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活动支点 优化活动设计

来源 :考试·高考数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nl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作为“活动单导学”方式[1]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指在导学过程中以建构具有教育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创造、主动合作、主动交流等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主体实践.从外在表现看,它是一种师生、生生的互动;从内在本质看,它是一种思维的对话.它不仅是学习者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的平台,更是学习者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感悟提升、实现内心自主精神生长的引擎.因此,活动设计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效度和价值.因此,在活动单导学过程中,找准活动支点,优化活动设计,则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确立合理的三维目标,追求活动效果的最优化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新课程实施后被广泛采用.“知识与能力”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学科基本知识,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过程与方法”目标中,“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者的思维过程,交往、体验过程和学生的认知建构过程;“方法”主要指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学习方式和比较、归纳、演绎、迁移等科学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包括学习兴趣、学习责任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学科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等.三维目标中,前二者是可以显性化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是一个不可能在一堂课中完全达成而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而传统教学中往往忽视对学习者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就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系统整合三维目标,智慧地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镶嵌、渗透在前两者之中,从而使学生在活动导学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更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宽容的人生品格…….如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根据定义推导标准方程时,由于推导过程运算繁琐,学生推导耗时耗力、错误率高,所以老师往往采用的是“老师手舞足蹈地讲,学生静静地听;老师在黑板上吃力地板书,学生在座位上轻松地看”的做法.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不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空,而且“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也未能得到有效落实.笔者在组织这部分教学内容时,为有效实现三维目标,追求活动效果优化,采取的做法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6—8人上台板演推导(其余同学在座位上做),比准确、比速度、比运算的合理性、比书写的规范性等等.这样的活动安排,可变枯燥的运算为快乐的竞赛,变空泛的感性认识为深刻的过程体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其运算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 找准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增强活动内容的针对性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学活动中,低于学生学力基础、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的活动,因为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就不可能得到培养,学生内心自主精神的生长就不可能得到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应着眼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在贴近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接受能力、学习习惯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合理的情境,提供具有一定思维难度的活动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潜能.从而将学生引向自然、社会、生活,让新的学习内容和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通过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实现学生内心自主精神的生长.如在“等比数列的性质”一节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等差数列的内容和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学生会发现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两者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故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时,笔者放手让学生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尔后同学们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验算推证,最后全班展示成果、总结提炼、形成共识.这样的活动安排,因为在同学们的最近思维发展区设计问题,具有极强的活动针对性,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类比联想、恣意生成、成果丰硕,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取得十分理想的学习效果.
  3 整合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催生活动过程的灵动性
  由于教学目标是立足于学生当前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力基础、研究品质等情况,依托于实际的教学活动,而指向学生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因而,它一方面是对学生未来成长情况的一种预设,另一方面,又给具体教学活动留有生成性空间.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动态的、开放的和交往互动的课堂.不管教师在课前如何充分地预设,都不可能囊括实际课堂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所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既要有对活动内容精心的准备和科学的预设,更要在实际的导学过程中,根据开放、互动的教学状况,通过对学生的认知情感需求动态的变化,不断灵动地调整活动内容,通过对话、合作、交流,产生互相影响,以合理、巧妙的动态生成方式推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的调整与变动.”例如在进行一道课本习题教学时,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题目:如图,在三棱锥ABCD中,平面EFGH∥AB,平面EFGH∥CD,E,F,G,H分别在AC,BC,BD,AD上,求证:截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当学生对该题作了完整的证明之后,正准备研究下一道题目时,突然有同学提出如下问题:其逆命题是否成立?截面EFGH能成为矩形吗?面对学生的发问,笔者灵机一动,设计出如下问题让同学们思考:
  逆命题是否成立?所得平行四边形EFGH的邻边关系可否由三棱锥的某些因素决定?在截面EFGH平行移动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四边形EFGH面积的最值?若E,F,G,H分别为棱的中点,此时的截面具有什么性质?
  设问刚一结束,同学们群情激昂,跃跃欲试,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探究活动之中,有的独自验算,有的合作讨论(此时老师在行间巡视,不时给予点拨,参与讨论).一段时间过后,同学们归纳、猜想、论证,得出以下结论:
  (1) 逆命题成立
  (2) 在原题的条件下,AB⊥CD截面EFGH为矩形
  BFFC=ABCD截面EFGH为菱形
  AB⊥CD且BFFC=ABCD截面EFGH为正方形
  (3) 在原题的条件下,当点F为棱BC中点时,截面EFGH面积最大
  (4) 在三棱锥ABCD中,若E,F,G,H分别为棱AC、BC、BD、AD的中点,则截面具有下面的性质:
  ① 三棱锥的四个顶点到截面的距离相等;
  ② 截面将三棱锥分成体积相等的两部分;
  ③ 设P,Q分别是棱AB,CD上的任一点,有截面平分线段PQ;
  ④ 棱AB,CD中点的连线段必过截面四边形EFGH对角线的交点,且被其平分.
