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前段时间,一部《我在故宫修复文物》的纪录片火热网络,让不少人对于文物修复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事实上,中国的古籍历史源远流长,许多珍贵的经典流传至今,全依靠千百年来一代代的修书人。 据悉,中国的古籍修复技术同经典一样有辉煌悠久的历史,到清代乾嘉时期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这项技术要求极高,技巧细腻多样,工序复杂严谨。据统计,现在全国的专业修复人员仅百余人,而待修复的古籍却以千万计。 以最为常见的线装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一部《我在故宫修复文物》的纪录片火热网络,让不少人对于文物修复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事实上,中国的古籍历史源远流长,许多珍贵的经典流传至今,全依靠千百年来一代代的修书人。
据悉,中国的古籍修复技术同经典一样有辉煌悠久的历史,到清代乾嘉时期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这项技术要求极高,技巧细腻多样,工序复杂严谨。据统计,现在全国的专业修复人员仅百余人,而待修复的古籍却以千万计。
以最为常见的线装书为例,古籍修复的工序的确是门学问高深的“技术活”,一招一式都颇有讲究。好的修复师,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功底,还要有过硬的手艺水平。据笔者的了解,在修复残破古籍前,必须仔细审查该书的年代、装帧形式、破损情况和纸张等,根据具体破损情况而制定修复方案;而配备修复工具及用品,就有毛笔、马蹄刀、排笔、鬃刷、针锥、竹起子、棒槌、平面铁锤、镶竹边木尺、切纸机、卡表、手术刀、镊子等等之多,最重要是的修复师亲手熬制的浆糊;而面对书上所附着的灰尘、虫污、水渍、霉斑等污物,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使用镊子、软刷和清水将之去除。如有水泡或潮湿的书籍还需要进行干燥。此外,修复工作还包括拆书揭叶、复制内容、配纸染色等多个步骤,倘若细细计算,整个过程竟达20项之多。
今天,就让我们“看图说话”,希望能借此让读者更加了解这项神奇的技术。
其他文献
上海艺博会、上海ART021艺博会、上海双年展、第三届西岸设计与艺术博览会……回顾2016年最后一个季度在上海举行的艺术展会,会发现这座城市正在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展示它即将成为艺术世界新中心的决心。这之中,作为当代艺术在世界的风向标—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前不久带来的包括毕加索、夏加尔、贾科梅蒂等现代大师作品在内的“蓬皮杜现代大师艺术展 1906—1977”无疑不容错过。 据悉,2018年蓬皮杜还将会
早春三月,首都博物馆里的两个展览让考古HUO了起来。 HUO代表活。海昏侯墓从发掘到展览,时刻积极迅速地与公众进行互动。妇好墓特展则是通过实物和最新的虚拟现实技术,让墓室场景和宫殿原貌呈现在展厅当中。这让考古在观众的参与和关注中,从纸面与静物中活了起来。 HUO也代表火。妇好墓和海昏侯墓,他们的发现从考古界的重要事件慢慢变成了社会热门话题。从早早告罄的观展名额和展厅里摩肩接踵只为一睹刘贺与妇好
5月28日至31日,一首古董交响曲将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奏响,这支特殊的交响乐队由国际古董商人组成,乐池便是“2016国际古玩展”的展厅。 本届国际古玩展还是今年香港“法国五月”的联办活动,这不仅利于该项展会的推广,也对古董文化的传播有所促进。日前,展会创办^翟健民先生、巴黎古董双年展前主席戴克成先生等人相继到雅加达、吉隆坡、新加坡、台北、上海、北京、深圳等地举办了巡回推广活动。 据介绍,今年的
《文物保护法》修订如何“接地气”?艺术品市场不健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上交文物给国家应该受到重奖吗……纵观今年两会与之相关的诸多提案和建言,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既有业界长期关注的内容,也不乏与当下新环境、新变化相结合的思考。 黄细花(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惠州市旅游局局长):《文物保护法》修订送审稿值得商榷 建议将《文物保护法》的名称改为《文物法》,因为现行的《文物保护法》只讲保护、不讲利用;只讲被
3月31日至4月9日,由Orientations主办的第三届香港东方艺术周将拉开帷幕。据悉,作为年度文化活动焦点之一,本届香港东方艺术周将会举行一连串的教育活动和节目。届时,除了在荷里活道的古董艺廊及当代艺术空间举行的专题展览外,包括公众演讲、讲座、导赏及主题研讨会等在内的多项活动也将在香港多个场地举行。 据悉,今年香港东方艺术周精选多家本地画廊及古董店参与,期间将会举行的专题展览包括梵亚艺术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这句话来形容苏然的玉雕创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中国玉雕大师苏然,在当今玉雕界被誉为“新京派”皇家玉作的集大成者。有人说,每一块玉石经过她的点化,都会破茧成蝶,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九龙玉镜》就是这样一件作品。 该作创作于2016年初。一次去首都博物馆参观,展厅里摆放的大大小小、琳琅满目的铜镜给苏大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工作室后,她取出一块璞玉,这
两段截然不同却皆堪称非凡的人生,皆以考古成果展的形式来到首都博物馆,在掀起一阵观展热潮的同时,也让许久未站在社会聚光灯下的考古成就,迎来了一次热闹的春天。 海昏侯的宝物 海昏侯刘贺一生经历了王、帝、庶民、侯四种身份,在帝位仅27天就因荒淫无度、不保社稷而被废,依旧回故地巨野做昌邑王。元康三年(前63年),被废为海昏侯,移居豫章国(今江西南昌)。神爵三年(前59年),刘贺去世,史称汉废帝。 对
在以文为业、以砚为田的读书生涯中,书房既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仕途的起点,更是他们寻找自我的归途。当厌倦了政治的黑暗与社会的争斗,躲进小楼成一统,吟诗作画,“雪夜闭门读禁书”,或是两三同好,“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消遣和休息。 文人是什么?或许可说是离不开书的人。起码古人是这样。读书是有目的的,为了广博见闻,学习经典,经世致用。但日久成癖,读书就变成了习惯性的交流,甚至三日不读书,
张弨(1625年至1694年后),字力臣,号亟斋,清淮安府山阳县清江浦(今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人。《重修山阳县志》称其:“通经博古,世其家学,专心六书,尤嗜金石文字。尝躬历焦山水滋,仲卧沙石,手拓瘗鹤铭,增多前人十余字。又谒唐昭陵,遍拓从葬诸王公墓碑及六马图赞。过济宁州,拓孔子庙五汉碑,皆加辨论,根据详洽,人以为董彦远、黄伯思不过也。”康熙六年(1667年),顾炎武著《广韵》、《音学》五种,张弨为
作为“80后”,提到读书,相信很多同龄人都会有跟笔者一样的直观反应——当年我们背着厚重的书包,里面放置着各种各样的教材,就这样在学校与家的路上往返了多年。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都会给学生开书单,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外国名著,这些往往似乎都是必不可少的“主菜”;相反,印象中什么武侠、言情、漫画之类的小说,那个时候大多被老师与家长视为“杂书”,如果你沉溺于看这些,十之八九会有长辈断言将来“成不了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