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tc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体育活动是以自身为对象进行改造自身的实践活动。这种对人的改造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意义的生命运动,而且还包括人生态度和思想意识的内容。体育的竞赛性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体验胜利与失败的情感,激发学生树立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进取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类型的竞赛活动,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让时赛”“让距赛”“让分赛”“等级赛”等教学方式,在赛前做好动员鼓动工作,使学生树立敢拼的决心和信心,赛后进行认真讲评,使胜者不骄败者不馁。如在对体育课成绩的考核中也要建立激励机制,使成绩好的学生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成绩差的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从而努力学习,争取进步。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合理运用各种竞赛法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竞争性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激发个人动机,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远大理想,形成健全的个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抗衡中,可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实际估价,从而增强自信心。只有竞争才能激发动力、增强活力,竞争还可以使集体的生活变得更富有生机,避免和减轻学生对上课的单调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当然,竞争运用不当,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会引起过度紧张和焦虑,产生敌对、报复、虚伪、嫉妒等消极心理。
  二、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活动多数是以集体形式出现,人和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民主与合作的关系,很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若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具体开展这类教育,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长跑练习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比赛,规定按照个人到达终点的次序得分,以同组成员得分之和计算团体成绩。这样每个同学都会很注意自己的成绩,力争为集体争光。促使学生加强团结协同配合、互相支持和鼓励,既培养了参与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又增强了集体观念。更因体育教学的多数内容具有群众性、协同性和交往性,只要进行精心设计组织实施,就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比培养竞争意识更重要,英文中的“TEAMWORK”翻译成中文意思是团队合作,体现在团队活动中的协作能力。体育活动显然是最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合作性活动,也是培养团队精神最自然也是最简便方式,我们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团队协作基础上的竞争力。学会与他人合作是基本能力,而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和短处则是有效合作的基本前提,当然,合作性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这涉及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能力。近年来,由于许多团体赛的出现,在这类团队组合性的活动中,暴露了我国学生及运动员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和分工协作方面的缺陷,首先是不知道怎么合作,以各自的优势进行互补性合作,其次是不清楚自己的优势,更不知道别人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无法实现互补性合作。致使合作小组的成绩低于个人水平之和,而有效的合作应是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合作小组的成绩高于单一个体的个人水平,甚至在有些体育竞赛中,运动员常常表现出有了成绩归自己,出了差错埋怨同伴的现象,使相互合作变成了相互埋怨、相互争斗。
  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力量显得非常渺小,单靠个人的能力来解决重大问题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更多的创新成果是靠“集体大脑”,而创新人才将以一种集合体的形式出现,因此,时代要求个体在具备必要自身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协作能力,而在创造力的诸多品质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此,学校体育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需要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独特个性。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的,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要求人与人之间灵活协调,互帮互助,学会组织与管理,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关心。这不仅是集体合作性的培养,而且是德性的学习。因为“相互依存”的体验是与德性密切关联的。足球、篮球、排球等为这个时代的人们所热衷,是因为它的竞技性、合作性与时代需要是吻合的,人们在那里可以找到那默契的协作感觉,可以培养与人协作的能力。长期的协作意识的培养,会使人学会真正融入集体,发挥自己的价值。“融入集体的感觉真好”,当一个人发自内心有了这种体验和感受时,他就不是仅作为个体存在于集体中,而是交融后产生了新的价值和意义,对自己有了新的发现,才会有这种感叹。
  三、提高合作中的竞争,避免竞争中的消极影响
  1.体育教学中要注重教育、加强引导。为了提高合作中的竞争,避免竞争中的消极影响,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要引导学生从广义上理解竞争,不要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展开组与组如何合作又如何竞争的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胸怀大度的良好性格。如接力赛,不仅要求每个队员速度快,还要求默契配合。哪个组配合得好,哪个组就可能获胜,甚至可能出现跑速慢的组也会超过跑速快的组。
  2.体育教学中要增进合作,加强交流。在体育课中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除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外,还应注重促进团体之间、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应强调真正有价值的竞争,强调两者之间的相互补充。针对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取其对学生个性发展有利的一面,使每个学生都健康的发展。
