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百家村M6发掘简报

来源 :文物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el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邯郸市;百家村墓群;汉代墓葬;发掘简报
  [摘要]2008年4月-10月,为配合邯郸市人民路西延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工程涉及的百家村村西区域的1座汉代墓葬进行了发掘,获得一批较为重要的考古资料,为进一步研究邯郸地区汉代贵族墓葬结构、丧葬特点、等级制度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2008年4月-10月,为配合邯郸市人民路西延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工程所涉及的百家村村西区域的1座汉代墓葬进行了发掘。该墓葬位于后百家村村西约75米的台地之上,向南100米为沁河(图一)。此次发掘的这座墓葬属于邯郸市文物保护单位百家村墓群,编号为M6,现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1、封土
  发掘前墓葬地表的封土破坏严重。因水泥厂建厂时修建房屋和道路,对封土的北部和南部破坏很大。平面呈不规则圆形,残存封土东西长14.5~17.5米,南北长17.5~18米,残高为5.5~5.9米。经对封土北部的纵向解剖,判断该封土应分三次夯筑而成。第一次夯土主要为黄褐色土掺杂少量黑灰土块及红褐色土块的花土,主要存在于西部;第二次夯土主要为黄褐色土与大量白色土块及黑灰色土块的五花土,夯层厚度不均,内含大量礓石块,包含有泥质灰陶器残片;第三次夯土主要为黄褐色土掺杂黑灰色土块,土质为粉末状,致密,夯层质量较差。三次夯土特点是夯筑质量不高,夯层0.15~0.45米不等,夯窝不明显。
  
  2、墓葬结构
  M6为土坑竖穴砖室墓,方向14°,由墓道、甬道、主室、西侧室、埋藏坑组成(图二)。
  墓道位于主室东侧,北高南低,呈斜坡状通向墓室,残长12.7米,北部开口处已遭,破坏。墓道中部宽于北部、南部,北部宽2.5米,中部宽2.7米,南部宽2.4米。墓道两壁光滑规整,由上至下略内收。
  甬道 位于主墓室东部,东接墓道。甬道自南向北有三道残存墙基,残高0.4~1.5米,北部和中部的墙基均为墓室内分割墓室墙基的延续,南部墙基与墓室内南墙相连,甬道底部为砖平铺地面。甬道靠近墓道部分发现有圆木竖直排列痕迹,应为封闭墓室时使用,残存墙基上有木板平铺残留痕迹。
  主室 位于M6墓葬结构的中间位置。主室的北壁、东壁、南壁东侧的上部均遭破坏,西壁和南壁西侧保存了当时的原貌。平面呈长方形,墓口南北长8.2米,东西宽6.9米。墓室上有盗洞5个,其中最大的盗洞位于主墓室和西侧室连接处,呈椭圆形,南北长2.5米,东西长1.5米;其余分布在西北角、西北部、东北角、东南角,均为圆形,直径0.8~1.2米不等。墓室底部横排错缝平铺一层砖,四壁顺砖平砌错缝砌起砖墙,砖墙残高0.5~2.4米。距北壁2米、4.7米处分别有一道东西向砖墙,将墓室分割成北、中、南三个部分,两道砖墙均残高0.4米,宽0.3米。墓室砖墙之上并未起券,而是采用木板覆盖其上,再在木板上填土。由于年代久远,木材腐朽以及盗毁严重,墓室之上覆盖的木板均已塌毁,仅在砖墙之上残留有板灰痕迹,宽0.28~0.32米,厚0.04~0.08米,木板应为南北方向平铺,由于墓室东西距离跨度较大,所以中间的两道墙还可以起支撑木板的作用。
  西侧室位于主室的西南部。平面呈长方形,西侧略窄,东西长6.1米,西边宽2.4米,东边宽2.6米,深4.4米。底部呈人字纹状平铺一层砖。西、南、北壁均顺砖平砌错缝砌起砖墙,砖墙高2米,其上盖有木板,现仅残存板灰痕迹。在西侧室西南角和西北角各发现两排脚窝,脚窝上下间距0.16~0.4米,深0.12~0.16米,应为当时修建时方便上下使用的。脚窝痕迹至砖墙附近消失,同时在四壁之上发现明显的工具修整痕迹。
  埋藏坑 在M6封土清理完之后,发现主室正南5米处存在一个长方形遗迹,由于与墓葬不相连,所以当时定为一处遗迹现象。经发掘,发现其建造方法、出土物品与M6相关,所以定为M6的埋藏坑(图三)。
  埋藏坑平面呈长方形,方向95°,东边一部分已被破坏,现存的西壁、南壁西部、北壁西部保存了当时的面貌。埋藏坑深4.1~5.1米,东西长7.9米,南北宽1.65米。底部横排错缝平铺一层砖,四壁顺砖平砌错缝砌起砖墙,砖墙残高1~1.1米,宽0.2米。砖墙之上盖有木板,但毁朽严重,板灰痕迹不明显。埋藏坑西壁、东壁及四角均有脚窝出现,但是排列、大小不规则,应为当时修建埋藏坑时方便上下使用。
  M6破坏严重,又距沁河较近,地下水位较高,随葬器物均遭到侵蚀毁坏,仅剩部分陶器、青铜器、车马饰件、石片等。随葬器物主要分布在主墓室北部、中部及西侧室,少量发现于埋藏坑内。
  
