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视察湖北时,作出的“要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指示,2007年6月,中共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明确提出要将湖北打造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基地一枢纽”建设中,先进制造业基地首当其冲地排在第一位。因此,加强制造业研究,特别是现代先进制造业研究,进一步明确现代制造业在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目前湖北省发展制造业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下一步发展制造业的对策和目标,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本文拟从湖北重要支点建设中制造业的地位与作用、成效与不足、目标与对策三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地位与作用:发展现代制造业是湖北重要战略支点建设的关键
制造业基地尤其是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是湖北省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关键和首要基础。这一基础建设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湖北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整体进程。首先应当理清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的概念,准确掌握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基本内涵,同时要深刻认识到振兴制造业在湖北重要战略支点建设中突出地位与作用,在实践中真正把制造业基地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一)制造业的基本内涵
我国的产业结构分类划分为三次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它行业。由此可见,制造业属于我国三次产业中的第二产业,是将已获取的物质资源作为劳动对象,通过加工、制作、装配等环节以形成新部件、新产品的工业部门。制造业主要有纺织业、烟草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等30个行业。
从制造业的发展历史来看,主要有两类制造业:一类是加工制造业,一类是装备制造业。加工制造业的主要特点是大批量、标准化和生产线,成本价格的竞争是其最基本的竞争方式。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通俗地讲,装备制造业是制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的产业。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决定着人们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决定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整个生产的水平。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今天,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该国科技水平、工业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代表。
(二)现代制造业的主要特点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全球化的发展,制造业的发展技术、发展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现代制造业。现代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的,是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武装起来的制造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以自然资源为要素的传统制造业不同的是,现代制造业主要是以知识和技术为投人要素,对信息化水平、企业的组织形式与全球性、企业的研发能力与产品的技术含量都有较高的要求,主要包括高新技术制造业和先进适用技术制造业两大类。按照世界经合组织的标准,计算机、通信半导体、制药和航天航空等4种高新技术产业,全部属于现代制造业;科学仪器设备、电子机械、汽车、化学工业等中的高技术产业,也属于现代制造业。
一般来说,现代制造业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充分利用和吸收当今世界先进制造技术,紧跟信息化的步伐,呈现出制造业与服务业既分工又融合的特点。二是建立起与现代技术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三是具有与全球化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方式。四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模式。
先进制造业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更加重视市场营销和研发,进一步开拓了企业的市场价值空间,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竞争力。它的进一步发展必将迅速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制造业在湖北重要战略支点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中部崛起战略正在积极的推进中,人们在找寻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之时,很多时候将目光投向了湖北,将关注的焦点投向了制造业。制造业被称为“崛起的希望”,制造业不兴,中部崛起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经济基础。这是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反复印证的规律。在现代化过程中,制造业是实现经济振兴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抓住了制造业,尤其是现代制造业,就抓住了发展的关键。我国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国防建设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无不依赖于制造业的先进和强大。因此,要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就要坚定不移地振兴制造业尤其是现代制造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眼于增强产业牵引功能,加快湖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这是全省人民的一致共识。
1、原有制造业基础决定了湖北发展的鲜明产业背景
历史上,湖北有着良好的制造业基础,这一背景在湖北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建设中发挥着强大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建国以来,湖北一直是国家投资的重点区域,一大批“武”字号和“三线”企业的建立,构成了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湖北的“一”(武钢一米七轧机)、“二”(十堰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三”(“三零零工程”即宜昌葛洲坝水利枢纽)是代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标志性工程。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湖北产业基础条件好,工业综合配套能力较强,是全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全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和最大中型货车生产基地,全国五大纺织基地之一和轻重工业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经过多年建设和陆续发展,目前已经形成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制造业体系,基本涵盖了整个制造业中的30个不同类型的行业。湖北的这一产业结构特点,既形成了湖北未来发展的制约条件,也为湖北振兴制造业、建设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提供了难得的历史优势。
2、振兴现代制造业是湖北推进新型工业化重要突破口
从总体上来看,全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湖北推进全面工业化的任务依然重大。因此,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首要任务就是尽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并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突破口。新型工业化的实质,就是吸取传统粗放型工业化拼资源、拼环境的深刻教训,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淘汰落后产业,将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产业创新的主攻方向。而现代制造业正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是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武装起来的制造业。在湖北建设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要发展壮大一批特 色鲜明的制造产业基地,实现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这些产业集群主要包括:通过建设“武汉-中国光谷”,推进光通讯、激光、光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等项目,构建全国光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中心;通过发展信息产业、生物技术、新材料、医药和环保产业,建成国内重要的医药产业基地、国内领先的环保产业基地;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汽车、船舶、发电设备、机床等装备制造业和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建设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能源原材料基地;通过加快烟草和食品、家电、纺织服装、造纸及包装印刷、桥梁建筑等优势产业的改造步伐,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而这一切,都必须以制造业尤其是现代制造业为依托。
3、制造业目前仍然是构建湖北未来竞争优势的制高点
制造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今天,有人认为它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早已是“夕阳工业”,迟早会被日益加速的科技更新的浪潮所吞没。仔细想一想,这种看法其实是违反科技与经济发展规律的。很显然,人类的生产工具、消费产品、科研设备、武器装备,如此等等,没有哪一样能离开制造,也没有哪一样的进步能离开制造技术的进步而实现。离开制造业的发展,很多科技领域的进步几乎是不可能的,如航空航天技术、电子信息、机器人、生命科学等等。目前,世界制造业强国莫过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但他们都无一例外的将制造业作为了本国经济的支柱,都十分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并且根据不同时期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需求,不断摆正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调整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方针。美国认为有68%的财富来源于制造业。为保证制造业工程研究的世界一流水平和世界一流制造业的地位,近年来,美国政府、大学研究所、公司企业等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鼓励和支持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科学技术向工业界的转化。日本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努力,已经成为制造业的世界巨人,其金属切削机床的产值几乎占到全球产值的30%。德国企业的突出优势就在于其能够根据用户的特殊需要,以市场能够接受的价格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据统计,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社会财富的60%来自于制造业,国民经济收入的45%来自于制造业。显然制造业是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出台前后,中部其它五省也先后纷纷出台了各自的崛起战略举措。如打造城市圈、培育壮大县域经济、重视“三农”问题、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等等,尽管崛起的战略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性的地方,那就是他们都无一例外的将“建立现代制造业”作为了崛起的重要举措之一。如山西把化学和医药产业、新型材料产业作为了自己的攻坚目标,河南把生物医药、电子材料、纳米技术、现代中药等作为了发展的重点领域,安徽把化工能源、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等作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湖南把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作为了重点发展的产业。
