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文庙与避暑山庄

来源 :文物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y43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热河文庙;历史背景;建筑规模;保护修复
  
  【摘要】热河文庙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皇家寺庙的历史背景及宏大的建筑规模,是集尊孔、教学、藏书三者为一体的清代承德最高学府。对热河文庙进行全面修复,进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同时全面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是深化避暑山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始建于康熙时期的避暑山庄是清朝政府的第二个政治活动中心。避暑山庄的肇建及其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促进和推动了承德这座城市的形成和全面繁荣,最终发展为清朝的一个畿辅大都会。与此相适应,承德的地方教育开始起步,府学、州学、县学、考棚、书院等相继创办,从而开启了承德历史上文化教育的先河。而热河文庙正是清代承德府地方官学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热河文庙与避暑山庄实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热河文庙修建的历史背景
  
  承德自古为引弓之地,荒略之区,地处燕山南北长城内外交通要塞,是中原地区与蒙古草原的接壤地带,亦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历史上战争频仍,行政设置时断时续,政治、经济的落后,长期制约着这里文化教育的发展。
  清代初期,承德还是一个被称为上营的小村庄,人烟稀疏,文化荒漠。康熙时期,北疆边防事务繁重,受到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清政府无暇顾及这里的办学兴教。随着避暑山庄的肇建与兴盛,在历经60余年的发展繁荣后,清政府才开始关注承德府的地方文化教育。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八月,清廷颁旨,决定在承德府“设义学,延师训课,以励文风,并当建立学宫,酌定庠额,俾得藉以上进”[1]。承德兴办教育这件事情的起因,就是在这一年的夏季,清高宗弘历驻跸热河,与礼部尚书曹秀先谈论时政。曹秀先因掌管教育,便在职言职,向乾隆谈起承德府宜兴学校,以造就士林人才的想法。乾隆听后非常高兴,“于是乎有设学之旨”,在当年秋季降旨,“添设学校书院,加广庠额,以教育而振兴之。并命建立文庙,相地伐材,卜吉鸠工”[2]。事实上就是这次君臣的交谈,成为清代承德办学兴教的一个历史契机。从客观上看,承德府教育能够引起乾隆的重视,并正式列入清政府的议事日程,是因为避暑山庄的肇建,才促成了原本为小村庄的承德向畿辅大都会的根本转变。此时兴办教育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已经具备了办学兴教的基本条件。
  首先是避暑山庄的兴盛,为发展承德府文化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清初,北部边防动荡不安,为巩固北疆,加强军事防务,清政府精心选中了地近京师、道里适中、资源丰富、山川秀美的承德这块宝地,而且这里又是连通长城南北的纽带及军事要冲之地。清帝在此设木兰围场,建避暑山庄,修皇家寺庙,作为“肄武绥藩”、“怀柔绥远”、处理政务的第二个政治中心,由此带动了这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由于清政府口外放垦政策的推行,口外皇庄大量涌现,流民出塞人数增多,清政府“从巩固其北部边疆统治出发,唯恐稽查过严而造成流民动乱,……对蒙古地区放松边禁”[3],内地人口大量迁移塞外,使承德人口猛增,随之带来农业的繁荣。清政府采取多种举措鼓励农耕,开垦土地,种植五谷,允许热河都统任意招垦,“至康熙后半叶,热河粮食已能自给自足”;“大都京城之米,自口外来者甚多”[4]。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承德府及所属州县生产的粮食除食用和外销外,还建立了热河仓廒,以备急需。同时鼓励关内商贾及手工业者到承德从业,这一政策的出台大大加速了承德府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此外还有交通的改善,清政府为了习武木兰,联络蒙古,从京师至木兰围场沿途修建行宫,以供每岁秋狄途中所需,并在重要交通地段设驿站,特别开通了承德广仁岭,使道路更加畅通。行宫与御道的建成,为关内外往来提供了方便。正是由于这种政治、经济、人口、交通诸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使承德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时,承德已经是“户口日增,民生富庶,且农耕蕃殖,市肆殷阗,俨然成一都会”[5],为承德文化教育的起步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是承德府行政机构的设置与不断完善,为办学兴教创造了一定的政治条件。避暑山庄肇建之初的承德仅有从属性的行政建制,尚未设立直接主政的地方行政组织,雍正帝即位后,对承德在政治上给予高度重视,加强了直辖性行政设置。雍正元年(1723年)设立热河厅,翌年增设热河总管,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设承德直隶州[6]。乾隆即位后,进一步加强了对承德的行政设置。乾隆三年(1738年)升热河总管为副都统,乾隆五年(1740年)增设热河兵备道,乾隆七年(1742年)恢复热河厅,裁撤承德州,同时建立喀喇河屯厅、八沟厅、四旗厅和塔子沟厅,后来又增设乌兰哈达厅和三座塔厅[7]。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升热河厅为承德府,同年又改厅设县治,自此承德府成为承德境首府建置。清帝对这里给予了行政建设方面的特殊关注,使府、州、县建制日趋完善,行政地位不断提升。也正是由于地方行政机构的建立健全,乾隆才审时度势及时做出在承德府兴教办学的决策,并特别强调不仅要建学兴教,而且“于时于地胥不可缓,亦不待人请而后行”[8]。
  此外,清朝巩固北部边防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发展教育创造了最佳历史时机。从肇建避暑山庄的历史背景及避暑山庄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来看,尽管清初的康熙帝还没有精力顾及承德的地方教育,但却曾有感于“聚民已达万家,耕桑以辟,户口以增,幅员之广,不啻数千里”,也只有在完成了边疆统一大业,巩固北部边防后,才有精力考虑这座塞外皇宫所在地的教育事业。乾隆在谈到承德尚未立学建郡问题时曾说过:“盖以其时士民稀少,风俗惟鲁,立学建郡之制,有未遑焉。”[9]所以,清政府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后,建文庙、办学校、兴教育,自然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承德府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自此开始,除建文庙外,每厅都各设义学一处,并建书院,设考棚等,热河文庙就是领辖七厅义学的最高学府,也是承德府的首府学堂。
  