  二、随葬器物
  
  出土随葬器物可分为陶器、铜器、车马饰件、兵器,共194件。
  
  1、陶器
  陶壶6件。可分为2型。
  A型2件,出土于埋藏坑。泥质灰陶,表面涂有白粉,彩绘不可辨识。直口,沿面较厚,颈部较细,溜肩,圈足。标本M6埋:8,口径9.6厘米,腹径18厘米,底径10厘米,高28厘米(图四,1)。
  B型4件。泥质灰陶,表面涂有白粉,颈部有红黑色彩绘,部分可辨识。略显盘口,颈部较粗,圆鼓腹,腹部两侧各置兽面铺首一个,圈足;铺首为穿孔环形鼻,出土时有衔环,已损坏,同时还有彩绘衔环。标本M6:69,近腹部可辨彩绘为两圈三角纹,口径13.6厘米,腹径26.8厘米,底径12.8厘米,高34.4厘米(图四,2)。标本M6:70,沿部饰有可辨彩绘为一圈倒三角纹,近腹部饰有可辨彩绘为两圈三角纹。口径17.6厘米,腹径33,6厘米,底径16.4厘米,高41.6厘米(图四,3)。
  
  2、铜器
  博山炉1件。标本M6埋:1,仅存豆形炉。子口内敛,折壁圆腹,空心高柄。腹壁饰粗凸弦纹两周。口径6厘米,残高7.8厘米(图四,5)。
  连弧纹铜镜 1件。标本M6埋:2,仅存大半。圆形钮,圆形钮座,外饰一圈内向连弧纹,最外一圈饰有文字符号,因锈蚀不可辨。直径8.4厘米,厚0.2厘米。
  环形饰 1件。标本M6埋:3,上为菱形尖首,中为宽带状圆环,下为穿孔双足。通高5.2厘米(图四,6)。
  刷柄 1件。标本M6埋:4,前端呈烟斗状,细长实心直柄,尾端穿孔。长12.4厘米(图四,4)。
  铜盆 2件。大口,宽折沿,浅腹,平底,素面。标本M6埋:7,口径24厘米,底径10.8厘米,高6.8厘米(图五,1)。另1件出土于M6墓室,仅存口沿,底部破坏殆尽。
  蹄形案足 4件。标本M6:22,呈动物蹄足样,表面鎏金。长13.4厘米,宽4.1厘米,厚1.6厘米(图五,2)。
  灶 1件。标本 M6:24,灶上设一个灶孔,由灶身、甑、釜组成。长11厘米,宽7.8厘米,高2.8厘米(图五,3)。
  钫 1件。标本M6:25,略残。方形直口,粗颈,腹壁呈四面棱形,方形高圈足,肩部两侧置衔环耳各一,器身任意一处横截面都呈正方形。口部边长2.1厘米,腹部边长3.1厘米,底部边长2.3厘米,高6.2厘米(图五,4)。
  灯 2件。直口,方唇,浅腹,平底。标本M6:26,盘径2厘米,高3.6厘米(图五,5)。
  锺 1件。标本M6:30,略显盘口,颈部粗短,圆腹,圈足,肩部两侧各置衔环耳一个。口径2厘米,腹径3.6厘米,底径2.3厘米,高4.8厘米(图五,6)。
  
