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美国西部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esoft_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然剧场——布莱斯大峡谷
  1月份的美国西部,白天还可以穿短袖,早晚却要穿厚外套了。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的凌晨,温度是零下18度!早上6点,天色微明,我们哆哆嗦嗦、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积雪覆盖的山道来到观景点,在布莱斯峡谷的凌厉刺骨寒风中等待日出。
  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面积不大,地貌独特,成千上万红橙黄白、千姿百态的岩柱为它赢得“天然剧场”的美誉。那些遍布山谷的岩柱群,仿佛是千军万马阵前对峙,又像是一场大型歌舞秀被骤然定格。地质学家说,布莱斯峡谷的岩柱原本是湖泊的沉积岩,由于风、水、冰经年累月的侵蚀,才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古代的印第安人却认为,这些貌似石俑的岩柱是狡猾的狼变的。狼之所以变成石头,是受到神的惩罚还是为了骗人?但无论如何,无论是神力还是自然力,布莱斯大峡谷的景象都堪称奇迹!
  太阳升起来了,金色的阳光令布莱斯峡谷熠熠生辉,尤其是那些本色赤红的岩柱,在阳光下宛如燃烧的彤云,美艳不可方物。我们贪婪地按动着快门,急切地想记录下这神奇的地貌。没有人说话,只有相机的咔嚓声。七点半,我们恋恋不舍地撤退,边开车边吃早餐,赶往下一个点——羚羊谷。
  
  神奇的地缝——羚羊谷
  羚羊谷位于亚利桑那州北部佩奇镇附近的纳瓦霍印第安人保留区,是世界上著名的狭缝型峡谷之一。这一带以前是羚羊栖息地,峡谷中时常有羚羊出没,羚羊谷一名由此而来。羚羊谷是由纳瓦霍沙岩经长久的山洪侵蚀形成的。每逢雨季,洪水从上游袭来,一股脑冲入狭窄的岩洞中横冲直撞,带走了沉积在谷底的细沙。而在干旱的季节,狂风经过峡谷,把峡谷两侧的沙岩打磨得光滑圆润。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峡谷里红色的细沙湿了干,干了湿,冲走了再填,填满了再冲。日积月累了数百万年,最终将沙岩凿成今天这样流水般的形状。
  游览羚羊谷必须事先预约,由于羚羊峡谷空间狭小,游客观光逗留时间限制为每批一小时。当我们兴奋地赶到羚羊谷时,尚有4个席位可以进入,于是我们中的一部分人被分配到第一批进入。还有一个半小时第二批游客才能进入,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旅游公司临时为我们增加了去上羚羊峡谷拍摄的点(原来羚羊谷包括两个独立的部份,上羚羊峡谷和下羚羊峡谷。一般都去参观下羚羊谷)。于是,每人交了25美金,在当地印第安导游的陪同下,我们走进狭窄的上羚羊谷走廊。脚踏松软的红沙,顶上就是一线天,红色的岩壁被水冲蚀出清晰的条纹,水洗般平滑。在明暗光线的作用下,斑斓奇幻。我不由感叹: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它赋予了羚羊谷灵动的岩石线条,如丝绸般顺滑,薄纱般飘逸。冷硬的岩石在光、水、风的作用下,演绎出千般的温柔,万般的缠绵……
  几十个人挤在一个窄窄的地缝里,没有思考的时间,脚步也不能停歇,我们边看边拍,在惊叹中按动着快门,在游走中感受着神奇。当我们被驱赶着钻出地缝,走上地面时已经是大汗淋漓了。
  回到停车场,还没停稳脚步,第一批进下羚羊谷的已经乘车回来,我们赶紧爬上由印第安人开的摆渡车,赶往下羚羊谷。在车上我发现第一批进去的朋友还在车上,不由很是惊奇:怎么你们还去呀?友人绘声绘色地解释起来:他们进入羚羊谷后,便支起三角架,细细地找角度,换机位,哪知时间过得太快,没拍几张片子,时间就到了,导游催促他们离开,万般无奈,只能再出钱重进一次了。
  当地时间下午一点,在颠簸中我们终于来到了下羚羊谷,看起来比上羚羊谷宽敞多了。但是,此刻的太阳已经西斜了,照射进峡
  谷中间那条“缝”的光线很弱,导致相机难以对焦,于是,只能在里面匆匆穿行,在朋友的带领下寻找到了在网上看到的羚羊谷那几个经典景致以及著名的人造流沙场景,马马虎虎地拍了几张片子,心里有些沮丧:这样的匆匆忙忙,这样的随机拍摄,哪是什么摄影,根本就是赶场。但是,也只能心底里默默安慰自己:下回再来吧,一定给足时间,凑好时间段,好好拍!
