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战争题材的教学中,启情点的寻找存在一些误区。本文以《安妮日记》为突破口,探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中的启情点,强调了培养和平史观的重要性。
关键词: 和平史观 二战教学 启情点
一
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在普及历史常识的同时,更要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判断中,使学生逐步确立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生理想。在九年级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二战的基本进程,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对启情点把握得是否准确,直接决定了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特卡金的观点: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难以拨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但在战争题材的教学内容中,拨动学生心弦的启情,常见以下两个误区。
1.使用战争中残酷情景的图片。有暴力内容的图片会启动人的攻击性思想与记忆倾向,虽然这个启动效应对个体的变量不同,但九年级学生由于对考试的焦虑,会出现焦躁不安等情绪。在这种不稳定的情绪状态下,接触不适宜的信息后,会带来不可预见的负面结果。
2.直接向学生灌输结论性认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塑造丰满的历史形象,开展多元的讨论思辨,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完善历史体系。这一过程是灵动的,非呆板的;是动态的,非静止的。
二
我在组织这一课题的教学中,就如何选择适当“启情点”进行了一系列思考,并进行了如下尝试。
在课堂导入环节出示安妮博物馆的图片,包括房屋建筑、阁楼等。教师用引导性的语言讲述:这是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安妮博物馆,它以小女孩安妮的名字命名。在博物馆的顶楼有一个橱柜,移开橱柜,会出现一条通向阁楼的密道。从安妮12岁开始,她和家人、朋友等八人有两年多的时间就藏身在阁楼里,这是为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藏身于此?
通过以上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自然而然地被带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
我通过以下四个设问完成全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的教学:为什么会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的战火是怎样蔓延开来的?1942年起的二战有了什么新变化?法西斯国家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在完成全部知识的教学后,重新回到关于安妮的话题。
在藏身25个月之后,安妮和她的家人、朋友被盖世太保抓进了集中营,非常遗憾的是,安妮在集中营中病逝。鲜活的生命被战争掠夺了存在权,如春笋般坚韧的安妮就这样被涂炭,战争告诉我们:珍爱生命、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后来,幸存下来的安妮的父亲整理了安妮在密室中所写的日记并出版,即为《安妮日记》。这部书用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窥视了二战,使个人心灵与人类苦难巧妙融为一体,安妮用善良和仁慈使人类认识到大屠杀带来的灾难。然而,就是这本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著作,在2014年初的日本,有近300本遭到了右翼分子的破坏与损毁,这一行为受到了全世界舆论的谴责。2014年3月,日本首相安倍在参观安妮博物馆后表示,“在残酷的环境下,仍然拥抱梦想”的安妮感动了很多人,包括他自己。安倍还称20世纪是“战争的世纪,是人权受压迫的时代,希望21世纪不要发生类似的事件”。希望安倍能言出必行,希望日本能够为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在全课的最后,老师带领学生共同读一段摘自《安妮日记》的文字:“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教师反问:藏身于密室中的安妮尚且对自己的理想充满了希望,更何况是生活在和平时代中的我们?
三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以安妮为主线连接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的导入与小结,从以下三点完成了对本课情感的升华。
(一)珍爱和平、珍惜生命、反对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灾难是毁灭性的,战火席卷了61个国家与地区,全世界的伤亡人数达到了5000万,而在这5000万中,有近五分之一的人是被当做“不受欢迎的人”而被残忍杀害的。这些数字在告诉后人,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赢家,任何战争的发动者都是人类的罪人。应该用和平史观贯穿历史课堂,从读史中懂得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与将来,和平是最重要的。
加强对和平史观的培养,使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对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青年学生是非常关心时事热点问题的,也容易产生冲动或者错误的想法,当拥有和平史观后,就能够冷静思考,从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整理出应对热点问题的正确态度。因此,和平史观对于学生终身的发展,乃至对于未来世界的面貌,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对待日本的正确态度。
日本是二战的亚洲策源地。在战争中,日本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付出了近250万人伤亡的代价,也是截至目前为止唯一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但如此铁一般的罪行,日本从未真心悔过。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没有选择直接批评日本的方式,而是寄予希望,希望日本能够为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这样做的原因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储备中,已经有很多对日本的不满、甚至是仇视,如果在此处再次强调,则会增加学生不愉快的记忆量。因此,寄予希望的处理方法比较巧妙地引导了学生对日本正确态度的形成,希望学生能够在牢记历史的同时,放眼未来,从未来中日两国的合作与发展角度进行考虑。
(三)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通过选读《安妮日记》中的内容,借用安妮之口,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人生的初步理想处于正在规划的过程之中,这个理想或者远大,或者微小,也有少部分学生的理想是空白的,是随遇而安的。因此,在学生处于徘徊阶段,借用安妮的坚定进行鼓励,不仅可在激励学生立志当高远,而且可培养学生为实现理想所需的顽强意志。正如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所说的:“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丽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91)
综上所述,教师要擅长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挖掘历史事件中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律与理论,从小处着手,寻找到适合不同年龄学生需要的启情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周桂华.如何完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学周刊,2012(15).