因此,无论从科学技术进步的角度还是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从世界制造业强国的经验还是从中部其它五省今后发展的目标来看,我们都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加快发展制造业对促进中部崛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建设必须将发展制造业作为核心要素之一,大力发展制造业尤其是现代制造业应该成为湖北省支点建设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二、成效与不足:湖北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湖北制造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1、基本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制造业结构体系
到2006年底,湖北拥有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6872家,资产总额约6414.89亿元;2006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964.13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241.41亿元,实现利润266.01亿元。2003-2006年,全省制造业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7.13%、13.45%、24.85%、22.66%,四年平均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9.37%。全省初步确立了以武汉城市圈为支撑,以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两翼的整体制造业格局,制造工业体系较为健全,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制造业体系,基本涵盖了整个制造业中的30个不同类型的行业,且比较配套,优势比较突出,具备了建成现代制造业聚集区的基础。这些工业体系主要包括:以汽车、船舶制造为依托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通信设备制造、电子器件生产为依托的通信设备及光电子设备制造业,以锅炉、汽轮机、金属切削机床和金属成形机床、以及制冷设备、包装设备制造为依托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以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电(光)缆光纤生产为依托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石油钻采专用设备、冶金专用设备、环保专用设备制造为依托的专用设备制造业等。
从统计数据来看,全国制造业各行业的企业户数分布、制造业各行业企业资产数量的分布结构与湖北省的分行业结构基本类似,全国的各类主要制造业,湖北省都有相当的企业数量和规模分布,湖北省的制造业体系涵盖了全国的制造业各个门类。
2、湖北的制造业在全国有一定地位
通常,一个地区制造业产值占全国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反映了该地区制造业的发展规模及其在全国的地位。2006年,湖北的钢材、汽车、水泥、硫酸、化肥、移动电话、纱布、卷烟等工业产品居全国前10位。其中,汽车、硫酸、化肥、移动电话、布等产量居中部第一位,部分产品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基本形成了以汽车、船舶、钢铁、化学原料制造、烟草、纺织、建材、农产品加工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湖北省制造业排名在全国处于第十三位,也是前十三位省份中的三个中西部省份之一。从制造业产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看,湖北省制造业在1999年以前,仍占全国第七位,属于进入前八位省份中的唯一中西部省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湖北省的市场竞争力有所下降,但在全国制造业领域的比较优势仍然存在。特别是与中西部六省相比,制造业总产值仍处于前列,在1999年以前一直处于首位,2004年以后仅次于河南省,居第二位。
3、湖北拥有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湖北形成了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一是钢铁工业。湖北是全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武钢(包括鄂钢)和大冶特钢已是全国知名的钢铁企业。2006年,全省生铁总产量达到1583.16万吨、钢1658.01万吨、钢材1693.12万吨,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3.84%、3.96%、3.61%。特别是武钢,技术开发实力位居全国冶金行业之首,其冷轧薄板、冷轧硅钢片、集装箱板、镀锌板、镀锡板等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新开发的高性能耐火耐候钢为国际首创,钢帘线的纯净度为世界第一,完全有实力与国际、国内同行业展开竞争。二是汽车 工业。湖北是全国汽车工业“三足鼎立”之一是,具有较强的整车生产能力和零部件配套能力,整车品种已经形成重、中、轻、微、轿、专、农和摩托车等较为齐全的产品系列。2006年,全省共产生汽车54.68万辆,占全国汽车生产总量的7.51%。2002年,东汽在与标致雪铁龙、日本本田合作的基础上,与日产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又与PSA集团扩大了合作,为东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石油化工行业。全省拥有武石化、荆门石化、黄麦岭、湖北宜化、湖北兴发等一批重要的石油化工企业,奠定了湖北省作为全国石化大省的地位。2006年,全省生产硫酸578.45万吨,农用氮、磷、钾化肥477.97万吨,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1.49%、8.94%,位居全国前列。随着80万吨乙烯工程的建设开工,湖北石油化工产业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扩大。四是食品饮料烟草行业。2006年,全省生产啤酒16.77亿升,占全国生产总量的4.73%。特别是全省通过以武汉卷烟厂为龙头全面整合省内卷烟厂,显著提升了湖北省的烟草业竞争力,2006年生产卷烟1152.90亿支,占全国生产总量的5.70%。五是装备制造相关行业。湖北省是全国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热电联产机组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激光器、激光加工设备在全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水平领先,光通信设备、器件研发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光纤光缆产量居全国第一,装备工业的综合实力在全国相对较强,装备工业大省的地位已经确立。2006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2012家,装备制造业总产值2413亿元,占全国2-3%;增加值717亿元,占全国2.8%。资产总额2730亿元,从业人员53万人。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利税总额、资产和就业分别占全省工业的1/4到1/3。据有关方面推算,湖北省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分别居全国第10位、第9位和第12位。六是纺织服装和建材行业。纺织服装是湖北省的重点出口创汇产业,涌现出了一批知名品牌,“汉派”服装在全国服装业占有一席之地。同时,湖北省建材行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水泥、玻璃、墙体材料、石材、建筑卫生陶瓷、石墨和石膏等建筑材料都具有较强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
(二)湖北制造业发展现状与支点建设要求的差距
尽管湖北制造业经过历史发展,形成了许多优势,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湖北制造业在全国的相对地位正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之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前湖北制造业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问题,与重点战略支点建设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差距。
1、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湖北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不多,支撑点比较单一,大部分产品老化,档次不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具有比较优势的钢铁、汽车、石油化工、食品饮料烟草、纺织服装和建材等行业的基础并不雄厚。更为关键的是行业、企业的关联度不高,优势特色分散,缺乏龙头配套的经济组织,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不大。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湖北省部分制造业的产值比重正处于逐渐落后于全国总体水平的趋势,急需予以重点发展。从下表的2006年统计资料来看,湖北省部分行业,包括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资产、主营业务收入、职工人数占制造业总量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湖北省的这些行业在参与全国的竞争中正处于行业不利地位,市场份额相对缩小。
2、企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根据2006年统计资料,全国制造业企业共有279282户,户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84.76万元,户均实现利润总额458.71万元。湖北省制造企业共有6872户,户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82.38万元,户均实现利润总额387.09万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湖北省钢铁业为例,2006年,全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共有6999户企业,户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8亿元,户均实现利润总额1953.42万元,同期湖北该行业共有127户企业,户均实现销售收入2.36亿元,户均实现利润968.81万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省13家汽车生产厂家,除东汽公司基本达到合理经济规模外,其余都未达到合理规模;世界造纸企业年均规模为6.85万吨,全国年均规模为3200吨,而湖北省仅2500吨左右。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湖北省没有一家。
3、技术水平不高,名优产品较少。许多老企业上交税收占其实现利税的比例,大大超过了75%的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的警戒线,更谈不上用自有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据初步估计,湖北省大中型企业的重要设备80%以上属于国内一般和落后水平,特别是机械汽车、纺织两大行业老化程度更加严重,纺织业中属于应淘汰和停止生产的设备约占63%。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评出的461家工业企业的501个全国知名品牌产品中,湖北省拥有8个,仅占总数的1.6%,显示湖北省名特优产品相对缺乏。
