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找到贵州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相对低下的原因,本文通过分析贵州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量及结构配置状况,发现贵州财政支农资金支出总量呈波动下降趋势,结构配置不合理,并进一步探索贵州财政支农资金配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的思路。
[关键词]贵州;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情况及问题
0.引言
本人在其它文章中,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贵州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进行考察,发现贵州财政支农资金对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对贵州农业的总体贡献水平偏低。在对贵州财政支农资金结构配置绩效回归分析中,发现支援农村生产和各部门事业费支出、农业救济费支出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具有正相关关系,但是两者的弹性系数都很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不但没有带动作用,反而工值检验为负数,而科技三项费也未通过检验。本文借助贵州统计年鉴和其他统计資料,具体对贵州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以便找到改善贵州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水平偏低状况的思路。
1.贵州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情况分析
1.1贵州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总量分析
近年来,贵州财政支农资金在逐年增长,但相对数量却波动徘徊呈下降趋势。2000年之后,财政农业支出的增长速度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显得很不协调。财政支农支出力度渐于削弱,缺乏稳定性。下面具体对1996年-2006年间贵州财政支农资金总量的变化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见表1)。
从表1口J以看出:
1.1.1贵州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呈波动下降趋势,从绝对数量看,贵州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除2003年比2002年有所下降外,都在逐年增长,从1996年的15.59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91.18亿元,增长了6倍多。从相对数量看,贵州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波动徘徊整体下降的趋势。1996年一2000间徘徊上增,2001年后除了2004年陡然增加到17.28%外,呈下降趋势。说明贵州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波动徘徊,很不稳定。
1.1.2贵州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增长速度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相比,前几年财政农业支出增长速度略高,后几年偏低。我国《农业法》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根据这条以法律形式确定的动态衡量指标,如果把“国家对农业的总投入”理解为预算内财政支农支出,那么,1996年-2001年贵州财政支农支出符合《农业法》规定的要求,但从2002年起到2006年(其中排除2004年的59.59%,这主要是由于2003年贵州财政支农支出偏低造成的),均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进一步说明贵州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在逐渐下降。
1.2贵州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结构分析
贵州财政支农支出,主要由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基本建设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其他支出五个部分组成。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事业费,用字母A代替,主要指对农村兴办的小型农田水利,农村开荒和水土保持等的补助费以及农业事业单位人员机构经费:基本建设支出,用字母B代替,主要指用于公路建设,农业水利设施等建设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的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字母c代替,指用于农业科研方面的支出,包括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投资等:农村救济费,用字母D代替,指通过转移支付手段,直接给农村贫困以及失去劳动能力的居民的补贴:其他支出,用字母E代替,指除了以上支出项目以外的其他支出。表2、表3列举出1996-2006年贵州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结构及比重。
根据表2、表3得出如下分析:
1.2.1支援农村生产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农支出比重偏高,1996年到2006年的平均比重超过财政支农总支出的一半。从表2、表3可以看出,1996年到2006年,支援农村生产和各项事业费支出总量除2003年以外,其余每年都呈上升趋势。支援农村生产和各项事业费占财政支农的比重先是逐年有所下降(除2000年比1999年有所上升外),2001年下降到最低点42.64%,之后又基本上呈上升趋势,2004年最高,达到72.34%。
1.2.2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呈抛物线形状,先是上升,之后下降,总体走势波动最大。从表2可以看出,从1996年到2001年间,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总量(除1997年略有所下降外)基本上都在上升,且上升速度很快,从1996年的0.62亿元上升到2001年的12.54亿元,增加了近20倍,这对贵州省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2001之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总量(除2006年较之2005年有所增加外)基本上都在下降,这与财政支农总量不断增长的趋势不相匹配,不利于贵州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1.2.3农业科技三项费和农村救济费支出总量较少,比重偏低。根据表2、表3显示,贵州农业科技三项费支出总量呈波动螺旋上升的状况,但此项支出太少,比重一直都很小,1996年到2006年没有任何一年超过1%,且平均只有0.34%,这不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换代升级,致使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救济费支出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占农业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6年到2004年比较稳定,大体维持在0.4%-0.65%之间,2005年和2006年均超过3%,但总体上看,农业救济费总量较少,占财政支农的比重偏低。
