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的线条与风格

来源 :南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h6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家冉正万给我布置了个任务,让我说说李浩的书法。他说:“这人不错,是写小说的,而且写得挺好。”我一愣,听过各类业余书家,但一手现代小说,一手法书艺道,却是首次闻得。接著因孤陋而生的惭愧感覆盖了这一瞬的好奇,好久不关注小说界了,不知道有这么一位作家。一直以来,我龟缩在诗词的世界里吞花饮露,虽不少曳尾之泥,倒也自由自在。
  那是二月份,我粗粗披览其作品集一过,头脑里涌出三个字:直,方,大。这三字又似乎和作者的玉照有一丝迷雾般的联系,微微一闪,便溜了。待欲往下细讲时,却又不能畅吐一辞。剩下那一幅幅充满律动的黑白世界,自为地躺在那里,它们好像本身就是意义,又似乎拒绝我的言说,又似乎对我投来藐视的眼光:瞧,那家伙要饶舌了。
  我只好停手。这时我案上本已有了雨点般的任务,催得我日夜打马,来与时间赛跑。哪知这么一停,就是四个多月。
  四个多月来,我也曾稍驻足,意欲细赏那些线条的世界。但只要稍加进入,便会被这样一个问题困绕:一名小说家,其面相本身就布满现代性的小说家,是如何将一颗经由现代性日夜烧灼的灵魂,与书法这门古老的技艺融二为一的?这中间的违和感,他又是怎么解决的?
  我不认识小说家李浩,但我熟悉小说家冉正万和肖江虹,这似乎是我连接现代文学唯一的接口。尽管当年也曾以热血赌新诗,现在却已经找不到一个常可近距离交流的新诗人了。游走在形式和音律的世界里,偶尔刷刷线条,无尽的体制化规限着自我,致使我不断放逐生活,退守而神游于内心的渊池。这种困窘当然也使我获得另一种深刻,但我本质上是抒情的,只要有和这两位小说家酒后放言的机会,我就会联通和激活雪藏起来的现代思考,那时愤慨和感伤皆会不期而至,一如江水之滔滔,阴雨之绵绵。
  这使我不断回想起他们的眼睛。灵动而清湛,如一泓秋水,如千尺深潭,我总觉得胜过蒙太奇的镜头,顺着这眼光迎过去,我内心会先一凛,我能读到一种内心深处对世事的深邃洞察,一种狡黠而充满胜利的微笑,以及本源深处干净而深刻的灵魂。这重新定义了我对小说家的认识,不同于以往任何文学史对作家的描述。和冉正万是同乡,但他早享大名,第一次见面共清樽,他几无言辞,我却始终觉得一席人皆有一种被他旁观而体察的感觉,那是赤裸裸的透视感,或许众生都可能是他要笔驱的对象,我甚至觉得小说家如收摄天下的君王,众生都罗于其胸,用谁,不用谁,他指点排兵。我读到他的成名作《奔命》时,所获得的一代乡村人的生命体验。初见肖江虹也是在酒宴上,这种被窥视的感觉再次生起,而且更加强烈。那晚举座皆耿介文士,多年师友,一场酒喝得行云流水,让人记不清中间多少跳鱼溅波,百鸟朝凤;而肖江虹则放言健谈,指点评骘,毫不作伪,只是湛澹之光所暴露的洞察机心,还逼出一种光明正大的气场,或许是因为我对之有了经验,我乐意于接受这种窥视,如沐春阳,那会生出被顺带起的灵魂检讨感。
  让我把笔触拉回来,我不可想象冉正万和肖江虹写书法是什么样子,正如我无法明白李浩操翰的两极游走,现代性的敏锐和张力,怎么兼容朴素、雍容的玄妙书艺,李浩究竟是怎样来安置这两种不同的感觉的?