4、体制机制不活,发展的软环境不优。经济发展软环境不好,仍然是制约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新世纪以来,湖北全省上下通过“学查改”、“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讨论、“三改一培育”、“三个三”工程等举措,全面解放思想,大力创新体制,取得明显成效,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障碍因素还不少,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属框架性的,亟待完善。从行政管理体制来看,目前公共权力机构与体制如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重新建构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政府职能越位、错位、不到位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政府的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仍未完全分开,党政部门所办企业和经济实体没有彻底脱钩,公共事务管理部门直接参与微观经济活动领域、直接控制企业的现象依然存在,从根本上限制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破坏了市场自由竞争的公平环境。一些部门仍然热衷于审批设卡,涉及企业的审批、收费等项目仍然很多,市场秩序还没有根本性好转,特别是在建立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目标与对策:湖北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以现有产业格局和综合优势为基础,以贯彻全省“十一五”工业规划为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对内、对外开放为动力,以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为手段,以优化产业结构和构建产业集群为重点,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形成一批具有产业集聚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制造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全省制造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和政策引导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制 造企业有序竞争;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引导,创新行业指导,强化服务职能,推进基础建设,加大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政策支持力度。
2、坚持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鼓励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积极扩大开放,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一批创新人才,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制造业持续发展。
3、坚持重点发展产业集群和全面延伸产业链条相结合。依托武汉城市圈、襄樊、宜昌省域副中心建设,构建全省汽车、钢铁、石化、医药、纺织等若干产业走廊,围绕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全面延伸产业链条,构筑全省制造业新的优势产业。
4、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相结合。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结合“十一五”规划、中部崛起、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湖北制造业发展的目标
1、总量目标
湖北省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内国际外部经济环境的制约。因此,基于全国经济发展形势的不同假设,湖北省制造业的发展可以拟定外部经济环境不利条件下的保守目标和外部经济环境有利条件下的积极目标。从保守目标来看,如果未来一段时间外部经济环境不够有利,2012年和2020年,参照改革开放以来历史上相对低谷的增长率水平,按照年均增长13%的速度测算,湖北制造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应分别达到13000亿元、18750亿元。从积极目标来看,如果未来一段时间外部经济环境良好,参照2003-2006年四年平均复合增长率19.37%的水平,按照15%的复合增长率测算,2012年和2020年,湖北制造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4430亿元、22000亿元。
2、结构目标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建设现代制造业聚集区为目标,加快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纺织等6个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大产业。到2012年,形成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大企业10家以上、过50亿元的50家以上、过10亿元的100家以上,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在重点产业中培育100个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三位的拳头产品、50个以上国家级名牌,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大提高,大中型企业总体技术装备水平基本达到二十世纪末国际水平,重点骨干企业基本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到2020年,形成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大企业20家以上、过50亿元的100家以上、过10亿元的200家以上。
(四)湖北发展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
结构调整是湖北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湖北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应当通过更协调、更合理、更平衡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促进湖北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
(1)调整区域布局,延伸产业链条。一是加快武汉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支持圈内各市完善产业分工,推进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企业协作,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制造产业发展格局。二是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群建设。支持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支持荆州加快发展轻纺和汽车零部件产业;支持荆门壮大延伸石化产业链;支持十堰建成全国重要的商用车生产基地;支持随州加快发展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和高新技术产业。三是加快“一大中心、两大密集区、三大板块、四大走廊”的建设。“一大中心”是武汉制造业中心区:巩固武汉作为国家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轿车产业基地和光电子信息基地的优势地位。“两大密集区”是:充分发挥三峡和南水北调两大工程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一批与之配套的加工企业,形成新的加工业密集区。“三大板块”是: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江汉平原产业板块、以轻纺工业为主的鄂东产业板块和以船舶制造为主的宜昌板块。“四大走廊”是:武汉一黄石一鄂州钢铁工业走廊、武汉一襄樊一十堰汽车工业走廊、武汉一宜昌一荆门化学工业走廊、武汉一鄂州新区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工业走廊。
(2)发展产业集群,壮大优势产业。产业集中度不够高、企业规模偏小、专业化水平低、产业链不配套等是湖北制造业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之一。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必须从培植大产业、大企业人手。发展产业集群,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促进企业向优势地区集聚,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形成不同特色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因此,要通过加强宏观指导,优化产业布局,抓好园区建设,增强产业集聚,发展资源型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带动型集群、“一镇一业”“一乡一品”特色型产业集群、园区聚集型产业集群,促进优势产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一方面,继续抓好千亿元大产业工程的实施。重点支持汽车、钢铁、石化、桥梁与钢结构、电子信息、船舶制造、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加快调整和发展。要以80万吨乙烯项目的建设为契机,扩大武汉石化、荆门石化原油加工能力,延伸乙烯产业链,发展乙烯下游产品深加工,建成中部地区石化工业生产基地。以光电子产业、富士康、武汉芯片、南玻多晶硅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产业链的延伸为重点,加快电子信息业发展。高度重视优势农产品加工和轻纺工业产业链的配套,发展一批带动面大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纺织后整理能力,努力使湖北省的农产品加工和轻纺工业比重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这是改变湖北省企业规模偏小状况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壮大制造业实力的重要环节。要通过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发展民营经济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引导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3)重点培育一大批大型骨干企业。全力支持武钢、东汽、武重、三环、大冶有色、华新、宜化等龙头企业资本扩张和集约经营,通过重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引导一般的中小企业向行业龙头靠拢,形成优势产业群和产业链。在推动武钢与鄂钢完成重组的基础上,帮助武钢继续加大对鄂钢的投入、扩大产能,支持武钢实施全国性扩张战略,巩固其行业领先地位。充分利用东汽与日产全面合资的机遇,协助东汽实施自主品牌开发战略,通过东汽产能的放大,进一步激活湖北省与汽车配套相关的钢铁、机械、电子、塑料等产业。充分发挥武重、武锅、武鼓等企业在数控机床、发电和输变电、环保机械及成套设备等装备工业方面的优势,通过引进、消化和自主研发,振兴湖北省装备制造业。以武汉九生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品牌酶法多肽系列产品以及“健民”、“马应龙”、“龙牡”、“红桃K”等“全国驰名商标”产品为重点,加快湖北的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发展。发挥三环股份上市公司的资产整合平台功能,实现三环集团资产的整体上市,以此带动全省汽车零部件及特种汽车产业的迅速壮大。以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为龙头,全面整合全省有色金属资源,实现省内有色金属资源的集约开发。总结和推广华新水泥、湖北宜化等企业的发展经验,支持其实施省外扩张战略和开发国际市场计划。以中铁大桥局集团、中建三局集团、中交二航局集团、中铁十一局集团、中国一冶集团、武船重工有限公司等“国字号”企业为骨干,创建“湖北桥梁与钢结构产业基地”,把湖北打造成“中国桥梁与钢结构之都”,逐鹿和挑战世界桥梁与钢结构的高端市场。以武船、青山船厂、宜昌船厂、宜昌船舶发动机厂等企业为龙头,发展壮大湖北的造船产业。
(4)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从湖北省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发展循环经济,既是解决资源环境制约,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举措,更是开创工业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发展新局面的重要途径。为此,要注意利用市场约束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的“倒逼机制”,强化节能减排工作,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重点在汽车、冶金、石化、轻纺、建材、电力等支柱行业,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构建产业间多极生态链接,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促进产业结构的生态质变。加快先进节能技术、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和建设项目的实施。
