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但现实生活中学生一听要写作文就犯难、怨声四起。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心中没储备有写作材料。所以我们老师在习作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写法,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如何为写作丰富材料,提高写作能力。
一、重视课前三分钟的口语交际训练
课前三分钟的口语交际训练,能弥补教学中“说”与“写”脱节,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主要是开展新闻播报、成语接龙、讲成语或者名人故事、古诗词诵读、背诵名言警句、演讲等活动,学生在听、说过程中,即时地进行点评。久而久之,学生不但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写起作文来就能文思涌动,一气呵成。
二、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读写结合训练
读与写是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擎天柱。教师能引导学生每天做到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听一听、想一想,五官并举,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
(一)读一读,丰富语言素材积累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教学应以读为本,通过指导小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积累性阅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有兴趣地读、创造性阅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从而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二)说一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本是最好的说话训练材料,它提供了许多口语训练的素材和形式。因此,我就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说话训练。
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展开想象,练说。如教学《葡萄沟》这篇课文时,我就抓住文中的一幅姑娘们采葡萄的图画,让学生看图想象:姑娘们在回家的路上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是选择合适的课文,让学生仿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举一反三,仿照一个句子、一段话或一个短篇的结构形式,说出内容不同而结构相似的话,这样形式的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说话水平,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了。
(三)写一写,深化学生语文素养
1. 仿一仿,汲取文本精华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现用的语文课本中,一篇篇语言优美、结构独特的课文,无不是学生写作的范例。教师应利用这鲜活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仿写精彩片段,或者仿写文章结构来深化学生的语言以及写作材料。
2. 创一创,挖掘语言素材
创造性的写作是挖掘语言素材的最高境界。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形式要灵活多样,具体措施可依据课文内容设计可采用补写、续写、扩写、改写。如学完《凡卡》后,可让学生写《凡卡醒来之后》等。如《草原》一文结尾仅概括地写了小伙子套马等几个场面,可以让学生抓住这几个场面去扩写内容。
三、重视习作的讲评、批改、修改
新课程标准理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应重视习作的讲评、批改、修改,提高学生作文批改能力和写作水平。
首先要重视上好改后的作文讲评课。老师通过浏览学生作文草稿后,找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然后设计有针对性的片段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其次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每完成一篇作文后要认真读,找出其中写错的字、用得不准确的词语、揣摩不通顺的句子。讲评后,要引导学生根据作文存在的问题再次修改。把文中不具体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多余的词句删除,把不合适的地方修改过来,把错乱的段落与层次整理过来。只有时时刻刻不忘作文讲评,作文修改,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重视课外阅读的普及与坚持
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积累和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课标中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显而易见的是希望学生坚持大量的阅读,并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充分汲取,获取更广泛的写作材料。
(一)提倡大量阅读
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告诉我们: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如果没有大量课外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要求教师除把课堂还给学生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二)提倡勤摘录、写随感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奇事、异闻摘录下来,在需要时参照或借鉴。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每读完一本书或精彩段落,可写下不同形式的读书笔记,或批注,或心得,或随感等。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总之,丰富学生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任重而道远,教师只有不断地尝试、探索、总结,才能找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最佳的途径,才能改变学生“谈文色变”的现状。
一、重视课前三分钟的口语交际训练
课前三分钟的口语交际训练,能弥补教学中“说”与“写”脱节,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主要是开展新闻播报、成语接龙、讲成语或者名人故事、古诗词诵读、背诵名言警句、演讲等活动,学生在听、说过程中,即时地进行点评。久而久之,学生不但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写起作文来就能文思涌动,一气呵成。
二、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读写结合训练
读与写是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擎天柱。教师能引导学生每天做到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听一听、想一想,五官并举,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
(一)读一读,丰富语言素材积累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教学应以读为本,通过指导小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积累性阅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有兴趣地读、创造性阅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从而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二)说一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本是最好的说话训练材料,它提供了许多口语训练的素材和形式。因此,我就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说话训练。
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展开想象,练说。如教学《葡萄沟》这篇课文时,我就抓住文中的一幅姑娘们采葡萄的图画,让学生看图想象:姑娘们在回家的路上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是选择合适的课文,让学生仿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举一反三,仿照一个句子、一段话或一个短篇的结构形式,说出内容不同而结构相似的话,这样形式的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说话水平,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了。
(三)写一写,深化学生语文素养
1. 仿一仿,汲取文本精华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现用的语文课本中,一篇篇语言优美、结构独特的课文,无不是学生写作的范例。教师应利用这鲜活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仿写精彩片段,或者仿写文章结构来深化学生的语言以及写作材料。
2. 创一创,挖掘语言素材
创造性的写作是挖掘语言素材的最高境界。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形式要灵活多样,具体措施可依据课文内容设计可采用补写、续写、扩写、改写。如学完《凡卡》后,可让学生写《凡卡醒来之后》等。如《草原》一文结尾仅概括地写了小伙子套马等几个场面,可以让学生抓住这几个场面去扩写内容。
三、重视习作的讲评、批改、修改
新课程标准理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应重视习作的讲评、批改、修改,提高学生作文批改能力和写作水平。
首先要重视上好改后的作文讲评课。老师通过浏览学生作文草稿后,找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然后设计有针对性的片段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其次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每完成一篇作文后要认真读,找出其中写错的字、用得不准确的词语、揣摩不通顺的句子。讲评后,要引导学生根据作文存在的问题再次修改。把文中不具体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多余的词句删除,把不合适的地方修改过来,把错乱的段落与层次整理过来。只有时时刻刻不忘作文讲评,作文修改,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重视课外阅读的普及与坚持
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积累和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课标中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显而易见的是希望学生坚持大量的阅读,并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充分汲取,获取更广泛的写作材料。
(一)提倡大量阅读
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告诉我们: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如果没有大量课外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要求教师除把课堂还给学生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二)提倡勤摘录、写随感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奇事、异闻摘录下来,在需要时参照或借鉴。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每读完一本书或精彩段落,可写下不同形式的读书笔记,或批注,或心得,或随感等。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总之,丰富学生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任重而道远,教师只有不断地尝试、探索、总结,才能找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最佳的途径,才能改变学生“谈文色变”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