  热河文庙的建筑规模及历史价值
  
  热河文庙位于现承德市区西大街二道牌楼的西北侧,背倚山坡,面临市肆,东邻避暑山庄,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16700平方米,始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十月,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五月落成。这座文庙与北京和山东曲阜的孔庙齐名,为全国三大孔庙之一。 热河文庙不仅是清帝在当时的大清陪都祭祀孔子之地,而且是承德府所属州县的教育中心。
  热河文庙坐北朝南,其主要建筑从南至北依次为影壁、牌坊、棂星门、石桥、泮池、大成门、碑亭、东西配殿、大成殿、崇圣祠,东跨院有尊经阁、神厨、神库、牺牲亭,西跨院有教授衙署、明伦堂、斋房。棂星门的中轴线上有一牌楼,上有乾隆皇帝题额“化成久道”匾一面。大成门面阔五间,门内东西两侧墙壁上刻有《御制十全记》、《御制补咏战胜廓尔喀之图序碑记》,门外左侧壁有《御制平定台湾告成热河文庙碑记》。院中建有一座黄琉璃瓦饰顶、四面皆门、各有台阶可通的高大碑亭,亭内巨碑一座,碑身正面是乾隆皇帝《御制热河文庙碑记》,背面是《御制热河承德府记事八韵有序》。碑亭两侧为东西配殿各11间,殿内供历代先贤先儒的牌位。大成殿面阔五间,重檐悬山顶,黄琉璃瓦覆盖,高大宏伟,上悬乾隆帝题“广大中和”匾额一面;殿内正位供至圣先师孔子牌位,四旁祀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及十二先贤等;殿前月台上有焚帛炉一座。东西配殿和大成殿是祭孔的主要殿堂。东跨院的尊经阁内藏康、雍、乾三帝的诗文集及《四书五经》、《大清会典》、《二十四史》等文献史籍达92部376函,清道光年间编纂的《承德府志》原木雕版亦存于阁中。文庙建成时,乾隆皇帝亲临“奠祭”,并将宫内府所藏周代铜祭10件献藏于庙内。文庙的西跨院为府学的教学场所,主体建筑有明伦堂(即讲堂)、教授衙署、斋房等,整个西跨院与文庙构成了一个非常和谐的建筑整体,使热河文庙成为一座尊孔、教学、藏书三者为一体的清代承德最高学府(图一)[10]。
  承德有文庙和武庙(关帝庙),武庙比文庙早建40多年,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与清帝巩固北疆的策略有关。先建武庙,意在用关公的忠、义来凝聚民众,对动荡不安的北疆边防实施先刚后柔、刚柔并济的策略,并将武庙作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总护法神庙,把关公奉为护国神,以保佑大清国泰民安。而热河文庙的建造,其政治意义也显而易见,清政府是想把孔子的儒学奉为固国安邦的精神支撑,在文庙内的大成殿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将学府与祭孔的孔庙融为一体,把祭孔活动与教育结合在一起。文庙的这种建筑构思强化了清朝尊孔读经的教育思想,使之更有渗透力和影响力,进而更有凝聚力,以求大清江山永固。由于热河文庙是当时塞外建立最早的学府和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地方学子汇聚到这里参加科举考试,曾出过很多进士,同时,扈从清帝出塞北巡的文人、大臣也常在文庙里聚首,来自崇儒国度的朝鲜使团还曾在此下榻。此外,文庙中的《御制平定台湾告成热河文庙碑记》、《御制十全记》、《御制补咏战胜廓尔喀之图序碑记》等碑刻,记录和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实。热河文庙不仅是传播儒家文化的殿堂,而且成为当时热河地区的教育中心,对承德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热河文庙还是武庙,其建造的历史背景虽各不相同,但都与避暑山庄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承德的武庙不同于全国其他地方的武庙,它是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总护法神。而热河文庙更有其自身独特的历史价值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它的建造开启了承德历史上文化教育的先河,是承德最早兴教办学的重要标志,在承德教育发展史上占有浓墨重彩的一页。
  