  通过体育课教学,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作者单位:西藏日喀则地区第一高级中学)
  (责任编校:白水)
其他文献
针对台阶环境,设计了一种可重组式车轮机构,通过机构的重组可实现车轮平地移动与台阶攀爬两种运动模式的切换。首先基于台阶模型建立了可重构式车轮机构参数模型,并对其功能尺寸进行了分析计算;然后提出了可重构式车轮机构模型,并根据相对运动法确定了该机构关键结构参数;最后在SOILDWORKS平台下建立了可重构车轮三维模型,并运用ADAMS软件对其攀爬台阶性能进行了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可重构式车轮机构攀爬效率为1级/秒,攀爬效率较高,但攀爬稳定性有待提高。
初为人师时,以为教师只是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把每节课的知识要点弄清晰全面就成为我每日备课的重点。后来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新课程强调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与创新精神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围绕此教学理论来设立的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目标可以随着课堂
期刊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以“礼”和谐万邦,治家理国,“礼仪”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调节和规范作用。近年来,人们常用“仪式感”一词来表达美好的情感体验、重大事件的礼敬和自我价值的认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制定国家礼仪规程,完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规范开展升国旗、奏唱国歌、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强化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增强人们对党和国家、对组织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礼仪”从日常行为规范延伸到国家和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等领域,如何利用仪式及仪式感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
近年来,受用人制度改革的影响,我国高校在聘用非在编教职工时呈现出普遍化、规模扩大化的迹象。但由于制度的完备性不足、新旧观念的碰撞以及制度与执行存在一定落差,导致部分非在编教职工的心理健康受到了不良影响,同时,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备受打击,并且这对于教师队伍形象也有潜在的不良影响。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工会作为高校制度正常运行的重要监督力量之一,应有自己的见解以及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对教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四有”好教师的重要标准,为新时代教师的发展方向做出了指示,其也成为我国广大教师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在人人争做“四有”好教师的新时代,青年教师需要深入理解“四有”好教师的科学内涵,需要努力牢记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该文阐述了对“四有”好教师的理解,同时也对高校青年教师如何成为“四有”好教师的途径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文化自信体现了国家及民族对其本身的文化价值认可与积极实施。而我国的传统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载体。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传统工艺是其关键构成因素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代表形式之一。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从文化自信角度研究传统工艺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拟结合具体的实例来探索具体的实施路径,从文化自信的角度,以期为我国的传统工艺复兴构建科学化、可持续的、立体化的发展格局。
经过近40多年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该文基于选拔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的视角,聚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公正性与科学性的辩证关系,指出目前入学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确保复试程序公正的前提下,高校应充分发挥自主权,以实现入学考试中公正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建议与设想。
高质量开展线上教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融线上、线下教学于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未来高等教育的新常态。因此,如何提高高校线上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学者们普遍关心的一个现实问题。该文在系统梳理质量管理PDCA循环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将其运用于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并构建了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以促进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人才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为对象,分析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的分布及特征.研究发现,高端人才呈现出正高、博士学历基本是必要条件,男性占绝对优势,年龄集中在40~59岁之间,三分之一有学科交叉的教育背景,五分之二有国内外高校工作变化经历等群体特征;同时,地域和高校方面呈现出整体分布相对均衡但人数不均衡的状况.作者在此建议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搭建校内外交流平台,坚持全过程分类指导培育和对相对落后区域和
“新农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核心与关键。该文紧扣“新农科”建设需求,创造性地提出了非农行业特色高校涉农专业建设新路径,分析了其建设立足点、目标和基本原则,并从教育理念、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合作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论述了建设思路,为非农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地进行“新农科”建设打下基础,为行业特色高校“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建设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