2、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湖北科教资源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重点高校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居全国第三位,科技人员数量居全国第五位。湖北制造业要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这些比较优势,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突破能源瓶颈制约,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推动制造业产品由“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转变。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已经成为所有制造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企业为主、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由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软件,采用信息技术,再造业务流程,创新管理模式和手段,提升全省制造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建立“政府引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结合湖北省制造业企业的实际,实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通过宣传引导,搞好技术培训,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应以企业自身投入为主要来源,以市场运作为主要形式,政府投资应由过去的先投资后验收的方式,改变为对企业申报的信息化先立项、企业自行投资实施、政府组织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完成情况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2)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加快开发和引进对集约化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为传统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些关键技术包括能够推动钢铁、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重点技术和配套技术,也包括对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突破性带动意义的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这是提高制造业产业和企业技术素质,延伸产业链,推动产品由低端向高端发展,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是提升整个制造业产业素质的重中之重。
(3)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和大力引进国内外投资,以武汉东湖高新区、襄樊高新区、葛店开发区等为主要载体,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重点和优势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以此带动和促进高新产业突破性发展。进一步加大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和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着力培育光通信网络和激光产业群、移动(无线)通信产业群、软件与半导体产业群、汽车电子产业群、新医药产业群、新材料产业群等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科技孵化器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成长壮大。
(4)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湖北省制造业总量虽然很大,但具有全国优势的名牌名企不多,具有世界优势的名牌名企更少。因此,必须抓住提升核心竞争力这个根本,更有成效地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引导企业:增强名牌意识,树立名牌是竞争力的观念,充分认识名牌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锐利武器的思想观念;加强完善规划,真正把名牌当“命牌”来抓,实行政策倾斜,大力提高湖北制造业产品的知名度、信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建立激励机制,推进名牌发展,以让企业在激励的竞争中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并把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推进创名牌活动日益深入地发展。同时,要认真打假治劣,整顿市场秩序,以形成一个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加快名牌的质量体系、检测保证体系建设。
(5)完善自主创新体系。一是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支持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认真落实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在2006年颁布的《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决定》和《湖北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关税收和政府采购上的优惠政策,完善实施细则,增强可操作性,加大落实力度。要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支持结构调整,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支持重大科技项目。二是促进创新成果直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推动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力量与企业结合,加快科技创新与服务公共平台的建设,在重点产业领域支持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使创新成果直接在企业转化。三是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使用工作。着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建立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制度和奖励政策,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四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企业利用专利保护知识产权,占领市场份额。对在湖北实施产业化的高新技术发明专利项目,给予一定的专利申请费和专利维持费补贴。加大专利实施扶持力度,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进程。设立专利实施专项资金,支持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
3、振兴装备制造业,夯实制造业基础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其所涉及的发电设备、输变电成套设备、冶金装备、石油化工装备、船舶、城市轨道交通设备、数控机床、仪器仪表等均系制造业的核心。彻底摒弃“大而全、小而全”模式,既要抓好产品的扩散,同时又要搞好 产业的集群化,大力发展有优势的装备产品,加快战略产业的培育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提高竞争能力。重点支持现有船舶骨干企业生产新型船舶和船用设备,提高研发、生产和配套能力;重点抓好电工电器、基础机械及基础零部件行业的改革改组;重点扶持大型电站锅炉及高压输变电设备开发产业,增强发电设备生产配套能力;重点发展数控重型和精密机床、大型宽台面双台联动及数控板材加工机械、数控激光加工设备,推动装备工业本地化。
4、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宽制造类产品市场
抢抓国际产业资本向国内转移和沿海制造业产业向内地转移的“两大转移”机遇,加快湖北制造业对内对外开放的进程。
(1)加大“走出去”的力度。进一步转变制造业外贸增长方式,扩大制造业对外贸易规模,优化制造业出口市场结构,抓好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服装、化工和农产品出口,努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抓住国家把武汉作为“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和“软件外包基地”的机遇,加快推进武汉经济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群、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光电子和IT产品产业群建设,带动全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外援和承包工程。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度开发香港地区、欧盟、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拉美、非洲以及中东、东欧、南亚、俄罗斯、独联体等新兴市场。重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积极应对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非贸易壁垒,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国外反倾销、反补贴的措施。在国内市场方面,充分发挥湖北省的区位、交通和政策优势,提高湖北省制造业对中西部经济地带的辐射作用,积极开拓中西部市场,使湖北在中西部经济地带的制造业优势更加突出。
(2)加快“引进来”进程。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大通关”建设,以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大力推进产业关联招商、园区招商,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配套项目建设、产业链延伸和企业群扩充。精心策划和组织重大招商引资活动,争取引进更多境内外资金和项目。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和进行技术改造,增加在湖北的投资。加快武汉外资密集区建设,发展“总部经济”,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机构和研发中心落户武汉。同时,坚持引进外资与引进内资并重,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引进国内省外制造业技术、资金与项目,鼓励兄弟省市及大企业来湖北设立办事机构和区域总部。
5、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改善制造业发展环境
(1)加强对发展制造业的组织协调。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省国资委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及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工业经济协会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省发展制造业领导小组,以整合各部门的职能,统筹各行业的力量,加强对发展制造业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
(2)提高对发展制造业的服务水平。各级政府应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规范政府行为,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管制,消除政策歧视,严格依法行政。企业是发展制造业的主体,政府对企业应当倍加呵护,提供“保姆式”服务,尤其是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要提供有效分类服务。企业发展初期,要主动帮助排忧解难,不能弱化政府责任;企业进入正常发展轨道,要做好引导跟踪服务,保驾护航,不要干预;企业发展遇到波折,不要抛弃冷落,应当给予宽容、理解、宽慰、关怀,提供基本生存条件。始终做到以创新的精神做好发展制造业的服务工作,不断为发展制造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3)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改革开放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把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在新的发展起点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抢抓机遇、激发内在活力、有效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根本举措来抓,坚持用改革开放的办法和市场经济的思维理念来破解发展难题,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应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企业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改制任务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要求,全面推进体制创新。应全面推进金融、财政、投资、价格等体制改革,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适合制造业发展的公共管理制度。
