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词析句,从课堂开始

来源 :教育界·综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ajewe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结合《匆匆》一文,从结构之美、诗意之美、语言之美和表达之美四个方面进行了品味,目的是通过这样的课堂实践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品词析句;课堂阅读教学;语文素养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的题材并不新颖脱俗,语言也没有过多的华词丽句,但是所散发出的浓郁诗意以及所揭示的深刻哲理使其至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本文拟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品味,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一、品味结构之美,引领学生进入审美感知
  《匆匆》一文一共有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作者发出了“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的疑问,这句话在这里不仅发人深思,而且引出下文,同时还点明主题。第二部分即第二、三、四自然段,作者结合具体的事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流逝的踪迹,同时感慨于自己在过去的八千多个日子中无所作为,处处流露出了一种惋惜与悔恨、怅惘与追求的复杂心情。本来文章到此便可收尾,但是作者激动的心情仍旧难以平复,千言万语化作了一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简单的一个疑问句,放在这里不仅点明了中心,深化了主题,而且与文章的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完整,行文更紧凑。
  除了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作者在行文当中的结构安排也是匠心独运。在第二、三、四自然段中,作者分别描写了八千多日子的时间匆匆,八千多日子的每一天时间匆匆,并抒发了对时间匆匆流逝而自己无所作为的懊悔及对未来的思考。这样层层递进、有序的表达使文章中心得到進一步的深化。
  那么如何让学生感知到文章在结构上的这种美感呢?笔者在执教时采用了反复吟诵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结构特点,初步体会文章主旨。当然,笔者还利用了多媒体课件、配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置身其中,真切感受,在情境中诵读,在诵读中更深刻地领悟作者这样谋篇布局的意图所在。
  二、味语言之美,引领学生进入审美想象
  (一)运用修辞,情趣之美
  韶华易逝,青春难再,面对匆匆流逝的时间,我们唯有珍惜时间,有所作为,才不枉来这世界走这一遭。除了无奈和惋惜,作者想表达的其实是这样的一份决心。在抒发这一感受时,作者并未大发空洞的议论,而是把自己的感觉、潜在的意识依托在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之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比如:“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太阳被拟人化了,像一个娇羞的女子,迈着轻快的步伐在作者面前一闪而过,以至于作者不得不“茫茫然跟着旋转”。接着,作者又运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展现了时光的飞逝: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默默时、伸手遮挽时……时间他就这样伶伶俐俐地“跨过”“飞去”“溜走”“闪过”。时间这时候又像是青春洋溢的少年,他来去是这样的轻巧匆忙,一点都不顾及作者的挽留之意。原本无影无踪无情的时光在作者的笔下不仅变得形象可感,而且充满人情。我们在此不得不佩服朱自清富有情趣的表达。
  (二)运用叠词,音律之美
  为了使散文的语言具有音乐性,朱自清在用词方面非常考究。不足六百字的《匆匆》一文运用了十几个叠词,有刻画神态的,如“头涔涔”“泪潸潸”“茫茫然”等;有描写动作的,如“匆匆”“默默”等;有形容状态的,如“伶伶俐俐”“轻轻悄悄”等。大量叠词的运用在内容上丰富了语言的内涵,在形式上赋予了语言的乐感。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朗读课文去感受其音律的和谐之美,而且可以通过摘抄积累词语,在今后的习作中有意识地运用叠词以增强文章的感情色彩,增加语言活泼自然的韵味。
  (三)运用口语,简练之美
  亲切和自然是朱自清作品中的语言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美学境界,也是他进行写作时孜孜以求的美学目标[2]。所以,他一直秉持着口语化写作的主张,力求让语言富有生活的气息与活力。比如《匆匆》里有这样一段描写:“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句式,有的只是朴实的语言、简单的句型,仿佛作者就坐在我们面前说话,亲切且富有真情。像这样口语化的语言在文章中比比皆是,平淡自然,情意绵长,富有简练之美。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在习作中总是堆砌词语而不知所云。教师便可以此为例让学生加以借鉴,引导他们明确:语言的朴素并不意味着语言的贫乏,而是利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真情实感,进而打动读者。
  三、品味诗意之美,引领学生进入审美情境
  读书如品茗茶,饮美酒,而要品出这其中的味,就需要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研读精彩的词、句、段及景物描写或展现人物的细节描写,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感情,使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是界定一堂好课的标准。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在语言品悟中的运用对学生形成语感、发展语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教学《匆匆》,让学生体会文中有画的美、音乐的美,还有诗一样的美。于是,笔者把第一自然段变成一首诗:
  (出示CAI):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
  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
  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读后,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情到深处课自优,学生能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说明在老师的引导下已深刻地理解了语言,激起了情感波澜。一段课文内容,不动一字,只这么换行切位,摇身一变,就成了一首诗,与原文韵味一致,却更具情致,更富有诗情画意。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精妙美丽,给学生心灵留下多么震撼的一笔。
  每篇文章都有文本语言亮点。所谓文本语言亮点,是指一篇课文中写得精彩的地方,读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那生动、形象的比喻,那节奏明快、气势磅礴的排比,那贴切传神、栩栩如生的比拟,那工整而有韵律的对仗,还有那令人叫绝的神来之笔、精巧有序的布局谋篇等,这些优美规范的语言可谓语言中的精品,它們往往也是课文的情理意趣之所在。抓住这些亮点语言反复体味、品悟,不但能快速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陶冶学生的思想素养和审美情趣,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促进语感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捷径一条。
  四、品味表达之美,引领学生进入审美创造
