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题材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内容,但历史内容远离学生活,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共鸣,笔者听了《千年不衰的汉字》一课后,认为历史题材既严肃又遥远,课堂教学应立足儿童立场,尽量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用活泼有趣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活生生的“历史”。
一、立足儿童,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小学品德教学中的目标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好坏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犹如开门的钥匙一般,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鲁洁教授将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分为“出发点”回归和“归宿点”回归。所谓出发点回归,是指品德教学应基于生活,坚持从生活中来,实现课堂生活化。因此,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准确、清晰、到位,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顺利度,以及最终学习效果的牵制度。
1.目标确定的行为性。让谁来完成?是全体学生还是部分学生?行为解决“做什么”?该收到怎样的预期效果?
2.目标确定的多元性。《课标》明确规定了《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及知识技能等几方面的综合,都应落实到具体的一节课。
3.目标确定的差异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水平和层次有差异,他们的心理需求、学习需求也有差异,作为指导教学实施的风向标,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应以学情为基础,有的放矢,针对性更强。
4.目标确定的延续性。品德课程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既有交叉,又有重复,还要螺旋上升,最终延续到课外,这样的设计学生易接受,学科更完整。
现实生活中,学生虽然跟汉字朝夕相处,但丝毫感受不到汉字的珍贵,作业中错别字、病句、字迹潦草等现象屡见不鲜。
基于此,教师将《千年不衰的汉字》一课教学目标确定为: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体会汉字的特点、魅力和生命力,感受祖先的高度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立足儿童,选择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品德教材中,内容枯燥乏味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让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懂得教材深层的思想教育内涵,确实需要教师创新地应用各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1.谜语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简单说教。
本课伊始,教师出示了四个字谜,让学生猜一猜,并要求说出理由,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谜底,学生们兴致盎然,老师也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一是完成教材内容——四个字谜;二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三是引出课题,这就是“汉字”的魅力而引出“汉字”这个课题。
2.活动体验法
品德教师要善于将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调动一切感官全身心参与,眼看——耳听——脑子想——心灵感受,每个学生都在模拟活动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
在教学“古人记事”这一内容时,教师先图文并茂地讲述了“结绳记事”“契刻记事”“图画记事”三种古人记事方式的特点,学生对三种古人记事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到汉字的工具性特点,教师设计了一个体验活动:请三名学生代表按小纸条上的要求,用规定的古人记事法来记录小纸条上的事件,其他学生倒计时,二十秒钟后,让全体学生猜一猜,这三种方法分别记录了什么事情。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你猜,他猜,大家猜,结果当然猜得都不对,老师也达到了教学的另一个预期目标:古人记事很难表情达意,我们的祖先产生了要发明一种符号来表达清晰意思的强烈欲望,于是就有了汉字这种工具的出现。
这个体验活动的安排,使学生深深感到汉字出现的必要性和紧迫感,课堂真正把学生引进了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使课堂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三、立足儿童,升华浓郁醇厚的教学情感
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品德教学要实现的最高目标,没有学生情感参与的品德教学毫无生气,是一潭死水,没有教育作用,教学目的也难以实现。“情动”才带动“智动”和“思动”,最终到达“行动”。因此,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活动,是一堂品德课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1.榜样升华
在中国,书写保存了历史,延续了文化,创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存在。课上,老师搜集了一些古代较典型的,大家耳熟能详的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的代表作,再加上苏州、吴江这些我们家乡本土的知名书法家的作品,最后用班中小小书法家的作品现场展示,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亲切与发自肺腑的自豪,更感受到了中国书法的无限魅力与千年不衰。
2.思辨升华
由于当今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汉字书写也越来越引不起学生的重视,好多高校才子写出的汉字像一个个醉汉,东倒西歪,毫无美感而言。据此,教师安排一个思辨讨论题:“现在是信息时代了,电脑打字方便又整洁,不需要练字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否定,有的说汉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有责任传承下去;有的说练字能修身养性,提升气质;有的说电脑打字缺乏个性和品味……课堂上情感飞扬,教师把教材中知识点的学习转化为激情点的迸发。
3.行为升华
课的结束阶段,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过渡语中:同学们,今后我们不论身在何处,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都要时刻把这句话记在心间(屏幕出示:写方方正正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学生全体起立,郑重宣读。
师: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一笔一画写好每一个汉字,做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让我们共同努力,相信汉字的明天更灿烂!