(注:此文系湖北省重要战略支点建设研究课题成果之一)
课题组负责人:杨泽柱 邹顺明 鲁力军
课题组执笔人:彭 瑜 刘华志 项益明
郭绍琴 吴玉祥 宋克杰
一、地位与作用:发展现代制造业是湖北重要战略支点建设的关键
制造业基地尤其是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是湖北省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关键和首要基础。这一基础建设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湖北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整体进程。首先应当理清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的概念,准确掌握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基本内涵,同时要深刻认识到振兴制造业在湖北重要战略支点建设中突出地位与作用,在实践中真正把制造业基地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一)制造业的基本内涵
我国的产业结构分类划分为三次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它行业。由此可见,制造业属于我国三次产业中的第二产业,是将已获取的物质资源作为劳动对象,通过加工、制作、装配等环节以形成新部件、新产品的工业部门。制造业主要有纺织业、烟草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等30个行业。
从制造业的发展历史来看,主要有两类制造业:一类是加工制造业,一类是装备制造业。加工制造业的主要特点是大批量、标准化和生产线,成本价格的竞争是其最基本的竞争方式。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通俗地讲,装备制造业是制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的产业。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决定着人们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决定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整个生产的水平。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今天,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该国科技水平、工业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代表。
(二)现代制造业的主要特点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全球化的发展,制造业的发展技术、发展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现代制造业。现代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的,是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武装起来的制造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以自然资源为要素的传统制造业不同的是,现代制造业主要是以知识和技术为投人要素,对信息化水平、企业的组织形式与全球性、企业的研发能力与产品的技术含量都有较高的要求,主要包括高新技术制造业和先进适用技术制造业两大类。按照世界经合组织的标准,计算机、通信半导体、制药和航天航空等4种高新技术产业,全部属于现代制造业;科学仪器设备、电子机械、汽车、化学工业等中的高技术产业,也属于现代制造业。
一般来说,现代制造业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充分利用和吸收当今世界先进制造技术,紧跟信息化的步伐,呈现出制造业与服务业既分工又融合的特点。二是建立起与现代技术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三是具有与全球化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方式。四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模式。
先进制造业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更加重视市场营销和研发,进一步开拓了企业的市场价值空间,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竞争力。它的进一步发展必将迅速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制造业在湖北重要战略支点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中部崛起战略正在积极的推进中,人们在找寻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之时,很多时候将目光投向了湖北,将关注的焦点投向了制造业。制造业被称为“崛起的希望”,制造业不兴,中部崛起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经济基础。这是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反复印证的规律。在现代化过程中,制造业是实现经济振兴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抓住了制造业,尤其是现代制造业,就抓住了发展的关键。我国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国防建设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无不依赖于制造业的先进和强大。因此,要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就要坚定不移地振兴制造业尤其是现代制造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眼于增强产业牵引功能,加快湖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这是全省人民的一致共识。
1、原有制造业基础决定了湖北发展的鲜明产业背景
历史上,湖北有着良好的制造业基础,这一背景在湖北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建设中发挥着强大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建国以来,湖北一直是国家投资的重点区域,一大批“武”字号和“三线”企业的建立,构成了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湖北的“一”(武钢一米七轧机)、“二”(十堰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三”(“三零零工程”即宜昌葛洲坝水利枢纽)是代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标志性工程。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湖北产业基础条件好,工业综合配套能力较强,是全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全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和最大中型货车生产基地,全国五大纺织基地之一和轻重工业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经过多年建设和陆续发展,目前已经形成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制造业体系,基本涵盖了整个制造业中的30个不同类型的行业。湖北的这一产业结构特点,既形成了湖北未来发展的制约条件,也为湖北振兴制造业、建设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提供了难得的历史优势。
2、振兴现代制造业是湖北推进新型工业化重要突破口
从总体上来看,全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湖北推进全面工业化的任务依然重大。因此,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首要任务就是尽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并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突破口。新型工业化的实质,就是吸取传统粗放型工业化拼资源、拼环境的深刻教训,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淘汰落后产业,将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产业创新的主攻方向。而现代制造业正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是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武装起来的制造业。在湖北建设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要发展壮大一批特 色鲜明的制造产业基地,实现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这些产业集群主要包括:通过建设“武汉-中国光谷”,推进光通讯、激光、光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等项目,构建全国光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中心;通过发展信息产业、生物技术、新材料、医药和环保产业,建成国内重要的医药产业基地、国内领先的环保产业基地;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汽车、船舶、发电设备、机床等装备制造业和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建设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能源原材料基地;通过加快烟草和食品、家电、纺织服装、造纸及包装印刷、桥梁建筑等优势产业的改造步伐,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而这一切,都必须以制造业尤其是现代制造业为依托。
3、制造业目前仍然是构建湖北未来竞争优势的制高点
制造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今天,有人认为它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早已是“夕阳工业”,迟早会被日益加速的科技更新的浪潮所吞没。仔细想一想,这种看法其实是违反科技与经济发展规律的。很显然,人类的生产工具、消费产品、科研设备、武器装备,如此等等,没有哪一样能离开制造,也没有哪一样的进步能离开制造技术的进步而实现。离开制造业的发展,很多科技领域的进步几乎是不可能的,如航空航天技术、电子信息、机器人、生命科学等等。目前,世界制造业强国莫过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但他们都无一例外的将制造业作为了本国经济的支柱,都十分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并且根据不同时期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需求,不断摆正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调整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方针。美国认为有68%的财富来源于制造业。为保证制造业工程研究的世界一流水平和世界一流制造业的地位,近年来,美国政府、大学研究所、公司企业等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鼓励和支持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科学技术向工业界的转化。日本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努力,已经成为制造业的世界巨人,其金属切削机床的产值几乎占到全球产值的30%。德国企业的突出优势就在于其能够根据用户的特殊需要,以市场能够接受的价格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据统计,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社会财富的60%来自于制造业,国民经济收入的45%来自于制造业。显然制造业是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出台前后,中部其它五省也先后纷纷出台了各自的崛起战略举措。如打造城市圈、培育壮大县域经济、重视“三农”问题、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等等,尽管崛起的战略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性的地方,那就是他们都无一例外的将“建立现代制造业”作为了崛起的重要举措之一。如山西把化学和医药产业、新型材料产业作为了自己的攻坚目标,河南把生物医药、电子材料、纳米技术、现代中药等作为了发展的重点领域,安徽把化工能源、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等作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湖南把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作为了重点发展的产业。
