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玩”是学生的天性,哪怕是成人亦是如此。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是成正比的。学习兴趣浓,即便是再难的问题,他们也会持之以恒去完成;对学习不感兴趣,即便教师强行威逼,也无济无事。
让课堂富有趣味,需要教师洞察学生的内心,以一颗“童心”走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那么多的特级教师在一个陌生的班级上课却与学生们融成一片,为什么?正因为他们知道此时学生们想要什么,喜欢什么。
课堂是学生茁壮成长的沃土、展示才能的舞台、自由翱翔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学有所获,让教学有所成效,还得做学生文章。
怎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呢?我根据多年的教育经验总结出一下几点。
一、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
老师上课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经历一个“对话”的过程。其中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在这个教学对话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相互之间不应存在压力,有的只是自由言说,自己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发现,这样课堂上才会充满和谐,学生们才会学得轻松。比如学生的默读,不再是任务驱动的读,而成了兴趣驱动的读,这效果便完全不一样了。学生在课堂上读得轻松、学得愉悦,自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形式新颖的课堂
追求新鲜是人类的本性,一成不变的教学形式,势必造成学生感官的麻木。任何方法、任何手段、任何技巧如果不知变通,便会渐渐失去它的魅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高度集中,教师还得拿出能令学生精神一振的环节来。这便需要教师富有创造精神,能灵活处理文本、活用技巧。形式新颖的课堂,定能让学生忘我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来,这样还愁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吗?
三、多挖掘教材本身的美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多方面挖掘教材的美。
若能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则能发现人类精神的闪光,起到感染学生、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塑造美好的人格。
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美的因素,用心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实践中的美,把美育渗透在教学中,并逐步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美的衣着、美的言行、美的心灵、美的情操。就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从而达到“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从美怡情”的审美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美的因素,积极接受美的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使之自觉地创造出更多的生活的美。
四、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功能
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的音响,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恰恰是这些陌生的信息,能给学生以新异感;正是这种新异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读”来感知课文了解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所谓感知,是指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使事物在意识中直接得到反映。整体感知就是首先要对课文有一个总的了解、总的印象。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一个感知能力强的人,在听读语言文字的同时,不需经过思考过程,凭着感知就能迅速领悟其中丰富的内蕴和情味。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集中。用录音作示范和在因条件限制难于表现的伴奏、演唱等的情况下采用录音,可以使学生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声调,使学生认识改进自己的发声练习,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应有的意境。录音手段的运用,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启发,指导教学。
五、鼓励学生问难,全面启发心智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学习也是这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正是由不断地见疑、质疑和解疑组成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你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办成了一半。”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好方法。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应持提倡、鼓励、引导的态度,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
作为教师,要善于根据学情灵活掌握,巧妙地引导。但万变不离其“宗”:着眼技能训练,让学生“得法”;立足素质培养,让学生“会学”。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轻松掌握知识并灵活运用。
让课堂富有趣味,需要教师洞察学生的内心,以一颗“童心”走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那么多的特级教师在一个陌生的班级上课却与学生们融成一片,为什么?正因为他们知道此时学生们想要什么,喜欢什么。
课堂是学生茁壮成长的沃土、展示才能的舞台、自由翱翔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学有所获,让教学有所成效,还得做学生文章。
怎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呢?我根据多年的教育经验总结出一下几点。
一、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
老师上课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经历一个“对话”的过程。其中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在这个教学对话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相互之间不应存在压力,有的只是自由言说,自己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发现,这样课堂上才会充满和谐,学生们才会学得轻松。比如学生的默读,不再是任务驱动的读,而成了兴趣驱动的读,这效果便完全不一样了。学生在课堂上读得轻松、学得愉悦,自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形式新颖的课堂
追求新鲜是人类的本性,一成不变的教学形式,势必造成学生感官的麻木。任何方法、任何手段、任何技巧如果不知变通,便会渐渐失去它的魅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高度集中,教师还得拿出能令学生精神一振的环节来。这便需要教师富有创造精神,能灵活处理文本、活用技巧。形式新颖的课堂,定能让学生忘我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来,这样还愁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吗?
三、多挖掘教材本身的美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多方面挖掘教材的美。
若能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则能发现人类精神的闪光,起到感染学生、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塑造美好的人格。
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美的因素,用心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实践中的美,把美育渗透在教学中,并逐步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美的衣着、美的言行、美的心灵、美的情操。就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从而达到“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从美怡情”的审美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美的因素,积极接受美的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使之自觉地创造出更多的生活的美。
四、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功能
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的音响,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恰恰是这些陌生的信息,能给学生以新异感;正是这种新异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读”来感知课文了解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所谓感知,是指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使事物在意识中直接得到反映。整体感知就是首先要对课文有一个总的了解、总的印象。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一个感知能力强的人,在听读语言文字的同时,不需经过思考过程,凭着感知就能迅速领悟其中丰富的内蕴和情味。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集中。用录音作示范和在因条件限制难于表现的伴奏、演唱等的情况下采用录音,可以使学生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声调,使学生认识改进自己的发声练习,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应有的意境。录音手段的运用,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启发,指导教学。
五、鼓励学生问难,全面启发心智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学习也是这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正是由不断地见疑、质疑和解疑组成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你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办成了一半。”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好方法。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应持提倡、鼓励、引导的态度,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
作为教师,要善于根据学情灵活掌握,巧妙地引导。但万变不离其“宗”:着眼技能训练,让学生“得法”;立足素质培养,让学生“会学”。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轻松掌握知识并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