  《匆匆》在表达上的一个鲜明的特点便是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文章开篇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同时也是借“燕子、桃花和杨柳”这三样“失而可得”的事物来对比“一去不复返”的时间,进而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要知道,一切风景,只因有了人的参与,才成为景物。或者说,一切景物,只因赋予了人的情感,才显得生机勃勃,饶有情致。文章本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可引导学生在习作当中既要有情感的体现,又要有景物的描写,情与景的相互交融可以让文章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实,让情感得到更好的抒发。在此,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模仿原文句式进行练笔,通过类似句、段甚至篇章的拓展训练,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不断升华自我审美创造素养。
  五、结语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审美教育,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言语形式、鲜活的生活画面和生动的思想感情,对真善美做出客观的评价,返身走向自我认识,不仅能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更能为他们未来的生活打上明亮的“生活底色”。
  然而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存在这样的现状:教师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需求,美文得不到美讲,以至于学生的审美需求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削弱了其阅读的兴趣。因此,身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发现并利用教学中隐藏的各种美的因素来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极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杨桂梅.《匆匆》语言艺术赏析[J].北方论丛,1997(02):93-95.
  [2]迟卉.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研究[J].科技风,2015(22):224.
其他文献
【摘要】从找寻未到校学生的事例中体会出转化学困生的方法,以人为本,付出师爱,以生之助,友情感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家校携手,合力树人,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关键词】拥抱;师爱;友情;因材施教;育人  “老师,王娟到现在还没来上学,她肯定是没有写完作业不敢来……”上课铃响过之后,听着班干部气愤的汇报,我的心情一下子糟糕起来。当时接这个班时,成绩是全年级倒数第一,无人愿意接手,校长
【摘要】中职教育必须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握学生思想脉搏,采取更加务实和灵活的方式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目前,中职班主任在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主要存在教师言传身教不强、班级班风建设不明、学生教育主体不够、心理问题疏导不够、信息技术运用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心理问题;现状;对策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是带动社会
【摘要】面对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难度较高、兴趣不大的难题,教师應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传统文化教育做得生动活泼、富于情趣,实现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使信息技术成为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传统文化;信息技术;现代化;趣味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电化教育专项课题“小
【摘要】“互联网 ”的科技风潮席卷下的传统学校教育正面临着种种困惑、质疑与挑战。如何革新理念,改变方法,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顺应社会进步的需求,是每一位教育从业者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文章分别从学生、教师、课堂角度阐述了面向未来的教育形态,并以初中化学教学为例,提出智慧课堂的教学策略与实施。  【关键词】互联网 ;未来教育;初中化学  现代社会已经快速地步入了网络信息化科技时代,传统行业正在被科技所
【摘要】毫无疑问,游戏教学属于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其对于孩子们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特别大的促进作用。正因为如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知识教授时,应巧借游戏教学,切实激发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力求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游戏教学;小学数学;兴趣;融合  伴随新课改的进一步落实,游戏教学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大教学领域中。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游戏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孩
【摘要】作文的“教”从三部曲开始。第一步:创设“功能语境”,梳理思维脉络,解决“怎样激活思维”的问题。第二步:树立“读者意识”,把握选材方向,解决“选择写什么”的问题。第三步:调动“五官体验”,突破表达困境,解决“怎样写”的问题。三部曲教学,引导学生写出3D立体效果,让学生在习作练习中加深心得,爱上写作。  【关键词】三部曲;功能语境;读者意识;五官体验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
【摘 要】本文以山东现代职业学院为例,阐述了一个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等方面做出来的新探索,反映了在新的教育背景和理念下,探索新的校企合作的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提高,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必经之路,这种探索也必将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实训基地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我国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文章总结了一线教师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感受,从课堂教学理念、视频选取与制作、配套学习环境、学生自学积极性、教师高效利用课堂时间五个方面入手,阐述了翻转课堂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并分析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翻转课堂;问题;解决对策  一、关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有些教师认为翻转课堂就是用观看视频代替教
【摘要】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形式,是强化教学教学成果的有效途径。文章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中特)课程为例,从课程特点和定位分析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路径思考,对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有一定启迪意义。  【关键词】毛中特课程;实践教学;问题;路径方法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摘要】“追求真理做真人”是陶行知治学的终极目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的一句名言。“教人求真”是他的教育目标,“学做真人”则是他自身的追求。要从陶行知先生的求真知做真人德育思想入手,以“真”历练孩子,引导孩子,感化孩子,让孩子们切切实实做到明明白白做事,真真切切做人。  【关键词】求真知;做真人;历练;引导;感化  陶行知曾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