因此,无论从科学技术进步的角度还是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从世界制造业强国的经验还是从中部其它五省今后发展的目标来看,我们都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加快发展制造业对促进中部崛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建设必须将发展制造业作为核心要素之一,大力发展制造业尤其是现代制造业应该成为湖北省支点建设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二、成效与不足:湖北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湖北制造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1、基本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制造业结构体系
到2006年底,湖北拥有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6872家,资产总额约6414.89亿元;2006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964.13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241.41亿元,实现利润266.01亿元。2003-2006年,全省制造业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7.13%、13.45%、24.85%、22.66%,四年平均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9.37%。全省初步确立了以武汉城市圈为支撑,以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两翼的整体制造业格局,制造工业体系较为健全,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制造业体系,基本涵盖了整个制造业中的30个不同类型的行业,且比较配套,优势比较突出,具备了建成现代制造业聚集区的基础。这些工业体系主要包括:以汽车、船舶制造为依托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通信设备制造、电子器件生产为依托的通信设备及光电子设备制造业,以锅炉、汽轮机、金属切削机床和金属成形机床、以及制冷设备、包装设备制造为依托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以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电(光)缆光纤生产为依托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石油钻采专用设备、冶金专用设备、环保专用设备制造为依托的专用设备制造业等。
从统计数据来看,全国制造业各行业的企业户数分布、制造业各行业企业资产数量的分布结构与湖北省的分行业结构基本类似,全国的各类主要制造业,湖北省都有相当的企业数量和规模分布,湖北省的制造业体系涵盖了全国的制造业各个门类。
2、湖北的制造业在全国有一定地位
通常,一个地区制造业产值占全国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反映了该地区制造业的发展规模及其在全国的地位。2006年,湖北的钢材、汽车、水泥、硫酸、化肥、移动电话、纱布、卷烟等工业产品居全国前10位。其中,汽车、硫酸、化肥、移动电话、布等产量居中部第一位,部分产品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基本形成了以汽车、船舶、钢铁、化学原料制造、烟草、纺织、建材、农产品加工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湖北省制造业排名在全国处于第十三位,也是前十三位省份中的三个中西部省份之一。从制造业产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看,湖北省制造业在1999年以前,仍占全国第七位,属于进入前八位省份中的唯一中西部省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湖北省的市场竞争力有所下降,但在全国制造业领域的比较优势仍然存在。特别是与中西部六省相比,制造业总产值仍处于前列,在1999年以前一直处于首位,2004年以后仅次于河南省,居第二位。
3、湖北拥有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湖北形成了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一是钢铁工业。湖北是全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武钢(包括鄂钢)和大冶特钢已是全国知名的钢铁企业。2006年,全省生铁总产量达到1583.16万吨、钢1658.01万吨、钢材1693.12万吨,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3.84%、3.96%、3.61%。特别是武钢,技术开发实力位居全国冶金行业之首,其冷轧薄板、冷轧硅钢片、集装箱板、镀锌板、镀锡板等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新开发的高性能耐火耐候钢为国际首创,钢帘线的纯净度为世界第一,完全有实力与国际、国内同行业展开竞争。二是汽车 工业。湖北是全国汽车工业“三足鼎立”之一是,具有较强的整车生产能力和零部件配套能力,整车品种已经形成重、中、轻、微、轿、专、农和摩托车等较为齐全的产品系列。2006年,全省共产生汽车54.68万辆,占全国汽车生产总量的7.51%。2002年,东汽在与标致雪铁龙、日本本田合作的基础上,与日产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又与PSA集团扩大了合作,为东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石油化工行业。全省拥有武石化、荆门石化、黄麦岭、湖北宜化、湖北兴发等一批重要的石油化工企业,奠定了湖北省作为全国石化大省的地位。2006年,全省生产硫酸578.45万吨,农用氮、磷、钾化肥477.97万吨,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1.49%、8.94%,位居全国前列。随着80万吨乙烯工程的建设开工,湖北石油化工产业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扩大。四是食品饮料烟草行业。2006年,全省生产啤酒16.77亿升,占全国生产总量的4.73%。特别是全省通过以武汉卷烟厂为龙头全面整合省内卷烟厂,显著提升了湖北省的烟草业竞争力,2006年生产卷烟1152.90亿支,占全国生产总量的5.70%。五是装备制造相关行业。湖北省是全国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热电联产机组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激光器、激光加工设备在全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水平领先,光通信设备、器件研发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光纤光缆产量居全国第一,装备工业的综合实力在全国相对较强,装备工业大省的地位已经确立。2006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2012家,装备制造业总产值2413亿元,占全国2-3%;增加值717亿元,占全国2.8%。资产总额2730亿元,从业人员53万人。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利税总额、资产和就业分别占全省工业的1/4到1/3。据有关方面推算,湖北省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分别居全国第10位、第9位和第12位。六是纺织服装和建材行业。纺织服装是湖北省的重点出口创汇产业,涌现出了一批知名品牌,“汉派”服装在全国服装业占有一席之地。同时,湖北省建材行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水泥、玻璃、墙体材料、石材、建筑卫生陶瓷、石墨和石膏等建筑材料都具有较强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
(二)湖北制造业发展现状与支点建设要求的差距
尽管湖北制造业经过历史发展,形成了许多优势,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湖北制造业在全国的相对地位正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之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前湖北制造业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问题,与重点战略支点建设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差距。
1、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湖北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不多,支撑点比较单一,大部分产品老化,档次不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具有比较优势的钢铁、汽车、石油化工、食品饮料烟草、纺织服装和建材等行业的基础并不雄厚。更为关键的是行业、企业的关联度不高,优势特色分散,缺乏龙头配套的经济组织,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不大。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湖北省部分制造业的产值比重正处于逐渐落后于全国总体水平的趋势,急需予以重点发展。从下表的2006年统计资料来看,湖北省部分行业,包括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资产、主营业务收入、职工人数占制造业总量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湖北省的这些行业在参与全国的竞争中正处于行业不利地位,市场份额相对缩小。
2、企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根据2006年统计资料,全国制造业企业共有279282户,户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84.76万元,户均实现利润总额458.71万元。湖北省制造企业共有6872户,户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82.38万元,户均实现利润总额387.09万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湖北省钢铁业为例,2006年,全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共有6999户企业,户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8亿元,户均实现利润总额1953.42万元,同期湖北该行业共有127户企业,户均实现销售收入2.36亿元,户均实现利润968.81万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省13家汽车生产厂家,除东汽公司基本达到合理经济规模外,其余都未达到合理规模;世界造纸企业年均规模为6.85万吨,全国年均规模为3200吨,而湖北省仅2500吨左右。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湖北省没有一家。
3、技术水平不高,名优产品较少。许多老企业上交税收占其实现利税的比例,大大超过了75%的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的警戒线,更谈不上用自有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据初步估计,湖北省大中型企业的重要设备80%以上属于国内一般和落后水平,特别是机械汽车、纺织两大行业老化程度更加严重,纺织业中属于应淘汰和停止生产的设备约占63%。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评出的461家工业企业的501个全国知名品牌产品中,湖北省拥有8个,仅占总数的1.6%,显示湖北省名特优产品相对缺乏。
