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有重要影响。有些汉语表达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在英语中没有对等词汇,在翻译时不能直译,只能意译。表面看,似乎每个汉字在英语中都有对等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还有些汉字和英语单词字面意义相同,但涵义不同。
【关键词】 文化差异的原因 西方人思维方式 翻译技巧
1.文化差异的相关原因
1.1气候状况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总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照。)
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夏天”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竟是如此的迥异。原因就在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国属于大陆性气候,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而英国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例如,在汉语中的 "东风" 使人想到温暖和煦,西风则叫人有种寒风刺骨的味道。而在西方则相反。。
1.2生产劳动
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關的词语非常多,如 fish in the air (缘木求鱼 )、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 (错过机会) 等。汉语中就少得多。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对较少。
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 的动词在汉语中有许多,如 扛、 荷、挑、担、抬、背、等,英语中却只有一个 carry来泛指这个动作。汉语中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 、“气壮如牛” 等词, 英语中,会说 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flog a willing horse 。为什么汉语用 “牛 ” 而英语用horse 呢? 答案是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
1.3风俗习惯
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事。这种语言现象归因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 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 , 除 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没教养。比如: 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埋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 Mr, Mrs 或Miss。他们这些做法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
1.4个人隐私
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 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make? Are you married? 等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情况等问题的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 fine, isn’t it? “It’s raining hard, isn’t it?”、 “Your dress is do nice!”等等。他们在初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面前,从不问及有关别人隐私方面问题,以示对对方的尊敬
2.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
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中国城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常常碰到这种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美国人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没有中国人这么高,他宁愿看母亲失望而归,也不愿为母亲尽一点孝心,付一点小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培养出了个有钱的儿子,父母却沾不到一点光。
这就是现实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尊老爱幼的美德难免不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但愿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能坚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及美德,让中华文化这朵奇葩,在美国各族裔的百花园里绽开得更鲜艳,更灿烂。
还有西方人读到中国人写的三国演义,在里边找寻曹操变为实力强大的过程;而中国人看三国,最佩服的不是曹操的实力,而是诸葛亮的奸诈无比。这是科学只能在西方诞生的原因。中国没有那样的文化背景,不是中国人没有那样的智商。
3.翻译技巧
谈到翻译就难免牵涉到双语运用问题。译者对相关的两种语文即使不精通,也要有良好的水平,这是翻译的先诀条件。接着,他还要晓得双语在词语运用上的不同,以及句子结构上的差别,然后才能在“理解”原文之后,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技巧,把译文端出来,呈献给读者品尝。
中英对译时固然可以字字直译,翻译时还须在译文上作些调整,才能做到翻译的信、达、雅。
所谓适当的方法,就是指“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直译可以对号入座,但很多时候必须在句子某些成分上作些词类、词序、句式等方面的调整或变动,才能把译文带入既“忠实”又“流畅”的佳境。如果直译行不通或是不理想的话,就只好意译了。例如: (1) x:How much have you suffered, Irene?
y:A lot.
x:爱玲,你吃了多少苦?
y:一言难尽。
如果把第一句里的“a lot”直译为“许多”或“很多很多”,这句话自然吗?
意译技巧最常见于中英惯用语的对译。,再看些其他意译的例子。
(2) Don't put on airs.(别摆架子)
(3) What is done is done.(木已成舟)
意译虽重要,直譯也可贵;能字字对译最好,若不能,就稍微整容或变型,以符合译文的外貌,保持原文的精髓。
直译和意译各有所长,可以直译就直译,不可直择时就采用意译,甚至双管齐下,两者兼施。翻译是外语学习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和意识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学好翻译、做好翻译要注意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区别的好坏,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这就使翻译中的对等产生了全部对等与部分对等。。例如,汉语中的“拉”和英语中的“pull”就不可能词义完全对等: 拉拉手shake hand;拉拉队cheering squad;拉肚子diarrhea;拉选票canvass;pull a tooth拔牙;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文化不可能完全对等,成功的译者要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
从上面例子不难看出中英对译时虽然可以字字直译,但由于两种语言差异很多,翻译时必须在译文上作些调整或变动,才不会有“翻译腔”,才会让翻译品达到“信”和“达”的标准,进而朝向“雅”的巅峰境界迈步。季羡林先生将各民族千差万别的文化归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两大体系。中国属于东方文化体系,而英语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则属于西方文化体系。他认为这两大文化体系最根本的差异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东方主综合,西方主分析。东方文化强调把事物作为整体进行笼统的直觉综合,而西方文化则注重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的要素,逐个进行研究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所以我们在做翻译时必须要全面考虑。
参考文献:
[1]朱娥;从英汉民族思维差异看句子翻译[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3期.
[2]袁凌燕;英汉文化负载词(组):意义差异分析及其翻译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3]迟庆立;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赵文通;;从英汉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2年01期.
