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小学三年级习作是小学生学习写作的入门,它既不同于简单的写话,也不同于文学创作,而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习作内容只要求学生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明白。目的是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的互动,让学生乐于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开好这个头。我认为在习作教学中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正确认识习作,激发习作兴趣
一提到习作,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很头痛,我们所要做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习作?我在教学习作1时,我先把今天早上的事情记成了一段话念给学生听。(“今天早上起床后,我打开窗户,天还没亮,天空中繁星点点,它们一闪一闪的,好像在向我眨眼睛呢,真是可爱极了!洗漱完毕,我走出宿舍,就听到了同学门琅琅的读书声。”)接着问学生我刚才说了什?学生回答:老师讲了今天早上的事。然后,我顺势引导学生:这就是习作,习作就是把自己所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想过的事情写下来。习作就是取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写身边的人和事,让人看明白就行了。这节课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们理解习作的含义,让学生对习作没有畏惧心理。
二.走进现实生活,自主选择材料
纵观三年级习作,很多习作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事物,我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物,遇到自己印象比较深的事物就把它记到日记本上。久而久之,学生就从现实生活中积累到了丰富的素材,并且学生的感悟也是发自内心的。在习作材料的选择上,不要硬性地规定选择哪个类型的素材。比如,我们可以在习作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学生写出的就不会是空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和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生虽然在信息的储存上要小于城市孩子,接触的新鲜事物较少,但农村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都可以成为他们写作的源泉。教师应充分发挥、利用好这一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让学生飞出单一、封闭的课堂,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挖掘素材,写出富有生机的作文来。一次作文课上,我把学生带到小溪边,让他们感受现场的气氛,捕捉素材。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既新鲜又好奇,个个兴奋不已,有的站在岸边静静的聆听那潺潺的流水声,有的睁着双眼正在细心的观察;有的干脆脱掉鞋子卷起裤管,来个零距离接触。
在大家玩得起劲的时候,一个学生竟然脱口而出:“洁白的溪水哗哗哗的流着。”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说:“不对,水是没有颜色的,应该是清澈的溪水高兴地唱着歌向远方流去”还有个学生大声地说:“老师,我发现鱼儿的嘴巴一张一合的,好像在和我们一块玩游戏呢”......回到课堂,经过现场切身地感受同时又经过我细心指导后,学生的想象更丰富了,有的写“清澈的溪水流淌着河中的每一块石头,那石头就像睡熟的孩子依偎在妈妈的怀里,久久不肯离去。”有的写“你瞧,激流中溪水贱起朵朵水花,就像那晶莹剔透的珍珠在欢蹦乱跳着,真逗人喜爱”。普通话比较好的学生站起来读到:我喜欢在溪边读书,清新湿润的空气滋润着我的喉咙,哗哗的流水伴随着我的琅琅读书声。平常比较调皮的一位学生也举手说要读自己的习作给同学们听,他这样写着:一阵微风吹过,镜子一般的水面波动起来,鱼儿成群结队地透出水面,张大嘴呼吸着新鲜空气,偶尔翻个跟斗,激起一圈圈的波纹。最后班长抢着说:我是这样写的“小溪请带走我的小纸船,让它载着我的心愿、我的梦想,驶向那蔚蓝的大海吧。”这样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当中去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课后要求写的《我熟悉的一处景物》、《家乡的小溪》等作文,学生写起来再也感觉不到困难了。可见,只有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才会有东西可写,有话可说,而且愿意写,乐意说;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写得具体、真实、生动。
三.注重从说到写,规范口头词汇
说和写是语言表达的两种形式,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总是先从说到写。小学三年级的口头语言已经发展了。但要连贯地、有条理地表达,使口头的变为书面的,还要经过严格训练。因为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所得到的素材比较零乱,必须经过大脑加工组织,将零散的素材,有条理地用口头语言表述出来。然后,再用文字写下来,成为书面语言。为了“说”好,先得让学生“想好”;为了“写好”,又要指导学生“说”好。
四.实施指导评阅,让学生乐于写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评价不仅是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
霍懋征老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听表扬,可以令人奋进;挨批评,则常常使人沮丧。老师应该从孩子的错误中 筛选出积极的因素,使他们弃误就正,不断进步。”学生因为不常写作文,不完全掌握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再加上方言的困扰,有时候写出来的文章并不精彩,而且还会相对简短。每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抓住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加以大力表扬。比如:“你的开头非常简洁,紧扣文章中心。”“你的句子很优美,能用上打比方的修辞手法。”“你的结尾写得很好,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习作中加上这样一些激励性的评语的鼓励下,学生树立了写作的自信心,我发现学生变得乐写爱写了。