4、体制机制不活,发展的软环境不优。经济发展软环境不好,仍然是制约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新世纪以来,湖北全省上下通过“学查改”、“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讨论、“三改一培育”、“三个三”工程等举措,全面解放思想,大力创新体制,取得明显成效,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障碍因素还不少,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属框架性的,亟待完善。从行政管理体制来看,目前公共权力机构与体制如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重新建构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政府职能越位、错位、不到位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政府的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仍未完全分开,党政部门所办企业和经济实体没有彻底脱钩,公共事务管理部门直接参与微观经济活动领域、直接控制企业的现象依然存在,从根本上限制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破坏了市场自由竞争的公平环境。一些部门仍然热衷于审批设卡,涉及企业的审批、收费等项目仍然很多,市场秩序还没有根本性好转,特别是在建立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目标与对策:湖北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以现有产业格局和综合优势为基础,以贯彻全省“十一五”工业规划为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对内、对外开放为动力,以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为手段,以优化产业结构和构建产业集群为重点,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形成一批具有产业集聚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制造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全省制造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和政策引导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制 造企业有序竞争;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引导,创新行业指导,强化服务职能,推进基础建设,加大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政策支持力度。
2、坚持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鼓励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积极扩大开放,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一批创新人才,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制造业持续发展。
3、坚持重点发展产业集群和全面延伸产业链条相结合。依托武汉城市圈、襄樊、宜昌省域副中心建设,构建全省汽车、钢铁、石化、医药、纺织等若干产业走廊,围绕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全面延伸产业链条,构筑全省制造业新的优势产业。
4、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相结合。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结合“十一五”规划、中部崛起、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湖北制造业发展的目标
1、总量目标
湖北省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内国际外部经济环境的制约。因此,基于全国经济发展形势的不同假设,湖北省制造业的发展可以拟定外部经济环境不利条件下的保守目标和外部经济环境有利条件下的积极目标。从保守目标来看,如果未来一段时间外部经济环境不够有利,2012年和2020年,参照改革开放以来历史上相对低谷的增长率水平,按照年均增长13%的速度测算,湖北制造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应分别达到13000亿元、18750亿元。从积极目标来看,如果未来一段时间外部经济环境良好,参照2003-2006年四年平均复合增长率19.37%的水平,按照15%的复合增长率测算,2012年和2020年,湖北制造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4430亿元、22000亿元。
2、结构目标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建设现代制造业聚集区为目标,加快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纺织等6个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大产业。到2012年,形成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大企业10家以上、过50亿元的50家以上、过10亿元的100家以上,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在重点产业中培育100个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三位的拳头产品、50个以上国家级名牌,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大提高,大中型企业总体技术装备水平基本达到二十世纪末国际水平,重点骨干企业基本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到2020年,形成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大企业20家以上、过50亿元的100家以上、过10亿元的200家以上。
(四)湖北发展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
结构调整是湖北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湖北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应当通过更协调、更合理、更平衡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促进湖北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
(1)调整区域布局,延伸产业链条。一是加快武汉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支持圈内各市完善产业分工,推进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企业协作,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制造产业发展格局。二是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群建设。支持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支持荆州加快发展轻纺和汽车零部件产业;支持荆门壮大延伸石化产业链;支持十堰建成全国重要的商用车生产基地;支持随州加快发展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和高新技术产业。三是加快“一大中心、两大密集区、三大板块、四大走廊”的建设。“一大中心”是武汉制造业中心区:巩固武汉作为国家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轿车产业基地和光电子信息基地的优势地位。“两大密集区”是:充分发挥三峡和南水北调两大工程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一批与之配套的加工企业,形成新的加工业密集区。“三大板块”是: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江汉平原产业板块、以轻纺工业为主的鄂东产业板块和以船舶制造为主的宜昌板块。“四大走廊”是:武汉一黄石一鄂州钢铁工业走廊、武汉一襄樊一十堰汽车工业走廊、武汉一宜昌一荆门化学工业走廊、武汉一鄂州新区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工业走廊。
(2)发展产业集群,壮大优势产业。产业集中度不够高、企业规模偏小、专业化水平低、产业链不配套等是湖北制造业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之一。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必须从培植大产业、大企业人手。发展产业集群,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促进企业向优势地区集聚,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形成不同特色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因此,要通过加强宏观指导,优化产业布局,抓好园区建设,增强产业集聚,发展资源型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带动型集群、“一镇一业”“一乡一品”特色型产业集群、园区聚集型产业集群,促进优势产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一方面,继续抓好千亿元大产业工程的实施。重点支持汽车、钢铁、石化、桥梁与钢结构、电子信息、船舶制造、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加快调整和发展。要以80万吨乙烯项目的建设为契机,扩大武汉石化、荆门石化原油加工能力,延伸乙烯产业链,发展乙烯下游产品深加工,建成中部地区石化工业生产基地。以光电子产业、富士康、武汉芯片、南玻多晶硅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产业链的延伸为重点,加快电子信息业发展。高度重视优势农产品加工和轻纺工业产业链的配套,发展一批带动面大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纺织后整理能力,努力使湖北省的农产品加工和轻纺工业比重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这是改变湖北省企业规模偏小状况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壮大制造业实力的重要环节。要通过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发展民营经济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引导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3)重点培育一大批大型骨干企业。全力支持武钢、东汽、武重、三环、大冶有色、华新、宜化等龙头企业资本扩张和集约经营,通过重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引导一般的中小企业向行业龙头靠拢,形成优势产业群和产业链。在推动武钢与鄂钢完成重组的基础上,帮助武钢继续加大对鄂钢的投入、扩大产能,支持武钢实施全国性扩张战略,巩固其行业领先地位。充分利用东汽与日产全面合资的机遇,协助东汽实施自主品牌开发战略,通过东汽产能的放大,进一步激活湖北省与汽车配套相关的钢铁、机械、电子、塑料等产业。充分发挥武重、武锅、武鼓等企业在数控机床、发电和输变电、环保机械及成套设备等装备工业方面的优势,通过引进、消化和自主研发,振兴湖北省装备制造业。以武汉九生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品牌酶法多肽系列产品以及“健民”、“马应龙”、“龙牡”、“红桃K”等“全国驰名商标”产品为重点,加快湖北的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发展。发挥三环股份上市公司的资产整合平台功能,实现三环集团资产的整体上市,以此带动全省汽车零部件及特种汽车产业的迅速壮大。以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为龙头,全面整合全省有色金属资源,实现省内有色金属资源的集约开发。总结和推广华新水泥、湖北宜化等企业的发展经验,支持其实施省外扩张战略和开发国际市场计划。以中铁大桥局集团、中建三局集团、中交二航局集团、中铁十一局集团、中国一冶集团、武船重工有限公司等“国字号”企业为骨干,创建“湖北桥梁与钢结构产业基地”,把湖北打造成“中国桥梁与钢结构之都”,逐鹿和挑战世界桥梁与钢结构的高端市场。以武船、青山船厂、宜昌船厂、宜昌船舶发动机厂等企业为龙头,发展壮大湖北的造船产业。
(4)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从湖北省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发展循环经济,既是解决资源环境制约,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举措,更是开创工业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发展新局面的重要途径。为此,要注意利用市场约束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的“倒逼机制”,强化节能减排工作,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重点在汽车、冶金、石化、轻纺、建材、电力等支柱行业,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构建产业间多极生态链接,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促进产业结构的生态质变。加快先进节能技术、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和建设项目的实施。