[5]陈月红;浅谈英语口语中的礼貌表达手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年04期.
[6]刘宝权;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语言测试的接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作者单位:商丘市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文化差异的原因 西方人思维方式 翻译技巧
1.文化差异的相关原因
1.1气候状况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总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照。)
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夏天”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竟是如此的迥异。原因就在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国属于大陆性气候,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而英国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例如,在汉语中的 "东风" 使人想到温暖和煦,西风则叫人有种寒风刺骨的味道。而在西方则相反。。
1.2生产劳动
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關的词语非常多,如 fish in the air (缘木求鱼 )、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 (错过机会) 等。汉语中就少得多。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对较少。
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 的动词在汉语中有许多,如 扛、 荷、挑、担、抬、背、等,英语中却只有一个 carry来泛指这个动作。汉语中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 、“气壮如牛” 等词, 英语中,会说 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flog a willing horse 。为什么汉语用 “牛 ” 而英语用horse 呢? 答案是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
1.3风俗习惯
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事。这种语言现象归因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 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 , 除 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没教养。比如: 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埋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 Mr, Mrs 或Miss。他们这些做法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
1.4个人隐私
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 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make? Are you married? 等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情况等问题的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 fine, isn’t it? “It’s raining hard, isn’t it?”、 “Your dress is do nice!”等等。他们在初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面前,从不问及有关别人隐私方面问题,以示对对方的尊敬
2.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
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中国城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常常碰到这种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美国人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没有中国人这么高,他宁愿看母亲失望而归,也不愿为母亲尽一点孝心,付一点小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培养出了个有钱的儿子,父母却沾不到一点光。
这就是现实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尊老爱幼的美德难免不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但愿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能坚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及美德,让中华文化这朵奇葩,在美国各族裔的百花园里绽开得更鲜艳,更灿烂。
还有西方人读到中国人写的三国演义,在里边找寻曹操变为实力强大的过程;而中国人看三国,最佩服的不是曹操的实力,而是诸葛亮的奸诈无比。这是科学只能在西方诞生的原因。中国没有那样的文化背景,不是中国人没有那样的智商。
3.翻译技巧
谈到翻译就难免牵涉到双语运用问题。译者对相关的两种语文即使不精通,也要有良好的水平,这是翻译的先诀条件。接着,他还要晓得双语在词语运用上的不同,以及句子结构上的差别,然后才能在“理解”原文之后,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技巧,把译文端出来,呈献给读者品尝。
中英对译时固然可以字字直译,翻译时还须在译文上作些调整,才能做到翻译的信、达、雅。
所谓适当的方法,就是指“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直译可以对号入座,但很多时候必须在句子某些成分上作些词类、词序、句式等方面的调整或变动,才能把译文带入既“忠实”又“流畅”的佳境。如果直译行不通或是不理想的话,就只好意译了。例如: (1) x:How much have you suffered, Irene?
y:A lot.
x:爱玲,你吃了多少苦?
y:一言难尽。
如果把第一句里的“a lot”直译为“许多”或“很多很多”,这句话自然吗?
意译技巧最常见于中英惯用语的对译。,再看些其他意译的例子。
(2) Don't put on airs.(别摆架子)
(3) What is done is done.(木已成舟)
意译虽重要,直譯也可贵;能字字对译最好,若不能,就稍微整容或变型,以符合译文的外貌,保持原文的精髓。
直译和意译各有所长,可以直译就直译,不可直择时就采用意译,甚至双管齐下,两者兼施。翻译是外语学习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和意识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学好翻译、做好翻译要注意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区别的好坏,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这就使翻译中的对等产生了全部对等与部分对等。。例如,汉语中的“拉”和英语中的“pull”就不可能词义完全对等: 拉拉手shake hand;拉拉队cheering squad;拉肚子diarrhea;拉选票canvass;pull a tooth拔牙;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文化不可能完全对等,成功的译者要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
从上面例子不难看出中英对译时虽然可以字字直译,但由于两种语言差异很多,翻译时必须在译文上作些调整或变动,才不会有“翻译腔”,才会让翻译品达到“信”和“达”的标准,进而朝向“雅”的巅峰境界迈步。季羡林先生将各民族千差万别的文化归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两大体系。中国属于东方文化体系,而英语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则属于西方文化体系。他认为这两大文化体系最根本的差异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东方主综合,西方主分析。东方文化强调把事物作为整体进行笼统的直觉综合,而西方文化则注重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的要素,逐个进行研究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所以我们在做翻译时必须要全面考虑。
参考文献:
[1]朱娥;从英汉民族思维差异看句子翻译[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3期.
[2]袁凌燕;英汉文化负载词(组):意义差异分析及其翻译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3]迟庆立;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赵文通;;从英汉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2年01期.
[5]陈月红;浅谈英语口语中的礼貌表达手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年04期.
[6]刘宝权;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语言测试的接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作者单位:商丘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