  3、车马饰件
  环形马饰
  1件。标本M6:1,一大一小两个铜环相连,表面均饰有纹饰,大环为变形蝉纹。大环直径3.9厘米,小环直径2.8厘米(图六,1)。
  泡饰 22件。形似蘑菇状,内置横挡,或短锥状铆钉。标本M6:12,直径为1.5厘米(图六,4)。
  盖弓帽 12件,分2型。
  A型 4件。长筒形,前端横扭,顶部花瓣状,管身末端侧出一钩。通体鎏金。标本M6:46,通长3.6厘米,顶径2.6厘米,末径0.6厘米(图六,2)。
  B型 8件。长筒形,前端略有收分,顶部平而呈圆形。管身末端侧出一钩。通体鎏金。标本M6:55,通长2.4厘米,顶径1厘米,末径0.5厘米(图六,3)。
  车軎 3件。中空,前端略成圆饼状,施车辖,后端呈圆筒形,表面饰箍形凸棱,通体鎏金。标本M6:57,通长1.9厘米,顶径1.2厘米,底径1.8厘米(图六,5)。
  当卢 18件,分2型。
  A型 16件。标本M6:6,面板呈桃形,素面,鎏金,背面有乳突两个,穿孔。长4.9厘米(图六,7)。
  B型2件。标本M6:37,面板呈叶形,鎏金,顶部附加花纹。背后有乳突两个,穿孔。长12.5厘米(图六,8)。
  兽面形笠毂3件,形制相同。标本M6:56,兽面泡状,兽面五官特征清晰明显,顶端置长方形短柄,通体鎏金。通长2,1厘米(图六,6)。
  杠箍 1件。标本M6:66。圆筒形,中空,内有残断木头,中部鼓起棱状一周。长10.4厘米(图六,9)。
  马镳 10件,分3型。
  A型 6件。标本M6:15,桨叶形,通体鎏金,中部有穿孔两个。长8.6厘米(图七,2)。
  B型 3件。标本M6:47,S形,通体鎏金,中部有穿孔两个,两端附加有简单纹饰。长8.3厘米(图七,3)。
  C型 1件。标本M6:21,S形,残,通体鎏金,仅残存一个穿孔,端部附加饰有变形云纹。残长4.9厘米(图七,4)。
  
  4、兵器
  “卜”字形铁戟2件,只有前伸的直刺和旁出的横枝,为了加固戟,在中间加装有青铜秘帽。卡必在戟的侧面通过胡上的穿被缚紧,顶端被铜帽卡住,不易脱落。铜帽内有残断的木头,未见完整的木柲。标本M6:67,长40.8厘米,宽17.6厘米(图七,1)。
  
  三、结语
  
  M6为土坑竖穴墓,木棺之外为砖框、木盖顶结构,形制类似椁室,是由土坑墓向砖室墓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区别于西汉早期土坑墓和兴起于王莽时期的拱券顶式砖室墓。这类墓葬在邯郸附近多有发现,与邯郸附近的邢台南郊的木盖砖框墓室相近似,由此可以推断M6的年代应为西汉中期,最晚至王莽时期。
  从出土器物看,陶器仅见壶一类,未见其它类型陶器;大量的鎏金车马器、铜器均为明器,做工精美;“卜”字形铁戟与满城汉墓中出土的铁戟相同,由此推断M6的墓主人身份应该为贵族。
  