2、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湖北科教资源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重点高校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居全国第三位,科技人员数量居全国第五位。湖北制造业要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这些比较优势,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突破能源瓶颈制约,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推动制造业产品由“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转变。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已经成为所有制造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企业为主、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由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软件,采用信息技术,再造业务流程,创新管理模式和手段,提升全省制造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建立“政府引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结合湖北省制造业企业的实际,实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通过宣传引导,搞好技术培训,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应以企业自身投入为主要来源,以市场运作为主要形式,政府投资应由过去的先投资后验收的方式,改变为对企业申报的信息化先立项、企业自行投资实施、政府组织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完成情况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2)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加快开发和引进对集约化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为传统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些关键技术包括能够推动钢铁、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重点技术和配套技术,也包括对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突破性带动意义的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这是提高制造业产业和企业技术素质,延伸产业链,推动产品由低端向高端发展,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是提升整个制造业产业素质的重中之重。
(3)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和大力引进国内外投资,以武汉东湖高新区、襄樊高新区、葛店开发区等为主要载体,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重点和优势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以此带动和促进高新产业突破性发展。进一步加大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和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着力培育光通信网络和激光产业群、移动(无线)通信产业群、软件与半导体产业群、汽车电子产业群、新医药产业群、新材料产业群等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科技孵化器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成长壮大。
(4)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湖北省制造业总量虽然很大,但具有全国优势的名牌名企不多,具有世界优势的名牌名企更少。因此,必须抓住提升核心竞争力这个根本,更有成效地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引导企业:增强名牌意识,树立名牌是竞争力的观念,充分认识名牌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锐利武器的思想观念;加强完善规划,真正把名牌当“命牌”来抓,实行政策倾斜,大力提高湖北制造业产品的知名度、信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建立激励机制,推进名牌发展,以让企业在激励的竞争中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并把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推进创名牌活动日益深入地发展。同时,要认真打假治劣,整顿市场秩序,以形成一个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加快名牌的质量体系、检测保证体系建设。
(5)完善自主创新体系。一是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支持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认真落实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在2006年颁布的《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决定》和《湖北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关税收和政府采购上的优惠政策,完善实施细则,增强可操作性,加大落实力度。要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支持结构调整,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支持重大科技项目。二是促进创新成果直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推动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力量与企业结合,加快科技创新与服务公共平台的建设,在重点产业领域支持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使创新成果直接在企业转化。三是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使用工作。着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建立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制度和奖励政策,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四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企业利用专利保护知识产权,占领市场份额。对在湖北实施产业化的高新技术发明专利项目,给予一定的专利申请费和专利维持费补贴。加大专利实施扶持力度,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进程。设立专利实施专项资金,支持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
3、振兴装备制造业,夯实制造业基础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其所涉及的发电设备、输变电成套设备、冶金装备、石油化工装备、船舶、城市轨道交通设备、数控机床、仪器仪表等均系制造业的核心。彻底摒弃“大而全、小而全”模式,既要抓好产品的扩散,同时又要搞好 产业的集群化,大力发展有优势的装备产品,加快战略产业的培育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提高竞争能力。重点支持现有船舶骨干企业生产新型船舶和船用设备,提高研发、生产和配套能力;重点抓好电工电器、基础机械及基础零部件行业的改革改组;重点扶持大型电站锅炉及高压输变电设备开发产业,增强发电设备生产配套能力;重点发展数控重型和精密机床、大型宽台面双台联动及数控板材加工机械、数控激光加工设备,推动装备工业本地化。
4、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宽制造类产品市场
抢抓国际产业资本向国内转移和沿海制造业产业向内地转移的“两大转移”机遇,加快湖北制造业对内对外开放的进程。
(1)加大“走出去”的力度。进一步转变制造业外贸增长方式,扩大制造业对外贸易规模,优化制造业出口市场结构,抓好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服装、化工和农产品出口,努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抓住国家把武汉作为“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和“软件外包基地”的机遇,加快推进武汉经济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群、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光电子和IT产品产业群建设,带动全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外援和承包工程。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度开发香港地区、欧盟、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拉美、非洲以及中东、东欧、南亚、俄罗斯、独联体等新兴市场。重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积极应对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非贸易壁垒,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国外反倾销、反补贴的措施。在国内市场方面,充分发挥湖北省的区位、交通和政策优势,提高湖北省制造业对中西部经济地带的辐射作用,积极开拓中西部市场,使湖北在中西部经济地带的制造业优势更加突出。
(2)加快“引进来”进程。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大通关”建设,以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大力推进产业关联招商、园区招商,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配套项目建设、产业链延伸和企业群扩充。精心策划和组织重大招商引资活动,争取引进更多境内外资金和项目。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和进行技术改造,增加在湖北的投资。加快武汉外资密集区建设,发展“总部经济”,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机构和研发中心落户武汉。同时,坚持引进外资与引进内资并重,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引进国内省外制造业技术、资金与项目,鼓励兄弟省市及大企业来湖北设立办事机构和区域总部。
5、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改善制造业发展环境
(1)加强对发展制造业的组织协调。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省国资委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及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工业经济协会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省发展制造业领导小组,以整合各部门的职能,统筹各行业的力量,加强对发展制造业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
(2)提高对发展制造业的服务水平。各级政府应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规范政府行为,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管制,消除政策歧视,严格依法行政。企业是发展制造业的主体,政府对企业应当倍加呵护,提供“保姆式”服务,尤其是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要提供有效分类服务。企业发展初期,要主动帮助排忧解难,不能弱化政府责任;企业进入正常发展轨道,要做好引导跟踪服务,保驾护航,不要干预;企业发展遇到波折,不要抛弃冷落,应当给予宽容、理解、宽慰、关怀,提供基本生存条件。始终做到以创新的精神做好发展制造业的服务工作,不断为发展制造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3)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改革开放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把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在新的发展起点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抢抓机遇、激发内在活力、有效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根本举措来抓,坚持用改革开放的办法和市场经济的思维理念来破解发展难题,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应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企业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改制任务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要求,全面推进体制创新。应全面推进金融、财政、投资、价格等体制改革,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适合制造业发展的公共管理制度。
(注:此文系湖北省重要战略支点建设研究课题成果之一)
课题组负责人:杨泽柱 邹顺明 鲁力军
课题组执笔人:彭 瑜 刘华志 项益明
郭绍琴 吴玉祥 宋克杰