  集子名《雕琢未朴》当然是谦虚的话,当不得真。仔细进入线条的细节,我想获得直、方、大背后的学理支撑,那终究是一种初感,不足以描述李浩的书法世界。无论是题画小品,还是三尺中堂,团扇,我总能涌起那种感觉。表面看来,更多的是欧体的意味,李浩似乎更钟情于方笔,以显示出一种不可顿折的骨力。特别是那些小字,绝不拖泥带水,一笔一画,工整不苟,干净利落,处处彰显了作者面对细节的态度。他的小字居多,似乎不断借此强调着他对细节的重视。我想李浩的内心该是秉持着方正之气,一如我通过冉正万肖江虹的睛睛读到他们干净的灵魂。
  但李浩照片上的眼神似乎更深邃隐秘,迫使我的观察不敢停留在一个面向上。我想郑板桥所说的“蝇头小楷太停匀,长恐工书损性灵”,李浩一定警戒了。因为顺着这种细节,我观察到他对汉简和魏碑的汲取,大字中他往往用隶化之笔,亦或参碑。而更不同的是落款,一般书家会将落款设计成为一种标识——仅属于他自己的书法家款识。李浩却没有,有时疏朗,用时细密,有时取隶意,有时取小楷,有时随顺行书。笔法取意竟然是和结体完好地统一的,方笔方正,隶意疏散,行书欹侧。而我竟然还在其中找到两幅写《金刚经偈》,是用赵佶瘦金体的意味来完成的。
  我开始觉察到,我被欧体的方正之笔骗了。我从中找到几幅临写《兰亭集序》和《圣教序》的作品,仍是一丝不苟。但用笔的细节和章法所呈现的精神气象却吸引了我,临摹精妙,关键是那种萧散韵味也在。《圣教序》中隐藏着方正意味,这是原作刻石所附生的,我想这刚好是他的本意,一如他照片中圆润而呈现骨力的脸,以及深邃的小说家眼神,将这些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你会觉得有一种内涵了生存风骨的晋人气韵。我想,这才是他书法的源头,他是学美术出生的,临摹功底了得,书法上当然也受了专业的训练。晋人气象始终在他骨子里, 所以下至八大山人的书画印三绝意境,也能跃然于他的纸上。而我个人更爱的则是王铎《南皮道士》系列,这是临作,我却宁愿认为是再创造,原书结体内敛,篇势稍有不足。李浩却写出了宋人的意境,结体的欹侧之势,字字映带,应和着笔法的疏密变化,用墨浓淡有致,圆润疏朗,我甚至读到了雪夜访戴的意境,再稍细读,原来其一中有“无端东入条山道,乘兴还游勃海前”的句子,作者显然对此有了新的理解,诗、书法、原贴、自我精神气度皆被重加组合,那种意韵的获得,非有上接晋人的本领,是难足其神的。
  越读下去,越觉得细节与章法的呼应皆在昭示着每种不同的风格,而越能触摸到他对书法变化无穷的想法,这不似专业书家的面目清晰直指自我。他似乎在变化着无穷的风格,又始终只运用着一种风格。或许李浩的字,正在于有想法,却因上源于深厚的晋人理解,而能内涵意蕴,不致于让观者浮光掠影即下定论。这需要超越现代职业书家的阅读视野,才能窥其神采。
  但他一不小心暴露出来的直方大,让我捕捉到了现代的气息,这不同于任何职业书家,甚至不同于传统书家的取径,比如他在书画的页面配上他的现代诗句,这在我看来又是一种违和感,我甚至都没有细读这些现代诗句。   这是一种野心,是一种对书法艺术的理解的现代野心,起码我觉得赵壹所说:“凡人各殊氣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在他那里,此语不管用。尽管作者在序言中说书法是他的爱好,不如文学能与生命共存,但他仍不肯轻易苟且。果然,他在序中回忆自己学画画的心路历程时说:“如果努力一生,我或许会成为一个以绘画糊口的画师,当然也可能糊得不错,但和大师之间的距离却是永恒的。”这话我可以理解为只有在转向文学以后,他才能更安放好他的灵魂,因为在那里他和大师的距离会近得多。有这样的想法,他的书法自然会带上一种充满着和传统相对抗的自省感,这种省思和导向,总会力图去传达一个不安在前人笔下死的自己。
