我放下琴,稳定好学生的情绪,并把他们都安抚回了位,准备开始上课。“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好吗?”同学们睁大了眼睛看着我,兴奋极了。我接着说:“要下雨了,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雨点进行曲》的小游戏吧!”有学生已兴奋地鼓起了掌,同学们跟着我的提示:“大雨、小雨、暴雨”用手势做得很投入,他们似乎已进入了上课的状态,接下来,我该讲授新课了。
突然,一道闪电划破天空,好似一把利剑。紧接着,一声惊天动地的雷响在天空轰鸣。教室里的尖叫声此起彼伏,我知道,这节课可能要上不下去了……
我用教鞭敲了敲讲桌,努力使学生安静下来,“同学们,别慌,这没什么,夏天本来就是一个多雨的季节,而雷雨来得很急,去得也快。这节课我们就不上新课了,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观雨。”“噢——太好了!”有学生从座位上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继续说:“但老师要提一点要求,在观雨的过程中要感受暴雨、大雨、小雨的节奏,然后我们分组进行演奏。”“老师,用什么来演奏?”平时爱插嘴的赵瑞祥问。“开动你们的小脑筋,用你身边的任何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可以……”
说话间,大雨倾盆而下,雨丝又粗又直,“噼哩啪啦”地落在校园的水泥路上,飞溅出许多水花,浇得地面腾起团团白烟,豆大的雨珠把窗户打得噼啪直响。顷刻间,地面的雨水汇成小河,卷着细浪流向低处。
学生趴在窗前欢呼着、雀跃着,他们三个一组,五个一簇,有的用手随雨点拍节奏,有的用脚点地打节奏,还有的用笔在桌子上轻轻地敲击节奏。
雨似乎越下越小,孩子们观雨的兴致却丝毫未减,该是适时点拨的时候了,我拍了拍双手示意他们回位。“同学们刚才观察得很认真,不知道观察的效果怎样?让我分小组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都跃跃欲试,高高地举着他们自信的小手,十分专注。
最让我吃惊的是,平时唱歌跑调,音乐课上从不敢举手、抬头看老师,生怕老师提问的小豆豆,也争着要上台来表现这场雷雨的过程。我用鼓励和赞许的目光把他请上了讲台。只见他不慌不忙地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块平时擦鼻涕用的小手帕,扭动着身体用力挥动手帕,嘴里喊着“大雨来啦—”,紧接着手上的动作渐渐地慢了下来,手帕舞动的幅度变小了,同学们都已看出“小雨”开始淅沥沥的下起来了。当我还沉浸在这位隐藏着巨大潜力和创造力的男孩身上发挥想象的时候,同学们的掌声早已热烈地响了起来。我知道这掌声不但是鼓励更是赞许与惊奇。
薛金鹏模仿“雨滴”声的时候,是用肢体语言和声音一起来表现的。通过手势动作指挥着自己嘴里发出小雨的滴嗒声,手势高的时候,滴嗒声是在头腔的位置,声音很清脆;手势低的时候,滴嗒声是在胸腔的位置,声音低沉。让在座的每个学生都掌握了不同音高的“雨滴”声,十分形象。
李建峰用跺脚来模拟雷声,用拍腿拍肩来模拟雨声,桌子前面放一个空的打开的铁铅笔盒,不时的对着铁盒“咔”的一声模仿闪电和惊雷,俨然就是一个架子鼓手。虽然样子很滑稽,但是同学们却欣赏得津津有味。
四组的同学表演得最精彩,在组长的指挥下,他们共分了高中低三个声部。高声部代表暴雨,有的用铅笔敲铅笔盒,有的用手拍桌子;中声部代表大雨,有的拍手,有的跺脚表示;低声部代表小雨,有的用手轻拍双腿,有的用口技发出淅沥淅沥的声音;还有一部分同学用身体律动来为这场别开生面的雨点交响乐伴舞。
这种边演奏边表演的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这节课,学生的参与性很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了不同的节奏类型,并从中感受到了暴雨、大雨和小雨的区别。我知道,只要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每一位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会不同程度地被激发出来。窗外,雨还在下着,而同学们的专注力却在音乐课堂上的雨点进行曲上……
[案例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好奇心强、积极性高。本节音乐课抓住了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内,体验到了音乐节奏所要表达的情绪。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各自的独一无二的潜能。只是在很多时候他的意识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需要一种引领。在上台表演的环节中,没有一个孩子开小差,虽然有的孩子动作不够优美,但是每个孩子都在做,相信这是来自孩子最天然最原始的音乐灵感和音乐创作,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在表现的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是快乐的,那是一种发现的快乐,靠自己努力而成功的快乐。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激起了学生表现的欲望、创作的热情。我庆幸这节音乐课没有因学生对这场雷雨的好奇心引发的躁动不安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来压制学生,否则会有多少音乐天才葬送在我的手中。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是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而这节音乐课正好达到了此目的。