1.2.4其他支出总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所占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2.贵州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问题分析
2.1公共财政在农村严重缺位和越位,财政支农力度较弱
尽管贵州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在逐年增长,但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较低,且呈下降趋势,这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公共财政在农村的严重缺位和越位,导致农业产出的低效益。1996-2006年,贵州一般预算支出为3192.9亿元,但农业支出仅为461.08亿元,仅占14.4%。到2006年末,贵州农业人口相对相对全省总人口比重为72.6%,但仅占14.93的公共财政。贵州农业公共财政还有严重的越位现象,投入了不少本该由市场承担的经营性和竞争性农产品生产及加工项目,但不少项目因经营不善而不了了之。同时,本应由公共财政承担的农业基础设施、医疗保健、科教文化、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长期未能得到改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得不到应有提高,使得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使得财政支农目标实现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2贵州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
贵州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贵州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在贵州财政支农支出中,支援农业生产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占主体地位,而该项目中农业事业费 支出又占主体,农业事业费中很大部分又用于人员经费开支,形成“养人”财政,其真正用于支援农业生产支出的比重并不高,削弱了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另外,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偏低,科技三项费投入更低。在基本建设支出中,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如防洪防汛、绿化建设等比重较大,而这些投入大多与农民增收无关:在科技三项费支出中,相当一部分用于农业科技推广、技术改良的资金在实际操作中却大量流向科研院所及其他工业企业和农业管理部门。这样,使得真正投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和农业科技开发、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费用较少,普通农民从中能直接得到的收益更少。而农村救济费支出也较低,基本上属于“输血式”补贴支出。贵州财政支农的结构状况,造成支援农村生产和事业费支出和农业救济费支出对推动农民收入增长贡献低下,而基本建设支出和科技三项费支出没有对农民收入增收起到带动作用的不合理局面,不利于贵州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
2.3农村财政支出职责与财力不匹配,加剧县乡财政困难
贵州农业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由掌握主要财力的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而广大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项目,主要由财力薄弱的县、乡财政去投资解决,同时,县、乡财政还要承担绝大部分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卫生经费等公共财政职能。2006年,贵州县、乡级一般预算收入总额为124.53亿元,而相应的一般预算支出为351.99亿元,收支相差227.46亿元。长期以来,贵州绝大部分县、乡需要中央和省的转移支付维持政权运转,成为“吃饭财政”,往往只能勉强保证工资的发放,很难有更多的资金支持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事业。
2.4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督
受我国当前的财政分配体制投资体制影响,贵州财政支农资金财权与事权划分不清,长期存在多头管理,缺乏统筹协调,难以统一运作形成整体合力。而且分散投资与重复投资并重,在使用中资金挤占、挪用现象严重,支农资金到位率低,监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贵州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2001-2005年間,中央财政和贵州省级财政对贵州农业总共投入189.32元,分别由8个业务部门管理分配,具体为贵州省发改委以工代赈资金14.25亿元,省农办扶贫资金27.03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2.33亿元,省农业厅农业专项资金9.59亿元,省林业厅林业专项资金71.18亿元,省乡镇企业局乡镇企业发展基金1.38亿元,省农机局农机项目资金0.3亿元,省水利厅水利建设资金53,26亿元。这些资金涉及项目上万个,规模小,零星分散,政府不但难以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管理,而且项目之间的资金相互不配套。贵州财政支农资金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的监管,但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责权划分不明确,部门配合不协调,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阳劫,2008)
3.分析结论及改善思路
通过分析贵州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量及结构配置状况,发现贵州财政支农资金支持力度呈波动下降趋势,结构配置也不合理,支援农村生产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农支出比重偏高,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农支出波动很大,农业科技三项费和农村救济费支出总量较少,比重偏低。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贵州财政支农资金配置存在公共财政在农村严重缺位和越位、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县乡财政支出职责与财力不匹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提出以下几点改善思路:(1)应该在总量上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增加对关系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投入,并努力多角度拓展财政支农资金的来源。(2)应科学确定投资重点,优化支农结构。(3)应当努力增强县、乡财政实力,同时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支出责任,使农业财政支出职责与财力相匹配。(4)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参考文献]
[1]贵州统计年鉴[出].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7年各年.
