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力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合作交流,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问题是探究的发端,学会提问是探究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这才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充分运用生物学史实培养学生怎样探索问题
(一)、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问题的兴趣
国内外不少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自然和生活充满热爱和兴趣,并且心中有明确、持久的问题,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问题。例如:达尔文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始终对自己的爱好保持浓厚的兴趣,并一直不断观察、思考与探索,最终成为进化论的创立者。……科学家们执着探索并在探索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的精神将永远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大自然中去发现,去体验的兴趣,使他们萌发好奇心,产生求知欲。
(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科学在不断地发展,也在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许多重要的发现都起源于怀疑,有怀疑才会有创新。科学的创始人贝尔纳说:“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够保证,而且他也不能够真正保证,他们下的判断永远不会被颠倒过来。”如:盖伦是古罗马的御医,著有131部著作,他的学说统治了医学界一千多年。其中,他的“血液潮汐说”更是被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面对这样的现实,哈维——一个正在意大利求学的英国留学生向盖伦提出了挑战。他经过解剖动物的实验,通过定量计算的研究,通过科学的类比、联想,,动摇了盖伦的“血液潮汐说”,最终确立了“血液循环说”。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补充史实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养成不墨守成规的质疑习惯。
(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提出问题必须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认真观察事物的每一环节,再通过反复的思考、推敲和综合,就有可能提出具有独特见解的新颖问题。如:大家对遗传的了解,始于一个叫孟德尔的神父。他对植物的杂交做了大量的实验,有了观察他们后代生长情况的积累,由此对豌豆植株生长的高矮产生了好奇,为什么高大的豌豆植株能够产生矮小的后代?再如:世界有了获得性免疫的概念,得益于英国的一位乡村医生詹纳。他采用治疗天花的方法,是受到了这样的启发:为什么中国人对天花的防治,是有意使染病轻的人传染给健康的人?这些史例教育学生,提出问题,起始于仔细和严密的观察。“不观察,吃苦头”这是爱丁堡大学的约瑟夫·贝尔教授的一堂课。课堂上教师要教育学生,只有学会观察,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有问可提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而思维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认知心理失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
(一)、创设兴趣盎然的情境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问题时,谈论的问题内容要有趣,活泼,吸引学生的兴趣,使课堂的氛围和谐融合,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一节课堂教学中,先展示配套光盘中的精卵结合动画及胚胎发育过程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精卵结合是在什么部位完成的?卵细胞会不会同时和两个精子结合?双胞胎怎样产生的?男人注射雌性激素会变成女人吗?泰国的人妖又是怎么来的?等,学生非常兴奋,个个踊跃表现。值得高兴的是有一位同学提出:“听说两个女人在一起也能生孩子,老师,你能给我们解释吗?”当即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试想,这样的情境学生能不动脑思考而发问吗?
(二)、创设学生考老师的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鼓励他们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鼓励他们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决心。教师可利用学生在社会、家庭以及课外生物调查活动中学习到的内容,也可以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介物,鼓励学生提问题,考老师。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思维力度,增强学生的主人意识,并且能够增添友好、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另外,就一个现象、一段描述、一节内容,多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多给学生留有提出问题的余地,做到先学后教,三思而后行。经常问学生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能把老师考住。这样做是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动脑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
(三)、创设激励情境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呼唤和鼓舞”。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精神依托,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地激励、鼓舞学生使学生产生内趋力。教师经常给学生投以信任的目光,创设各种表扬的表情常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你真行,提得好,试试看等等。这样学生会感到教师信任与尊重,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一、充分运用生物学史实培养学生怎样探索问题
(一)、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问题的兴趣
国内外不少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自然和生活充满热爱和兴趣,并且心中有明确、持久的问题,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问题。例如:达尔文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始终对自己的爱好保持浓厚的兴趣,并一直不断观察、思考与探索,最终成为进化论的创立者。……科学家们执着探索并在探索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的精神将永远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大自然中去发现,去体验的兴趣,使他们萌发好奇心,产生求知欲。
(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科学在不断地发展,也在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许多重要的发现都起源于怀疑,有怀疑才会有创新。科学的创始人贝尔纳说:“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够保证,而且他也不能够真正保证,他们下的判断永远不会被颠倒过来。”如:盖伦是古罗马的御医,著有131部著作,他的学说统治了医学界一千多年。其中,他的“血液潮汐说”更是被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面对这样的现实,哈维——一个正在意大利求学的英国留学生向盖伦提出了挑战。他经过解剖动物的实验,通过定量计算的研究,通过科学的类比、联想,,动摇了盖伦的“血液潮汐说”,最终确立了“血液循环说”。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补充史实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养成不墨守成规的质疑习惯。
(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提出问题必须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认真观察事物的每一环节,再通过反复的思考、推敲和综合,就有可能提出具有独特见解的新颖问题。如:大家对遗传的了解,始于一个叫孟德尔的神父。他对植物的杂交做了大量的实验,有了观察他们后代生长情况的积累,由此对豌豆植株生长的高矮产生了好奇,为什么高大的豌豆植株能够产生矮小的后代?再如:世界有了获得性免疫的概念,得益于英国的一位乡村医生詹纳。他采用治疗天花的方法,是受到了这样的启发:为什么中国人对天花的防治,是有意使染病轻的人传染给健康的人?这些史例教育学生,提出问题,起始于仔细和严密的观察。“不观察,吃苦头”这是爱丁堡大学的约瑟夫·贝尔教授的一堂课。课堂上教师要教育学生,只有学会观察,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有问可提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而思维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认知心理失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
(一)、创设兴趣盎然的情境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问题时,谈论的问题内容要有趣,活泼,吸引学生的兴趣,使课堂的氛围和谐融合,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一节课堂教学中,先展示配套光盘中的精卵结合动画及胚胎发育过程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精卵结合是在什么部位完成的?卵细胞会不会同时和两个精子结合?双胞胎怎样产生的?男人注射雌性激素会变成女人吗?泰国的人妖又是怎么来的?等,学生非常兴奋,个个踊跃表现。值得高兴的是有一位同学提出:“听说两个女人在一起也能生孩子,老师,你能给我们解释吗?”当即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试想,这样的情境学生能不动脑思考而发问吗?
(二)、创设学生考老师的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鼓励他们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鼓励他们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决心。教师可利用学生在社会、家庭以及课外生物调查活动中学习到的内容,也可以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介物,鼓励学生提问题,考老师。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思维力度,增强学生的主人意识,并且能够增添友好、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另外,就一个现象、一段描述、一节内容,多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多给学生留有提出问题的余地,做到先学后教,三思而后行。经常问学生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能把老师考住。这样做是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动脑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
(三)、创设激励情境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呼唤和鼓舞”。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精神依托,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地激励、鼓舞学生使学生产生内趋力。教师经常给学生投以信任的目光,创设各种表扬的表情常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你真行,提得好,试试看等等。这样学生会感到教师信任与尊重,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