教室里早已躁动不安,有几个调皮的孩子已爬上了窗台往外观看,一部分学生看见我来了,都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说:“老师要下大雨了!”“老师,我好害怕!天像要塌了一样!”“老师,太黑了,会地震吗?”……我放下琴,稳定好学生的情绪,并把他们都安抚回了位,准备开始上课。“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好吗?”同学们睁大了眼睛看着我,兴奋极了。我接着说:“要下雨了,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雨点进行曲》的小游戏吧!”有学生已兴奋地鼓起了掌,同学们跟着我的提示:“大雨、小雨、暴雨”用手势做得很投入,他们似乎已进入了上课的状态,接下来,我该讲授新课了。
突然,一道闪电划破天空,好似一把利剑。紧接着,一声惊天动地的雷响在天空轰鸣。教室里的尖叫声此起彼伏,我知道,这节课可能要上不下去了……
我用教鞭敲了敲讲桌,努力使学生安静下来,“同学们,别慌,这没什么,夏天本来就是一个多雨的季节,而雷雨来得很急,去得也快。这节课我们就不上新课了,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观雨。”“噢——太好了!”有学生从座位上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继续说:“但老师要提一点要求,在观雨的过程中要感受暴雨、大雨、小雨的节奏,然后我们分组进行演奏。”“老师,用什么来演奏?”平时爱插嘴的赵瑞祥问。“开动你们的小脑筋,用你身边的任何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可以……”
说话间,大雨倾盆而下,雨丝又粗又直,“噼哩啪啦”地落在校园的水泥路上,飞溅出许多水花,浇得地面腾起团团白烟,豆大的雨珠把窗户打得噼啪直响。顷刻间,地面的雨水汇成小河,卷着细浪流向低处。
学生趴在窗前欢呼着、雀跃着,他们三个一组,五个一簇,有的用手随雨点拍节奏,有的用脚点地打节奏,还有的用笔在桌子上轻轻地敲击节奏。
雨似乎越下越小,孩子们观雨的兴致却丝毫未减,该是适时点拨的时候了,我拍了拍双手示意他们回位。“同学们刚才观察得很认真,不知道观察的效果怎样?让我分小组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都跃跃欲试,高高地举着他们自信的小手,十分专注。
最让我吃惊的是,平时唱歌跑调,音乐课上从不敢举手、抬头看老师,生怕老师提问的小豆豆,也争着要上台来表现这场雷雨的过程。我用鼓励和赞许的目光把他请上了讲台。只见他不慌不忙地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块平时擦鼻涕用的小手帕,扭动着身体用力挥动手帕,嘴里喊着“大雨来啦—”,紧接着手上的动作渐渐地慢了下来,手帕舞动的幅度变小了,同学们都已看出“小雨”开始淅沥沥的下起来了。当我还沉浸在这位隐藏着巨大潜力和创造力的男孩身上发挥想象的时候,同学们的掌声早已热烈地响了起来。我知道这掌声不但是鼓励更是赞许与惊奇。
薛金鹏模仿“雨滴”声的时候,是用肢体语言和声音一起来表现的。通过手势动作指挥着自己嘴里发出小雨的滴嗒声,手势高的时候,滴嗒声是在头腔的位置,声音很清脆;手势低的时候,滴嗒声是在胸腔的位置,声音低沉。让在座的每个学生都掌握了不同音高的“雨滴”声,十分形象。
李建峰用跺脚来模拟雷声,用拍腿拍肩来模拟雨声,桌子前面放一个空的打开的铁铅笔盒,不时的对着铁盒“咔”的一声模仿闪电和惊雷,俨然就是一个架子鼓手。虽然样子很滑稽,但是同学们却欣赏得津津有味。
四组的同学表演得最精彩,在组长的指挥下,他们共分了高中低三个声部。高声部代表暴雨,有的用铅笔敲铅笔盒,有的用手拍桌子;中声部代表大雨,有的拍手,有的跺脚表示;低声部代表小雨,有的用手轻拍双腿,有的用口技发出淅沥淅沥的声音;还有一部分同学用身体律动来为这场别开生面的雨点交响乐伴舞。
这种边演奏边表演的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这节课,学生的参与性很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了不同的节奏类型,并从中感受到了暴雨、大雨和小雨的区别。我知道,只要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每一位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会不同程度地被激发出来。窗外,雨还在下着,而同学们的专注力却在音乐课堂上的雨点进行曲上……
[案例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好奇心强、积极性高。本节音乐课抓住了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内,体验到了音乐节奏所要表达的情绪。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各自的独一无二的潜能。只是在很多时候他的意识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需要一种引领。在上台表演的环节中,没有一个孩子开小差,虽然有的孩子动作不够优美,但是每个孩子都在做,相信这是来自孩子最天然最原始的音乐灵感和音乐创作,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在表现的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是快乐的,那是一种发现的快乐,靠自己努力而成功的快乐。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激起了学生表现的欲望、创作的热情。我庆幸这节音乐课没有因学生对这场雷雨的好奇心引发的躁动不安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来压制学生,否则会有多少音乐天才葬送在我的手中。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是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而这节音乐课正好达到了此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