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有效的问题,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强,而且能让教师的教学过程衔接更完美,让课堂所教能在一个个问题中得到引申。但是,当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提出的问题暴露出了许多不足,如问题太过随意、评价不够科学等,既让学生宝贵的时间出现了浪费,又没有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维,更没有起到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的作用。现如今小学数学课堂追求高效率和全面发展素养,所以从有效提问开始研究打造高效课堂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出的问题存在的不足
(一)问题具有一定的随意性,针对性不强
有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提出问题时,根本就没有经过太多的思考,只是随性而问,导致问题的针对性不强。而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不愿思考或回答得也非常随意,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机而言。例如,教师在讲“万以内的数的写法”时,会问学生“你们见过的最大五位数和最小五位数分别是多少?”。这种断崖式的问题不仅让学生举手无措,而且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强,且针对性有限。
(二)问题的适用范围有限,忽视了后进生
部分教师在提问时容易走进两个“误区”:其一是问题的难易程度更多偏向于优、中等学生,针对后进生的提问很少;其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数让优、中等学生回答,后进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少之可怜。 所以后进生往往会被“忽略”,而教师的问题适用范围也非常有限。例如,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时,出示51-36后,直接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后指名汇报。优等生和一部分中等生因有提前学的基础自然知道如何做,可问题是还有很多学生根本没弄明白其中的算理。教师的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后进生根本没有回答的机会。
(三)问题的艺术性不足,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必然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的精力更集中。但是,有些小学数学教师的问题艺术性明显不足,只是一味的提出“对不对?”、“是不是?”等问题,以至于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提问“操场上有角吗?”、“教学楼有角吗?”等问题丝毫没有趣味性,根本吸引不了学生,回答内容局限于“有或没有”,这些有局限性的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浇灭了孩子寻找知识思维热情。
二、基于有效提问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要重视问题的启发性
叶圣陶提出:教师不但要重视教,更要重视导。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停留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本身,即不能光重视回答的结果,还要重视问题的启发性、开放性、针对性和艺术性,重视问题能否促进学生思维习惯或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即应该重视问题思考的过程。
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三(2)班有46人,而三(2)班比三(3)班少1人,请问三(3)班多少人?”这时候有的学生看到“少”字,所以习惯性的就用46-4=42人。这时候教师问“同学们,这样做对吗?”,学生回答“不对”。最后老师说“应该用46+4=50对吗?”,这时候学生回答“对”。从师生对话的情况来看,教师所提问题的启发性明显不足,学生并不知道其中原因,仍可能看到“少”就是“减”,看到“多”就是“加”。很明显,教师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无法给学生打造高效课堂。本文认为教师应该如下提问:
首先,提问“通过读题你知道哪个班上的人少,哪个班上的人多呢?”,这时候学生会根据题意回答“是三(3)班人多,三(2)班人少”,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理解两个班之间的关系,“如果我用一段线段来表示三(2)班的人数,那么三(3)班的线段应该怎么画?”学生很容易的就会说出三(3)班线段长度在三(2)基础上多出“表示1人”一小段,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线段图,后追问: “三(3)班人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呢?应该怎么求呢?”学生看着线段图很容易就会列出加法的算式。最后补充道“不要看到‘少’就是减,看到‘多’就是加,一定要看求多的那一方,还是求少的那一方”。教师就这样用启发性的提问,一步步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二)根据学生层次提不同问题,调动积极性
班级中学生由于受遗传、环境和学前教育等因素影响,所表现出学习能力、水平就不同。优等生和中等生在课堂上往往更加活跃些,回答问题更积极,进而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而后进生由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这使得后进生更加畏惧学习,产生抗拒心理。因而教师更要关注后进生课堂学习情况,课堂提问要兼顾全体,针对优、中、后进生进行有层次型的提问,从而让每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都能被调动。
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多方面素养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次是优等生,B层次是中等生,C层次是后进生。然后,对于优等生可以问一些复杂而综合、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对于中等生可以问一些适当拓展的问题,而对于后进生则可以问一些基础、容易的问题。例如,教学“几时几分”一课时,复习导入新课,先出示两个整时时刻,由后进生来回答并说明理由,因为是一年级学习的内容后进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有了好的开端,后进生就会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对接下来学习内容就不会那么望而生畏了。接着出示例2三幅鐘面图(几时几分),在全班试读后指名回答就可以倾向于中等生,有了上堂课时与分关系的认识,学生能够较轻松的读出时刻并说出理由,这对于中等生来说无疑是莫大鼓舞,对学习更加充满兴趣。在小结认读时间的方法时可以让优秀生来完成,因为这个问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归纳概括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对于优秀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如果说前面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太小儿科”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可以让优秀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效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整堂课的教学关注到不同程度的学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了不同的情感体验,有着不同的收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保护和调动。
