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份,非典开始在中国内地的一些地区蔓延,各级政府紧急采取了系列措施,防治非典成为中国经济的头等大事。为了增加非典影响的透明度和抗非典的自信心,国家统计局首次全面公布了当月的各项指标。统计显示,尽管受到非典的影响,我国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当月GDP增长率达8.9%,比一季度回落1个百分点。
目前,非典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消费领域及其与之密切关联的行业.其中以对餐饮、旅游、客运等行业的影响最为严重。4月份,全国餐饮业消费增长大幅度下降(同、环比下降12和13个百分点),十多个省市出现负增长,很多店铺关门歇业。旅游业更是受到重创,海外市场全面瘫痪,国内游客大幅下降,据有人对;中击最大的北京市场的初步调查,预计全国全年旅游收入损失1400亿元。运输业特别是客运业也是受影响较大的部门,4月份,我国旅客运输量全面下降,当月完成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同比下降6.9%和8%。在各种旅客运输方式中,民航首当其冲,当月完成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同比分别下降25.7%和17.1%。进入5月份,航班班次继续减少,客运量持续下降。5月1至6日,累计航班班次同比下降6成,客运量同比下降幅度超过8成。
尽管非典对第三产业的相关行业影响较大,但中国目前尚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占一半以上,而服务业只占34%,且餐饮和批发零售贸易业的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仅为8%左右,由于投资和制造业未受太大影响,目前停产停工的比较少,因此4月份整体经济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总体上看,非典对4月份的影响有限,这可能与疫情的蔓延主要集中在4月下旬之后有关。由于取消了“五一”长假,对旅游、人口流动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由于一些地方防治非典而采取的阻断物流的办法,影响了原材料和产品的正常运输,有可能对以后月份的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由于一些出口加工企业下半年的订单一般要在5、6月份落实,其影响也会在以后表现出来。“非典”疫情引起了国外不必要的恐慌,一些国家以防范”非典”为由,开始对中国出口的商品设限,如果这种情势蔓延,将有可能成为中国商品一道新的贸易壁垒。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居民入境采取了严格限制、甚至完全禁止措施。因此,预计五、六月份的影响将会更加严重。
从地区的情况看,SARS对经济的直接影响似乎没有想象的严重。以最早发现疫情、三、四月份正值疫情高峰的广东为例,1至4月份,全省累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62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增幅同比提高2 1个百分点。北京是SARS的重灾区,其服务业占61%,高出全国比例近一倍,受到的影响也应相应高一些。但非典疫情在4月下旬后爆发,当月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表现基本正常。北京市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4月非常时期北京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6%,1至4月全市GDP增长率仍达到12%,增幅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但非典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根据1至4月相关数据测算,非典影响经济总量约为4.5亿元,影响累计增速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影响下降1.7个百分点,5月份的下降可能更大一些。疫情相对较轻的上海市,4月份实质国内生产总值年度同比上升12%,今年前四个月创出了吸收外商投资项目数和合同外资金额同比增长双双超过50%的佳绩。从内地各省对非典影响的统计调查看,除了个别地区,大部分地区非典对当月经济影响不明显。如果考虑到一些间接的、长远的、一时难以估量的影响,问题也许要复杂得多。
非典在对旅游、餐饮、交通等行业形成冲击的同时,对电信(特别是增值电信服务)、医疗等行业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据报道,最近一段时间,网上贸易出现了大幅增长的局面。4月21日至29日,著名的“阿里巴巴”商务网站发布会员企业买、卖、代理、合作等商业机会信息11000条,比平时上涨近4倍.每天新增3500名会员,涨幅50%左右,客户的访问量也增了三倍。一家名为“杭州粮网”的零售网站自二月份开通以来,生意萧条。而”非典”突发后,订单猛增,自4月19日到5月8的订单占了总订单的69%。比网上交易更“火”的是短信息、网络游戏和电子邮箱产品。而互联网还在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和虚拟教育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商品销售在非常时期也出现分化现象。根据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的统计,汽车、通讯类商品增势不减,家用电器商品中,空调器销售有所减少,但电风扇、消毒柜、空气净化器等类商品旺销,使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销售增长20.3%。中西药品、消毒、洗涤、卫生用品销售快速增长,分别增长21.1%和35%。从北京、上海引进外资的强劲势头看,非典并没有改变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根据德意志银行5月初对29家在华投资的财富500强跨国公司进行的调查,88%的受访公司认为,“非典”疫情的爆发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主要在协议投资方面,而外商对中国的实际投资不会受影响。