  这会在他的小说中不断找到呼应。他是先锋小说家,总是不满于惯常的叙事,他获鲁迅文学奖的《将军的部队》,笔触便远离了将军战场上的销烟,以将军对木头的摆弄呈现出英雄日常的一面,这种血肉的还原让人唏嘘不已。他在《声与色》中谈到《抵挡太平洋的大坝》这部小说,竟然说:“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我没有再读这篇小说,但,它对我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巨大到,我有时不得不抵御它。”我接下来读到的是他对外国小说家的如数家珍,对现代主义毫不掩饰的烂熟运用。他的《夸夸其谈的人》竟然连人物的设置也是西方式的,主人公沙尔·贝洛所具有的穿越时间的能力,以及他所利用这种能力的故事,让我瞬间想到了邓肯·琼斯执导的电影《源代码》——我甚至怀疑他就是在这里寻找的灵感。
  不满于日常叙事不仅是一种想法,还要体现为一种能力,我没有资格评价李浩的小说。但我在他的书法中能读到这种能力,恰如他在《声与色》里回忆写作中对乐队的运用,他说:“2012年,我开始长篇《镜子里的父亲》的写作,这一次,我决定使用乐队。大提琴还在,是弦乐中的部分,但它只会在背景处使用,充当核心的是另外的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应得到更充分的使用,而双簧管、大管、小号、定音鼓也要得到使用。”我倒是觉得他应该是指挥家,他将各种乐器运用到写作中,恰如细节中的线条处理,要呼应为一种和谐混成的风格。他用他写小说的经验,呼应了对线条世界的另一种理解。
  我想,李浩在摆弄各种乐器的时候,眼神应该和冉正万、肖江虹一样。我仿佛看到了那眼神中所隐含着的狡黠的微笑。这是小说家君临天下、洞穿苍生的气度。也许,李浩落笔云烟时,是散其怀抱,任情恣性,他或许将这种爱好视为写小说的调节,视为放松内心的雅玩。但他的细节和风格究竟出卖了来自现代性的焦灼阵痛和野心冲突。我当然佩服他们在小说中对此的洞察和呈现,不管是以李浩式的直接,还是冉正万、肖江虹式的间接,这种勇气让在规限中的我赧然。所幸我能坦然面对冉正万和肖江虹酒后湛澹的目光,这终使我能读懂一点小说家李浩的书法,尽管这位名满江湖的小说家我从未谋面。
  唐定坤,贵州遵义人,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雅诗社首任社长,善诗赋,好书艺。
其他文献
林启中  他有着广博的茶文化知识,致力于茶文化的传播,让茶文化进企业进社区;他创建深圳市首家紫砂博物馆,将茶文化与紫砂艺术巧妙结合;他心怀大爱,让茶文化融入公益,彰显出一个优秀企业家的慈善情怀。他是雍啟公司董事长、深圳市宝安区工商联副主席、总商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市宝安区一雍紫砂博物馆及一雍美术馆董事长、深圳市宝安区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林启中。  林启中会长的办公室门口,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各种各样的荣誉
期刊
吕鄂军  1970年出生于湖南,1997年10月来到深圳,2003年开始学习国标舞至今,现任宝安区国际标准舞协会副会长,专业国标舞老师,国际标准舞(体育舞蹈)国家B级评审。先后荣获广东省第十六届体育舞蹈锦标赛业余A组摩登舞第一名、第19届国际标准舞锦标赛壮年A组摩登舞第二名、2015年获CBDF中国杯巡回赛年度总决赛业余新星摩登舞第二名等奖项。  吕鄂军是一个普通人,但有着大部分普通人所没有的孜孜
期刊
曾繁坚  广东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深圳市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宝安区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宝安区摄影家协会会员、宝安区摄影文化钟点工。摄影作品获得过广东省第九届美术书法摄影联展优秀奖、“美丽梯面新气象生活百趣齐分享”摄影大赛优秀奖,入选深圳市宝安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画册《物宝民安》、“春风化雨——深圳市宝安区本土艺术家推广工程”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016“深圳宝安摄影12相”