[2]阳劫,财政资金支持我省新农村建设问题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贵州大学。2008.
[关键词]贵州;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情况及问题
0.引言
本人在其它文章中,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贵州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进行考察,发现贵州财政支农资金对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对贵州农业的总体贡献水平偏低。在对贵州财政支农资金结构配置绩效回归分析中,发现支援农村生产和各部门事业费支出、农业救济费支出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具有正相关关系,但是两者的弹性系数都很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不但没有带动作用,反而工值检验为负数,而科技三项费也未通过检验。本文借助贵州统计年鉴和其他统计資料,具体对贵州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以便找到改善贵州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水平偏低状况的思路。
1.贵州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情况分析
1.1贵州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总量分析
近年来,贵州财政支农资金在逐年增长,但相对数量却波动徘徊呈下降趋势。2000年之后,财政农业支出的增长速度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显得很不协调。财政支农支出力度渐于削弱,缺乏稳定性。下面具体对1996年-2006年间贵州财政支农资金总量的变化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见表1)。
从表1口J以看出:
1.1.1贵州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呈波动下降趋势,从绝对数量看,贵州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除2003年比2002年有所下降外,都在逐年增长,从1996年的15.59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91.18亿元,增长了6倍多。从相对数量看,贵州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波动徘徊整体下降的趋势。1996年一2000间徘徊上增,2001年后除了2004年陡然增加到17.28%外,呈下降趋势。说明贵州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波动徘徊,很不稳定。
1.1.2贵州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增长速度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相比,前几年财政农业支出增长速度略高,后几年偏低。我国《农业法》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根据这条以法律形式确定的动态衡量指标,如果把“国家对农业的总投入”理解为预算内财政支农支出,那么,1996年-2001年贵州财政支农支出符合《农业法》规定的要求,但从2002年起到2006年(其中排除2004年的59.59%,这主要是由于2003年贵州财政支农支出偏低造成的),均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进一步说明贵州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在逐渐下降。
1.2贵州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结构分析
贵州财政支农支出,主要由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基本建设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其他支出五个部分组成。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事业费,用字母A代替,主要指对农村兴办的小型农田水利,农村开荒和水土保持等的补助费以及农业事业单位人员机构经费:基本建设支出,用字母B代替,主要指用于公路建设,农业水利设施等建设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的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字母c代替,指用于农业科研方面的支出,包括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投资等:农村救济费,用字母D代替,指通过转移支付手段,直接给农村贫困以及失去劳动能力的居民的补贴:其他支出,用字母E代替,指除了以上支出项目以外的其他支出。表2、表3列举出1996-2006年贵州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结构及比重。
根据表2、表3得出如下分析:
1.2.1支援农村生产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农支出比重偏高,1996年到2006年的平均比重超过财政支农总支出的一半。从表2、表3可以看出,1996年到2006年,支援农村生产和各项事业费支出总量除2003年以外,其余每年都呈上升趋势。支援农村生产和各项事业费占财政支农的比重先是逐年有所下降(除2000年比1999年有所上升外),2001年下降到最低点42.64%,之后又基本上呈上升趋势,2004年最高,达到72.34%。
1.2.2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呈抛物线形状,先是上升,之后下降,总体走势波动最大。从表2可以看出,从1996年到2001年间,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总量(除1997年略有所下降外)基本上都在上升,且上升速度很快,从1996年的0.62亿元上升到2001年的12.54亿元,增加了近20倍,这对贵州省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2001之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总量(除2006年较之2005年有所增加外)基本上都在下降,这与财政支农总量不断增长的趋势不相匹配,不利于贵州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1.2.3农业科技三项费和农村救济费支出总量较少,比重偏低。根据表2、表3显示,贵州农业科技三项费支出总量呈波动螺旋上升的状况,但此项支出太少,比重一直都很小,1996年到2006年没有任何一年超过1%,且平均只有0.34%,这不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换代升级,致使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救济费支出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占农业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6年到2004年比较稳定,大体维持在0.4%-0.65%之间,2005年和2006年均超过3%,但总体上看,农业救济费总量较少,占财政支农的比重偏低。
1.2.4其他支出总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所占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2.贵州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问题分析