至于非典对全年经济的影响,自4月份中国的非典疫情引起全球关注以来,一大批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及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都重新调整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由于对疫情持续时间长短和扩散范围大小的预期不同,估算的方法各异,所得结果差异很大。最悲观的估计是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将下降为零甚至为负,中间的估计为下降3-5个百分点,乐观的估计大约0.3个百分点或者基本上影响不大。而大多数的预测认为,影响不是很大,中国经济前景仍然看好。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预计,今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7.2%的高增长率。亚洲开发银行最近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下调0.2个百分点,预计增长能达到7.3%。5月上旬的一则调查表明:全球8家主要投资银行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修正值表明,增长速度的普遍预期7.6%下降至7.4%。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和多家权威机构也对非典的影响给出了一个量化的区间,根据非典持续时间的长短,多数倾向于中国经济增幅会下调0.3至1个百分点之间,但7%的GDP增长率的底线不会失守。
我们认为,大多数的预测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大都注意了直接影响,而忽视了间接作用,更何况这是一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事件。从目前的情况看,广东、香港等先发地区,疫情已经得到明显控制,新增病例达到个位数,而北京等内地高发地区新增病例也明显下降。然而,会不会反复,会不会变异,会不会长期化,仍然是没有解决的问题。新加坡的新增病例曾经出现过0增长,但持续时间未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20天的期限,又有新增病例出现,就是证明。如果非典高发地区的防治能够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其他地区不会扩大,且不会发生大的反复,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年的增长目标能够达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不会改变。
在目前的情况下,政府提出两手抓,一手抓抗击非典,一手抓经济发展,这是正确的选择。为此,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对卫生保健的财政支出,实施阶段性减税,对个别行业给予资金支持等等。这对于缓解非典的;中击是必要的,也有利提高相机抉择的政策操作水平。
非典是一场深刻的危机,其影响和冲击不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既是一场考验,也是一个机遇。非典的为害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我们的制度实现和扩展的.因此,面对非典,预测未来故然有用,但最重要的还是,在加紧救治,防止扩散的同时,如何做到痛定思痛,亡羊补牢,举一反三,有所前进。
首先,是对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考验。我们的医疗保健体系不仅水平很低,而且存在着严重的歧视和不平等。据世界卫生组织对191个成员国卫生体系绩效评估显示,中国排在第144位,其中,“用于卫生体系的财务负担在国民中的分布状况”,中国列在第180位,是世界上公共卫生资源分布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有近1亿人没有得到医疗服务,3000万人得不到及时服务,近20%的县没有达到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到1998年年底,孕产妇死亡率5.6/万,西北和西南9省区为17.8/万,与非洲最贫困国家相当。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与各类保健相关的服务设施的覆盖率为21%,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30%的水平。1995年我国人均GDP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人均医疗卫生支出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能否借着非典为害之机,重新检讨和彻底改革现行医疗保健制度和公共政策,建立起包括城乡在内的普及性的全国医疗保健网络和医疗保险制度,增加公共卫生支出,提高与保健相关的服务设施的覆盖率,为所有公民提供大致平等的公共医疗服务,进而逐渐形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增强和提高全民的体质。
