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少年儿童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利用“互联网+”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既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带来大量的素材,又能为课外阅读学习实践提供多种途径,从而为课外阅读教学插上翅膀。文章对“互联网+”背景下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互联网+”;课外阅读;阅读教学
如何抓住“互联网+”这个资源进行课外阅读教学,从而起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效果呢?这首先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为课外阅读提供的平台。
一、“互联网+”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带来大量的素材
学生不喜欢课外阅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接触到的课外阅读素材与现在的生活相距较远,又多用文言文写成。虽然文言文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它比较“内敛”,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其理解不到位。加之常规课外阅读素材的传播只是单方面的自身传达,交互性较差,枯燥单调的学习素材影响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
互联网是一座信息资源的宝库,学生只要上网就可以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教师只要在课外阅读课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搜索课外阅读素材,通过观看生动有趣的课外阅读动画素材,倾听名家大师的吟诵,自然而然就会在学生的心中播下课外阅读的种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互联网+’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课程目标
1. 总目标——“互联网+”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2. 分目标——兴趣目标:通过制作的微课视频,课前让学生观看预习,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有重点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亲近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 阶段目标——(低段)兴趣目标: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初步感兴趣。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有重点地初步了解一些易读的优秀传统文化、成语故事、歇后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程——《三字经》《千字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中段)兴趣目标: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较浓厚的兴趣。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有重点地初步感受一些易懂的优秀传统文化、歇后语、谚语、对联,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程——《孝经》《大学》。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亲近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高段)兴趣目标:让学生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有重点地亲近一些典型的优秀传统文化、谚语、对联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程——《中庸》《论语》。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互联网+’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内容
1. 总内容——《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传统文化中部分易读、易懂、典型的名言、诗词、成语、歇后语和对联等。(课程融合:运用互联技术)
2. 阶段内容——低段:《三字经》《千字文》、易读的成语故事、易读的歇后语。(课程融合:微课、PPT、Flash、电子书包、智慧课堂)中段:《孝经》《大学》、易懂的歇后语、易懂的谚语和对联。(课程融合:微课、PPT、Flash、微博、电子书包、智慧课堂)高段:《中庸》《论语》、典型的歇后语与谚语、典型的对联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融合:微课、PPT、Flash、微博、电子书包、智慧课堂、小论坛)
二、“互联网+”为课外阅读学习实践提供多种途径
(一)改进课堂教学
课外阅读课堂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感受和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能受到优秀课外阅读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课堂文化氛围,力求多一点文化气息,多一点原本属于其的靓丽与芬芳,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二)构建创新网络与传统学习平台
据有关调查表明:大多數学生都想读文化典籍,却缺乏阅读的途径,或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阅读乏味。为解决这个弊端,我们构建了网络教育平台,建立课外阅读专题微信群,把相关的课外阅读经典阅读公众号、微博等推送给学生和家长,做到课外阅读教育全面立体化覆盖。
我们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发“优秀课外阅读”课程体系、举办班级学习论坛、研讨沙龙等,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创建“传统经典”网页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文化网站和诗歌专门网站获取信息,并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料汇集到一起,通过对资料的整理、重组和内化,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网页。
(四)举办课外阅读学习交流论坛
每月举办一次学习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找读书知己。为了促进大家相互学习,互相受益,训练思维,在交流会上设立专题引发讨论,引起争鸣。通过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对作品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三、探索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在探索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创造性地让“互联网+”与课外阅读教学相融合,不断使用智慧课室和电子书包探索出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下面以收集式、活动式、研讨式为例,阐述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一)搜集式
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通过互联网、网络智慧课堂、电子书包等方式搜集优秀的课外阅读资料,然后让学生在上课时展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和交流。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民族课外阅读,又培育了学生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翻转式
任课教师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制作有关课外阅读授课内容的微课视频,或者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家观看微课视频或相关的资源,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则变成了师生、生生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学生把在预习或者自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让已经懂得的学生去解答,从而实现“兵教兵”的良好发展模式,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活动式
茂名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课外阅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开展“寻访家乡课外阅读”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家乡特有的节庆、习俗、名胜古迹的由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和感受家乡节庆习俗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课外阅读素材。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优秀课外阅读的熏陶下逐步形成。
四、“互联网+”为学习课外阅读提供最大限度释放自我的空间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课外阅读似乎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评价者往往只有教师一个人,最多就是一个班的学生,表达和交流的空间比较狭窄。而在“互联网+”课外阅读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享有“互联网+”平台带来的平等地位与空前的自由,学生既是课外阅读学习资源的创作者,又是观看者。学生可以把自己学习课外阅读的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上,让其他人都能看到。学生上网浏览作品,同时以发帖子的形式回复对自己作品的看法及评价,逐渐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学习水平。这样,学生可以得到及时、多元的评价。这种开放式的互动交流,既有学生本身观点的表达,也有同学及教师的点评。而且,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较全面地有效结合,使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素养的提升。
但处于探索中的“互联网+”在课外阅读教学中也有其不足。所以,教师在利用“互联网+”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与学生都应重新审视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
教师是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与实施者,但在“互联网+”环境下,师生共享“互联网+”教育资源,在“互联网+”中同属于学习者的地位。但开放的“互联网+”空间更多的时候会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担负起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而在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的真正的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学生,也应听从教师的引导,有序且有目的地参加教师评价的课外閱读活动。
(二)教师与学生都应提高计算机的运用水平
教师与学生都必须学习电脑技术,并且要不断提高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更快地了解新的信息,掌握新的教学手段,更好地引导学生。而学生只有懂得基本的计算机技术,才能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