[2]胥江.中学历史教学中和平价值观的培养.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
[3]韩迎春,杨淑玲.论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性和阶段性.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关键词: 和平史观 二战教学 启情点
一
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在普及历史常识的同时,更要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判断中,使学生逐步确立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生理想。在九年级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二战的基本进程,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对启情点把握得是否准确,直接决定了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特卡金的观点: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难以拨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但在战争题材的教学内容中,拨动学生心弦的启情,常见以下两个误区。
1.使用战争中残酷情景的图片。有暴力内容的图片会启动人的攻击性思想与记忆倾向,虽然这个启动效应对个体的变量不同,但九年级学生由于对考试的焦虑,会出现焦躁不安等情绪。在这种不稳定的情绪状态下,接触不适宜的信息后,会带来不可预见的负面结果。
2.直接向学生灌输结论性认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塑造丰满的历史形象,开展多元的讨论思辨,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完善历史体系。这一过程是灵动的,非呆板的;是动态的,非静止的。
二
我在组织这一课题的教学中,就如何选择适当“启情点”进行了一系列思考,并进行了如下尝试。
在课堂导入环节出示安妮博物馆的图片,包括房屋建筑、阁楼等。教师用引导性的语言讲述:这是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安妮博物馆,它以小女孩安妮的名字命名。在博物馆的顶楼有一个橱柜,移开橱柜,会出现一条通向阁楼的密道。从安妮12岁开始,她和家人、朋友等八人有两年多的时间就藏身在阁楼里,这是为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藏身于此?
通过以上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自然而然地被带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
我通过以下四个设问完成全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的教学:为什么会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的战火是怎样蔓延开来的?1942年起的二战有了什么新变化?法西斯国家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在完成全部知识的教学后,重新回到关于安妮的话题。
在藏身25个月之后,安妮和她的家人、朋友被盖世太保抓进了集中营,非常遗憾的是,安妮在集中营中病逝。鲜活的生命被战争掠夺了存在权,如春笋般坚韧的安妮就这样被涂炭,战争告诉我们:珍爱生命、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后来,幸存下来的安妮的父亲整理了安妮在密室中所写的日记并出版,即为《安妮日记》。这部书用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窥视了二战,使个人心灵与人类苦难巧妙融为一体,安妮用善良和仁慈使人类认识到大屠杀带来的灾难。然而,就是这本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著作,在2014年初的日本,有近300本遭到了右翼分子的破坏与损毁,这一行为受到了全世界舆论的谴责。2014年3月,日本首相安倍在参观安妮博物馆后表示,“在残酷的环境下,仍然拥抱梦想”的安妮感动了很多人,包括他自己。安倍还称20世纪是“战争的世纪,是人权受压迫的时代,希望21世纪不要发生类似的事件”。希望安倍能言出必行,希望日本能够为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在全课的最后,老师带领学生共同读一段摘自《安妮日记》的文字:“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教师反问:藏身于密室中的安妮尚且对自己的理想充满了希望,更何况是生活在和平时代中的我们?
三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以安妮为主线连接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的导入与小结,从以下三点完成了对本课情感的升华。
(一)珍爱和平、珍惜生命、反对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灾难是毁灭性的,战火席卷了61个国家与地区,全世界的伤亡人数达到了5000万,而在这5000万中,有近五分之一的人是被当做“不受欢迎的人”而被残忍杀害的。这些数字在告诉后人,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赢家,任何战争的发动者都是人类的罪人。应该用和平史观贯穿历史课堂,从读史中懂得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与将来,和平是最重要的。
加强对和平史观的培养,使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对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青年学生是非常关心时事热点问题的,也容易产生冲动或者错误的想法,当拥有和平史观后,就能够冷静思考,从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整理出应对热点问题的正确态度。因此,和平史观对于学生终身的发展,乃至对于未来世界的面貌,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对待日本的正确态度。
日本是二战的亚洲策源地。在战争中,日本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付出了近250万人伤亡的代价,也是截至目前为止唯一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但如此铁一般的罪行,日本从未真心悔过。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没有选择直接批评日本的方式,而是寄予希望,希望日本能够为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这样做的原因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储备中,已经有很多对日本的不满、甚至是仇视,如果在此处再次强调,则会增加学生不愉快的记忆量。因此,寄予希望的处理方法比较巧妙地引导了学生对日本正确态度的形成,希望学生能够在牢记历史的同时,放眼未来,从未来中日两国的合作与发展角度进行考虑。
(三)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通过选读《安妮日记》中的内容,借用安妮之口,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人生的初步理想处于正在规划的过程之中,这个理想或者远大,或者微小,也有少部分学生的理想是空白的,是随遇而安的。因此,在学生处于徘徊阶段,借用安妮的坚定进行鼓励,不仅可在激励学生立志当高远,而且可培养学生为实现理想所需的顽强意志。正如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所说的:“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丽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91)
综上所述,教师要擅长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挖掘历史事件中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律与理论,从小处着手,寻找到适合不同年龄学生需要的启情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周桂华.如何完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学周刊,2012(15).
[2]胥江.中学历史教学中和平价值观的培养.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
[3]韩迎春,杨淑玲.论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性和阶段性.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