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面向大众化教育,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题日益突出,本文认真分析了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切实有效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主要表现出供大于求的现象。一方面由于很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造成毕业生数量激增,但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众多传统企业破产、倒闭、裁员,加之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和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少。这些都给刚踏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造成了就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用多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清醒分析,科学把握,从而找到拓宽大学生多渠道就业的解决方案。
一、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开拓就业市场区域。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发育状况也不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显,东南部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形势较好,如: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而中西部地区,尽管有较大的用人需求,但因为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有地方没有人来,有人没有地方去的”的现象。此外对于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也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因此政府要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及偏远地区工作,为他们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引导并鼓励毕业生到偏远地区、中小企业及基层单位就业。此外,由于大学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不能及时对接也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应积极畅通就业供需渠道。规范招聘和应聘双方的信息传播和管理,建立日常化的信息对接平台。为相关专业毕业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高水平的深度就业服务。
二、高校办学要面向市场,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新形势下高校应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为目标,密切關注就业市场的动向精准定位,对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及就业形势做出科学的研判。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严把培养人才的质量关,深化教学改革,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用人单位需要。从重视成绩变为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把课堂式教育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更多的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使毕业生尽快的投入到现实的生产实践中。此外高校还要主动承担起信息传递与政策解读的责任,向毕业生们及时宣传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通过择业指导、择业咨询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同时,高校也要广开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既熟悉用人单位,又了解学生的优势,热情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
三、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用人观。
用人单位在用人原则上,要树立“经验不等于能力,文凭不等于水平”的用人思想。目前,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都有这样一种观点:在人才的使用上,将经验放在重要位置,片面强调经验 其实,这一做法有失偏颇。其一经验固然重要,但经验本身有其固有的属性,由于不同企业其管理模式、发展战略、市场规划、生产形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此企业的经验不等于彼企业的经验,任何人进入一个新的企业都不可避免地有一段适应摸索期。其二是经验不等于才能和理论。有经验的人的思维模式一般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模式,工作方向也有一个固定的范围,喜欢按照以往的经验去做,很难会有新的突破和改变。其三是有经验的人往往会滋生自满情绪,不思进取,缺乏工作激情,反观那些无经验的人,由于没有工作经历,因此会更加虚心学习,并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另外,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学历和文凭而不是主要是看其能力,其实这也是用人中一大误区。学历、文凭并不等于才能。几年的大学或研究生教育,只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和体验。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不是能力的通行证,再说目前由于我国教育体制不够完善,从高校毕业的人才普遍与实践有一段相当大的距离,学过了不等于会用,会用也不等于能用好。尤其是学历越高的人如果有一种优越的心态,把自己看成时代的宠儿,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了,没有从基层做起的决心和精神,会严重制约其发展。因此,用人单位应改变过去的经验论、学历论,放远目光,降低门槛,以量材而用为原则,招聘上进心强的年轻人,给有能力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学习、锻炼机会。
四、毕业生要更新就业理念,培养良好的就业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毕业生若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成功,必须自觉地通过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除了需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应提高自身适应环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同时,高校毕业生要不断更新择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确立恰当的就业期望值。而不应过于强调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把工作地域、环境、薪资、晋升机会摆在第一位,缺乏对事业执著长远的追求。
总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除了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与时俱进,深化改革,高校和用人单位也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校毕业生自身更要加强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河清,李晓曼.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需求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人才,2008
[2].陈丽,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王又军,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看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01期
[4].杨晓慧,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5年06月
[5].蔡红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07-01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河北省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探索与研究”(课题批准号:2016087)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主要表现出供大于求的现象。一方面由于很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造成毕业生数量激增,但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众多传统企业破产、倒闭、裁员,加之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和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少。这些都给刚踏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造成了就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用多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清醒分析,科学把握,从而找到拓宽大学生多渠道就业的解决方案。
一、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开拓就业市场区域。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发育状况也不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显,东南部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形势较好,如: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而中西部地区,尽管有较大的用人需求,但因为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有地方没有人来,有人没有地方去的”的现象。此外对于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也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因此政府要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及偏远地区工作,为他们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引导并鼓励毕业生到偏远地区、中小企业及基层单位就业。此外,由于大学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不能及时对接也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应积极畅通就业供需渠道。规范招聘和应聘双方的信息传播和管理,建立日常化的信息对接平台。为相关专业毕业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高水平的深度就业服务。
二、高校办学要面向市场,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新形势下高校应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为目标,密切關注就业市场的动向精准定位,对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及就业形势做出科学的研判。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严把培养人才的质量关,深化教学改革,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用人单位需要。从重视成绩变为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把课堂式教育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更多的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使毕业生尽快的投入到现实的生产实践中。此外高校还要主动承担起信息传递与政策解读的责任,向毕业生们及时宣传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通过择业指导、择业咨询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同时,高校也要广开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既熟悉用人单位,又了解学生的优势,热情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
三、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用人观。
用人单位在用人原则上,要树立“经验不等于能力,文凭不等于水平”的用人思想。目前,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都有这样一种观点:在人才的使用上,将经验放在重要位置,片面强调经验 其实,这一做法有失偏颇。其一经验固然重要,但经验本身有其固有的属性,由于不同企业其管理模式、发展战略、市场规划、生产形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此企业的经验不等于彼企业的经验,任何人进入一个新的企业都不可避免地有一段适应摸索期。其二是经验不等于才能和理论。有经验的人的思维模式一般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模式,工作方向也有一个固定的范围,喜欢按照以往的经验去做,很难会有新的突破和改变。其三是有经验的人往往会滋生自满情绪,不思进取,缺乏工作激情,反观那些无经验的人,由于没有工作经历,因此会更加虚心学习,并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另外,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学历和文凭而不是主要是看其能力,其实这也是用人中一大误区。学历、文凭并不等于才能。几年的大学或研究生教育,只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和体验。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不是能力的通行证,再说目前由于我国教育体制不够完善,从高校毕业的人才普遍与实践有一段相当大的距离,学过了不等于会用,会用也不等于能用好。尤其是学历越高的人如果有一种优越的心态,把自己看成时代的宠儿,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了,没有从基层做起的决心和精神,会严重制约其发展。因此,用人单位应改变过去的经验论、学历论,放远目光,降低门槛,以量材而用为原则,招聘上进心强的年轻人,给有能力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学习、锻炼机会。
四、毕业生要更新就业理念,培养良好的就业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毕业生若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成功,必须自觉地通过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除了需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应提高自身适应环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同时,高校毕业生要不断更新择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确立恰当的就业期望值。而不应过于强调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把工作地域、环境、薪资、晋升机会摆在第一位,缺乏对事业执著长远的追求。
总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除了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与时俱进,深化改革,高校和用人单位也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校毕业生自身更要加强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河清,李晓曼.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需求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人才,2008
[2].陈丽,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王又军,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看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01期
[4].杨晓慧,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5年06月
[5].蔡红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07-01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河北省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探索与研究”(课题批准号:201608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