利用“互联网+”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是信息时代课外阅读教学的一种变革,“互联网+”本身具有的优势,加上教师的引导,能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舞台。
关键词:“互联网+”;课外阅读;阅读教学
如何抓住“互联网+”这个资源进行课外阅读教学,从而起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效果呢?这首先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为课外阅读提供的平台。
一、“互联网+”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带来大量的素材
学生不喜欢课外阅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接触到的课外阅读素材与现在的生活相距较远,又多用文言文写成。虽然文言文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它比较“内敛”,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其理解不到位。加之常规课外阅读素材的传播只是单方面的自身传达,交互性较差,枯燥单调的学习素材影响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
互联网是一座信息资源的宝库,学生只要上网就可以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教师只要在课外阅读课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搜索课外阅读素材,通过观看生动有趣的课外阅读动画素材,倾听名家大师的吟诵,自然而然就会在学生的心中播下课外阅读的种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互联网+’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课程目标
1. 总目标——“互联网+”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2. 分目标——兴趣目标:通过制作的微课视频,课前让学生观看预习,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有重点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亲近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 阶段目标——(低段)兴趣目标: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初步感兴趣。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有重点地初步了解一些易读的优秀传统文化、成语故事、歇后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程——《三字经》《千字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中段)兴趣目标: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较浓厚的兴趣。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有重点地初步感受一些易懂的优秀传统文化、歇后语、谚语、对联,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程——《孝经》《大学》。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亲近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高段)兴趣目标:让学生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有重点地亲近一些典型的优秀传统文化、谚语、对联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程——《中庸》《论语》。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互联网+’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内容
1. 总内容——《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传统文化中部分易读、易懂、典型的名言、诗词、成语、歇后语和对联等。(课程融合:运用互联技术)
2. 阶段内容——低段:《三字经》《千字文》、易读的成语故事、易读的歇后语。(课程融合:微课、PPT、Flash、电子书包、智慧课堂)中段:《孝经》《大学》、易懂的歇后语、易懂的谚语和对联。(课程融合:微课、PPT、Flash、微博、电子书包、智慧课堂)高段:《中庸》《论语》、典型的歇后语与谚语、典型的对联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融合:微课、PPT、Flash、微博、电子书包、智慧课堂、小论坛)
二、“互联网+”为课外阅读学习实践提供多种途径
(一)改进课堂教学
课外阅读课堂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感受和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能受到优秀课外阅读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课堂文化氛围,力求多一点文化气息,多一点原本属于其的靓丽与芬芳,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二)构建创新网络与传统学习平台
据有关调查表明:大多數学生都想读文化典籍,却缺乏阅读的途径,或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阅读乏味。为解决这个弊端,我们构建了网络教育平台,建立课外阅读专题微信群,把相关的课外阅读经典阅读公众号、微博等推送给学生和家长,做到课外阅读教育全面立体化覆盖。
我们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发“优秀课外阅读”课程体系、举办班级学习论坛、研讨沙龙等,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创建“传统经典”网页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文化网站和诗歌专门网站获取信息,并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料汇集到一起,通过对资料的整理、重组和内化,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网页。
(四)举办课外阅读学习交流论坛
每月举办一次学习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找读书知己。为了促进大家相互学习,互相受益,训练思维,在交流会上设立专题引发讨论,引起争鸣。通过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对作品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三、探索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在探索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创造性地让“互联网+”与课外阅读教学相融合,不断使用智慧课室和电子书包探索出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下面以收集式、活动式、研讨式为例,阐述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一)搜集式
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通过互联网、网络智慧课堂、电子书包等方式搜集优秀的课外阅读资料,然后让学生在上课时展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和交流。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民族课外阅读,又培育了学生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翻转式
任课教师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制作有关课外阅读授课内容的微课视频,或者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家观看微课视频或相关的资源,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则变成了师生、生生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学生把在预习或者自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让已经懂得的学生去解答,从而实现“兵教兵”的良好发展模式,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活动式
茂名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课外阅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开展“寻访家乡课外阅读”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家乡特有的节庆、习俗、名胜古迹的由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和感受家乡节庆习俗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课外阅读素材。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优秀课外阅读的熏陶下逐步形成。
四、“互联网+”为学习课外阅读提供最大限度释放自我的空间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课外阅读似乎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评价者往往只有教师一个人,最多就是一个班的学生,表达和交流的空间比较狭窄。而在“互联网+”课外阅读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享有“互联网+”平台带来的平等地位与空前的自由,学生既是课外阅读学习资源的创作者,又是观看者。学生可以把自己学习课外阅读的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上,让其他人都能看到。学生上网浏览作品,同时以发帖子的形式回复对自己作品的看法及评价,逐渐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学习水平。这样,学生可以得到及时、多元的评价。这种开放式的互动交流,既有学生本身观点的表达,也有同学及教师的点评。而且,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较全面地有效结合,使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素养的提升。
但处于探索中的“互联网+”在课外阅读教学中也有其不足。所以,教师在利用“互联网+”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与学生都应重新审视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
教师是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与实施者,但在“互联网+”环境下,师生共享“互联网+”教育资源,在“互联网+”中同属于学习者的地位。但开放的“互联网+”空间更多的时候会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担负起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而在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的真正的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学生,也应听从教师的引导,有序且有目的地参加教师评价的课外閱读活动。
(二)教师与学生都应提高计算机的运用水平
教师与学生都必须学习电脑技术,并且要不断提高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更快地了解新的信息,掌握新的教学手段,更好地引导学生。而学生只有懂得基本的计算机技术,才能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
利用“互联网+”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是信息时代课外阅读教学的一种变革,“互联网+”本身具有的优势,加上教师的引导,能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