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媛的消遣方式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rgebo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和女性的日常生活是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女性柔美的的形象,温婉的内心、丰富的情感,对于社会生活形态的影响格外明显。但由于历史环境的变迁,时代特征的不同,我们对于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关于女性的一些习俗、器物和日常生活的内容、由来与涵义已经知之甚少,对于这些习俗和物件在当时社会文化时空里所传达的情感意义也了解不多了,但是清代瓷画仕女图,以精细逼真的描绘,再现了古代女子的闺阁生活。
  在古代,女性除了广泛参与社会生产,比如饲养家禽、撑船摇桨等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女性从小生长于诗书之族、富贵之乡,她们的闺阁生活却是另一番景象。舞蹈、表演、吹笛、抚琴、弈棋、游园、赏花、扑蝶、养宠物猫、饮酒等图像,画面写实而生动,给人以无限惊喜与共鸣。
  舞蹈、戏曲与音乐
  舞蹈是清代女子的才艺之一,也是女子传统教养的训练内容之一。很多女子自小便研习音律,学习歌舞,因此显示出“多才多艺”的天赋与才华。清代康熙五彩棒槌瓶上见绘有一名发髻高挽、钗饰华美、妩媚多姿的女子正在翩翩起舞(图1)。戏曲表演有的是以梨园、青楼女子来担当,且大多歌舞并重。如现藏英国迈克尔·巴特勒爵士收藏的这件清代顺治青花觚上的梨园教演图:在屏风前的一块地毯上,四名女子分别扮演戏中的各种角色,她们神情专注,十分投入地进行着演前练习。空白处书写:“青楼教演梨园。悲欢离合会宜处,难指教,世态人情好自描。随机儿景凭心巧,声音儿须作娇,身分儿要窈窕。右调秋月圆。”点名了画面主题。
  笛子是清代较为普及的乐器之一,无论民间女子、教坊歌妓,还是宫廷贵妇、大家闺秀,都有擅长吹笛者。清代瓷器上以吹笛女子为题材的画面很多,典型如现藏于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的这件清代康熙青花罐上的吹笛仕女图:一位端庄秀丽、亭亭玉立的女子,立于庭院中吹笛,表情专注,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美妙的乐声里(图2)。
  抚琴也是清代较为流行的女子演奏形式之一。以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这件清代道光广彩盖盅上的抚琴仕女图为代表,画面上绘一位装扮华美的窈窕女子,高挽甏髻,端坐绣墩上,正倾身抚琴。对面一位贵妇坐在绣墩上倾听,仿佛是被优美的琴音所打动,因此露出幸福的微笑。三位侍者立于琴桌两侧,衣饰各不相同,可以看出主仆装扮方面的明显区别(图3)。
  弈棋
  作为古代文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至清代得到高度发展,名家辈出,棋苑繁盛。闺阁名媛也不例外,弈棋更是她们的时尚雅好之一。在清代女子的诗词或以女子为主人公的诗词之中均会有相关内容的描述,如表现夫妻弈棋之恩爱生活者或姑嫂弈棋之情趣浓厚者。而清代画家陈枚绘制的《月曼清游图》册中,更生动再现了当时大家闺秀们在三月“闲亭对弈”的生活方式。瓷画上也有仕女弈棋的图像,无论构图与内容,均堪与陈枚绘画作品相媲美。以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这件清代雍正粉彩瓶上的仕女对弈图为代表,画面上绘陈设着香几等家具的居室内,两名女子对坐于镶有大理石面的长方形桌案边,桌案中间摆放有围棋盘,两女子均一手抓棋子,另一手与对方击掌,营造出十分紧张而又热烈的比赛氛围(图4)。
  游园赏花
  游园是清代大家闺秀们的主要娱乐休闲方式。她们在花园内赏花、观景,或举行各种游乐活动。因此,仕女游园图也成为了清代瓷画上的重要题材内容。如英国巴特勒家族收藏的这件清代顺治青花盘上的仕女游园图:10名妩媚的女子,三两成群,她们有的弈棋,有的阅书,有的抚琴,有的交谈,有的赏景……周围衬以云带山峦、树石栏杆等优美景物,再现了当时女子们结伴游园的快乐心情(图5)。赏花作为清代闺阁女子的雅兴与重要消遣休闲方式,在瓷器画面上表现尤为突出。以现藏于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的这套清代康熙青花盖罐与青花觚上的赏花仕女图为代表:两件器物均以连环画的形式绘制了各种各样的花卉及姿态各异的赏花仕女形象(图6)。
  扑蝶游戏宠物玩赏
  扑蝶是古代常玩的一种游戏,因而也成为画家笔下的绘画题材之一,早在宋代文人画上便有出现。清代仍然流行这种游戏,绘有此类题材的瓷器也有一定的数量。如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这件清代康熙青花笔筒上的扑蝶仕女图:她高举团扇,正在追扑着两只飞舞的蝴蝶,动作轻盈,身体婀娜,展现了妙龄女子的柔姿丽质与率性活泼。周围衬以翠竹、树木、山石、栏杆、花草、栏杆等,构图开阔,场景宏大,说明当时女子的活动空间有所扩展(图7)。
  养宠物是清代大户人家女子消遣方式之一。清代瓷画仕女图中所见猫、狗等图像即是最好的佐证。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这件清代雍正粉彩盘上的仕女图:一位眉清目秀、面露微笑、右手持扇的女子,轻倚放有香炉的圆桌,正扭身观赏两只玩闹戏耍的花猫与白狗。她内着红衣粉裙,外罩蓝衫,高高的发髻上插满饰物,装饰华丽,举止高雅。书案上整齐摆放着时令瓶花、书匣与与紫砂壶等,地上散放着画轴、盖罐、尊等物品,衬托出大家闺秀的优雅生活(图8)。