综上所述,尽管当前的课堂提问有些还不够高效,仍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教师要积极认识这一问题,然后思考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让我们广大教师的课堂更高效,让学生的成绩与身心健康都有进步。总之,好的问题、有效的问题能指引学生前进,可以不断的为学生打开下一闪“生命之门”。只有建立在有效提问基础上课堂教学,才会让学生有更大的进步,学生的素质才能更全面的发展。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出的问题存在的不足
(一)问题具有一定的随意性,针对性不强
有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提出问题时,根本就没有经过太多的思考,只是随性而问,导致问题的针对性不强。而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不愿思考或回答得也非常随意,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机而言。例如,教师在讲“万以内的数的写法”时,会问学生“你们见过的最大五位数和最小五位数分别是多少?”。这种断崖式的问题不仅让学生举手无措,而且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强,且针对性有限。
(二)问题的适用范围有限,忽视了后进生
部分教师在提问时容易走进两个“误区”:其一是问题的难易程度更多偏向于优、中等学生,针对后进生的提问很少;其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数让优、中等学生回答,后进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少之可怜。 所以后进生往往会被“忽略”,而教师的问题适用范围也非常有限。例如,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时,出示51-36后,直接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后指名汇报。优等生和一部分中等生因有提前学的基础自然知道如何做,可问题是还有很多学生根本没弄明白其中的算理。教师的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后进生根本没有回答的机会。
(三)问题的艺术性不足,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必然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的精力更集中。但是,有些小学数学教师的问题艺术性明显不足,只是一味的提出“对不对?”、“是不是?”等问题,以至于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提问“操场上有角吗?”、“教学楼有角吗?”等问题丝毫没有趣味性,根本吸引不了学生,回答内容局限于“有或没有”,这些有局限性的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浇灭了孩子寻找知识思维热情。
二、基于有效提问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要重视问题的启发性
叶圣陶提出:教师不但要重视教,更要重视导。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停留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本身,即不能光重视回答的结果,还要重视问题的启发性、开放性、针对性和艺术性,重视问题能否促进学生思维习惯或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即应该重视问题思考的过程。
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三(2)班有46人,而三(2)班比三(3)班少1人,请问三(3)班多少人?”这时候有的学生看到“少”字,所以习惯性的就用46-4=42人。这时候教师问“同学们,这样做对吗?”,学生回答“不对”。最后老师说“应该用46+4=50对吗?”,这时候学生回答“对”。从师生对话的情况来看,教师所提问题的启发性明显不足,学生并不知道其中原因,仍可能看到“少”就是“减”,看到“多”就是“加”。很明显,教师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无法给学生打造高效课堂。本文认为教师应该如下提问:
首先,提问“通过读题你知道哪个班上的人少,哪个班上的人多呢?”,这时候学生会根据题意回答“是三(3)班人多,三(2)班人少”,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理解两个班之间的关系,“如果我用一段线段来表示三(2)班的人数,那么三(3)班的线段应该怎么画?”学生很容易的就会说出三(3)班线段长度在三(2)基础上多出“表示1人”一小段,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线段图,后追问: “三(3)班人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呢?应该怎么求呢?”学生看着线段图很容易就会列出加法的算式。最后补充道“不要看到‘少’就是减,看到‘多’就是加,一定要看求多的那一方,还是求少的那一方”。教师就这样用启发性的提问,一步步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二)根据学生层次提不同问题,调动积极性
班级中学生由于受遗传、环境和学前教育等因素影响,所表现出学习能力、水平就不同。优等生和中等生在课堂上往往更加活跃些,回答问题更积极,进而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而后进生由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这使得后进生更加畏惧学习,产生抗拒心理。因而教师更要关注后进生课堂学习情况,课堂提问要兼顾全体,针对优、中、后进生进行有层次型的提问,从而让每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都能被调动。
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多方面素养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次是优等生,B层次是中等生,C层次是后进生。然后,对于优等生可以问一些复杂而综合、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对于中等生可以问一些适当拓展的问题,而对于后进生则可以问一些基础、容易的问题。例如,教学“几时几分”一课时,复习导入新课,先出示两个整时时刻,由后进生来回答并说明理由,因为是一年级学习的内容后进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有了好的开端,后进生就会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对接下来学习内容就不会那么望而生畏了。接着出示例2三幅鐘面图(几时几分),在全班试读后指名回答就可以倾向于中等生,有了上堂课时与分关系的认识,学生能够较轻松的读出时刻并说出理由,这对于中等生来说无疑是莫大鼓舞,对学习更加充满兴趣。在小结认读时间的方法时可以让优秀生来完成,因为这个问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归纳概括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对于优秀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如果说前面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太小儿科”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可以让优秀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效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整堂课的教学关注到不同程度的学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了不同的情感体验,有着不同的收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保护和调动。
综上所述,尽管当前的课堂提问有些还不够高效,仍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教师要积极认识这一问题,然后思考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让我们广大教师的课堂更高效,让学生的成绩与身心健康都有进步。总之,好的问题、有效的问题能指引学生前进,可以不断的为学生打开下一闪“生命之门”。只有建立在有效提问基础上课堂教学,才会让学生有更大的进步,学生的素质才能更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