  热河文庙的保护与利用
  
  经历了200多年的漫长岁月,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损毁,热河文庙这座原本气势非凡的清代皇家庙宇已是残破不全。“文革”期间的“破四旧”,拆毁了大成门、大成殿、碑亭、牌坊等建筑,尊经阁、崇圣祠、东西配殿(图二)等亦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院内百余棵苍松翠柏荡然无存。尽管文庙建筑在历史岁月中屡遭破坏,但整体看去仍气势尚在,古韵犹存。幸存下来的部分古建筑被后人相继利用来办学,如“模范小学”、“女子国高”、“文庙小学”等,承德最早的“女子师范学校”就诞生在这里,还曾在尊经阁内成立了热河图书馆。所以,这座残破的皇家庙宇也曾在承德现代教育和文化事业中发挥过作用,历史赋予了热河文庙新的文化内涵。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重要组成部分的热河文庙,其级别很高,这是因其皇家寺庙特定的历史背景及建筑规模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热河文庙的保护与利用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对其进行全面修复,进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是承德文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承德市文物局正在投入大量资金,集中人力、物力,按照整体保护规划分步实施对文庙的全面整修。为了确保热河文庙历史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前期基础工作,如召开专家论证会,查阅大量文献档案资料,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热河文庙的老照片,借鉴国内各大文庙的保护维修经验等,为热河文庙的修复、保护、利用以及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在热河文庙的修复工程正在紧张地进行,我们希望对热河文庙的整修与保护是一次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内罗毕通过的《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总则中指出:“任何修复工程的进行应以科学原则为基础。”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在威尼斯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特别强调了修复工作,其中第九条:“修复过程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工作,其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任何不可避免的添加都必须与该建筑的构成有所区别,并且必须要有现代标记。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修复之前及之后必须对古迹进行考古及历史研究。”第十二条:“缺失部分的修补必须与整体保持和谐,但同时须区别于原作,以使修复不歪曲其艺术或历史见证。”第十四条:“古迹遗址必须成为专门照管对象,以保护其完整性,并确保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清理和开放……。”为此,就热河文庙的保护与利用提出我们的几点思考。
  1、在对热河文庙全面整修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还其历史本来面貌,哪怕是一块砖,一片瓦都不可忽视,以确保古建筑的真实性、完整性。修缮与复建相结合,对尚存的建筑要加以科学修缮,已无存的建筑需要在原址上复建的,须严格依据文献档案资料,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改变。尊重历史,尊重科学,这是对古建筑的最好保护。
  2、经过逐级审批后复建的工程,必须保证施工质量,严禁偷工减料。技术上的严谨与科学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
  3、对古建筑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最好途径就是复原陈列。修复后的热河文庙,对其最好的保护与利用措施,应该首(下转80页)(上接33页)选复原陈列。只有复原陈列才能真正展示文庙的历史文化内涵,尤其是主要殿堂的内部陈设,更要有历史文献及相关影音资料的依据。修复后的热河文庙应以原汁原味的面貌给世人一个完整的历史再现。
  4、多年来热河文庙周围盖满了民房,有些房子已破旧不堪,严重破坏了文庙景观。所以在对文庙修复的同时,对周边环境的改造也应同步进行。
  5、对热河文庙的研究是避暑山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文庙保护和利用过程中,要全面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特别是对文庙内的碑记、石刻、匾额、楹联,以及文庙所藏铜器、杂器、乐器上的铭文等,都应该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方面的研究,这是深化避暑山庄学研究的需要。
  