其次,是对政府制度和政府能力的严重考验。只要回顾一下非典发生过程的大事记,就不难看出,一方面,我们的政府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另一方面政府又有着巨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广东的首例非典病例发生在去年11月18日,开始时未引起重视,情有可原,但在几个关键时刻的失误,终使局面失控,酿成灾难,则暴露了官僚体制的腐败无能,可以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当非典在广东流行时,广东卫生厅即向北京报告,1月21日、2月7日、2月21日卫生部三次派人去广东考察,结果没有下文,当钟南山教授提出开展协作,并主动与香港大学合作,竟被有人视为缺乏政治警惕。2月12、16日,广东《新快报》顶着压力连续发表有关非典的文章,同时网上出现有关非典消息,中央报刊媒体一律封锁。3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第一个全球非典警报,中国媒体未作反应,有关部门置若罔闻。3月27日,病毒专家毕胜利向有关部门报告北京遭遇非典,有的官员甚至认为是”小菜一碟”。如果从第一次广东考察算起,我们白白错过了三个月,从第三次考察算,延误了两个月,从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公告算,又损失了近一个月。这就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直到4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张文康卫生部长和孟学农北京市长职务,并果断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方才扭转局势。此后的一系列作法,从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到中央财政拨款20亿元,从建立非典专科医院,到采取严格的隔离和防护措施,以至广泛动员,层层包干,都体现出政府拥有的巨大组织资源和动员能力,才有了一个月来取得的抗非典成绩,同时也恢复和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不过,此事暴露出来的政府制度上的缺陷是明显的。这为我们的政府改革提供了契机。一是取消新闻管制,开放言论自由,增加政府活动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二是建立反危机体系,实施危机管理,应对各种可能的社会和经济危机,三是在4月20日后的抗非典中,一方面是政府的强大和有效,另一方面是社会和民间的无所作为;一方面是政府的恩赐和关照,另一方面是个人的依附和依赖。本来行政权力的过分强大和有力,替代和抑制了民间机构的活动和作用,显示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失衡和不稳定性质,此次抗非典中政府的强力推进,有可能加剧这种失衡,强化政府官员中对民间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不信任心理和压制行为。借着此次事件,对此做出反思和校正,可能具有更根本的性质。
最后,是对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考验。在这次抗非典中,一方面,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精华得到了发扬,如我们的很多医务人员表现了高度的职业道德和仁爱精神,奏响一曲人道主义的凯歌,有的甚至以身殉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我们民族某些愚昧落后的劣根性。如,缺乏卫生习惯,随地吐痰,破坏环境,不讲公德,再如,各自为政,划地这牢,各扫门前雪,甚至以邻为壑;还如,缺乏起码的人道精神,不尊重人权,甚至残忍到要消灭非典患者,河南雄县火烧非典隔离楼即是一例。要知道,人性和民族性中这些阴暗的方面,在平时是掩盖着的,但在危机等非常事件中却暴露无遗。如果借着这次抗击非典之机,能够引起全民的反思,如何铸造我们的民族精神,锻炼我们的民族性格,其收获将是大大的。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大事。
目前,非典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消费领域及其与之密切关联的行业.其中以对餐饮、旅游、客运等行业的影响最为严重。4月份,全国餐饮业消费增长大幅度下降(同、环比下降12和13个百分点),十多个省市出现负增长,很多店铺关门歇业。旅游业更是受到重创,海外市场全面瘫痪,国内游客大幅下降,据有人对;中击最大的北京市场的初步调查,预计全国全年旅游收入损失1400亿元。运输业特别是客运业也是受影响较大的部门,4月份,我国旅客运输量全面下降,当月完成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同比下降6.9%和8%。在各种旅客运输方式中,民航首当其冲,当月完成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同比分别下降25.7%和17.1%。进入5月份,航班班次继续减少,客运量持续下降。5月1至6日,累计航班班次同比下降6成,客运量同比下降幅度超过8成。
尽管非典对第三产业的相关行业影响较大,但中国目前尚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占一半以上,而服务业只占34%,且餐饮和批发零售贸易业的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仅为8%左右,由于投资和制造业未受太大影响,目前停产停工的比较少,因此4月份整体经济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总体上看,非典对4月份的影响有限,这可能与疫情的蔓延主要集中在4月下旬之后有关。由于取消了“五一”长假,对旅游、人口流动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由于一些地方防治非典而采取的阻断物流的办法,影响了原材料和产品的正常运输,有可能对以后月份的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由于一些出口加工企业下半年的订单一般要在5、6月份落实,其影响也会在以后表现出来。“非典”疫情引起了国外不必要的恐慌,一些国家以防范”非典”为由,开始对中国出口的商品设限,如果这种情势蔓延,将有可能成为中国商品一道新的贸易壁垒。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居民入境采取了严格限制、甚至完全禁止措施。因此,预计五、六月份的影响将会更加严重。