  [责任编辑:张金栋]
其他文献
【关键词】古人骨;年龄鉴定;蓟县;桃花园墓地  【摘要】对于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学来说,“提高人骨年龄鉴定的准确度”是一个重要的且急需多学科共同探讨的课题。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学术界常用的两种年龄判定方法,结合天津蓟县明清时期人骨的年龄鉴定工作,提出仅仅用牙齿磨耗来鉴定年龄是存在一定偏差乃至错误的,因此建议在以后的年龄鉴定过程中,使用多个鉴定指标做出的校正值是比较稳妥的。    对于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学来
期刊
【关键词】山西偏关;楼沟遗址;龙山时期;房址  【摘 要】山西偏关楼沟遗址地处晋西北、陕北及内蒙古中南部交接地带,2011年为配合基建工程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房址5座,灰坑3座。该房址是目前在该区域内发现的室内面积最大的房址之一,为研究该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提供了新的资料。  楼沟遗址位于山西偏关县楼沟乡楼沟村东南约1公里的杜家峁南坡上(图一),南北长60米,东西长120米,面积7000
期刊
1989年春,汤原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下乡进行文物普查时,根据当地农民提供的线索,发现一座已被破坏的古墓葬(编号M1),并追缴回部分出土遗物。现将这次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  该墓位于黑龙江省汤原县振兴乡新城村南侧,东距松花江4.5公里,西南距古城村3公里,东北距民主村3.5公里(图一)。地理坐标为:北纬47°08′,东经130°43′,海拔高度为75米。现地表面已开辟成为耕地。  二
期刊
【关键词】北京;清代;恭勤夫人;谢氏茔园;形制布局  【摘要】2010年9月至10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北京大兴区黄各庄恭勤夫人谢氏茔园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围墙、甬路、朝房、大宫门、圆亭、二宫门、祭台、月台等遗迹及石牌楼、功德碑、华表基础,使我们对茔园的建筑形制、构造特点及建造年代都有了明确的认识,为下一步实施保护规划及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0年9月至10月,为配合恭勤夫人
期刊
【关键词】北京;民国时期;陆徵祥;家族墓庐;题刻  【摘 要】陆徵祥家族墓庐位于北京西城区百万庄大街,其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以西式为主。墓庐中的名人题刻在近代文物中独此一例,包括清末帝溥仪及民国时期的政界名流等,一方面反映了陆徵祥本人的政治身份及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民国时期的书风及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及文物价值。  一、墓庐概况  陆徵祥家族墓庐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8号院内,现为中国人民
期刊
[关键词]山海关;长城修复;瓮城遗址;保护展示  [摘要]本文以山海关关城西門、北門瓮城遗址的考古清理工作为依据,详述了西門、北門瓮城的形制及现状,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及展示构想。    纵观千古城池攻防,城門实为最薄弱的环节,无论外敌强攻或巧设诈术,还是内奸反叛,皆通过城門得手。而瓮城的建造一举将这个薄弱环节变为易守难攻之地。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門,与城墙连为一体的
期刊
【关键词】河南巩义;唐墓;唐三彩;器物组合  【摘要】2005年12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巩义城西变电站唐墓M17进行了发掘,该墓的随葬器物有陶器、瓷器、铜器三类,陶器组合明显由两套组成,但是每套又不够定额,合起来个别器类又超出定额,这在郑洛地区唐墓中是不多见的现象。    2005年12月,巩义市电业局在城西22公里的李沟村东麦田里建变电站一座,巩义市文物钻探队对20亩的征地范围内进行了文物
期刊
[关键词]满城汉墓;铜组合器;用途  [摘要]满城刘胜墓出土的一套由三足器、平底、承盘、龙柄勺组成的铜器,在汉代墓葬中尚属首见,对其用途有药用冷却器、灯具、温酒器等不同的说法。本文通过对其器型、结构、保存状况等的考察分析,认为这几种说法都显牵强,但在没有更多的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印证下,对其定名和用途尚难下定论。    河北满城陵山刘胜墓出土了一套由三足器、平底皿、承盘、龙柄勺组成的铜组合器(图一、
期刊
【关键词】北京;房山;唐代;墓葬  【摘 要】2010年12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配合轨道交通房山线长阳镇站七号地块建设中,发掘清理唐墓一座。墓葬为长方形竖穴砖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等组成,出土随葬品主要有执壶、陶罐、釜等。该墓形制具有地方特色,为研究北京地区唐代墓葬的形制和结构提供了重要证据,为今后研究唐代的社会形态及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北京长阳唐墓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长
期刊
【关键词】河北;唐山丰润;后冯各庄遗址;金元时期  【摘要】 2011年4月至7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唐山丰润后冯各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半地穴式房址、道路、灰坑等重要遗迹,出土陶器、瓷器、铁器等珍贵遗物,为研究冀东地区金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为支持张唐铁路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唐山市文物管理处、丰润区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考古队,于2011年4月至7月,对张唐铁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