  ————————
  [1][2]清道光《承德府志》卷12。
  [3]马汝珩、成崇德:《康熙时期人口流动与长城边外开发》,载《山庄研究》,紫禁城出版社,1994年。
  [4]《口外三厅志》卷5《田赋志》。
  [5]《钦定热河志》卷23。
  [6]同[1],卷10。
  [7]同[5],卷55。
  [8][9]《上谕档》“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十四日内阁奉上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0]引自《钦定热河志》卷13《学校一》。
  〔责任编辑:许潞梅〕
其他文献
【关键词】北京;房山;唐代;墓葬  【摘 要】2010年12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配合轨道交通房山线长阳镇站七号地块建设中,发掘清理唐墓一座。墓葬为长方形竖穴砖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等组成,出土随葬品主要有执壶、陶罐、釜等。该墓形制具有地方特色,为研究北京地区唐代墓葬的形制和结构提供了重要证据,为今后研究唐代的社会形态及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北京长阳唐墓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长
期刊
【关键词】河北;唐山丰润;后冯各庄遗址;金元时期  【摘要】 2011年4月至7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唐山丰润后冯各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半地穴式房址、道路、灰坑等重要遗迹,出土陶器、瓷器、铁器等珍贵遗物,为研究冀东地区金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为支持张唐铁路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唐山市文物管理处、丰润区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考古队,于2011年4月至7月,对张唐铁路
期刊
[关键词]邯郸市;百家村墓群;汉代墓葬;发掘简报  [摘要]2008年4月-10月,为配合邯郸市人民路西延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工程涉及的百家村村西区域的1座汉代墓葬进行了发掘,获得一批较为重要的考古资料,为进一步研究邯郸地区汉代贵族墓葬结构、丧葬特点、等级制度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2008年4月-10月,为配合邯郸市人民路西延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工程所涉及的百家村村西区
期刊
【关键词】铜盉;文物保护;青铜器修复  【摘 要】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青铜器,由于受地下埋藏环境的影响,常常会出现锈蚀、扭曲变形或残碎的情况,对其的保护修复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技术处理方法。本文结合一件汉代铜盉的修复保护工作,记述了由工地起取、再到室内科技保护修复的全过程。  我国在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中,每年都会出土大量珍贵的青铜器文物,其中有不少因地下埋藏环境的影响,出土时器物表面
期刊
【关键词】河北省博物馆;书画展;观众;调查报告  【摘要】2011年,在河北省博物馆举办《赵贵德捐赠绘画作品展》期间,宣教部门组织了一次观众调查,旨在对该展览的相关问题进行摸底,以便为将来更好地举办书画类展览提供借鉴。本文对此次调查的结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河北省博物馆作为河北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每年都要举办数个书画展览。书画展览在满足人民艺术追求,提供艺术享受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
期刊
【关键词】北京;密云;西晋墓葬 ;发掘  【摘 要】2011年5月-6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与密云县文物管理所配合密云县果园西路六号用地住宅项目的基本建设,对用地范围内考古勘探发现的两座西晋墓进行了发掘,其中一座保存完整,出土遗物丰富,为北京地区魏晋北朝时期的墓葬增添了新材料,也为同时期的墓葬断代提供了新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  2011年5月28日至6月4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与密云
期刊
张沅先生,祖籍北京市宣武区,出生于湖南沅陵,1951年随父来到邯郸市峰峰矿区。1961年毕业于邢台师范学院,分配在磁县学校任教,后调到磁县文化馆工作。1976年至1977年到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进修班深造一年,自1978年开始走上文物考古工作岗位,曾任邯郸市文物局副局长、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支部书记,直至2003年正式退休,从事文物工作25个春秋(图一)。    1978年4月,张先生任邯郸地区文
期刊
【关键词】旧石器遗址;泥河湾;遗迹  【摘 要】泥河湾盆地是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非常集中的地区,从1923年至今,已经发现了众多早、中、晚期遗址,出土了丰富的文化遗物和许多重要的遗迹。本文对泥河湾盆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迹进行梳理与分析,对不同的遗迹进行了分类研究,并提出在发掘中对遗迹现象应予以重视。  如果将1920年法国神甫桑志华在甘肃庆阳地区发现打制石器作为叩开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大门的标志,
期刊
[关键词]南宋;公牍文书;巡辁;收籴制度;食盐运销  [摘要]《舒州无为军都巡检使刘德收籴划一申禀状》收入《宋人佚简》一书,本文对其内容进行了整理、说明,认为应改称《宋绍兴三十二年舒州无为军都巡检使刘德申禀状为收籴诸事》,并就文书作者的官称——巡检,及该文书在研究南宋中期基层经济状况时的价值进行了分析。    由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上海博物馆共同编纂的《宋人佚简》第5卷公牍部分,收入一件定名为《
期刊
【关键词】北京;大兴康庄;辽代墓葬;发掘  【摘要】2009年9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抢救发掘了北京大兴康庄墓葬一座,出土了瓷器、银器、铜器、木器等随葬品。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分析,该墓时代为辽代晚期。  康庄辽墓位于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北部,东邻兴业大街,南邻清源西路,北为康庄子村(图一)。2009年9月,为配合北京市大兴区康庄项目经适房地块工程建设,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现将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