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的实效性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更为凸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学好教材,超越教材,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观念,要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找趣点;定起点;架支点;寻拓点;秉“学”促积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开放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努力的目标。下面就如何有效使用教材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找趣点——挖掘语文教材趣味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学一定要有趣味性,通过对文本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引导学生从中感受文本,体验内化,个性化解读文本,从文本的整体去感受情味。
1.找“趣”点,以趣引文
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蕴涵一定的思想和情感的课文。前不久听过一堂识字教学研讨课,老师的教学可以说“出奇制胜”。统编本第六单元归类识字,学习带“包”字的生字。教师备课时打破识字教学的生硬与枯燥,找出识字的“趣”点,采用儿歌导入,再通过加一加的办法,看图识字猜字,让字宝宝找到各自的家,利用意音字分析字形,最后回归文中小诗歌等几个环节,紧凑有效,短短的40分钟,学生认了10个带有包字的形声字,可谓“短时高效”啊!所以从课文中挖掘出趣味,以對文本的兴趣向文本更深处漫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课堂效率。
2.富“趣”点,设趣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学应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动作,使学生和文本及文本的作者产生情感的碰撞。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基于这种教学设计的思考找到“趣”点,并“丰富”它。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写景文章,语言生动,我认为这就是一个趣点,所以我就先从视觉刺激入手,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从而进行语用教学,最后让语用着陆,进行写作《我的校园》。嘿,效果不错!学生看得兴致勃勃、听得津津有味、读得有声有色、写得盎然有趣。
二、定起点——找准把握教材间衔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新课程改革的大门,指引我们有效研读教材。我认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一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系统。如统编本的“共享书吧”在一年级上学期和下学期虽然都有设置,但是要求目标却是有递进的,如从“亲子共读”到“自己读书”,这就是一个扶放的结合,也是学生学会阅读的成长足迹。那么老师在定目标、拟学案时,就要做到课标提到的“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定准目标间的梯级,找准教材之间的衔接。这样学生在努力之后就能够掌握知识点,“跳一跳摘到果实”,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架支点——合理重组教材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同一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本语文教材,不同的语文教师也有不同的解读。
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把语文教材中《上学了》一课的“上学歌”提到观察图画之前使用;把各单元“语文天地”的练习活动灵活调整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而不墨守成规地使练习总是在讲完课文之后。教师也可根据季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如盛开菊花时,霜降时,然后把课文《秋天到》提上来教。这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课文就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寻拓点——创新拓展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根据学生实际适当进行拓展和延伸,给学生打开学习语文的那扇门。“非连续性文本”——在这样一个教育呼唤重整的时代应运而生的崭新文本。如在学习《蝙蝠》这课文,我就把插图与小知识链接创造性加工为“非连续性文本”。学生在课前预习后,在学习课文中辅助“蝙蝠简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学到了课文知识,还学会了阅读方法,可谓“一举双得”。
五、秉“学”促积——厚积薄发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那么精当而且具有巨大的思想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老师回答说:“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来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对这堂课写出教案,则花了约15分钟。
这个小故事为我们道出了老师撰写教学设计的奥秘所在。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每一次编制“教学设计”是不可能15分钟完成的。他需要反复琢磨、搜集资料,调查学情,多次尝试,而后方能确定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教案。
读完这个故事,再次回顾起不久前执教省级课题研讨课的过程,真的是让我几度辗转反侧,几度彻夜失眠。为了让自己对文本有更入的认识,再次拾起张祖庆老师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一书,再次捧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挑灯学习,理念的更新赋予了我很多的灵感,理念的重塑洗涤了很多的陋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的过程是灿烂的,它绽放着美丽。是的,学习可以让每个老师更有理论积淀,更有专业知识,更有专业素质,这样也就更能够借得东风扬帆起航,厚积薄发。
……
总之,教材是精心编写出来的,有效使用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更富有实效性地开展教学,绝不仅仅局限于对教材的适当改变。正确把握教材,认真钻研教材,活用教材,尤其要很好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理解教学目标,科学地构建语文课堂的知识结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方法能力的培养,这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使用教材的根本点。