期刊
2018年9月15日,受深圳市宝安区文联邀请,著名音乐家臧云飞、歌唱家丁晓君、著名制片人白艳菊前来宝安调研,为宝安文艺发展建言献策。当天下午进行了音乐交流会,两位名家为宝安本土音乐骨干提供了专业指导,宝安区文联主席史文集、区文联专职副主席赖为杰出席了交流会,并与臧云飞签订了“宝安臧云飞名家音乐工作室框架协议”。  臧云飞宝安传授创作经验  臧云飞,著名音乐制作人,军旅作曲家,曾创作《当兵的人》《天
期刊
在深圳宝安文坛,石泰康是一位几乎无人不知,非常有辨识度的本土作家,数十年的辛勤耕耘,使他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获得了累累的硕果,出版了《宝安往事——追溯宝安历史文化遗存》和《绿茵掠影——深圳民间足球档案》两本追寻深圳本土文化,挖掘宝安文化遗迹的呕心沥血之作。石泰康的写作,引起了学界和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赢得了无数读者的热情鼓励和一致好评。2018年,石泰康入选宝安区首届文艺志愿服务百佳人物。  打
期刊
赵瑞平  1956年6月出生于甘肃兰州。中共党员,学士学位,正高级教师,师从于著名声乐教育家钱培基教授。1992年8月调入深圳。出版专著(合作)一部,在省级刊物发表声乐作品数首,为宝安教育基金百万行谱写“会歌”,创作宝安区“中学生运动会”会歌。多次成功策划、组织大型文艺活动,创建了宝安区教师合唱团、宝安区学生艺术团、宝安区教育艺术团,多次荣获省、市少儿花会、合唱节优秀组织奖和优秀辅导奖。指导师生参
期刊
周大正:  油画氦教授、硕士生导师:1941年生于上海市,祖籍湖北沙市。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师承全山石、汪成一等著名美术家;后分配到甘肃省,在地县基层从事群众文化工作。1978年常书鸿先生推荐周大正到西北民族學院从事教育工作,并参与组建西北民族学院艺术系(现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在六十余年的艺术道路上,周大正创作作品上千幅,其中有多幅作品入选国家级美术展览。1964年,创作油画《龙井春早》入
期刊
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中国油画之父”李铁夫,中国现代雕塑先行者李金发、郑可……步入广东美术馆二楼,一堵红色墙壁上,广州文艺大家的名字如一串明珠熠熠闪光。  为更好地学习借鉴优秀文艺工作经验,更好地组织筹办深圳市宝安文艺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文艺活动,打造更多文艺精品,2021年2月23日,深圳市宝安区文联组织宝安区直属文艺家协会主席、文艺社团会长近50人赴广东美术馆参
期刊
朱鹮是一种姣美动人的稀有鸟类,具有非常高的保护价值和观赏价值,有着鸟中“东方宝石”之称。它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一度因环境恶化导致数量急剧削减,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濒临绝迹。1981年,我国陕西洋县发现了七只野生朱鹮,后经人工繁殖,其种群数量已于2014年达到两万多只。至此,对野生朱鹮的保护工作初见成效,“东方宝石”重放异彩,仅在中国范围内,朱鹮的分布地域已经从陕西南部扩
期刊
閻晚生,1993年移居深圳。一直在深圳晚报社从事新闻采访工作,两年前退休。酷爱摄影,尤爱运动项目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