  继续上车,赶赴下一个景点——马蹄湾日落。
  
  马蹄湾日落
  马蹄湾是举世闻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一个自然奇观,位于美国西部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的凯巴布高原上,科罗拉多河穿流其中,形成了雄壮的马蹄形大拐弯。当我走到裂缝口,站到几乎垂直的悬崖边俯瞰,马蹄湾的全貌赫然在目,令人惊叹。科罗拉多河围绕着马蹄状岩石,蜿蜒流淌出270度的转角,蓝绿色的河水宛如一把巨大的刻刀在坚硬的红色岩石上篆刻出一个标准的希腊字母“Ω”。悬崖上没有任何栏杆, 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小心翼翼地趴在悬崖边,屏住呼吸,给马蹄湾照了个大全景。
  夕阳西下,大家置身于洒满夕阳柔美光线的红色岩石之间,兴奋地摆出各种Pose玩起了自拍,流连忘返,直至暮色降临,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这是出行最丰盛的一天,能亲自体验这种壮阔的美景,也是此生无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展现在我们眼前,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有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
其他文献
作为深藏于喜马拉雅南麓的神秘小国,尼泊尔拥有绮丽又雄伟的自然风光和自由纯朴的人民。我前后去过几次尼泊尔,这个如此与众不同的国家每次都能带给我新的惊喜,超越信仰,带着他们特有的民族色彩。一次偶然的漫步采风,我在小巷里,遇见了一群当街沐浴的女人。  尼泊尔百姓对这种当街沐浴早就习以为常。这种沐浴不是完全赤身裸体。男人一般穿短裤,赤裸上身和双腿。他们携带洗浴用品来到水池边,在头上、身上打上肥皂后,把头伸
期刊
上期中,我们发布了2013年上半年读者评刊调查。很多读者发E-mail到我们的互动邮箱参与了评刊活动,给刊物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和中肯的建议,本刊编辑部对此表示衷心感谢。  以下公布2013年上半年读者评刊调查结果:  读者最喜欢的专题:沙漠旅游(2013年5期)  读者最喜欢的十篇文章(以得票多少为序):  《神工鬼力造天巧——南疆地貌掠影》(2013年第1期,撰文/李志平、刘楚如 摄影/赓熙伟
期刊
岳长利用业余时间拍摄野生鸟类7年。身着迷彩服,脚蹬一双黄胶鞋,头戴一顶遮阳帽,扛着“大头”的照相机——这是许多人印象中的岳长利。岳长利常常起早贪黑风尘仆仆,自备干粮,自驾车穿梭于湿地林间,拍鸟是他最大的兴趣爱好。他的生态摄影作品屡次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并在全国影赛中获奖。他记录下的一个个关于生命和自我、自然抗争的故事,鲜活生动、魅力无穷,带给人们一次次视觉和心灵的洗礼。  本期,岳长利走
期刊
大庆地处广袤的松嫩平原,每到冬季,来自北极地区的毛脚鵟便会成为这里雪原的霸主。因为近年来动物保护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打猎已被彻底禁止,大庆的闹市中活动着十几只毛脚鵟。御风翱翔的鵟时常悠闲自得地从我单位办公大楼前后飞过。  这样“鵟欢大庆”的日子,也是拍鸟人的节日。尽管室外温度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每个双休日,爱鸟、拍鸟的人们都来“与鵟共欢”。富有野性和灵性的毛脚鵟对人越来越信任,我很高兴,这里逐渐
期刊
生活中,我们的世界被各种色彩包围着。色彩的世界充满无限神奇,尤其是光线色彩,它可见却不可触;它是自然物质,却被文明理化;它没有重量,却能撼动人的心灵。我们感知色彩,并在色彩中体验生命。  色彩被称为城市的“第一视觉”,也是构成城市文化个性的基本条件。城市色彩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过往和未来。在城市建设趋同的今天,城市色彩可以成为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有名片。  建筑是城市环境的主要部分,因而建筑色彩自然也成
期刊
优雅的天蓝,奇妙的碎裂,深深浅浅地交织,配以落红点缀,时尚的亮丽呼之欲出;荷叶的绿,零落的红,犹如洒浸一枚红豆,艳而不俗;简洁的图案,似乎是草地上展开的一段鹅卵石小道,曲径幽深;有想过将你的时间停留在一片剔透里面吗?  以上这些文字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在赞美玻璃制品,它们精灵一样陈列在秦皇岛玻璃博物馆的展柜里,令人叹为观止。  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于2012年8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就像预想的那样,博物
期刊
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游,是在旅游目的地“安营扎寨”,熟悉那里的一花一草,能简单使用当地方言,哪怕它是一门外语,甚至,可以用几种语汇描述当地金色阳光带来的光影变幻。当那些提着大包小包的同胞,在海南、在成都,或者在巴黎、在佛罗伦萨拍照留念、疯狂购物时,自己却坐在艳阳普惠的树荫下,安静惬意地吃一顿自制的、长达两三个小时的丰盛大餐,然后,再回屋来个意式的夏日午睡……  很难考证深度游这个概念是从什么时候走进国
期刊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客”与“家”本是两个相对的字眼,却在一群人的身上走到了一起,那就是“客家人”。客家人并非少数民族,却有着和汉族不同的民俗风情与建筑特色,尤其是那些曾被国外误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的土楼,吸引着我和朋友特地抽空去寻找那些山坳里的神秘家园。仿佛为了让我们体验一下客家人当年筚路蓝缕的艰辛,导航软件让我们在大山里盘旋了半日,才终于见到第一个土楼——南靖怀远楼。怀远楼是建筑
期刊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地貌属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气候温暖湿润,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介于此,贵阳市被评为“中国避暑之都”,六盘水市被评为“中国凉都”。  贵州因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立体农业特征明显,故
期刊
重庆因三峡而知名,也因三峡工程成为中国第四直辖市、世界第一大直辖市。跟中国所有的城市一样,城大十八变,重庆变了。越变越现代、越繁华。   我觉得,重庆更像一位神奇的短跑爱好者,几年间,由体检不合格,一跃成为亿万人瞩目的体育名星,与龙头上海遥相顾盼,璀璨华宇。   重庆之变,绝非“邻家有女初长成”,而是“绿叶成荫子满枝”。    城市之变  1993年我第一次去重庆,司机从一座巍峨的“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