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做为数学教师都清楚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益的保障,因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水平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独立操作的能力,获得新知和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这些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如何运用学案导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土壤。
学案导学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工作,了解当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上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老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它改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畏惧心理,使学生敢于积极思考问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而学案导学无疑在这方面起到了催化作用,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创新思维,充分展示个性,发挥创造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营养。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80%以上来至手指”。意思就是强调动手操作在小学阶段的有着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地位。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还保留着许多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数学本身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教师如果只为学生提供概念、性质、法则,而不给学生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生很难化抽象为具体。因此,要重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眼看、耳听、手摸、口讲)进行感观认识,再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积极思维来获取知识,从而有效地调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的矛盾。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动机,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应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如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后,我在学案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①思考圆锥的体积该如何计算?②它和圆柱的体积有关系吗?当学生的思维动机被激活后,老师再出示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以及一杯水,让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因为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通过装水、倒水实践活动,很快发现了二者之间的秘密,从而得出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最后再要求学生将整个推导过程按步骤写在学案上,并讲述给同桌听。通过这种创设情境精心设问的方式,既能有效地巩固和深化新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提高了思维水平,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精心设计分层练习,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建立良好的智能结构,是数学课堂练习的目标之一。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练习题的功能,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做到分层练习,有针对性的练习,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新意识,从而使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学案导学的实施意见中也要求,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同时练习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将大有可为。只要我们结合学案导学,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就一定能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进一步增强,创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土壤。
学案导学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工作,了解当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上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老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它改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畏惧心理,使学生敢于积极思考问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而学案导学无疑在这方面起到了催化作用,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创新思维,充分展示个性,发挥创造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营养。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80%以上来至手指”。意思就是强调动手操作在小学阶段的有着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地位。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还保留着许多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数学本身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教师如果只为学生提供概念、性质、法则,而不给学生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生很难化抽象为具体。因此,要重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眼看、耳听、手摸、口讲)进行感观认识,再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积极思维来获取知识,从而有效地调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的矛盾。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动机,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应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如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后,我在学案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①思考圆锥的体积该如何计算?②它和圆柱的体积有关系吗?当学生的思维动机被激活后,老师再出示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以及一杯水,让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因为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通过装水、倒水实践活动,很快发现了二者之间的秘密,从而得出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最后再要求学生将整个推导过程按步骤写在学案上,并讲述给同桌听。通过这种创设情境精心设问的方式,既能有效地巩固和深化新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提高了思维水平,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精心设计分层练习,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建立良好的智能结构,是数学课堂练习的目标之一。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练习题的功能,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做到分层练习,有针对性的练习,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新意识,从而使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学案导学的实施意见中也要求,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同时练习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将大有可为。只要我们结合学案导学,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就一定能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进一步增强,创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