  本案例中,在证完原题之后,通过对一组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使学生既巩固了线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又对三棱锥中这种“特殊截面”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相机而变的活动设计,有效地整合了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使得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更富灵性、更具价值,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典型例习题所蕴含着的丰富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思想精髓,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隐含在题目之中的具有普遍规律性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4 聚焦学生人格生长,凸显活动的育人功能
  人格的生长是一个耳濡目染的渐进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自我实现的完善过程.我们在课堂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人格生长,培养学生自尊客观的自我意识、乐观热情的生活态度、合作共赢的交往期待、言行一致的处世作风、志趣高雅的道德情操……,将是导学内容的重要方面.比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复数系是怎样建立的?(阅读教材)”一节时,有很多同学为有欧拉等十多位数学家在复数系的建立中都作出杰出贡献而惊叹,笔者借此机会,向同学们介绍了欧拉的奋斗历程:欧拉的研究成果涉及数学的诸多分支,一生中发表论文一千多篇,他28岁时右眼失明,58岁时双目失明,1771年彼德堡发生火灾,欧拉被大火所困险些丧命,他的书库和大量手稿被焚,但他没有被灾难击倒,继续在黑暗中顽强工作17年,临终之前还在计算天王星轨道.类似地,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切地向同学们介绍或安排他们自主学习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如罗马军队攻入城池,阿基米德依然在沙地上精心研究他的图形,在敌人面前不屈不挠,不幸遇难;华罗庚当飞机在他头顶上轰炸时,还能专心于防空洞读书;在知识荒芜的年代,侯振挺却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全身心徜徉在数学研究的王国中……,这对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感恩情怀、求知欲望、顽强意志、科学献身精神等人格品质,大有裨益.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实践或活动,由于教与学两个方面因素的复杂性、变动性,决定了课堂教学中活动设计的艰巨性.实践告诉我们,活动设计不仅要确立合理的三维目标,找准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而且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操作流程,不断调整和完善活动设计,整合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聚焦学生人格的生长,以使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实现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有效对接,方可打造生命、灵性课堂,促进学生主动、智慧成长.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活动单导学”方式在农村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课题批准号:GHB093183)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丁菲.《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筹划与设计》[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9(11).第7页
其他文献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课堂教学的目标应来源于课程标准,教学检测应遵循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有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如何将课程标准落实到高三复习课上,使复习课的目标真正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使课堂教学在目标引领下走向有效、高效,一直是高三老师研讨的话题.笔者有幸在无锡市高三复习研
期刊
进入高中以后,往往有不少同学不能适应数学学习,进而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成绩一落千丈.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学生不了解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特点与自身学习方法有问题等因素所造成的.在此结合高中数学内容的特点,谈一下高中数学学习方法,仅供同行参考.    一、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
期刊
从文科考生走出试场时脸上的表情来看今年我们江苏的数学试卷并不太难.通过笔者的下水做题,发觉今年数学试题总体平稳,题型、结构、内容与前几年相比没有变化;能很好的突出数学学科特点,试题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基础与能力并重,注重数学思维,突出数学的应用性,多角度、多视点、多层次地考查了数学思维与思想.题目先易后难,运算量没去年来的大,总体难度低于前两年.2011年高考数学试题有一定的创新,体现新课程“人
期刊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1].随着高三一轮复习,整个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完善,二轮复习中新颖的数学问题减少,课堂的模式相对单一.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很多学生甚至认为每天都是重复的.如何打造高效二轮课堂的问题摆在广大高中教师的面前.一些老师产生了:“讲什么?怎么讲?”的困惑,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两种心理现象:一是认为第一轮复习把该讲的都已经讲了,再讲也没
期刊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如何解数学题,教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解题对学生巩固知识、培养素质、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然而,在数学解题教学实践中,常发现部分学生在遇到陌生的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觉得无章可循.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认为除了做好审题、规范表达等工作外,一个重要途径是强化学生在解题中的目标意识.    一、 目
期刊
授课班级:高三(3)班  学生情况:理化组合的平行班生源状况一般  授课内容:试卷评析  1 课堂片段实录  师:上课  班长:起立 敬礼!  师:同学们好!  生众:老师好!(这一激情回答全校第一)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一道三角形问题.
期刊
新形势下,各行各业普遍都在强调创业理念和创业精神、创造能力.作为学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素质较高劳动者的重任,努力培养具有较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其现实性和深远性不言而喻,特别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工具性学科,其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下面就数学生态课堂教学与学生创造力之培养略谈个人肤浅之见.    一、 数学生态课堂与创造力的内涵及特征  1.数学生态课堂的内涵  数学生态课堂是师生以实践生命发展为价
期刊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多数技术手段的互动性都不太理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必须要有他们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从自己亲历亲为的探索思考中获得体验,从自己不断深入的概括活动中,获得对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的领悟.图形计算器的使用改变了以往教师给结论、学生模仿
期刊
心理学表明,“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中的一种,它是从不同角度和方法去解决某一问题的前提”.函数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高考中的重点与热点问题,不但考查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思维还对学生的探索能力,推理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常常在考卷中有一定的区分度,而方法的选择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1(盐城市2011届摸底考试)已知f(x)是定义在(-∞,0)∪(0,+∞)上的奇函数,当x>0
期刊
探索性问题与传统题型不同.传统题型给出已知条件,要求解出预定结果或证明既定的结论.探索性问题可能条件不够完备,结论也不唯一固定,具有开放性,解题过程具有探索性.对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参与科学发现、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这类问题的知识覆盖面大,综合性强,灵活选择方法的要求较高,再加上题意新颖,要求解答者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数学能力,从而使它成为高考试题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