△全体学生端端正正地在教师事先下发的红色心形卡片上写下屏幕上的两行汉字。
此情此景,无声之中胜有声,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通过教学,教师已在学生心田中植入了一株文化的根,把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对汉字的情感深深地种植在学生的心中。
立足儿童,让情感飞扬;走进历史,让品德升华。体验入手,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解决品德知行脱节问题。对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与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有了历史的支撑,相信学生们长大后都能带着一颗“中国心”走向世界!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江苏】
一、立足儿童,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小学品德教学中的目标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好坏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犹如开门的钥匙一般,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鲁洁教授将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分为“出发点”回归和“归宿点”回归。所谓出发点回归,是指品德教学应基于生活,坚持从生活中来,实现课堂生活化。因此,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准确、清晰、到位,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顺利度,以及最终学习效果的牵制度。
1.目标确定的行为性。让谁来完成?是全体学生还是部分学生?行为解决“做什么”?该收到怎样的预期效果?
2.目标确定的多元性。《课标》明确规定了《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及知识技能等几方面的综合,都应落实到具体的一节课。
3.目标确定的差异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水平和层次有差异,他们的心理需求、学习需求也有差异,作为指导教学实施的风向标,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应以学情为基础,有的放矢,针对性更强。
4.目标确定的延续性。品德课程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既有交叉,又有重复,还要螺旋上升,最终延续到课外,这样的设计学生易接受,学科更完整。
现实生活中,学生虽然跟汉字朝夕相处,但丝毫感受不到汉字的珍贵,作业中错别字、病句、字迹潦草等现象屡见不鲜。
基于此,教师将《千年不衰的汉字》一课教学目标确定为: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体会汉字的特点、魅力和生命力,感受祖先的高度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立足儿童,选择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品德教材中,内容枯燥乏味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让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懂得教材深层的思想教育内涵,确实需要教师创新地应用各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1.谜语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简单说教。
本课伊始,教师出示了四个字谜,让学生猜一猜,并要求说出理由,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谜底,学生们兴致盎然,老师也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一是完成教材内容——四个字谜;二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三是引出课题,这就是“汉字”的魅力而引出“汉字”这个课题。
2.活动体验法
品德教师要善于将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调动一切感官全身心参与,眼看——耳听——脑子想——心灵感受,每个学生都在模拟活动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
在教学“古人记事”这一内容时,教师先图文并茂地讲述了“结绳记事”“契刻记事”“图画记事”三种古人记事方式的特点,学生对三种古人记事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到汉字的工具性特点,教师设计了一个体验活动:请三名学生代表按小纸条上的要求,用规定的古人记事法来记录小纸条上的事件,其他学生倒计时,二十秒钟后,让全体学生猜一猜,这三种方法分别记录了什么事情。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你猜,他猜,大家猜,结果当然猜得都不对,老师也达到了教学的另一个预期目标:古人记事很难表情达意,我们的祖先产生了要发明一种符号来表达清晰意思的强烈欲望,于是就有了汉字这种工具的出现。
这个体验活动的安排,使学生深深感到汉字出现的必要性和紧迫感,课堂真正把学生引进了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使课堂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三、立足儿童,升华浓郁醇厚的教学情感
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品德教学要实现的最高目标,没有学生情感参与的品德教学毫无生气,是一潭死水,没有教育作用,教学目的也难以实现。“情动”才带动“智动”和“思动”,最终到达“行动”。因此,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活动,是一堂品德课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1.榜样升华
在中国,书写保存了历史,延续了文化,创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存在。课上,老师搜集了一些古代较典型的,大家耳熟能详的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的代表作,再加上苏州、吴江这些我们家乡本土的知名书法家的作品,最后用班中小小书法家的作品现场展示,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亲切与发自肺腑的自豪,更感受到了中国书法的无限魅力与千年不衰。
2.思辨升华
由于当今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汉字书写也越来越引不起学生的重视,好多高校才子写出的汉字像一个个醉汉,东倒西歪,毫无美感而言。据此,教师安排一个思辨讨论题:“现在是信息时代了,电脑打字方便又整洁,不需要练字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否定,有的说汉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有责任传承下去;有的说练字能修身养性,提升气质;有的说电脑打字缺乏个性和品味……课堂上情感飞扬,教师把教材中知识点的学习转化为激情点的迸发。
3.行为升华
课的结束阶段,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过渡语中:同学们,今后我们不论身在何处,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都要时刻把这句话记在心间(屏幕出示:写方方正正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学生全体起立,郑重宣读。
师: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一笔一画写好每一个汉字,做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让我们共同努力,相信汉字的明天更灿烂!
△全体学生端端正正地在教师事先下发的红色心形卡片上写下屏幕上的两行汉字。
此情此景,无声之中胜有声,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通过教学,教师已在学生心田中植入了一株文化的根,把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对汉字的情感深深地种植在学生的心中。
立足儿童,让情感飞扬;走进历史,让品德升华。体验入手,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解决品德知行脱节问题。对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与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有了历史的支撑,相信学生们长大后都能带着一颗“中国心”走向世界!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