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作业设计的几点看法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ny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重视作业的设计,作业设计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差异性、重现性、开放性。作业布置可以采用的形式有自选作业、分层矫正作业、自编“测验”作业
  关键词:数学作业 设计 应材施教
  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发展能力。正确组织好学生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有着重大意义。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好,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应重视作业的设计。
  要让作业发挥最大的效益,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还得讲究一定的方法。我们设计作业时注意了以下几方面原则。
  一、作业的目的性
  作业要体现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教学单元目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巩固知识,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简单而言,就是作业练习什么,教师心中要有数。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设计作业应侧重放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上。对学生易接受、知识连贯性强的内容,宜设计有关开发智力、提高思维力的作业。这样既能保证让学生能依时完成作业,也能让他们在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智力。
  二、作业的针对性
  作业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师要精选设计作业题。设计的作业不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和需要,或太难,或太深,学生不会做,无结果,他们的兴趣和情绪就受到影响。困难性作业应是学生在熟练掌握“双基”的前提下力能胜任的,且要考虑多数同学的适应性。
  三、作业的差异性
  班级授课制下,由于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不同会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则可缩小这种差距。当然,它需要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作业设计也不例外。可据学生水平把学生分成两组或三组,分类布置作业。也可在布置作业同时,布置适量选做题。按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显然行之有效,但须注意,不能因此走入降低教学标准的误区。
  四、作业的重现性
  有代表性、典型性、关键性的作业不要认为学生做过就过关,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程度的重现性作业,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但要注意重现并不等同于机械的重复,要注意作业数量适当,难易适度,让学生能完成。
  五、作业的开放性
  作业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可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能力,结合教材适当设计一些探索性作业,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伙伴完成研究性作业。总体来说,作业布置可以采用下列形式。
  1.自选作业。做法:教师按教学单元提供大量的数学巩固性作业,教师只提一个每天完成作业的最低量的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完成。
  特色与优势: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改善了作业效果,学生享受到了做作业主人的快乐。
  2.分层矫正作业。做法:教师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时进行“形成性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将学生分成“合格”和“需努力”两个层次。教师提供矫正作业,要求“需努力”的学生独立完成后交给“合格”的学生批改讲评。
  特色与优势: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会整齐划一的,教师不在教学单元开始时将学生进行层次划分,而在教学单元结束时划分。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教学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选择作业。而矫正作业的分层次要求,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自编“测验”作业。做法:章节结束时教师指导学生自编学习测验,把自编测验当作作业。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学会章节知识内容的整理,逐步在题型与内容上建立联系。可分工合作编制,也可个体独立编制完成。每次编题后要求学生提交章节知识内容整理、测验卷和考查的知识点等成果。教师取样讲评,学生互评、互测。
  特色与优势:发挥了以往考试评价未曾发挥的交流作用;学生在编题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的归类和整理,在一定程度上摸拟了知识的运用过程;编题后的自测,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健康的竞争意识,愉悦身心;学生通过担当评价者的角色,参与了对作业设计和完成结果的评价,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但是如果我们的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作业的精心设计,在高中数学初始阶段的教学中,设置适宜的难度,并且作业精选,题量适中,针对性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根据学生的程度适时调整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的那一天也就为期不远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就会增强,一定会成长为有用的人,一个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饶汉昌《高中数学新教材体系问题研究》。
  [2]曹才翰 蔡金法《数学教育学概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初中物理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给我们老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教育的思想观念也要改变。我们只有确立创新教育理念,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体验到物理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物理化,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提高创新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渠道  学生的创新,主要是学习的创新。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发现、物理知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多媒体教育改革的实施、信息化社会的日渐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正呈“星火燎原”之势。传统单一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起到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和生动化的要求,而多媒体平台凭借其“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突破了课堂教学的这一瓶颈,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以及轻松悦耳的音乐背景等,从而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出
期刊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优美的旋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其中的诗情画意,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然而,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长期以来,音乐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爱音乐的情感受到极大的抑制。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性,以满足学生的
期刊
摘 要:素质教育的基础应该是造就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人的教育,但目前的现状是:部分已经走上社会的经过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仍缺少文明人的基本素质,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素质。 在很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里依然把传授知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以追求教学质量为终极目标。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和
期刊
摘 要:把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作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首要目标,是我们培养“具有高度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的首要条件。要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应该改变以往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活动过程,变成以教师给予适当性启发和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以探究性学习为理念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学习兴趣 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  一直以来,学生都感觉到物理是最难学的一门学科,有些同学
期刊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理性认识与实施策略。  一、把好题材选择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我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适时增加一些欣赏内容,在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坚持三大原则: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作品;要选择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本身富有儿童情趣、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
期刊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多数学生作文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也有部分学生喜欢套用作文书上的范文模式,从而限制了思维,成为学生写作创新的阻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作文教学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缺少真实的生活体验。写作应该源于生活,进而形之成文,由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引入生活的“源水”,来激起学生的写作“涟漪”。  一、借助地域文化资源,激发写作欲望  寿光历史悠久,鼻祖仓颉曾在这里创造了象形文字,秦
期刊
作文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总结过去,我认为,作文难固然有写作本身的原因,但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小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很多学生谈“作”色变,畏惧写作,每逢作文课,先是愁眉苦脸,抓耳挠腮,然后再闭门造车,东拼西凑,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套话连篇,支离破碎,落入俗套,究其原
期刊
经常有不同学科的教师羡慕地跟我说,“你们的美术课最好上啦,学生上课积极性很高,上课轻松。”哎!我想想,如果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就好了。那真可以说明这位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很强。  上好美术课,是每个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课堂既活泼又生动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一节课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学生兴趣能提高,就须让精彩纷呈的艺术有机
期刊
我们在高三阶段物理复习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理解能力,2.快速搜索知识的能力,3.自我否定的能力,4.规范解题的能力。  一、理解能力  “理解”中的“理”应是整理、梳理的意思,“解”是懂得。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该注重过程和方法,而不是靠简单的重复记忆。  我们在高三复习的过程中从不主张学生去多记一些总结性的结论。高一高二的学生“书应越读越厚”,到了高三,学生“书应越读越薄”。高三更要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