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重视作业的设计,作业设计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差异性、重现性、开放性。作业布置可以采用的形式有自选作业、分层矫正作业、自编“测验”作业
关键词:数学作业 设计 应材施教
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发展能力。正确组织好学生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有着重大意义。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好,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应重视作业的设计。
要让作业发挥最大的效益,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还得讲究一定的方法。我们设计作业时注意了以下几方面原则。
一、作业的目的性
作业要体现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教学单元目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巩固知识,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简单而言,就是作业练习什么,教师心中要有数。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设计作业应侧重放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上。对学生易接受、知识连贯性强的内容,宜设计有关开发智力、提高思维力的作业。这样既能保证让学生能依时完成作业,也能让他们在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智力。
二、作业的针对性
作业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师要精选设计作业题。设计的作业不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和需要,或太难,或太深,学生不会做,无结果,他们的兴趣和情绪就受到影响。困难性作业应是学生在熟练掌握“双基”的前提下力能胜任的,且要考虑多数同学的适应性。
三、作业的差异性
班级授课制下,由于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不同会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则可缩小这种差距。当然,它需要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作业设计也不例外。可据学生水平把学生分成两组或三组,分类布置作业。也可在布置作业同时,布置适量选做题。按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显然行之有效,但须注意,不能因此走入降低教学标准的误区。
四、作业的重现性
有代表性、典型性、关键性的作业不要认为学生做过就过关,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程度的重现性作业,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但要注意重现并不等同于机械的重复,要注意作业数量适当,难易适度,让学生能完成。
五、作业的开放性
作业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可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能力,结合教材适当设计一些探索性作业,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伙伴完成研究性作业。总体来说,作业布置可以采用下列形式。
1.自选作业。做法:教师按教学单元提供大量的数学巩固性作业,教师只提一个每天完成作业的最低量的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完成。
特色与优势: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改善了作业效果,学生享受到了做作业主人的快乐。
2.分层矫正作业。做法:教师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时进行“形成性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将学生分成“合格”和“需努力”两个层次。教师提供矫正作业,要求“需努力”的学生独立完成后交给“合格”的学生批改讲评。
特色与优势: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会整齐划一的,教师不在教学单元开始时将学生进行层次划分,而在教学单元结束时划分。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教学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选择作业。而矫正作业的分层次要求,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自编“测验”作业。做法:章节结束时教师指导学生自编学习测验,把自编测验当作作业。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学会章节知识内容的整理,逐步在题型与内容上建立联系。可分工合作编制,也可个体独立编制完成。每次编题后要求学生提交章节知识内容整理、测验卷和考查的知识点等成果。教师取样讲评,学生互评、互测。
特色与优势:发挥了以往考试评价未曾发挥的交流作用;学生在编题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的归类和整理,在一定程度上摸拟了知识的运用过程;编题后的自测,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健康的竞争意识,愉悦身心;学生通过担当评价者的角色,参与了对作业设计和完成结果的评价,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但是如果我们的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作业的精心设计,在高中数学初始阶段的教学中,设置适宜的难度,并且作业精选,题量适中,针对性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根据学生的程度适时调整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的那一天也就为期不远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就会增强,一定会成长为有用的人,一个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饶汉昌《高中数学新教材体系问题研究》。
[2]曹才翰 蔡金法《数学教育学概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数学作业 设计 应材施教
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发展能力。正确组织好学生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有着重大意义。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好,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应重视作业的设计。
要让作业发挥最大的效益,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还得讲究一定的方法。我们设计作业时注意了以下几方面原则。
一、作业的目的性
作业要体现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教学单元目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巩固知识,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简单而言,就是作业练习什么,教师心中要有数。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设计作业应侧重放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上。对学生易接受、知识连贯性强的内容,宜设计有关开发智力、提高思维力的作业。这样既能保证让学生能依时完成作业,也能让他们在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智力。
二、作业的针对性
作业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师要精选设计作业题。设计的作业不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和需要,或太难,或太深,学生不会做,无结果,他们的兴趣和情绪就受到影响。困难性作业应是学生在熟练掌握“双基”的前提下力能胜任的,且要考虑多数同学的适应性。
三、作业的差异性
班级授课制下,由于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不同会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则可缩小这种差距。当然,它需要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作业设计也不例外。可据学生水平把学生分成两组或三组,分类布置作业。也可在布置作业同时,布置适量选做题。按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显然行之有效,但须注意,不能因此走入降低教学标准的误区。
四、作业的重现性
有代表性、典型性、关键性的作业不要认为学生做过就过关,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程度的重现性作业,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但要注意重现并不等同于机械的重复,要注意作业数量适当,难易适度,让学生能完成。
五、作业的开放性
作业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可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能力,结合教材适当设计一些探索性作业,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伙伴完成研究性作业。总体来说,作业布置可以采用下列形式。
1.自选作业。做法:教师按教学单元提供大量的数学巩固性作业,教师只提一个每天完成作业的最低量的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完成。
特色与优势: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改善了作业效果,学生享受到了做作业主人的快乐。
2.分层矫正作业。做法:教师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时进行“形成性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将学生分成“合格”和“需努力”两个层次。教师提供矫正作业,要求“需努力”的学生独立完成后交给“合格”的学生批改讲评。
特色与优势: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会整齐划一的,教师不在教学单元开始时将学生进行层次划分,而在教学单元结束时划分。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教学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选择作业。而矫正作业的分层次要求,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自编“测验”作业。做法:章节结束时教师指导学生自编学习测验,把自编测验当作作业。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学会章节知识内容的整理,逐步在题型与内容上建立联系。可分工合作编制,也可个体独立编制完成。每次编题后要求学生提交章节知识内容整理、测验卷和考查的知识点等成果。教师取样讲评,学生互评、互测。
特色与优势:发挥了以往考试评价未曾发挥的交流作用;学生在编题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的归类和整理,在一定程度上摸拟了知识的运用过程;编题后的自测,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健康的竞争意识,愉悦身心;学生通过担当评价者的角色,参与了对作业设计和完成结果的评价,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但是如果我们的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作业的精心设计,在高中数学初始阶段的教学中,设置适宜的难度,并且作业精选,题量适中,针对性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根据学生的程度适时调整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的那一天也就为期不远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就会增强,一定会成长为有用的人,一个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饶汉昌《高中数学新教材体系问题研究》。
[2]曹才翰 蔡金法《数学教育学概论》.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