编辑 王 敏
关键词:找趣点;定起点;架支点;寻拓点;秉“学”促积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开放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努力的目标。下面就如何有效使用教材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找趣点——挖掘语文教材趣味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学一定要有趣味性,通过对文本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引导学生从中感受文本,体验内化,个性化解读文本,从文本的整体去感受情味。
1.找“趣”点,以趣引文
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蕴涵一定的思想和情感的课文。前不久听过一堂识字教学研讨课,老师的教学可以说“出奇制胜”。统编本第六单元归类识字,学习带“包”字的生字。教师备课时打破识字教学的生硬与枯燥,找出识字的“趣”点,采用儿歌导入,再通过加一加的办法,看图识字猜字,让字宝宝找到各自的家,利用意音字分析字形,最后回归文中小诗歌等几个环节,紧凑有效,短短的40分钟,学生认了10个带有包字的形声字,可谓“短时高效”啊!所以从课文中挖掘出趣味,以對文本的兴趣向文本更深处漫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课堂效率。
2.富“趣”点,设趣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学应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动作,使学生和文本及文本的作者产生情感的碰撞。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基于这种教学设计的思考找到“趣”点,并“丰富”它。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写景文章,语言生动,我认为这就是一个趣点,所以我就先从视觉刺激入手,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从而进行语用教学,最后让语用着陆,进行写作《我的校园》。嘿,效果不错!学生看得兴致勃勃、听得津津有味、读得有声有色、写得盎然有趣。
二、定起点——找准把握教材间衔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新课程改革的大门,指引我们有效研读教材。我认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一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系统。如统编本的“共享书吧”在一年级上学期和下学期虽然都有设置,但是要求目标却是有递进的,如从“亲子共读”到“自己读书”,这就是一个扶放的结合,也是学生学会阅读的成长足迹。那么老师在定目标、拟学案时,就要做到课标提到的“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定准目标间的梯级,找准教材之间的衔接。这样学生在努力之后就能够掌握知识点,“跳一跳摘到果实”,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架支点——合理重组教材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同一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本语文教材,不同的语文教师也有不同的解读。
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把语文教材中《上学了》一课的“上学歌”提到观察图画之前使用;把各单元“语文天地”的练习活动灵活调整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而不墨守成规地使练习总是在讲完课文之后。教师也可根据季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如盛开菊花时,霜降时,然后把课文《秋天到》提上来教。这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课文就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寻拓点——创新拓展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根据学生实际适当进行拓展和延伸,给学生打开学习语文的那扇门。“非连续性文本”——在这样一个教育呼唤重整的时代应运而生的崭新文本。如在学习《蝙蝠》这课文,我就把插图与小知识链接创造性加工为“非连续性文本”。学生在课前预习后,在学习课文中辅助“蝙蝠简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学到了课文知识,还学会了阅读方法,可谓“一举双得”。
五、秉“学”促积——厚积薄发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那么精当而且具有巨大的思想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老师回答说:“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来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对这堂课写出教案,则花了约15分钟。
这个小故事为我们道出了老师撰写教学设计的奥秘所在。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每一次编制“教学设计”是不可能15分钟完成的。他需要反复琢磨、搜集资料,调查学情,多次尝试,而后方能确定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教案。
读完这个故事,再次回顾起不久前执教省级课题研讨课的过程,真的是让我几度辗转反侧,几度彻夜失眠。为了让自己对文本有更入的认识,再次拾起张祖庆老师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一书,再次捧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挑灯学习,理念的更新赋予了我很多的灵感,理念的重塑洗涤了很多的陋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的过程是灿烂的,它绽放着美丽。是的,学习可以让每个老师更有理论积淀,更有专业知识,更有专业素质,这样也就更能够借得东风扬帆起航,厚积薄发。
……
总之,教材是精心编写出来的,有效使用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更富有实效性地开展教学,绝不仅仅局限于对教材的适当改变。正确把握教材,认真钻研教材,活用教材,尤其要很好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理解教学目标,科学地构建语文课堂的知识结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方法能力的培养,这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使用教材的根本点。
编辑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