总之,三年级习作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习作的兴趣,调动起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习作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他们在现实的情感表达中发挥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打好习作的基础。教学时,我们要总结得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小学三年级习作是小学生学习写作的入门,它既不同于简单的写话,也不同于文学创作,而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习作内容只要求学生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明白。目的是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的互动,让学生乐于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开好这个头。我认为在习作教学中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正确认识习作,激发习作兴趣
一提到习作,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很头痛,我们所要做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习作?我在教学习作1时,我先把今天早上的事情记成了一段话念给学生听。(“今天早上起床后,我打开窗户,天还没亮,天空中繁星点点,它们一闪一闪的,好像在向我眨眼睛呢,真是可爱极了!洗漱完毕,我走出宿舍,就听到了同学门琅琅的读书声。”)接着问学生我刚才说了什?学生回答:老师讲了今天早上的事。然后,我顺势引导学生:这就是习作,习作就是把自己所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想过的事情写下来。习作就是取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写身边的人和事,让人看明白就行了。这节课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们理解习作的含义,让学生对习作没有畏惧心理。
二.走进现实生活,自主选择材料
纵观三年级习作,很多习作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事物,我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物,遇到自己印象比较深的事物就把它记到日记本上。久而久之,学生就从现实生活中积累到了丰富的素材,并且学生的感悟也是发自内心的。在习作材料的选择上,不要硬性地规定选择哪个类型的素材。比如,我们可以在习作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学生写出的就不会是空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和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生虽然在信息的储存上要小于城市孩子,接触的新鲜事物较少,但农村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都可以成为他们写作的源泉。教师应充分发挥、利用好这一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让学生飞出单一、封闭的课堂,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挖掘素材,写出富有生机的作文来。一次作文课上,我把学生带到小溪边,让他们感受现场的气氛,捕捉素材。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既新鲜又好奇,个个兴奋不已,有的站在岸边静静的聆听那潺潺的流水声,有的睁着双眼正在细心的观察;有的干脆脱掉鞋子卷起裤管,来个零距离接触。
在大家玩得起劲的时候,一个学生竟然脱口而出:“洁白的溪水哗哗哗的流着。”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说:“不对,水是没有颜色的,应该是清澈的溪水高兴地唱着歌向远方流去”还有个学生大声地说:“老师,我发现鱼儿的嘴巴一张一合的,好像在和我们一块玩游戏呢”......回到课堂,经过现场切身地感受同时又经过我细心指导后,学生的想象更丰富了,有的写“清澈的溪水流淌着河中的每一块石头,那石头就像睡熟的孩子依偎在妈妈的怀里,久久不肯离去。”有的写“你瞧,激流中溪水贱起朵朵水花,就像那晶莹剔透的珍珠在欢蹦乱跳着,真逗人喜爱”。普通话比较好的学生站起来读到:我喜欢在溪边读书,清新湿润的空气滋润着我的喉咙,哗哗的流水伴随着我的琅琅读书声。平常比较调皮的一位学生也举手说要读自己的习作给同学们听,他这样写着:一阵微风吹过,镜子一般的水面波动起来,鱼儿成群结队地透出水面,张大嘴呼吸着新鲜空气,偶尔翻个跟斗,激起一圈圈的波纹。最后班长抢着说:我是这样写的“小溪请带走我的小纸船,让它载着我的心愿、我的梦想,驶向那蔚蓝的大海吧。”这样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当中去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课后要求写的《我熟悉的一处景物》、《家乡的小溪》等作文,学生写起来再也感觉不到困难了。可见,只有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才会有东西可写,有话可说,而且愿意写,乐意说;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写得具体、真实、生动。
三.注重从说到写,规范口头词汇
说和写是语言表达的两种形式,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总是先从说到写。小学三年级的口头语言已经发展了。但要连贯地、有条理地表达,使口头的变为书面的,还要经过严格训练。因为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所得到的素材比较零乱,必须经过大脑加工组织,将零散的素材,有条理地用口头语言表述出来。然后,再用文字写下来,成为书面语言。为了“说”好,先得让学生“想好”;为了“写好”,又要指导学生“说”好。
四.实施指导评阅,让学生乐于写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评价不仅是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
霍懋征老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听表扬,可以令人奋进;挨批评,则常常使人沮丧。老师应该从孩子的错误中 筛选出积极的因素,使他们弃误就正,不断进步。”学生因为不常写作文,不完全掌握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再加上方言的困扰,有时候写出来的文章并不精彩,而且还会相对简短。每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抓住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加以大力表扬。比如:“你的开头非常简洁,紧扣文章中心。”“你的句子很优美,能用上打比方的修辞手法。”“你的结尾写得很好,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习作中加上这样一些激励性的评语的鼓励下,学生树立了写作的自信心,我发现学生变得乐写爱写了。
总之,三年级习作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习作的兴趣,调动起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习作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他们在现实的情感表达中发挥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打好习作的基础。教学时,我们要总结得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