从地区的情况看,SARS对经济的直接影响似乎没有想象的严重。以最早发现疫情、三、四月份正值疫情高峰的广东为例,1至4月份,全省累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62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增幅同比提高2 1个百分点。北京是SARS的重灾区,其服务业占61%,高出全国比例近一倍,受到的影响也应相应高一些。但非典疫情在4月下旬后爆发,当月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表现基本正常。北京市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4月非常时期北京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6%,1至4月全市GDP增长率仍达到12%,增幅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但非典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根据1至4月相关数据测算,非典影响经济总量约为4.5亿元,影响累计增速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影响下降1.7个百分点,5月份的下降可能更大一些。疫情相对较轻的上海市,4月份实质国内生产总值年度同比上升12%,今年前四个月创出了吸收外商投资项目数和合同外资金额同比增长双双超过50%的佳绩。从内地各省对非典影响的统计调查看,除了个别地区,大部分地区非典对当月经济影响不明显。如果考虑到一些间接的、长远的、一时难以估量的影响,问题也许要复杂得多。
非典在对旅游、餐饮、交通等行业形成冲击的同时,对电信(特别是增值电信服务)、医疗等行业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据报道,最近一段时间,网上贸易出现了大幅增长的局面。4月21日至29日,著名的“阿里巴巴”商务网站发布会员企业买、卖、代理、合作等商业机会信息11000条,比平时上涨近4倍.每天新增3500名会员,涨幅50%左右,客户的访问量也增了三倍。一家名为“杭州粮网”的零售网站自二月份开通以来,生意萧条。而”非典”突发后,订单猛增,自4月19日到5月8的订单占了总订单的69%。比网上交易更“火”的是短信息、网络游戏和电子邮箱产品。而互联网还在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和虚拟教育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商品销售在非常时期也出现分化现象。根据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的统计,汽车、通讯类商品增势不减,家用电器商品中,空调器销售有所减少,但电风扇、消毒柜、空气净化器等类商品旺销,使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销售增长20.3%。中西药品、消毒、洗涤、卫生用品销售快速增长,分别增长21.1%和35%。从北京、上海引进外资的强劲势头看,非典并没有改变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根据德意志银行5月初对29家在华投资的财富500强跨国公司进行的调查,88%的受访公司认为,“非典”疫情的爆发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主要在协议投资方面,而外商对中国的实际投资不会受影响。
至于非典对全年经济的影响,自4月份中国的非典疫情引起全球关注以来,一大批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及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都重新调整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由于对疫情持续时间长短和扩散范围大小的预期不同,估算的方法各异,所得结果差异很大。最悲观的估计是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将下降为零甚至为负,中间的估计为下降3-5个百分点,乐观的估计大约0.3个百分点或者基本上影响不大。而大多数的预测认为,影响不是很大,中国经济前景仍然看好。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预计,今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7.2%的高增长率。亚洲开发银行最近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下调0.2个百分点,预计增长能达到7.3%。5月上旬的一则调查表明:全球8家主要投资银行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修正值表明,增长速度的普遍预期7.6%下降至7.4%。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和多家权威机构也对非典的影响给出了一个量化的区间,根据非典持续时间的长短,多数倾向于中国经济增幅会下调0.3至1个百分点之间,但7%的GDP增长率的底线不会失守。
我们认为,大多数的预测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大都注意了直接影响,而忽视了间接作用,更何况这是一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事件。从目前的情况看,广东、香港等先发地区,疫情已经得到明显控制,新增病例达到个位数,而北京等内地高发地区新增病例也明显下降。然而,会不会反复,会不会变异,会不会长期化,仍然是没有解决的问题。新加坡的新增病例曾经出现过0增长,但持续时间未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20天的期限,又有新增病例出现,就是证明。如果非典高发地区的防治能够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其他地区不会扩大,且不会发生大的反复,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年的增长目标能够达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不会改变。
在目前的情况下,政府提出两手抓,一手抓抗击非典,一手抓经济发展,这是正确的选择。为此,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对卫生保健的财政支出,实施阶段性减税,对个别行业给予资金支持等等。这对于缓解非典的;中击是必要的,也有利提高相机抉择的政策操作水平。