其他文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这句话来形容苏然的玉雕创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中国玉雕大师苏然,在当今玉雕界被誉为“新京派”皇家玉作的集大成者。有人说,每一块玉石经过她的点化,都会破茧成蝶,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九龙玉镜》就是这样一件作品。  该作创作于2016年初。一次去首都博物馆参观,展厅里摆放的大大小小、琳琅满目的铜镜给苏大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工作室后,她取出一块璞玉,这
期刊
两段截然不同却皆堪称非凡的人生,皆以考古成果展的形式来到首都博物馆,在掀起一阵观展热潮的同时,也让许久未站在社会聚光灯下的考古成就,迎来了一次热闹的春天。  海昏侯的宝物  海昏侯刘贺一生经历了王、帝、庶民、侯四种身份,在帝位仅27天就因荒淫无度、不保社稷而被废,依旧回故地巨野做昌邑王。元康三年(前63年),被废为海昏侯,移居豫章国(今江西南昌)。神爵三年(前59年),刘贺去世,史称汉废帝。  对
期刊
在以文为业、以砚为田的读书生涯中,书房既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仕途的起点,更是他们寻找自我的归途。当厌倦了政治的黑暗与社会的争斗,躲进小楼成一统,吟诗作画,“雪夜闭门读禁书”,或是两三同好,“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消遣和休息。  文人是什么?或许可说是离不开书的人。起码古人是这样。读书是有目的的,为了广博见闻,学习经典,经世致用。但日久成癖,读书就变成了习惯性的交流,甚至三日不读书,
期刊
张弨(1625年至1694年后),字力臣,号亟斋,清淮安府山阳县清江浦(今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人。《重修山阳县志》称其:“通经博古,世其家学,专心六书,尤嗜金石文字。尝躬历焦山水滋,仲卧沙石,手拓瘗鹤铭,增多前人十余字。又谒唐昭陵,遍拓从葬诸王公墓碑及六马图赞。过济宁州,拓孔子庙五汉碑,皆加辨论,根据详洽,人以为董彦远、黄伯思不过也。”康熙六年(1667年),顾炎武著《广韵》、《音学》五种,张弨为
期刊
作为“80后”,提到读书,相信很多同龄人都会有跟笔者一样的直观反应——当年我们背着厚重的书包,里面放置着各种各样的教材,就这样在学校与家的路上往返了多年。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都会给学生开书单,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外国名著,这些往往似乎都是必不可少的“主菜”;相反,印象中什么武侠、言情、漫画之类的小说,那个时候大多被老师与家长视为“杂书”,如果你沉溺于看这些,十之八九会有长辈断言将来“成不了大器”。
期刊
前段时间,一部《我在故宫修复文物》的纪录片火热网络,让不少人对于文物修复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事实上,中国的古籍历史源远流长,许多珍贵的经典流传至今,全依靠千百年来一代代的修书人。  据悉,中国的古籍修复技术同经典一样有辉煌悠久的历史,到清代乾嘉时期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这项技术要求极高,技巧细腻多样,工序复杂严谨。据统计,现在全国的专业修复人员仅百余人,而待修复的古籍却以千万计。  以最为常见的线装书
期刊
昆明一好友嘱我写一小幅横披,内容由我定,只告知用于书房悬挂。我思忖再三,书以“思无邪”三字应嘱。朋友早年是一名知青,在交通非常不便的云南山区插队,下乡那天,铺盖以外他带的主要行李有两件:一件是书籍,172本;另一件是一对大哑铃,重达50公斤。当时“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举扛铃练哑铃习拳使棍在很多青年人中是一种风尚,但是读书的很少,也无书可读。可见他与众不同,没有随波逐流,追求四肢发达,也向往头脑发
期刊
阅读,都去哪儿了?看似傻傻的问题,细琢磨还真是不太好回答呢。首先,要厘清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阅读与读书的差别,人们很容易混淆两者微妙的差别。  阅读与读书  我认为阅读与读书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阅读以闲适成份为主,读书则多少具有目的性;阅读几乎不设具体的考量,而读书则处处考量你的成绩。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十几年光阴,只干了一件事一一读书,而没有哪个学生会将“寒窗苦读”理解为闲情逸致
期刊
有人说,生活在民国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战争、逃难、饥荒等,但生活在那个时代人的气质也是与众不同的。章太炎、梁启超、于右任、蔡元培、鲁迅、田汉、老舍、张爱玲、吴昌硕……无论是政界的还是教育界、文化艺术界的人物,他们身上都标榜一个符号——文人,那个时代也赋予了他们一种特有的集体气质——民国范儿。  民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然而,社会的转型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各种文
期刊
傅抱石:人与神的距离并不遥远  作为美术史论界公认的近现代中国画第一人,傅抱石对于中国美术史以及当今艺术品市场的重要性早已无须赘述。而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云中君和大司命》,作为傅抱石创作成熟期的特殊题材人物画巨制,其对于美术史的学术价值和收藏界的市场价值尤为凸显,甚至对于傅抱石而言,该作的意义是其他作品无法取代的。该作乃傅抱石以其充满浪漫情怀的笔触,描写了屈原《楚辞·九歌》中的两位神话人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