2.1公共财政在农村严重缺位和越位,财政支农力度较弱
尽管贵州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在逐年增长,但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较低,且呈下降趋势,这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公共财政在农村的严重缺位和越位,导致农业产出的低效益。1996-2006年,贵州一般预算支出为3192.9亿元,但农业支出仅为461.08亿元,仅占14.4%。到2006年末,贵州农业人口相对相对全省总人口比重为72.6%,但仅占14.93的公共财政。贵州农业公共财政还有严重的越位现象,投入了不少本该由市场承担的经营性和竞争性农产品生产及加工项目,但不少项目因经营不善而不了了之。同时,本应由公共财政承担的农业基础设施、医疗保健、科教文化、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长期未能得到改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得不到应有提高,使得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使得财政支农目标实现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2贵州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
贵州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贵州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在贵州财政支农支出中,支援农业生产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占主体地位,而该项目中农业事业费 支出又占主体,农业事业费中很大部分又用于人员经费开支,形成“养人”财政,其真正用于支援农业生产支出的比重并不高,削弱了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另外,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偏低,科技三项费投入更低。在基本建设支出中,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如防洪防汛、绿化建设等比重较大,而这些投入大多与农民增收无关:在科技三项费支出中,相当一部分用于农业科技推广、技术改良的资金在实际操作中却大量流向科研院所及其他工业企业和农业管理部门。这样,使得真正投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和农业科技开发、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费用较少,普通农民从中能直接得到的收益更少。而农村救济费支出也较低,基本上属于“输血式”补贴支出。贵州财政支农的结构状况,造成支援农村生产和事业费支出和农业救济费支出对推动农民收入增长贡献低下,而基本建设支出和科技三项费支出没有对农民收入增收起到带动作用的不合理局面,不利于贵州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
2.3农村财政支出职责与财力不匹配,加剧县乡财政困难
贵州农业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由掌握主要财力的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而广大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项目,主要由财力薄弱的县、乡财政去投资解决,同时,县、乡财政还要承担绝大部分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卫生经费等公共财政职能。2006年,贵州县、乡级一般预算收入总额为124.53亿元,而相应的一般预算支出为351.99亿元,收支相差227.46亿元。长期以来,贵州绝大部分县、乡需要中央和省的转移支付维持政权运转,成为“吃饭财政”,往往只能勉强保证工资的发放,很难有更多的资金支持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事业。
2.4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督
受我国当前的财政分配体制投资体制影响,贵州财政支农资金财权与事权划分不清,长期存在多头管理,缺乏统筹协调,难以统一运作形成整体合力。而且分散投资与重复投资并重,在使用中资金挤占、挪用现象严重,支农资金到位率低,监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贵州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2001-2005年間,中央财政和贵州省级财政对贵州农业总共投入189.32元,分别由8个业务部门管理分配,具体为贵州省发改委以工代赈资金14.25亿元,省农办扶贫资金27.03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2.33亿元,省农业厅农业专项资金9.59亿元,省林业厅林业专项资金71.18亿元,省乡镇企业局乡镇企业发展基金1.38亿元,省农机局农机项目资金0.3亿元,省水利厅水利建设资金53,26亿元。这些资金涉及项目上万个,规模小,零星分散,政府不但难以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管理,而且项目之间的资金相互不配套。贵州财政支农资金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的监管,但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责权划分不明确,部门配合不协调,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阳劫,2008)
3.分析结论及改善思路
通过分析贵州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量及结构配置状况,发现贵州财政支农资金支持力度呈波动下降趋势,结构配置也不合理,支援农村生产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农支出比重偏高,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农支出波动很大,农业科技三项费和农村救济费支出总量较少,比重偏低。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贵州财政支农资金配置存在公共财政在农村严重缺位和越位、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县乡财政支出职责与财力不匹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提出以下几点改善思路:(1)应该在总量上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增加对关系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投入,并努力多角度拓展财政支农资金的来源。(2)应科学确定投资重点,优化支农结构。(3)应当努力增强县、乡财政实力,同时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支出责任,使农业财政支出职责与财力相匹配。(4)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参考文献]
[1]贵州统计年鉴[出].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7年各年.
[2]阳劫,财政资金支持我省新农村建设问题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贵州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