非典是一场深刻的危机,其影响和冲击不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既是一场考验,也是一个机遇。非典的为害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我们的制度实现和扩展的.因此,面对非典,预测未来故然有用,但最重要的还是,在加紧救治,防止扩散的同时,如何做到痛定思痛,亡羊补牢,举一反三,有所前进。
首先,是对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考验。我们的医疗保健体系不仅水平很低,而且存在着严重的歧视和不平等。据世界卫生组织对191个成员国卫生体系绩效评估显示,中国排在第144位,其中,“用于卫生体系的财务负担在国民中的分布状况”,中国列在第180位,是世界上公共卫生资源分布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有近1亿人没有得到医疗服务,3000万人得不到及时服务,近20%的县没有达到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到1998年年底,孕产妇死亡率5.6/万,西北和西南9省区为17.8/万,与非洲最贫困国家相当。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与各类保健相关的服务设施的覆盖率为21%,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30%的水平。1995年我国人均GDP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人均医疗卫生支出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能否借着非典为害之机,重新检讨和彻底改革现行医疗保健制度和公共政策,建立起包括城乡在内的普及性的全国医疗保健网络和医疗保险制度,增加公共卫生支出,提高与保健相关的服务设施的覆盖率,为所有公民提供大致平等的公共医疗服务,进而逐渐形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增强和提高全民的体质。
其次,是对政府制度和政府能力的严重考验。只要回顾一下非典发生过程的大事记,就不难看出,一方面,我们的政府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另一方面政府又有着巨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广东的首例非典病例发生在去年11月18日,开始时未引起重视,情有可原,但在几个关键时刻的失误,终使局面失控,酿成灾难,则暴露了官僚体制的腐败无能,可以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当非典在广东流行时,广东卫生厅即向北京报告,1月21日、2月7日、2月21日卫生部三次派人去广东考察,结果没有下文,当钟南山教授提出开展协作,并主动与香港大学合作,竟被有人视为缺乏政治警惕。2月12、16日,广东《新快报》顶着压力连续发表有关非典的文章,同时网上出现有关非典消息,中央报刊媒体一律封锁。3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第一个全球非典警报,中国媒体未作反应,有关部门置若罔闻。3月27日,病毒专家毕胜利向有关部门报告北京遭遇非典,有的官员甚至认为是”小菜一碟”。如果从第一次广东考察算起,我们白白错过了三个月,从第三次考察算,延误了两个月,从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公告算,又损失了近一个月。这就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直到4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张文康卫生部长和孟学农北京市长职务,并果断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方才扭转局势。此后的一系列作法,从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到中央财政拨款20亿元,从建立非典专科医院,到采取严格的隔离和防护措施,以至广泛动员,层层包干,都体现出政府拥有的巨大组织资源和动员能力,才有了一个月来取得的抗非典成绩,同时也恢复和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不过,此事暴露出来的政府制度上的缺陷是明显的。这为我们的政府改革提供了契机。一是取消新闻管制,开放言论自由,增加政府活动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二是建立反危机体系,实施危机管理,应对各种可能的社会和经济危机,三是在4月20日后的抗非典中,一方面是政府的强大和有效,另一方面是社会和民间的无所作为;一方面是政府的恩赐和关照,另一方面是个人的依附和依赖。本来行政权力的过分强大和有力,替代和抑制了民间机构的活动和作用,显示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失衡和不稳定性质,此次抗非典中政府的强力推进,有可能加剧这种失衡,强化政府官员中对民间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不信任心理和压制行为。借着此次事件,对此做出反思和校正,可能具有更根本的性质。
最后,是对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考验。在这次抗非典中,一方面,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精华得到了发扬,如我们的很多医务人员表现了高度的职业道德和仁爱精神,奏响一曲人道主义的凯歌,有的甚至以身殉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我们民族某些愚昧落后的劣根性。如,缺乏卫生习惯,随地吐痰,破坏环境,不讲公德,再如,各自为政,划地这牢,各扫门前雪,甚至以邻为壑;还如,缺乏起码的人道精神,不尊重人权,甚至残忍到要消灭非典患者,河南雄县火烧非典隔离楼即是一例。要知道,人性和民族性中这些阴暗的方面,在平时是掩盖着的,但在危机等非常事件中却暴露无遗。如果借着这次抗击非典之机,能够引起全民的反思,如何铸造我们的民族精神,锻炼我们的民族性格,其收获将是大大的。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